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马谡失街亭是怎么回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327

马谡失街亭是怎么回事?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 ,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街亭丢失。

扩展资料

关于马谡的歇后语:

1、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3、孔明斩马谡——咬牙忍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马谡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马谡失街亭败给谁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

马谡失街亭败给张郃。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扩展资料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马谡失街亭后,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

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谡

马谡失街亭文言文翻译

诸葛亮: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犯了“疑人不用”的大忌。但是挥泪斩马谡表明他治军严明;自己申请降级表明他勇于承担错误。

司马懿:善于用兵,老谋深算。依据地形把马谡困在山上,断他水源,使他不攻自败。

马 谡:有心报国,但是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而且自以为是,不听王平劝告,所以有此大败。

王 平:身为副将,依照孔明要求对马谡的军事部署进行据理力争,足见赤胆忠诚。在紧急关头,通报孔明情况,并且设法弥补损失,可见他的老练和沉着。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第二十七篇 空谈的马谡,盲动的曹休

鉴于街亭的重要性,面对的又是张合这样的悍将,大家都认为应该让魏延吴懿这样有经验的宿将来防守。然而,诸葛亮却提拔了一个三十九岁的马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平时显得颇有才气。不过,刘备却看不起他,临终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诸葛亮却不太相信,不会吧,他在南征孟获时提出的“攻心为上”的主意还是相当精彩的嘛,因此诸葛亮仍然信任马谡,不仅任命他为参军还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他商量大事。这次,诸葛亮任命他为主将带领前军镇守街亭这个要地。而诸葛亮本人,仍然坐镇西城,远离街亭几百里。三国时对将领的破格提拔并不罕见,如魏延吕蒙陆逊等。大家虽然有异议,但也说不出来。!Y5Yg Wy

趾高气扬的马谡带着蜀汉的先头部队先张合一步到达街亭。看了周围的地理后,他自作主张,违反诸葛亮占据隘口的指示,将主力驻扎在小山上。部下的王平大吃一惊,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连连劝谏。王平是个一直在军队里摸爬滚打长大的老兵,实战经验丰富,人也很聪明。但这么一个人却是个大老粗,别说写,认识的字都只有十来个。自认为才高八斗的马谡哪会把这么一个标准的文盲放在眼里?兵书里“置之死地而后生”白纸黑字明明白白,这个不识字的家伙哪里能看懂?大概嫌他太罗索,干脆派他去别的地方扎营,自己就上山后等着魏军来围攻后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要张合(连带着王平诸葛?)出丑。

张合果然来了,但却没有送死。他看到街亭居然摆出了这么一副奇怪的姿势,先分兵把王平(只有约一千人)和马谡的联系切断,自己亲率主力包围马谡,并立刻切断了马谡军兵的水源。计毒莫过绝粮,其实最狠的还是断水。喉咙里冒火的马谡命令大家向下冲击,但就是冲不破张合的包围圈。马谡喉咙眼睛脑袋全都冒了火,头脑发热的他觉得天气怎么也越来越热,出营一看,张合的人马延山到处在放火!跑吧,现在已经是葡萄干了,再不跑,就要成烤鸭了。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熟”的马谡全军溃散,街亭被张合轻易夺取。他本人也知道闯了大祸,都不敢回去见诸葛亮,连夜逃回成都。听说街亭失守,诸葛亮顿时就蒙了:完了,失去了这么个屏障及前锋部队,自己已经无法打退张合的五万精兵,而魏国的援军随时将源源不断到来。无可奈何之下,他迁西城附近的一千多户百姓退回了汉中。回去后,他立刻将马谡这个罪魁祸首斩首(注1),同时提拔了这一战表现出色的王平。自己也上表自贬为右将军,但仍代理丞相一职。同时,在箕谷充当奇兵的赵云邓芝也被曹真打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么以失败告终。

