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简介,左宗棠简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221

左宗棠简介

  1、人物简介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着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着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2、主要事迹

  ①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是刽子手之一;

  ②作为洋务派地方代表,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发新疆,又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组织者;

  ③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的战功不可没。

左宗棠的历史故事与简介

  简介: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故事:

  左宗棠和胡雪岩的故事

  胡雪岩购丝的钱有三分之二取自钱庄储户的存款,自己的储户大都是衙门中的官吏,大到浙江抚台,小到县衙门的师爷,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旦被他们知道事情真相,自己怕是连个全尸也收不成呀。怎么办?这六千万两可不是小数目,一时上那去搞呀。胡雪岩绞尽脑汁,猛地给他想起一个人来。谁?当朝大臣左宗棠! 胡雪岩胸有成竹地说:“我想开一爿药材店,人家有个头痛脑热都要来寻我。店名我也取好了,就叫‘胡庆余堂’。一来,庆祝这次大难不死,赖账有余,二来,也使我今后永远记住这次的教训。”“好!好!”左宗棠听后赞不绝口。 从此,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附近,新开设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店,随着胡雪岩的苦心经营,这“胡庆余堂”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响……

  左宗棠移营

  晚清名将左宗棠在征服陕甘后,凯旋入关。当天晚上,驻军于某处,刚刚扎营完毕,左宗棠忽然传下将令:立即拔营,继续前进!当时全军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正想好好地休息一番,因此谁也不愿再动弹了。那些将领们则相约着来到统帅的大营,请求左宗棠收回成命。左宗棠勃然大怒道:“我这就上马出发,敢违命落后者,军法从事!”左宗棠军令极严,将士们虽然怨气冲天,却也不得不装束停当,整队紧随其后,于黑夜中迤逦而行。过了两个时辰,左宗棠扭头问身边的偏将:“我们走了多少路?”偏将答道:“距离先前宿营之处已有四十多里了。”左宗棠点点头,道:“那好,就在这儿扎营吧。” 将士们重新安歇不久,忽然听到身后隐隐传来阵阵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后队巡逻兵来到帅营禀报说:“先前宿营的地方忽然被炸,已经陷成一个个巨坑。”于是全军将士无不惊骇万分,都为躲过这一劫难而庆幸不已,对统帅左宗棠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众将领进帐询问左宗棠是如何预测到这场灾难的,左宗棠答道:“当时刚刚驻军,我忽然想起:那些头领们虽然投降了,却是迫于我们的军威,并非个个都诚心诚意地归顺,肯定有人会挟恨报复,而我们第一晚的驻军之处也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后来,军中击打更鼓时我又凝神一听,地下似乎有回应之声,像是有地洞,于是我立即传令速速避开。现在已经可以证实,那儿不但有地洞,而且洞中藏着不少硫磺火药。可是当时由于拿不准,又怕引起慌乱,才没有明说啊。”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左宗棠简介三百字左右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谥号文襄,湖南湘阴人。著名湘军代表人物,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经历并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的等重大历史事件。

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成了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

左宗棠的内容简介

左宗棠不仅是一位中国伟人,更是一位世界级伟人。

多数中国人对左宗棠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更少闻其事。

为什么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为什么曾国藩说左宗棠才是“当今天下第一人”?为什么鲁迅先生把左宗棠列入“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为什么美国《时代》周刊将左宗棠与毛泽东、成吉思汗并列,称为全球最智慧的三位中国名人?左宗棠的旷世伟大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本书为你细致讲述——

落魄乡下青年,娶个文艺女青年,交个官场铁哥们,得个可以提拔自己的朋友,到最能惹事的职位上去冒险,不料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一路顺利升迁,迅速成功,拜相封侯,左宗棠成功的路径是什么?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敢于坚决抵御外侮的伟大爱国者,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晴四大中兴名臣”。相对完整地经历了人类19世纪,见证并参与了全球“崛起与衰落,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与政治”主题。

本书以左宗棠生平经历的大事为主线,以陶澍、胡林翼、林则徐、曾国藩、郭嵩焘、王闿运、胡雪岩、李鸿章、慈禧等人与左宗棠的关系为辅线,用生动可感的故事,客观写实左宗棠曲折传奇人生,以当代鲜活的视角,入木三分地剖析左宗棠独具个性的政治韬略智慧,细致晒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晚清官场剧烈权斗的台前幕后和为官升迁之道。

为什么晚清会产生左宗棠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怎么去认识和看待左宗棠?本书抛开历史固有陈见,以当代眼光做出全新述评,着眼对当代人带来启迪。

