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在哪里,高平陵之变具体情况是怎样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875

高平陵之变具体情况是怎样

曹魏中后期,世族大地主代表人物司马懿的地位日益显要,明帝时官至太尉。明帝卒,司马懿与魏宗室、大将军曹爽共执朝政,政治矛盾日益尖锐。曹爽表请将司马懿转为太傅闲职,明升暗降,剥夺其军政大权,又安排心腹何晏、丁谧等人执掌机要,竭力排斥司马懿在朝中势力。司马懿装病不起,有意麻痹曹爽,暗中策划。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明帝高平陵(在洛阳南)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武库,派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自己和太尉蒋济出屯洛水浮桥,断绝曹爽归路。救出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魏明帝皇后),郭太后于是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先声夺人。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曹爽犹豫不决,最终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权,以侯还第。数日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族诛曹爽兄弟及亲信何晏、丁谧、毕轨等人。自此以后,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

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前已经完全被架空?从那里来力量发动政变?

  楼主,这是我在百度百科 司马懿 里找的很齐全的资料,希望你满意!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未可知”(《晋书·宣帝纪》)。一连阻止三次。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去投曹爽,蒋济对司马懿说:“智囊往矣。”司马懿却说:“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晋书·宣帝纪》)。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后事为念’。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群官耍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根据盘牙,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候神器。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前言。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鉴,臣授命之秋也。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诣洛水浮桥,伺察非常”(《晋书·宣帝纪》)。

  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预寡断,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该早自归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

  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晋书·宣帝纪》)。桓范哭着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

  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让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一次,曹爽刚拿着弹弓到后园中,楼上人就喊:“故大将军东南行”(《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曹爽愁闷,不知所措。

  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同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驻在寿春)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谋立楚王曹彪。未发,令狐愚死。

  嘉平三年(251年)春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计重施,他先下赦书赦免凌罪,又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面缚等待,说:“凌若有罪,公当折简召凌,何苦自来邪!”司马懿说:“以君非折简之客故耳”(《晋书·宣帝纪》)。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后来,王凌途经贾逵庙,曾大呼:“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晋书·宣帝纪》)。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他还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把他们裸埋土中。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魏帝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司马昭在高平陵事变前真的睡不着觉吗?

  应该是有此事。

  根据《晋书 帝纪第二》中的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此处宣帝是司马懿,帝是司马师,文帝是司马昭。原文意思就是说:高平陵之变发生前,司马懿和司马师秘密策划,司马昭完全不知道。事变前夜,司马懿把计划告诉两个儿子,然后派人偷看,发现司马师睡得很安稳,司马昭睡不着觉。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对司马昭不太公平。司马师是早就知情而且参与计划,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司马昭突然得知计划,心情激动紧张肯定是难免的。

“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怎么来的,最后又去哪里了?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司马家族乃是三国时期名门望族,司马懿出身较好而且本身又精通谋略,一直韬光养晦,曾辅佐曹魏历代君主征伐四方,有着很卓著的功勋战绩。后来成为托孤重臣,虽然曹爽专政架空了一部分权力,但其手中其实还握有不可忽视的实力,并没有束手就擒。

其次司马懿本身虽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他背后的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中却居于中枢,而且司马懿本身又长期带领军队打仗,在军中颇有威信,有栽培了几十年的亲信,这些人都十分忠心于他。后来发动政变,其中有很多人都是他的亲信随从。那么着三千死士又是从何而来?其实司马懿假装病重卧床让对方放松注意力,却暗地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偷偷豢养了这么一只死士军团,真的是非常阴。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继续雪藏,直到司马炎登基为帝,继续为其效力。

高平陵之变为什么曹操的旧将不反抗呢?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去哪了呢?

我觉得在高平陵之变时,之前跟随曹操的旧将早就已经被司马懿给收买了,那会都是听从司马懿派兵调遣的,哪里还会为了曹家说话撑腰哟!而作为当时任命的第二托孤大臣的曹爽,他则实在是可以说是草包、傻子一名,他那会正在陪着曹芳扫墓,毫无抵抗能力可言。

司马懿作为曹家的家臣,最初也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从曹操、曹丕、曹叡到曹芳,司马懿辅佐了曹氏四代人,但随着老曹家不知道是基因原因还是什么的问题,后面的子孙越来越没有能力,这时司马懿的野心也在逐渐地成长,但前三世也都还能镇住司马懿,到曹芳的时候就彻底拿他没办法了。幼年曹芳基本形同虚设,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傀儡皇帝,只能任其摆布。

随着岁月的流逝,能靠得住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已去世近30年,忠于曹家的老兵战死、病死的也都相继而去,牛掰的也就剩下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几人。曹家老兵反而纷纷站队司马懿。比如高柔占领了曹爽军营,王观接管了京都禁军,蒋济则忙着劝降曹爽。王凌和郭淮都不在洛阳,没有明确站队立场,不站队其实就是变相默许司马懿搞事。