关于马谡失街亭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诸葛亮这次北伐并没有司马懿什么事,魏军主帅是魏明帝曹真,与马谡交战的是大将张颌。至于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

  一、双方总兵力

  魏军:7万人左右;兵种以骑兵为主,弓箭兵、步兵为辅,原因后述。

  蜀军:10万人左右;兵种以步兵为主,山地特种部队、连弩兵、骑兵为辅,原因后述。

  二、有关地名

  街亭:甘肃天水附近的街亭泉镇;

  箕谷:陕西宝鸡附近;

  三、由汉入陕道路

  祁山道:路程最长,绕行甘肃,道路宽阔平缓;

  褒斜道:从阳平关到宝鸡,同宝成铁路,道路狭窄,需修栈道辅助;

  子午谷:从汉中洋县到陕西武功,路程短,但道路崎岖,行军困难,很难携带重武器,后勤无法保障;

  其他道路选择较少,故不详述。

  一、蜀军的作战意图

  从战场态势、行军时间、地形选择、将领选派等诸方面判断,蜀军的作战意图如下:

  第一阶段:赵云、邓芝率1万人沿褒斜道从汉中至宝鸡,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主力;

  第二阶段:诸葛亮亲率大军从汉中出发,沿祁山大道至天水附近,以祁山为后盾夺取祁山至清水一线的各府州郡县;

  第三阶段:占领各州郡县后,以此为根据地和后勤保障基地,将势力范围扩大至街亭附近的清水河,扼守住隘口后,保持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态势。

  之所以如此判断蜀军的作战意图,理由如下:

  一、蜀军进入街亭阻援是仓促应战,并非事先计划好的。

  当赵云、邓芝出兵宝鸡诱敌时,魏军的确被迷惑,主力被吸引在宝鸡一线。诸葛亮则亲率9万大军出祁山。由于没有准备,天水等三郡的魏军迅速溃败,但是上硅、武都等五郡拒不投降,坚决抵抗。按照预先的设想,诸葛亮的意图是中军主力屯扎祁山作为总预备队,而主力一部逐次攻击天水附近各府州郡县,再相机与魏军主力决战。

  可是没料到战役进展得异常顺利,大大超出了战前构想。因此,必须做出调整。于是,诸葛亮召集众将讨论,会议进行得很热烈,对战役地点、将领选择、兵种配备等都有过分析,否则三国志就不会有“亮违众拔谡”的纪录。

  但是有几个情报必须靠判断,因为当时的间谍只能靠马传递,也许有飞鸽传书,但飞不过险峻的秦岭深山,从宝鸡到祁山的距离应该超过600公里,以马奔跑50公里/小时,来回要跑24个小时,还必须不吃不喝,那么以每天跑6小时计,则要跑上4天,这还是在平地上的计算。合计地形因素,侦察骑兵往返至少需要6天。这是不符合当时紧急的军情的。

  1、魏军将派多少人马来祁山?

  2、魏军的行军速度如何?

  3、魏军的将领是谁?

  4、魏军的兵种如何?

  5、如果阻援在什么地方最为恰当?那里地形如何?

  二、街亭的地形不适合打阻击战。

  据我了解,街亭的地形大致如下:

  1、街亭的确是进入祁山地界的谷口,为东西走向,两侧是山,中间夹一条清水河;

  2、马谡所守的南山坡度较缓,顶部有平地,攀登时仰角很大,有利于防守;

  3、两山之间的大道宽约1500米,长7800米;

  4、从山顶至山脚的直线距离超过三百米,这在当时,是在任何兵器的有效射程之外;

  5、过了街亭,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很适合骑兵等野战部队作战;

  那么这样一个地形为什么不合适打阻击战呢?

