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龙袍,《孝庄秘史》里摄政王多尔滚怎么穿皇帝衣服?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270

《孝庄秘史》里摄政王多尔滚怎么穿皇帝衣服?

因为在当时,多尔衮确实是有资格穿皇帝服装的,因为摄政王是有别于摄政大臣的,电视剧服装是没错误的,而且多尔衮这样做也不违反当时的规矩。还有很重要一点,一楼说话太偏激了,在清初,满族社会中如果兄长死了,小叔子娶嫂子是很正常的事,后来接受了汉族人的文化才改变。不过,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娱乐性比较强,有很多情节背离历史,不能当历史片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摄政王的朝服是什么样的,尽量描述,比如颜色花纹还有特殊的地方

一般穿蟒袍,龙袍也不敢穿,除非他想当皇帝。

摄政王这个级别穿个九蟒蟒袍是没有问题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甚至还穿过龙袍,不过这是个例。

蟒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女式蟒与男式蟒大致相同。下端斜向排列的线条称“水脚”。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为“江牙海水”。除表示吉祥绵续之外,还寓有国土永固之意。

主要使用十种纯色,分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红)、蓝、湖、香。

主要有三种绣法。分为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圈金绒绣。绒绣俊雅清丽,圈金绒绣富丽辉煌,平金平银绣光泽夺目、大方而有气派。

孝庄秘史当中的多尔衮穿的是蟒袍还是龙袍

活着的时候穿的是蟒袍,下葬的时候被孝庄皇后追为皇帝所以下葬穿的龙袍。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扩展资料:

公元1643年,五十岁的皇太极突然去世,由于死的突然,因此没有立下储君。正是因为没有立储,有资格的人才开始争夺!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最有资格争夺。

由于清朝尚未入关,种种习性还没有受到汉人“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虽然他们也支持“立长子”,但是并不排斥“立兄弟”。多尔衮也因此,并没有从开始就被排除在外。是的,这个时候孝庄之子福临,并没有被考虑。

清朝发源于草原政权,在开拓疆土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军事管理系统即“八旗制度”,将军队分为黄,红,白,蓝旗,每一旗又有正,镶两支。旗的背后,是兵丁,人口,牲畜,可以简略的设想成一个移动着的行政区划。

本来就掌握在豪格手里的正蓝旗坚决支持豪格,而两黄旗因为一直以来与皇太极出生入死,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注意措辞,这为后来福临可以登基埋下伏笔)。代善此时年龄已经大了,自觉无力相争,于是也表态,支持豪格。

这样一来,多尔衮面临的局势就是:只有八分之二的胜算。可是另外六旗也面临一个难题:若是豪格登基,多尔衮必定不服,大清艰辛打下来的入关机会,恐怕因为内乱付诸东流。

多尔衮与豪格,显然不能并存,谁登基,另一方势力都将被打击,于是在双方争执不下时,达成了一个妥协方式:多尔衮放弃皇位,避免了八旗相争,但是前提是豪格不能登基。进而大家拥立皇九子福临为新皇,由多尔衮摄政。

所以,那些电视剧中,看似多尔衮放弃了皇位,为了“大玉儿”做出的妥协,实际上是他离皇位更近了一步!

多尔衮成为了父皇摄政王,第一件事就是肃清豪格,豪格的结局是幽禁致死。而那些曾经誓死追随皇太极之后的正黄旗,镶黄旗首领们,也都受到了不同的排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多尔衮

清朝摄政王穿的服侍

亲王和郡王服饰最大的区别在于,亲王是前后两条五爪正龙,两肩是两条五爪行龙;而郡王是前后两条五爪行龙,两肩没有龙。贝勒,贝子前后则分别为正蟒和行蟒(四爪龙)。多尔衮那个是逾制。还有清朝乾隆朝之后,所有皇子无论爵位高低,均一律穿四团龙补服。

所谓铁帽子王,其爵位是亲王或郡王,服饰用的都是相应的等级,只不过是加了世袭罔替。清朝袭爵分为两种,即降等承袭和原等承袭。降等承袭,就是按照亲王、郡王、贝勒。。。直到辅国将军为止,按代降级世袭。而少部分爵位,则由皇帝特殊允许,可以原等承袭,不按代降级,称为世袭罔替,亲王或郡王加世袭罔替,也就是所谓的铁帽子王。

至于帽子,亲王,郡王都是超品,顶珠都是用红宝石。区别大略实在周围装饰用的东珠数量,亲王10颗,郡王8颗等等,多尔衮那13颗也是逾制了。另外亲王,郡王什么的一般没有花翎,不过乾隆朝以后,也有个别被赏代的。

极品芝麻官游戏里,那个王位的玉玺,龙袍怎么获得

根据角色不同,获得的方法不同。具体如下:

武帝:跨服衙门第一获得:衙门分数冲榜得第一名。

文宣王:亲密度冲榜得第一名。

武成王:联盟冲榜得第一名的盟的盟主获得,盟里其他人得武成公。

平西王:只新区开区时关卡冲榜得第一名获得。

富国公摄政王:势力冲榜得第一名。

镇南王:衙门分数冲榜得第一名。

摄政王多尔衮算不算清朝的一代皇帝?宣统帝死后进入清陵穿的是中山装还是皇冠龙袍?