左宗棠的生平事迹

操办洋务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奉诏以四品京堂衔候补,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组建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被封为一等恪靖伯。

随即,左宗棠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将二人歼灭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

1866年,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1867年,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围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

陕甘任间,左宗棠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即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即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结交胡雪岩

胡雪岩购丝的钱有三分之二取自钱庄储户的存款,自己的储户大都是衙门中的官吏,大到浙江抚台,小到县衙门的师爷,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旦被他们知道事情真相,自己怕是连个全尸也收不成呀。怎么办?这六千万两可不是小数目,一时上那去搞呀。胡雪岩绞尽脑汁,猛地给他想起一个人来。谁?当朝大臣左宗棠!

胡雪岩胸有成竹地说:“我想开一爿药材店,人家有个头痛脑热都要来寻我。店名我也取好了,就叫‘胡庆余堂’。一来,庆祝这次大难不死,赖账有余,二来,也使我今后永远记住这次的教训。”“好!好!”左宗棠听后赞不绝口。

从此,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附近,新开设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店,随着胡雪岩的苦心经营,这“胡庆余堂”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响……

中法战争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陆防海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两人意见就完全相反。1884年6月,左宗棠入京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军孤拔于8月在马尾海战全歼驻扎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战局对中国不利。9月,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

1885年正月,属于左宗棠的湘军系统的黑旗和恪靖定边军在“镇南关之战”中取得了陆地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法国茹费理内阁垮台之后,李鸿章却罕见地在世界外交史上搞出一个特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最后签订了一个有利于法国的<中法新约>。<中法新约>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1884年战局对中国不利时,法国和越南签订的条约,其中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左宗棠对李鸿章这种在1885年战局大逆转的情况下,却要去签一个对1884年才成立的条约的自伤行为完全不能理解,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李鸿章恼怒之余,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璈,使他们失去兵权。左宗棠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但因为一个月后就于7月27日(阳历9月5日)在福州病故,从此,左宗棠系的湘军人马不振,以至于李鸿章的淮军自此在清廷的派系斗争中压倒湘军,控制了军事大权,一直到北洋军,都是清廷的主要军事力量。

入关移营

晚清名将左宗棠在征服陕甘后,凯旋入关。当天晚上,驻军于某处,刚刚扎营完毕,左宗棠忽然传下将令:立即拔营,继续前进!当时全军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正想好好地休息一番,因此谁也不愿再动弹了。那些将领们则相约着来到统帅的大营,请求左宗棠收回成命。左宗棠勃然大怒道:“我这就上马出发,敢违命落后者,军法从事!”左宗棠军令极严,将士们虽然怨气冲天,却也不得不装束停当,整队紧随其后,于黑夜中迤逦而行。过了两个时辰,左宗棠扭头问身边的偏将:“我们走了多少路?”偏将答道:“距离先前宿营之处已有四十多里了。”左宗棠点点头,道:“那好,就在这儿扎营吧。”

将士们重新安歇不久,忽然听到身后隐隐传来阵阵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后队巡逻兵来到帅营禀报说:“先前宿营的地方忽然被炸,已经陷成一个个巨坑。”于是全军将士无不惊骇万分,都为躲过这一劫难而庆幸不已,对统帅左宗棠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众将领进帐询问左宗棠是如何预测到这场灾难的,左宗棠答道:“当时刚刚驻军,我忽然想起:那些头领们虽然投降了,却是迫于我们的军威,并非个个都诚心诚意地归顺,肯定有人会挟恨报复,而我们第一晚的驻军之处也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后来,军中击打更鼓时我又凝神一听,地下似乎有回应之声,像是有地洞,于是我立即传令速速避开。现在已经可以证实,那儿不但有地洞,而且洞中藏着不少硫磺火药。可是当时由于拿不准,又怕引起慌乱,才没有明说啊。”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平定回乱

同治元年(1862)的陕西,一些回民首领发动了"传帖杀人",然后想要杀光陕西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穆斯林国家。起事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杀掉铁匠以防泄秘,然后尽购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惊奇的官府称为"买竹"事件。

临潼县的一个回民教师接到杀人传帖后的第二天,紧急报告县长。然后回家,知道回民不会饶他杀了自己的老母和妻子儿女,自杀[后人为之立祠]。临潼知县通报情况后,紧急关城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全县村庄,30万汉人全被杀光。同治陕甘回变是清代同治年间从1862年至1873年在中国陕西、甘肃爆发的一次回族和汉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1862年,在陕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其初期的主要领导人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