  原因如下:

  1、若上南山依据有利地形,则不能达到阻击效果;

  理由为:

  南山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防守,魏军能够在正面展开的兵力,由于地形的限制,最多50人,加之30度以上的仰角,蜀军只要发挥弓箭、连弩、巨弩等远距离进攻武器的威力,不用与敌肉搏便可轻松将魏军击退。

  但关键问题是谷中道路宽达1500米,从南山上怎么射箭也够不着魏军,除非他拥有掷弹筒或迫击炮。

  据我了解,平型关战役中,其谷中道路的宽度仅仅不到20米。

  也就是说,马谡在南山上根本就无法控制谷中道路上的魏军,如果魏军不进攻,他只有冲下山去,而冲击距离过长,魏军又以骑兵中长武器为先导,很快就能瓦解蜀军的进攻。

  2、如果将大军均驻扎于道路中央,也很难达到阻击效果。

  谷中道路宽度超过1500米。那么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依靠什么方法才能阻挡魏军骑兵大队的冲击呢?

  (1)、设置路障

  基本器械为铁蒺藜、鹿角、木桩等。1500米的距离铺设铁蒺藜需要多少呢?

  若相隔3米一个,一排就要铺设500个,我想最少需要铺设十排,那么就是5000个,若以每个铁蒺藜重半斤计算,共2500斤,也就是2.5吨,不知道在当时的运输条件和急行军的情况下,马谡能不能带这么多铁蒺藜。至于鹿角,大致如上。

  假使蜀军轻装行军,没有带辎重,那只有现场伐木,订立木桩,才能完成防守布置。

  1500米的距离,以两个木桩相隔1米来计,一排需1500个,至少要5排吧。也就是7500个木桩。

  其次是陷阱、阻击沟、营寨等。

  即使兵力充足,这和平原上的野战区别不大,蜀军没有任何地形上的优势,魏军可以用火攻、弓箭等,先扫清障碍,然后派主力骑兵冲击。

  这就是一场血仗,蜀军要想不败,兵力应该至少是魏军的两倍。因为蜀军多步兵、连弩兵和弓箭兵,野战不占任何优势。

  (2)排八卦阵

  这是诸葛亮赖以自豪的看家本领,我想薛仁贵的龙门阵也许就是得了他的真传。

  具体阵法是以长矛兵排成方阵在前,阻击魏军骑兵,弓箭兵和连弩兵在阵后放箭,盾牌兵从两侧攻击骑兵下盘,砍断马腿、杀死敌人。

  但这样做,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兵力至少要和对方相等。否则,可能前几次防守还有效,等到兵力消耗得差不多时,对方只要骑兵一个冲锋,弓箭兵、步兵随后,就能将阵势冲乱,乱了阵势的军队在混乱的战场上很难收拢。

  但在事实上,由于军情紧急,马谡根本就没有时间设置有效的路障,他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宽达1500米的正面展开防守。

  于是,他将部队一分为三,自己率一部守南山,王平挡在道路中间,一部机动,作为突袭兵力。

  这说明什么问题?他的兵力严重不足。

  他既想以南山的地形优势重创魏军,又想在道路中与魏军血战,还想趁魏军立足未稳打个措手不及。

  这本是个三全其美的计划。但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很显然,蜀军战役进展大大超出了此次北伐的作战意图:

  即以赵云、邓芝率一万兵马为疑兵攻打箕谷,而孔明自率9万主力,攻打祁山各郡县,然后以此为基地,稳扎稳打,向关中进攻。

  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军将领需要根据战场形式的变化调整原有的战役部署。

  首先是对敌情的判断。

  第一个问题:

  魏军将派多少兵力驰援五郡?

  战前诸葛亮应该非常清楚魏军的总兵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也不会得到“一生唯谨慎”的评价,也更说明他是个不称职的高级指挥官。

  这是一道选择题,认真分析一下,答案应该不难。

  1、1万人以下;

  2、3万人以下;

  3、5万人以下;

  4、5万人以上。

  这些选择都要基于一个前提,就是魏军主帅对蜀军主力位置的判断。

  那么,能够给曹真提供的情报有哪些呢?