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因为他的愚蠢和利欲熏心,把之前好几个的旧将都换成了他的亲信,可是他挑选出来的人却都是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笨蛋。使得在面对司马懿的兵临城下时,他们却丝毫没有一点能反抗的能力。

高平陵之变 郭淮和孙礼在哪

郭淮在凉州,他一直在镇守西部,都督雍凉军事。孙礼此时应该在并州,他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问题上得罪曹爽,遭罢官,其后被起用为城门校尉,转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扩展资料: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国首都洛阳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告病在家多年的太傅司马懿,趁曹魏皇帝曹芳与权臣曹爽共同出城,祭扫魏明帝高平陵时发动政变。

司马懿借用曹魏郭太后名义下诏,命自己的亲信接管洛阳城的军队,并关闭洛阳城门。司马懿完全控制洛阳后,即以郭太后之名,下诏罢免曹爽之职。曹爽在得知政变消息后,呆若木鸡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天真的曹爽听信司马懿的劝降之言,竟以为只要交出权力,就能保存富贵。司马懿待曹爽入城后,就将曹爽下狱处死,并夷灭三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淮

百度百科-孙礼

百度百科-高平陵事变

曹爽为什么在“高平陵事变”中不战而降?

在魏明帝曹睿去世后,年幼的曹芳即位,不得已魏明帝任命曹爽、司马懿等人为辅政大臣。

辅政大臣之间围绕着最高权力而争斗不休的情况,在历史上史不绝书。曹爽与司马懿之间也不例外。曹爽作为曹氏宗亲,位居大将军,握有实权。而司马懿官居太尉,在曹睿的时代里,经常领兵作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曹爽对司马懿多有猜忌,于是就听从了别人的建议,尊司马懿为太傅,太傅一职,号称上公,地位在三公之上。但是,太傅的职责就是教导皇帝,而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而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何在,干脆他就称病在家,什么事情也不过问。

虽然司马懿蛰居在家,曹爽依然对他不放心,还曾经派人到司马懿家里去试探。而司马懿以高超的演技瞒过了曹爽,使得曹爽对司马懿失去了警惕。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带着皇帝到高平陵去给曹睿扫墓的时候离开了洛阳城。而就在这个时候,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突然之间发动了政变,他首先夺取了洛阳城的控制权。接着以太后的名义下令说曹爽等人谋逆,罢免了他们的职务。而这个时候,曹爽正在城外不远的地方。高平陵就在今天万安山下附近,距离洛阳城也就一二十公里而已。皇帝出行,肯定不会就一两个人,曹爽事实上也带着一支精锐部队。假如曹爽这时候带兵杀回洛阳城,也未必不能成功。当时他手下人劝他不如带着皇帝去许昌,另外召集兵马讨伐司马懿。不管是直接进兵洛阳也好,去许昌也罢,对于曹爽来说,最大的本钱就是皇帝在他手里。他当时最大的劣势就是不在首都。仅此而已。

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派人找到曹爽,对曹爽说,我只要权,不要钱,更不要命。而曹爽这个人外强中干,事实上听到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他就已经被吓破了胆!哪怕是反抗一下,就算反抗不成功,至少死得不那么难看。而曹爽却听信了司马懿的谎言,以为说只要自己交出权力,交出皇帝,至少还可以在洛阳城中做富家翁,过自己的太平日子。一个人也好,一支部队也好,最重要的气,没了气什么都没了。就这样,曹爽很轻易地就放弃了抵抗。

高平陵政变时,为什么手握十万兵权的夏侯玄没有举兵讨伐司马懿?

在我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场的战争,其中呢还有很多非常出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同时也造就了很多的爱国英雄。司马懿这个人物我们都很熟悉,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他的记载,在历史上有一场战争叫做高平陵政变,令很多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在当时手握十万兵权的夏侯玄去没有举兵讨伐司马懿。

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谈起高平陵政变这个历史事件我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也就是通过了这场战争曹魏手中的政权才落在了司马氏的手中。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一位人物也就是夏侯玄,当时的夏侯玄可是不简单当时的他手中都握着十万兵权,可是令人惊奇的是他却没有带兵去打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呢,当时的夏侯玄他虽然手中握有兵权,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带兵打仗不是说想打就能打的,没有皇帝的诏令是不能采取军事行动的,并且呢,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虎符,有了虎符和皇帝的诏令才能带兵打仗,可是当时的他这两样必需的东西都没有,怎么去带兵反抗司马懿。再说虽然在兵营中他是令众人都信服的,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大家随着他一起起兵打仗是要被安上非常严重的罪名的,甚至会连累家人,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手握重兵的他在那样重要的时刻没有起身讨伐司马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