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民变,其主要领导人有马兆元和马化龙。在陕西的回军一开始可以趁清军忙以对付太平天国的机会在陕西中部立足,但是从1864年开始就被清军逼迫退守陕甘边区。太平天国被消灭后,左宗棠率领湘军开始对陕西山西一带用兵。左宗棠首先进攻捻军,在捻军被击破后再进攻位于陕西的回军,1866年回军退守甘肃。1869年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宁夏的金积堡,马化龙父子投降后被杀。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当地回军领袖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1872年以白彦虎为首的回军被迫退出青海。1873年退到新疆,最后逃往俄罗斯得脱。陕甘回变由此告终。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

在战争中,回民对陕西、甘肃两省的汉人进行屠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西北回民对汉人的屠杀,可见甘肃各县的县志。甘肃镇原县志记载:“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回民军入城) ……,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统计,回民屠城前,镇原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1 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中国人 口史》记载,甘肃泾州四县,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死亡 82.2万,损失88.6%。据该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损失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 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 实为天下所无”。西北回民在民变中对汉人的大规模屠杀,是左宗棠及其湘军在平定回变后对西北回族展开报复性屠杀的重要原因。战前陕西省有回民180万人,在该省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关中地区。战后只有西安城内未参加反清的3万回民得以幸存,其余回民一部 分逃亡,其余人均已死亡。甘肃省回民在战争中的死亡率也相当高,但仍在该省居民中占有一定比例。一部分回民为逃避报复,随白彦虎逃至俄国,成为今天的东干族。

收复新疆

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叛乱,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

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他还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他认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紧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李鸿章有一批支持者,自从独掌淮军,平定捻军功居第一后,历任湖广、直隶总督,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他是安徽合肥人,而左宗棠是湖南人。

李鸿章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湖南人,认为他三试不第,要想入阁拜相是不可能的事情。左宗棠不介意,在同治十三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向皇帝写奏章,准备赴京参加殿试。已是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怎么可能去参加当官晋级的入门考试呢?两宫皇太后聪明,马上下道谕旨:特升东阁拜为东阁大学士。李鸿章闻讯丧气,无奈之下还要写信祝贺。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黔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港,则人性柔和,其间也不乏圆滑怕死之辈。李鸿章属于后一种人。他说的话,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他以“海防”重于“塞防”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实在骇人听闻。生命一旦失去民族感,就会在瞬间变得卑贱起来,而无论物质上是如何殷实和富足,地位是如何高贵和显赫。虽然李鸿章后来热心洋务,以图自强,后人有过一些赞誉,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的态度,伤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于是他成了历史罪人。

快快擂响收新疆的战鼓吧!中华民族已是忍无可忍了。在民族利益上的一味退缩,怎么可能换来和平与安宁?比如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屈膝讨好,换来的是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左宗棠拍案而起,“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失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终于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在朝廷看来,危急关心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的热忱,考验出他们的赤胆忠心。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光绪元年(1875)同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左宗棠受任后,立即准备进军新疆。

撤换了一批骄横荒淫的满洲军官,整训了队伍,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了,这是光绪二年(1876)春天。总督府响起了三声炮响,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这是一条官道,车辚辚,马萧萧,汉唐以来,多少人在这里长途跋涉,远赴绝域,开辟了今天的疆域,祖宗遗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左宗棠是真正的军事家,一是因为自身的天赋才能;二是在战场上与之对阵的大体上是处于同一层次的对手;三是收复新疆的石破天惊的功业。当年在长沙,翼王石达开最大的遗憾是放走了偶遇的左宗棠,惊呼放虎归山,他日与太平军对阵的必定会是此人。后来果不出所料,左宗棠指挥部队与太平军、回军、捻军作战,双方的强悍使战争的品格相当不俗。姑且不去评价这些大战胜负的意义,单从进行战争的地域看,从两湖到两广,从淮南到淮北,数万大军互相对峙,这样壮阔的舞台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那战斗何等惨烈,马蹄击溅,金属碰撞,喷射的热血染成漫天彩虹。多少次化险为夷,左宗棠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投入战斗。

他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强者,是善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丈夫。他从司令部的参谋做起,在万锋箭矢间逐步成为叱咤风云的统帅。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猎猎长风卷起了大纛。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征战的将士情绪高昂,出奇制胜。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战,于是冷血变得沸腾,怯懦者变成了红眼的怒狮。左宗棠引以为自豪,湖湘子弟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在追求和捍卫战争精神,实际上也是在重塑自己的民族精神。