  1、赵云所率兵力;

  2、天水等失陷三郡的加急军报;

  3、武都等被攻五郡的告急军报;

  4、间谍的情报;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现代战争中,了解对方实力最快捷的手段是火力侦察。在冷兵器时代,其实也一样。

  派一定数量的部队,先试探性的攻击一下,各观察哨和指挥员观察和计算敌军的人数、兵种等。

  如果说热兵器时代有一定的迷惑性,敌军可以隐蔽一部分火力,等你正式进攻时再开火,那么在孔明第一次北伐时,对魏军判断蜀军动向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时间。

  我们知道,孔明是228年1月和赵云同时出兵的,但直到2月才到达祁山。魏军可以在这个时间差里,与赵云充分交火,试探他的实力,我想,再笨的主帅也能知道赵云带了多少人马,但是,蜀军的主力在哪?这是诸葛亮未袭三郡前所不可能知道的,即使猜出来了,也只能派兵在易于出兵、行军速度快的要地驻守,以便随时驰援。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魏军与赵云军因为是面对面的作战、接触的时间又长,曹真对赵云兵力的判断应当是准确的。

  第二个问题:蜀军主力在哪?有多少兵力?

  当蜀军拿下三郡,攻打五郡时,答案立即揭晓。因为失落的三郡一定有线报或者是残兵想曹真汇报,五郡太守也会派快马送去求援书信。即使这些太守统统没知识,不会统计和计算蜀军兵力、兵种。单单从攻打这八郡所需要的兵马来看,如果不是蜀军主力,靠一两万兵马,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呢?

  因此,魏军主帅对于蜀军主力的判断有确切的情报依据,应当不是难事。

  第三个问题:魏军该派多少兵力前去救援五郡、夺回三郡呢?

  既然对于敌军主力的兵力、位置都已经清楚,还有什么可说的。魏军总共下辖兵力不过7万,留下两万人和赵云周旋,只要拖住他就行。

  主力5万人,以骑兵为主火速驰援,与五郡相互呼应,寻找有利战机,力求挫败蜀军。在合适的地点与之决战。

  因为人数虽少,但魏军的战斗经验和兵种配备上占有优势。重要的是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由他全权临机处置。

  那么,既然魏军很容易了解蜀军主力的兵力和方向,我们就回到第一个问题,蜀军对魏军主力救援祁山的判断如何呢?我们还是从情报入手。

  蜀军能够得到魏军情报的途径如下:

  1、赵云的军报;

  2、间谍的飞鸽传书;

  3、侦察骑兵的快马飞信;

  4、询问当地老百姓。

  赵云在宝鸡,诸葛亮在祁山,在没有飞机跨越秦岭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必须绕行褒斜道,在经阳平关顺汉江到祁山,其路程超过600公里。单程至少需要十天,往返更不用说了。

  可想而知,即使赵云送来情报,也是十天前的,不可能通过这一途径知道军情的最新变化。

  侦察骑兵也同理。

  至于老百姓,可能也得不到什么,一则这是在魏国地界,二则老百姓的交通工具有限,三则即使老百姓走亲戚,也不可能往战区来。

  那么,只有一个飞鸽传书倒还可用,但这要取决于对信鸽的训练程度和中途是否遇到老鹰、毒蛇之类的天敌。

  综上所述,蜀军主帅对于魏军动向的判断由于缺少有效的情报来源,只能靠十天前的情报和战场态势,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很可能靠不住,或者不准确。

  在情报不完整的情况下,对于魏军来援的兵力、时间、兵种等将如何判断呢?

