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年简介,著名作家的简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061

著名作家的简介

1、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4、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5、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心

鲁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

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

二是当他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番禺许广平同志同居。鲁迅病逝后,朱安女士到亡故的十余年间,和许广平同志一样,也一直作为鲁迅遗属同社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

扩展资料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

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赵世炎烈士简介谁知道,麻烦告诉我,谢谢!!!

赵世炎(1901-1927)笔名施英。四川酉阳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旅法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发起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改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同年任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负责人。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委宣传部长等职,对北方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1926年后,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主任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代理省委书记等职。曾领导了上海工人持续3个多月的经济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7月,在上海被捕后就义。

1926年5月,赵世炎遵照中央的决定来到上海后,被委任为中共江浙区委组织部主任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之前,党中央决定调赵世炎去武汉到中央工作。由于武装起义迫在眉睫,他未能接受任务,仍滞留在上海直至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上海正处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下。赵世炎身负紧急应变的重任,他无所畏惧,仍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继续领导上海地区的革命斗争。他在区委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曾说过:“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有了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

1926年6月中旬,陈延年等省委领导被捕后,赵世炎代理江苏省委书记,挑起了省委的全副担子。他积极营救被捕同志,紧急通知各区委和联络点做好应变准备。由于叛徒出卖,1927年7月2日黄昏,风雨交加,中西探捕合围了在北四川路志安坊190号的赵世炎住所,当时赵世炎正外出未归,探捕就等着走。赵世炎的妻子夏子栩和岳母夏娘娘万分焦急,当夏娘娘从窗口望见赵世炎正向家里走来时,不顾敌人的阻止,将窗台上用作信号的花盆推了下去。由于风雨太大,花盆的响声没有引起赵世炎的注意。在大雨中匆忙疾走的赵世炎,既没有看到花盆落下,也没有听到花盆破碎的声音,仍是朝家里走去,一进门就被探捕包围。赵世炎神色安详、自若,一边上楼,一边厉声质问敌探:“为什么搜查?凭什么证据搜查?”并当众声明:“本人姓夏名仁章,湖北人,是来上海做生意的。”又乘敌探正忙于翻箱倒柜寻找证据的一瞬间,悄声将正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的住址告诉了夏子栩,要她尽快设法向党组织报告。正当探捕挟持赵世炎下楼时,赵世炎又慢慢回过头来看了看夏子栩和夏娘娘,千言万语尽在这一顾之中,好像在说:一定要迅速找到王若飞!一定要保卫党、保卫组织。夏子栩找到王若飞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王若飞即组织力量设法营救赵世炎。

赵世炎被捕后,先拘押在英租界的临时法院,7月4日晚即被解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敌人使尽种种酷刑,赵世炎始终坚贞不屈,坦然镇定,一口认定自己是湖北人,叫夏仁章,因家乡闹土匪,携家业巨款,避难来上海做生意的……敌人从他的神态、衣着、家庭状况中,找不到任何革命者的证据和破绽,军法处长也感到真假难辨,不禁怀疑是不是抓错了。赵世炎在对敌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就以巧妙的斗争方式,制服了敌人。

阴险的敌人没有放过赵世炎,对他继续进行逼供审讯。直到敌人叫来韩步先、张葆臣两个叛徒一起当面指认,赵世炎才理直气壮地大声承认自己就是“施英”,就是共产党员。并严厉怒斥两个可耻的叛徒。他向敌人宣告:“你们只能捉到我一个施英,但要想从我口里得到什么机密,那是枉费心机!”

7月6日,敌人在报上公布了抓到施英的消息。这在上海数十万工人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工人们都为自己的领袖遭到敌人逮捕而无比悲愤,立即有许多工人向组织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施英。有不少工人向组织报名,要求用他们的生命去换施英,有的还主张武装劫狱。

党组织采取种种措施营救赵世炎,在王若飞的指挥下,设法买通敌军有关人员,包括淞沪警备司令杨虎的小老婆。但党很快就清楚了,无论花多少钱也营救不出赵世炎。敌人知道抓的是施英,欣喜若狂,弹冠相庆,决不会轻易放过他。