光绪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指导下,开始军事行动。

六月二十一,西征军夜袭黄田,开始收复新疆战役,继而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九月,西征军收复玛纳斯,北疆平定。次年三月,西征军挥师南下,先后攻克达坂、吐鲁番等城。

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二日(1878年1月4日),西征军肃清和田之敌,取得完全胜利,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左宗棠也因此由一等恪靖伯晋为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随即致力于收复伊犁。时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事,及《里瓦几亚条约》成,失地丧权,举国震怒。

左宗棠愤然说:“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闻加遗,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犹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审时度势,他认为只靠外交必不能收回伊犁,应“先之口舌,继以兵戎,事无不济”。

于是,在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时,左宗棠在新疆备战。

光绪六年(1880年)春,左宗棠定出三路进兵伊犁之策。

同年四月十八,左宗棠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

甫抵哈密,左宗棠忽获廷旨,谕其立即回京,“以备朝廷顾问”。左宗棠保荐刘锦棠继任督办新疆军务。

次年正月,曾纪泽谈判后,签署《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

左宗棠在新疆注意兴修水利、筑路、屯田、植树等等,建议以新疆建省,意义深远。后人曾写诗称赞:“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

他写了幅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个人的简介和三个人的关系矛盾及最后结局如何?

一、简介:

1、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二、三人关系及结局

1、曾国藩和左宗棠

湖南老乡。曾国藩大一岁,28岁考中进士。左宗棠会试,三考三败后回乡教书去了。

到了中年之后,左宗棠只好巴结曾国藩。咸丰四年,曾国藩打算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可是左宗棠嫌官儿太小,不愿干。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在形势逼迫之下,曾国藩终于让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

曾国藩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启用左宗棠就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左宗棠遂得以迅速崛起。

后来因为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两人起了嫌隙。(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

曾国藩走在左宗棠前面,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2、曾国藩和李鸿章

曾国藩只比李鸿章年长十来岁,但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自然是师长。后来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回安徽老家办团练,几年之后做失败了,便打算去拜到曾国潘门下做个幕僚。曾国藩为了杀杀李鸿章的傲气,拖了一个多月才点头。曾国藩对李鸿章很严厉,连懒觉都不许他睡。

李鸿章为人聪明,对一些事的见解在老师之上,也因为这伤了感情,后来因为弹劾李远度还分道扬镳了。

但是后来曾国藩还是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不开曾国藩,又写信回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

3、左宗棠和李鸿章

两人都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出道的,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慈禧太后所倚重。

左宗棠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认为他对洋人太软弱。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个家伙太多事。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书法:

1、曾国藩

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自己写字的用功,并把写字作为日课。

比如,“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即使在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能“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

曾国藩有一套理论,他将乾坤之道寓于书法,认为作字应刚柔并济。有理论作指导,有勤奋作支撑。书法里有乾坤,却不止乾坤。因此曾国藩写得辛苦,写得漂亮。

2、李鸿章

李鸿章的字总能给人一种循规蹈矩、棱角内敛、运筹大度之感。

李鸿章以进士出仕,清廷取仕不仅看诗词文章,还看书法成绩,书法功底欠火候者难以进入殿试。李鸿章的书法功底便源自于早年争取功名时所下的苦功,后来又发展为自己的爱好,每日临池不辍。

晚年,李鸿章便把书法作为养生之道。

3、左宗棠

左宗棠虽为武将,但也通文,与曾国藩一样,擅书法,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楹联作品,其中他的一副楹联深得李嘉诚喜欢,并挂在了他的办公室。

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足见造旨之深!

仔细观看左宗棠书法,你会发现他的大字雄浑有力,有武将之英姿,读者随即会被宏大的正气所震撼。

但再看他的行件随笔,会发现文字细腻雅致,爽朗劲健,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修养,这两种气息能在一人身上得到体现,实为难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左宗棠

左宗棠的简介「包括:他是几几年到几几年,字什么,号什么,当过什么职位等」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

咸丰二年(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咸丰四年(1854年),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咸丰六年(1856年),被任命为兵部郎中用。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左宗棠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升闽浙总督。同治三年(1864年),左宗棠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

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澍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并推荐其任两江总督。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也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林则徐极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左宗棠后来在两江总督府为两个建祠,后来还推荐林则徐的女婿丁保桢出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简介!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3、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4、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之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标签: 左宗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