摄政王多尔衮算不算清朝的一代皇帝?宣统帝死后进入清陵穿的是中山装还是皇冠龙袍?

多尔衮不算皇帝

宣统帝死后是烧成了骨灰的,哪还穿衣服

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爱新觉罗。溥仪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逝世后,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事实上清西陵也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溥仪葬入此陵园,是他的第五个妻子李淑贤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贤亲自主持办理的。溥仪逝世整整30年后,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女士去世。

多尔衮身为亲王为什么可以穿龙袍,死后为什

清太宗皇太极因患心血管病而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但结果出人预料,六岁的福临成为皇位继承人。六岁的福临何以能承大统?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往之论者多认为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之首议。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为便于分析,征引全文如下:

秘密状启。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

上述《秘密状启》,时间记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门秘密会议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在上述引文中,有两句重要的话,不应该被忽视。这就是“九王应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个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应之曰”———此前为议论,此后为结论;“汝等之言是”———承上而启下,接前而转后。有三点,应分析。

其一,“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一番议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机密会议,外人不可得知而详。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罅漏,不必苛责。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状启》,记于当时盛京。《状启》记载疏略,“汝等之言”断简,于是给人一种信息误导,似乎福临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倾朝,功劳归于己,罪祸嫁于人。这样,多尔衮就把拥立福临的功劳归于自己。

其三,“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再当归政。’因誓天而散,福临方六岁云。”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且存疑点。

依据史料,笔者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临继位。

第二,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为摄政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皇叔摄政,理所当然,众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再次,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复次,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尔衮撤其辅政王。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衮,能知时务,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第四,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对皇叔济尔哈朗表彰其当年功绩,赐予其金册金宝。《清世祖实录》顺治九年二月庚申记载: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此,顺治帝福临明确表明: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顺治帝对其他的亲王、郡王,在决定自己继位的功绩上,都没有进行过表彰,而只有对济尔哈朗表彰此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会议上有拥立福临继位的特殊功勋。

综上所述,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皇位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能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是角立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六岁的福临继承。这个方案与结果,对于四位和硕亲王来说———于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于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于肃亲王豪格无利大弊,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有利无弊。所以,皇太极遗位由福临继承,得益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孝庄太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

清朝竟然还有黑色的龙袍,到底是何人所穿?

清代没有黑底龙袍,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龙袍只有皇上能穿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

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扩展资料

服装史专家解析龙袍历史:皇帝独享龙袍源于明代

东华大学服装史专家解析龙袍的历史皇帝独享龙袍源于明代

中国人说到龙,除了丰富多彩的龙民俗外,还会谈到一种特殊的服饰——龙袍。长期以来,它是中国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国龙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龙袍指定作为皇帝的正装,历史并不太长,源于600年前的明朝。

此“龙袍”非彼龙袍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史专家包铭新教授告诉记者,明朝以前,中国的帝王也有穿“龙袍”的,但与后来的龙袍明显不同。其一,看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

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被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根本不像人们今天所熟悉的龙袍。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明朝前,龙纹服饰虽是一种权威象征,但未必就是皇帝一个人的“专利”,其他的贵族也能穿戴所谓的“龙袍”。

目前为止,尚无考古发现证明,明朝以前的皇帝有专属的龙袍。比如,元朝的每个皇帝都有生前画像,他们服装简朴,都没有龙袍相伴。不过,虽然没有强化龙袍的观念,但以前的帝王中,也有以龙纹服饰为正装的。宋、元时期的小说中,已经有了龙袍这个词。

黄色不是龙袍唯一色

进入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龙袍被指定作为皇帝正装,而且他人不得穿戴。明朝、清朝的龙袍绣有9条龙,其龙纹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图案。

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白色)、玄色(黑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色为基准的,这些颜色的龙袍都是平时上朝时可以穿的,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另外,明朝以后,皇帝亦赐龙袍予王公大臣,他们的服饰上绣着龙纹,但不能称为龙袍,只能称“蟒袍”。

兴也龙袍衰也龙袍

专家指出,龙袍作为服饰制度的核心确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阶段。服饰制度不仅规定龙袍是皇帝的唯一合法拥有者,而且对各级官员也有服饰要求。服饰是等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在一段时间内,对稳定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起到了作用。

然而,服饰制也正是中国封建王朝开始走向衰弱的标志之一。皇帝、官员依靠服饰来彰显权威,在治理国家方面却常常显得无能,时间一长,这样的统治必然瓦解。

据史料记载,除明清帝王外,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复辟称帝的袁世凯等均为自己量身定制豪华的龙袍,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皇帝宝座。伴随着辛亥革命,封建服饰制度终于寿终正寝,龙袍亦成为历史文物。本报记者 张炯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龙袍

中国经济网—服装史专家解析龙袍历史:皇帝独享龙袍源于明代

标签: 摄政王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