  只有依据现有情报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由于蜀军占领三郡,攻打五郡的动静很大,魏军很容易判定蜀军的主力位置和大致人数,因情报来源充分,很多细节也在掌握之中。

  那么,再笨的蜀军统帅也应该想到魏军一定会倾主力来救。

  这就会对魏军救援五郡的兵力产生如下判断:

  1、1万人以下;

  2、三万人以下;

  3、五万人以下;

  4、五万人以上。

  如果魏军已经判明蜀军的主力位置和兵力情况,派1万人无异于送死,这是久经战阵的曹真和张颌不可能接受的。

  派三万人对九万人救援恐也无胜算,按照祁山地形,蜀军可以将三万魏军放进来,使个关门打狗的伎俩,以三倍于敌的力量慢慢地折磨魏军。围而不打,直至魏军弹尽粮绝。

  假使真是这样,街亭之战只不过是个诱敌之计,而非阻援之战.

  那么,魏军派5万人来援是否有可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

  魏军在总兵力上虽然少于蜀军,但兵种以骑兵为主,辅以弓箭兵和步兵。各地还有地方守军。

  何况这次战役是在魏国的地盘上,无论从兵源补充、后勤保障、人心向背等多项因素来看,都很有底气。

  蜀军则不同,一没兵员补充,二无后勤保障,三少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异地作战有很多不便。

  从具体战役部署来看,五郡依靠坚固的城池和同仇敌忾的决心,坚守一两个月应该不是问题。

  当然,如果诸葛亮有成吉思汗专门为攻坚城打造的攻城车、抛石机、云梯、箭楼之类辅助,也有可能很快攻下城池。但这要向铁木真购买专利,那是要花银子的。

  在这种态势下,蜀军即使有9万人马,也必须分兵,假使一分为二,以魏军的野战能力足可和蜀军较量。

  可魏军有没有可能派5万人以上的兵力来援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魏军战区的总兵力不过7万人,最起码应该留下一倍于赵云的兵力与其周旋。否则,被捣毁了后

  综上所述,蜀军对魏军来援的兵力合理判断应在3万——5万人之间。

  在这个判断的具体人数上,诸葛先生是否出现了误判。

  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这可以从派给马谡的兵力得到验证。

  现在对马谡所带之兵力有两种说法:

  1、1万人;

  2、2.5万人。

  但这两种说法都查无实据。可是没有高于这个人数的说法。

  假如1万人是事实,那么可以肯定是孔明对魏军来援兵力发生了误判。

  因为,依据军事常识,阻击五倍于我的敌军,即使借助有利地形,其阻击持续的时间是可以计算出大致的范围。如果阻击不是以全军覆没为代价,那就必须准备预备队。

  现代中国战争中最著名的阻击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预备队的投入时机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第二种说法成立,那就说明诸葛亮正确地判断出了魏军的兵力。他要的是时间,我想他的命令是:不计任何代价阻击敌军,直至魏延攻下五郡,合兵一处,与魏军主力在街亭一线进行决战。

  蜀方打乱了整体部署,势必形成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现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如果诸葛亮派给马谡的是一万人,就可以断定他对魏军的来援兵力发生了误判,他的判断应当是3万人,目的是在街亭一线阻击魏军,直至魏延攻下五郡。

  那么,街亭失败的责任主要在诸葛亮,而非马谡。

  因为马谡即使扎营于道,也很难全身而退,其结果很可能是全军覆没。假使他有骨气,也能杀身成仁,不损英名。

  2、如果诸葛亮派给马谡的是2.5万人,证明他对魏军来援兵力的判断是正确的,5万人。而且,他所指定的阻击地点很可能不在街亭,而是陇抵,因为那里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阻击。

  马谡之所以不能按时到达,导致在街亭仓促应战,也是他没有做好预案。

  但马谡作为一方主将,有临机处置的权力,他本可以用好,但却以惨败告终。

  我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在选择街亭阻击战将领的问题上,是经过众人激烈讨论的结果,他希望给与统兵将领更大的主动权。

  他认为,马谡有着魏延不能比拟的军事智慧,能够在复杂局面下,带领蜀军全身而退。

  我推测,他的最初设想是:

  如果派魏延阻援,其结果可能是全军覆没或者损失惨重,还有一种可能是魏延从来都没有服过他,还会做出全军撤退,将攻打五郡之军暴露于魏军前后夹击之下的举动。

  假使这种局面真的出现,极有可能导致大败。

  因此,他的考虑是让马谡用他的智慧和魏军周旋,尽量拖住敌人,为魏延攻打五郡争取时间。

  一旦攻下五郡,他将亲率大军与魏延合并一处,支援马谡,和疲惫不堪的魏军进行决战。

  这无疑一着好棋!