当党组织得知敌人将押解赵世炎去南京,便部署在沪宁线上截击火车抢出赵世炎,结果敌人不敢承担风险又决定在上海迅速秘密处决。党又决定武装袭击法场,并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袭击法场营救赵世炎的队伍在敌司令部附近潜伏了几个夜晚。然而,狡滑的敌人采取了突袭的做法,致使营救计划未能实现。

赵世炎的身份既已公开,自知必死,他仍坚持战斗,把监狱当战场。在狱中的17天,对敌人的斗争从未间歇过。在敌人审讯时,他面对面向敌人纵论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揭露蒋介石充当帝国主义走狗,叛变革命的罪恶。并声辩自己并未做破坏国家的事,也没有违反什么治安法,对无理拘捕他表示抗议。在牢房里,赵世炎抓紧对难友们进行共产主义气节教育,不时地鼓励同监的同志“一定要顽强地斗争,不要害怕,越怕越没有希望。”“革命就是要流血的,要改造社会必须付出代价。”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性以及与敌人殊死搏斗的顽强精神激励着狱中的难友,使难友们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赵世炎在身陷敌牢的危难时刻,仍抓紧做卫兵的工作,不几天,就和这些人搞得和谐融洽。有一次,他托一个卫兵带一张纸条给党组织,再三叮嘱党组织要照顾好失业的工人骨干(这些失业工人都是罢工和起义的积极分子,有一些是党员,“四一二”后被资本家开除了),要保护革命力量。

当时牢里发生了一连串使敌胆寒的事:杨虎的卫队有4支盒子枪不见了;一些难友在牢房中得到绝密的通知,叫他们作好打开脚镣作越狱的准备;不久又发生了敌营几个卫兵失踪的事件等等。敌人把这些事件的发生和赵世炎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感到赵世炎的存在,是对他们的巨大威胁,迫不及待地要操起屠刀杀害赵世炎。

在杀害赵世炎的前一天夜里,敌人对赵世炎进行最后一次审讯。赵世炎又是慷慨陈词,气壮山河,并自买纸笔,奋笔疾书,一个小时共写了八张纸的蝇头小楷。这是一篇声讨敌人的檄文,一篇革命宣言。赵世炎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使反动派感到万分恐慌。

7月19日清晨,监狱里早饭刚开过,外面即响起了号声,熟悉狱中情况的人都知道,敌人又要杀人了。一个卫兵打开牢门问:“谁是施英?”赵世炎用平静的话调回答:“我是施英。”然后泰然起立,用那戴着手铐的双手,艰难地整理了他那一身半新的浅灰色西装,系好领带,扣好袖口,整理了衣襟和裤角,就像要到外面出席什么会议一样的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赵世炎不时地回过头来扫视难友,点头告别,坦然地对战友们说:“永别了!同志们!朋友们!”他挺起胸膛,迈开脚步,走出牢门。

刽子手们动手砍他的头了。赵世炎激昂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新军阀蒋介石!”“工农兵联合起来!”刽子手一连几刀,赵世炎立而不倒!一个坚强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壮烈牺牲!

龙华烈士陵园简介

 1927年(民国16年)3月,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初为上海警备司令部)在龙华镇设立后,杀害和囚禁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土。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杀害的有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和优秀党员宣中华、汪寿华、孙炳文、余立亚、糜云浩、陈博云。1928年有陈延年、郭伯和、黄竞西、杨培生、赵世炎、顾治本、周颙、陈乔年、郑复他、罗亦农、李立一等,1929年有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等。1931年2月7日夜,林育南等共产党员和“左联”五作家也在此被集体杀害。1950年4月,在当年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之一,今龙华路2501弄1号,经镇民提供的线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遗骸和数具头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遗.龙大道、罗石冰、欧阳立安、恽雨棠、李文(女)、伍仲文(女)、王青士、蔡博真、段楠(阿刚)、彭砚耕、费达夫、刘争、贺治平、汤士伦、汤士佺、李云卿。1981年,上海烈士陵园将二十四烈士殉难处辟为纪念地,占地4亩,同年树立“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碑。碑两侧搭建画廊,陈列21位烈士图照和生平介绍。碑后有一株枯树,树干上弹痕累累。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