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这个地方是帝王们的天堂,但却是嫔妃们的地狱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361

前几年,随着百家讲坛的日益火爆,主讲老师各个都成为了“网红”,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讲解古时皇宫的趣事。带您走入真实的后宫,看看后宫的管理制度究竟如何。在古代,君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些美女的存在,不仅为了起到绵延子女的作用,也是为了给皇帝解闷。


朱元璋在称帝后,命大臣拟定后宫制度,并参考其它朝代的制度。在翻阅史书后,发现:周朝、汉朝、唐朝,都有不同的制度。而朱元璋认为,大明朝应该比唐朝减少一百多位后妃,但是,究竟后宫应该有多少人,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正所谓,开国规矩很重要,这时候立下的后宫规矩,自然影响着整个朝代,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严内教”制度:


首先,后妃不可干预政事,垂帘听政之事,肯定不能出现;


其次,安排后宫就寝制度,谁在什么时候服侍皇帝,是有严格规定的;


第三,各宫内悬挂“警示牌”,立下的后妃规矩悬挂在宫内,随时提醒自己;


第四,每个嫔妃所用的物品和她们的穿戴,都要根据自己的品级去做,不能越级;


第五,后宫不得与内外通信;


所以,明朝后宫从未出现过后宫当权或者伙同外戚的现象。


封建社会不会对女性歌功颂德,即便是孝庄那样的贤后,也只有潦草的千字记载。而其他的妃嫔,史料中对她们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康熙皇帝的陈妃,仅有六字记载:“陈氏,子一,常宁。”如果,妃嫔没为皇帝生个一儿半女,甚至,史料则会对其一字不写,因为,这样的女人被视为没有任何功绩。


看《明史》就知道:只有正号后妃或者发生过特殊事迹的嫔妃,否则不会给后妃任何的笔墨描写。后宫嫔妃需谨言慎行,清朝对后妃的规定就比较“个性化”了,它会根据每个妃子在后宫的地位、待遇不同,制定不同的规矩。


在长达九百页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长达828页,一字一句描写着后妃的艰辛和无奈。这一时期,在对后妃的管理上基本是“四定”,这就是:


定编制、定级别、定待遇、定规矩。


后宫的嫔妃虽多,但是,正主就那么几个人。无论何时,都是尊卑有别,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学生无定数,以此类推,级别越低人数越多。东西六宫,每个宫都有正位,住在正殿,而其他等级低的嫔妃则住在偏殿,每日必须给正殿娘娘请安问好。


皇帝很少去后宫的宫里就寝,但是,他会翻牌子,翻到的妃子会被送去皇帝的寝宫服侍。一般情况下,会在乾清宫的东西暖阁,或者是养心殿的后寝室。在侍寝结束后,后妃再回到自己的殿内不得久留。并且,后妃们的位份不同,享受的待遇也酒不同。


这个不同主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吃穿用度上,甚至,连喝茶的档次也不一样,都是根据自身的级别领到不一样的东西。从后妃中,级别最低的答应、学生,到级别最高的皇后,每个人的身份都不一样,吃穿用度的差别,也会很大。皇后每年年薪千两,有无数绫罗绸缎,每日里仅猪肉就有二百斤。


虽然,皇后不可能一日吃下二百斤猪肉,但就算是摆盘也能彰显出皇后身份的尊贵。另外,冬天到了其他后妃用的都是普通碳,而皇后用的却是红箩炭,个顶个的好烧、耐烧。反观常在、答应、学生的位份,年仅五十两银子,连皇后身边的大宫女都不如。


女人都爱美,但她们的衣服也少的可怜,每年仅能有一两件过年穿的华服。每月有五只小牲口享用,比如:鸡、鸭、鱼等一般食材,而平日里吃的最多的还是素菜,好在能保证营养均衡。可以说,在后宫之中,常在、答应、学生的生活,倒是很像现在普通人的伙食标准。


而后宫嫔妃,想升职的唯一途径,就是生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能博得皇帝的关注,也能提拔一下自己的位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根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的规定:等到这些嫔妃服侍皇帝有一定的年限之后,父母年老者则根据其表现,允许她们在逢年过节之时与父母见面。这对于高墙内的后妃而言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但只允许亲生父母二人进宫,并由大太监引领。而且,见到女儿也不能随意聊天,出宫后,更不能述说宫内情况。


除此之外,首领太监不能在主屋待太久,所以,父母只能从掖门进出,不能高调张扬,更不能趁着见女儿的时间,与外戚做出对皇宫不利的事情。综上所述,想在后妃里拔得头筹,还是需要“母凭子贵”,以及皇帝的青睐。很多后妃为此费尽心思,相信大家看宫斗剧,也不难发现这一点。


而嫔妃,最想争取的就是皇帝的宠爱,因为,这样才能生儿子,生了儿子才能晋级。在这一夫多妻的制度之下,后妃想出人头地,着实要花费一番苦功夫。


正所谓,“女子入宫,无生人乐”,在后宫之中,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虽然,后妃有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却难耐漫漫长夜;虽然,后妃有短暂的欢笑时光,但是,却抵挡不住那悲苦的泪水。所以说,自古后宫就是帝王们的天堂,后妃们的地狱。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明史·后妃传》、《钦定宫中现行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