  可这招看似非常漂亮的好棋,有几个致命的漏洞。

  一、街亭的地形不明;

  在正史记载中,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预先告知马谡地形的只言片语。唯有罗贯中添油加醋地说,孔明曾告诉马谡扎营于道,马谡不听,才导致大败。

  我认为,诸葛亮可能知识靠地图和几个侦察兵得知街亭地形的大致情况,他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亲自探查。在地形具体数据不明的情况下,他只有将临机决断的权力交给带兵之将,别无他法。

  在他的战略思想里,稳是第一位的。因此,他宁可将三万中军置于祁山,以备不测,也绝不会冒险前往街亭与魏军决战。

  带兵去街亭的将领必须符合他的条件,就是能够运用智慧与敌周旋,千方百计地拖延时间,死死咬住敌人。

  魏延虽然身经百战,但毕竟只会打正规战,使诈耍滑不是他的长项。

  马谡有着比较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又在自己身边工作多年,还是新人,有利于培养成自己的死党。

  其实,从实际作战看,马谡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二、预备队的跟进不够。

  按照正常的军事部署,应有失败之后的预案。即在马谡败后,须有预备队随时补漏,而孔明却将大军置于后方,根本来不及救援。也许他是怕孤注一掷后,腹背受敌,不能全身而退。

  三、对马谡真实能力缺乏准确的判断。

  我们可以认真审视一下他所挑选的后继者,鲜有大器。一者说明他的用人水平有很大问题,二者说明他的魅力和影响力不足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加盟.如果说诸葛亮在战略上有问题,那么马谡在具体指挥上是否也存在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

  马谡所面临的局势是:

  1、人数占绝对劣势,不管是1万人,还是2.5万人,都比魏军5万人少了很多;

  2、地形优势不大。根据我前面的分析,街亭的地形不适合阻击,如果扎营于道,则等同于野战;

  3、时间仓促,准备期短。按照分析,蜀军只比魏军早两天到达街亭,这个时间不可能在1.5公里宽的正面修筑防御工事。

  4、对方的将领是个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老江湖。

  5、对方士兵主力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6、己方士兵大多数是没打过仗的新兵。

  这种局势下,正常的应对办法是什么呢?

  一、将主力扎营于道。

  这个方法已分析过,蜀军以少于魏军一倍的兵力,在平地上打阻击,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损失惨重或者全军覆没。马谡极有可能只身逃回,或是杀身成仁。

  二、利用各种办法骚扰,拖住魏军,以争取时间。

  这正是诸葛亮想要的,也是马谡所想表现的。

  按照人才类型说,马谡有这个素质,他是属于智慧型的将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他的方案总体上是很有特点的,可在计算上有着不可饶恕的缺陷。

  我认为,马谡的分析是这样的:

  一、既然地形不利于阻击,那就索性将主力放在南山上,而将少量兵力置于道上。他认为这样做,非常巧妙。

  因为魏军如果不理南山之军,冲破蜀军在道中的阻碍,直进祁山腹地,马谡可以自南山掐断魏军水源,截住魏军后路,魏延和诸葛亮可率六万大军将魏军在合适的战场阻住,与马谡前后夹击。

  那时,魏军既无水源,又腹背受敌,难受之极,况又无生力军可救援。

  即使不全军覆没,也将损失惨重。

  二、待魏军半渡而击之,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样既可灭魏军士气,又可打乱其部署,可谓一举两得。

