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哪五胡十六国?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878

五胡十六国是哪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一般指十六国。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此外,北方亦非仅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扩展资料

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的一个特色是胡汉分治,将汉人与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统治。以汉赵(即前赵)为例,刘聪同时居皇帝(汉人的君主)和单于(胡人的首领),汉人以户为单位设官统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帐篷营生的单位)为单位,设不同系统的官员来统治。另一个统治特色是,以种族、部族为中心的政军结构。

许多五胡的君主如刘渊、苻坚等等皆深染中国文化,所以皆采用其文化如提倡儒术、禁止烝妻报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继续使用,用来拔选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为己用。

当时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为了苟全性命,许多世族轻视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诫子孙不可将出仕胡族的经过写在墓碑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的朝代顺序

五胡十六国没有朝代顺序,他们处于同一朝代,“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朝代。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

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

五凉:前凉、南凉、北凉、西凉、后凉

四燕:前燕、南燕、后燕、北燕

三秦:前秦、后秦、西秦

二赵:汉赵、后赵

一成:成汉

一夏:胡夏

扩展资料

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体

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的一个特色是胡汉分治,将汉人与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统治。以汉赵(即前赵)为例,刘聪同时居皇帝(汉人的君主)和单于(胡人的首领),汉人以户为单位设官统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帐篷营生的单位)为单位,设不同系统的官员来统治。

另一个统治特色是,以种族、部族为中心的政军结构。

许多国家延续原本游牧社会中,以部族和血缘为中心的体制,国家仅是各部族之间的联盟,因此各部族领袖在军政上有较高的权力,皇帝的君权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样直接透过官僚机构达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领袖之间发生内讧而造成内战。

前秦的苻坚和王猛即希望针对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后来北魏的拓跋圭将部落解散,设立新的统治机构,才逐渐减弱这种统治特色。

许多五胡的君主如刘渊、苻坚等等皆深染中国文化,所以皆采用其文化如提倡儒术、禁止烝妻报嫂等等。当时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为了苟全性命,许多世族轻视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诫子孙不可将出仕胡族的经过写在墓碑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和东晋十六国的区别?

五胡十六国和东晋十六国的区别:

1、对象不同。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段时期(304-439年),由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东晋十六国是指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十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

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总称十六国。

2、概念不同。五胡十六国主要讲的是北方的十六个更替的少数民族政权;东晋十六国是讲的东晋建立后的东晋与与十六国的对抗历史。

3、开始时间不同。五胡十六国是从西晋末年公元304年开始;东晋十六国是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开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东晋十六国

百度百科-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候的“五胡”的最终去了哪里?

其实他们并没有走远,只是融入中华各民族的血脉之中。草原民族的骁武凭陵,其他各族的睿智坚贞都在中国人的骨血中混为一体。

1、匈奴入中原,百年了恩怨

众所周知,自先秦到南北朝,汉匈恩怨不绝。魏武帝将南匈奴迁入内地,以便压制利用。但人算不如天算,八王之乱后西晋瓦解。匈奴终于入主中原。

但是随着而来域内各族反抗,以及匈奴内讧,终于把匈奴野心扑灭。匈奴也和中华各民族安静地待在一起了。

2、中原鲜卑,拓拔汉化

北魏的建立,鲜卑成为北方的主人,可谓强盛一时,连凶猛的南朝、柔然也不得不对鲜卑北魏敬让三分。

尤其是著名孝文帝汉化改革,更是加速了其域内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和谐已是大势所趋。混血人成为北人主体,他们一起为隋唐盛世得到来奠基。

3、氐、羌、羯族,与匈奴同运。

氐族,苻坚一统华北,是鲜卑帝国前的一次统一尝试,虽然也功败垂成,但其域内民族也北方一统而关系融洽, 和为一家。

羯、匈奴别部,后赵石勒,五胡第一位雄主,在汉臣相佐下,北国初现一统局面,但是后继之君,背民族融合潮流而动,最终羯与匈奴共运,在历史中消失,融化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中。

羌,至今中华各族中依然能找他们的身影,它和其它四族一样在华夏各族经历千年恩怨,最终和谐共融,血肉难分。综上,就是所谓五胡血脉共融中华。

历史揭秘:五胡十六国究竟是怎么回事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在中原建立汉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

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扩展资料:

当时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人民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提供生产或兵役用。

各国也会互相掠夺人民、财富以充实国力或是补给军队。由于人民频繁的迁移,使得在初期难有经济发展。

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

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另外,有些国家早在开创时期就已经打下基础,做好内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

早在成汉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李雄建立成汉后,在他统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

前燕慕容皝在统治辽东时即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

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丝路也能保持畅通,使得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渐渐发展出河西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后面是什么?

五胡十六国后面是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十六国指的是中国历史中的大分裂时期,从李雄建立成汉到北魏的拓跋焘灭北凉。十六国也就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由于十六国的16个政权是由五个少数民族(统称五胡,详细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的,因此称为五胡十六国,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

所以根据这么推算,十六国之后就是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什么是“五胡十六国”?

“胡”是指历史上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华”是指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居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往内地。最主要的五个民族为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少数民族在内地饱受了汉族贵族的迫害,还深受“八王之乱”所带来的痛苦,因此纷纷起义。

从公元304年起,他们依次建立起十几个政权,历史上称“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的斗争,不但令中原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一举消灭了西晋王朝。晋朝贵族以及大批人民逃到了江南。晋王朝的短暂统一不久被分裂所替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的说法,含有汉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事实上各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胡十六国时期被谁结束

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统帅。

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

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重镇要地,最终结束十六国统一中国北方。

扩展资料:

一、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

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北方各族的内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同时,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在各自的根据地上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华北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的局面。

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

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部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后于隋朝时期完全融合。此外,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日耳曼人、匈奴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蛮族入侵”。

二、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