  三、如果敌人因顾忌南山的蜀军而不敢冲过街亭,那么必然攻山。按照南山的地形情况,可谓是易守难攻。正面只能展开30人,仰角很大,冲击距离又过长。蜀军只需要站在山头向下射箭,就完全可以拖住魏军,使其难以动弹。为诸葛亮的主力争取时间。

  从构想思路上开看,这无疑是一着妙棋,可谓一举三得。

  但有一点非常致命,就是这一计划完全依附于南山之军不败的基础上。

  如果南山之军失败,被敌人轰下山,有没有预案呢?

  也可能有,但马谡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实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马谡没有带过这批兵,将士对其指挥能力心存疑虑,一遇败阵就失去信心。更经不住魏军在山下喊:“缴枪不杀!”。

  我想,蜀军肯定没有进行过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士兵的战斗意志不够坚决。

  换句话说,他连张灵甫的一半能力都没有。老张同志尚能缺水断粮、重兵围困的情况下,坚守四天。

  而且74军几乎全军覆没,两万八千多人,只俘虏了几千人,大部分被击毙。

  马谡就没人服,换句话说,他的群众基础太差,难以服众。

  这说明孔明在用人的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正确的用法是先让其在小部队中接受锻炼,逐渐建立威信后,再委以大任。

  其实,马谡是个好苗,可惜孔明用得太狠,导致其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害了他!

  马谡的致命错误是:

  一、南山虽险,却缺乏水源。

  魏军可以围而不攻,待其水竭时,瓦解其军心。只要全军一起呐喊,指明生路,意志不坚定的蜀军肯定有把持不住者,当一个带头下山投降,一定有效仿者,再以他们为说服者,不用费多少事,就能将南山之军彻底击溃。

  至于王平阻挡于道上的2000人,只需派兵监视,不足为虑。

  二、分兵阻敌,分散了力量,失去局部优势。

  马谡将兵力一分为三,使本来就少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三、南山虽利于防守,却不利于进攻。

  南山的高度过高,从山顶到山脚下,均超出当时的武器射程之外,不利于进攻。

  马谡基于以上的考虑,可能只想到防守,没想到进攻。因此只在山顶设立了阻击阵地。

  按照当时的武器射程,应在从山脚下到山顶之间,设立多层阶梯形纵深阻击阵地。一则可吸引魏军进攻,二则可随时发起进攻,迟滞魏军的行动。

  我们对失街亭的责任做个总结。

  一、在街亭附近打阻击战的决策是正确的。错误的是阻击地点的选择。

  如果孔明勘察过地形以后,告诉马谡扎营于道,那主要责任应该由诸葛亮来负。

  如果诸葛先生明确的告知马谡,阻击地点应该在陇抵,马谡由于未能及时赶到,而被迫选择了街亭,那么责任在马谡。他作为将领,临机处置出现问题。

  二、如果孔明给马谡一万人马,则说明他对魏军来援兵力判断错误,责任在他;

  如果孔明给马谡2.5万人,那么,这些兵力按照他的说法扎营于道,即使全军覆没,也能获取阻击魏军的时间,那个时候,魏延已经攻下了五郡,而他也可以率大军无后顾之忧地出祁山,与魏延合并一处,以6万生力军对抗已经精疲力尽且损失较大的魏军,估计那时的魏军最多也剩4万人。蜀军的胜率很高。

  那么,无论是马谡战死,还是战败,马谡无责任。诸葛亮也没有责任,前提是马谡要给大军留下足够的时间。

  三、如果诸葛亮要求马谡在陇抵打阻击战,给了他2.5万人,并告知他扎营于道,那么诸葛亮基本没有责任,而马谡自作聪明的选择使蜀军迅速败退,没有给大军留下足够的时间,责任在马谡。

  从对街亭之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一、诸葛亮在军事上缺乏能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及战略构想能力都和历史上的名将有着不小的差距;

  街亭之战中,首先错在兵分三路,应分为两路,一路攻打五郡,或者只派少量兵力监视,而主力至少6万人则应在街亭附近与魏军决战,这样胜算更大。

  其次,即使采取兵分为三的战略,也要给马谡足够的兵力,比如4——5人,那么,马谡即使三分兵力,也足可实现战术意图。即派3万人扎营于道,一万人在南山扰敌,一万人机动,准备待魏军半渡而击之。

  最后,他没有提前详细地勘察战场,以便制定合理的作战方案,造成了自己局面上的被动。到头来,只能依靠将领的临机处置。这和林彪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据我所知,林彪在每场战役前,必亲自反复勘察地形,详细推敲作战计划,作为一个四野100万人的总司令,他甚至可以计算到连一级单位。

  每次作战,他都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二、孔明的用人是一个困扰他一生的大问题。

  他对马谡的弱点看得不够清楚。也就是说马谡尚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正确的用法应是派一位有经验的将领前往,而马谡帮着出主意,这样依靠这位将领的威信足可使众军在不利的局面下坚持一段时间,不至于迅速溃散。

  三、孔明的压力很大。

  虽然有白帝托孤,但无论是荆州派还是益州党,都没有从心眼里服他。因此,街亭战败后,他不得不斩马谡以减轻压力。

  这和曹操赤壁战败后,没有处理任何一员将领,而是哭郭嘉。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实,曹操有很多理由可以归罪于任何一个下属,比如军医治病不力、将领无能、谋士无策等。

  他完全可以堂而皇之的杀很多人。

  但他没有。而诸葛亮却杀了马谡。

马谡失街亭的后果历史上(不是三国演义)是什么

马谡失街亭导致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点只能退兵,而他自己也被斩了。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先锋,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扩展资料:

后续影响:

街亭之战失败,令到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日后蜀汉数次北伐亦未能获得比本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响,而且本次蜀军大败,对本来已因夷陵之战元气大伤的蜀汉有较大的影响。

本来自刘备征孙权失败,不久逝世后,蜀汉都没有什么侵扰魏蜀边界的行动,曹魏都没有作出什么准备,以为蜀汉已无力侵边;故此当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来时,令朝野震动,更加令三郡叛离。

战后曹魏亦加强了对蜀汉的防卫,包括曹真预计诸葛亮会攻陈仓,于是命将军郝昭守治陈仓城,以致年底(即229年年初)诸葛亮进围陈仓时无功而还。及后亦因曹魏多作防备而令北伐难以获得大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谡

简述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音ruì)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蜀军将士都很感动。大家把这次失败当作教训,士气更加旺盛。这年冬天,诸葛亮又带兵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了陈仓(今宝鸡东),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复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易西北)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谁知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梗概?

马谡是三国时的将领。他与哥哥马良,都在刘备手下做官。 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 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 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 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 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 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 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造成败绩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 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 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

三国时期马谡败给谁 马谡失街亭败给了谁

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是败给了张郃。

在建兴六年的时候,诸葛亮率军前往祁山攻打魏国,并且任命马谡为先锋,率领着各军前行,当时的魏明帝曹叡在知道消息以后,派出了张郃率领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前进。

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给他的作战部署,放弃了将部队驻扎在有水源的南山上面,使得部队分配和调度十分混乱,马谡的先锋曾经多次劝谏马谡,但是马谡都不予采纳。

而且马谡自作主张依仗着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守着城池,最终让张郃切断了马谡取水的道路,并且发动了进攻大败马谡,是的马谡所带领的士兵四处逃窜。

最终使诸葛亮部队到来的时候没有落脚点,只能攻取了一千多家百姓回到了汉中,诸葛亮回到了汉中以后将马谡和与他一起作战的张休还有李盛等人全部斩首。

扩展资料:

马谡失了街亭以后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

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

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谡

标签: 马谡失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