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欢个人资料简介,梁欢个人资料简介图片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399

国卤之都---武冈卤菜卤天下

第一篇

源远流长,先秦遗韵,武冈卤菜历史渊源探秘。

1. 秦始皇“焚书坑儒”,卢候二生隐居云山,催生武冈大量民间草药郎中。

焚书坑儒的史实应该不少人知道。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先后遵命寻找仙人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未果,还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卢候二生说了秦始皇的坏话,两人觉得伴君如伴虎,时刻为项上人头担忧,故不辞而别遁入武冈云山隐居起来,这引发了秦始皇的震怒。秦始皇斥巨资求仙最终却一无所得,深感上当受骗,他们的诽谤让秦始皇更加难以承受。所以,秦始皇下令逮捕在京城咸阳的诸生,制造了史上令人咋舌的“坑儒”事件,活埋数百名无辜知识分子。

好在卢候二生隐居在天高皇帝远的武冈云山,皇帝鞭长莫及,他们过着悠哉游哉的隐士生活。

武冈明朝进士林璧于弘治二年(1489)所作《重建云山梵刹碑记》载:“云山七十一峰屹立霄汉,宋郡守汪立中尝建阁于其上,道书载此为六九福地。昔卢、候二生避秦炼丹于此,其遗迹可眉列也,万寿宫即其故址。宫右胜力寺,寺有观音阁,阁与宫并宋建,极为雄伟。元季毁于回禄。”

(图为光绪版武冈州志上对卢候二生的记载)

他们结庐而居,以云山为家,修路架桥,为云山开发之鼻祖。

展开全文

(图为武冈云山“秦人古道”边的摩崖石刻)

《湖南考古略》载:"卢生、侯生,(秦)始皇遣入海求神仙茶,不获,遁居邵陵云山。"又传秦始皇闻讯后大怒,遂命陶、邓二将军前来抓捕。两将军不忍伤害无辜,亦留不去。以后,卢侯二生便在云山炼丹、修炼,再以后,他们都得道成仙。据说,保留至今的秦人古道,就是他们当时常走的道路;山上的炼丹井、卢仙迹、侯仙影、飞升台等也均因他们而名。

说卢候二生是云山开发之鼻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云山丰富的药物资源的利用。武冈云山有植物203科、151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银杏、水杉、香果树、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秃杉等,现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阔叶林200公顷,林区郁闭度达0.9以上。1921年,奥地利植物学家韩马迪到云山采集标本300多种,发现植物新种80多个。其中珍贵药材有"癌症克星"南方红豆杉、"天然青霉素"雪胆、"血癌克星"三尖杉、"南国人参"绞股蓝等。珍稀花卉有"白雪公主"云山白兰花,"白衣女郎"白玉兰,奇特诱人的"龙虾花",硕大美丽的凹叶厚朴、红花木莲等;还有巴岩香、满山香等天然香料植物。

方士和术士都是中国古代信奉神仙而以神仙之道为人服务的人,方士和术士大多是道家或阴阳家的信徒,其主要区别是方士一般是引导人求仙得道和炼制丹药;而术士一般从事驱鬼捉妖,观阴阳看风水,相面占卜一类的活动;而这两种行业之间经常有交叉的地方,秦汉后基本上就结合在一起了。

武冈素为道教福地,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终因数位皇帝重金属中毒身亡而宣告破灭。卢候二生开始转变方向向植物寻求健康长寿的秘方。他们利用云山丰富的药物资源,熬制丹药,一方面用于下山治病救人,一方面强身健体。至于他们是否真成了仙,那只是武冈人民对他们的神化而已。但他们的博学多才,尤其擅长于对中草药的研究,为武冈的民间草药郎中留下了丰富遗产。君不见,至今武冈老街小巷中尚有大量高龄老郎中,他们无需取得行医资格证,找他们看病寻药的往往是那些疑难杂症患者。

清光绪(1876)版《武冈州志》人物志寿民卷载,当时年龄最高者108岁。

(图为清光绪(1876)版《武冈州志》对寿民的记载)

据红网武冈站2012年8月8日讯(通讯员 尧智田 马珍珠)2012年民政统计资料显示:当年武冈市境内百岁老人就有25位,其中110岁的老人2位。他们是湾头桥镇的伍移姣和荆竹镇的林阳姣。

喜人的是,红网武冈2016年5月17日讯:5月16日,经湖南省武冈市统计局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统计,全市现有30位百岁老人,平均年龄103.4岁。其中,最年长的是荆竹镇武东村5组村民林阳姣,今年114岁。她是湖南省前十位最年长的百岁老人之一。

据笔者了解,这些长寿老人多多少少知晓一些中草药的使用常识,日常小毛病大多是自己寻些草药解决。也有用作日常茶水饮用,其实这种自行解决小毛病的习惯就是一种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的行为,这些中草药起到了预防和保健的作用。他们中有的还是祖传的,笔者生活在马坪乡白羊村的外祖婆和外公就是一列,她们除了自给以外,还常年有干品存货,免费送给需要的他人。外祖婆活到96岁,外公活到84岁。

2.武冈佛教文化与豆腐的渊源。

元代吴瑞在《日本用草》一书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这个记载。另外,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中有生产豆腐的场景画像。

(图为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壁画生产豆腐的场景)

梁欢个人资料简介,梁欢个人资料简介图片

公元前164年,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也是个追求长生不老的主,他不惜重金招纳方术之士炼丹,他们用山中的清泉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没有炼成,倒是豆汁和石膏、盐起了化学反应,形成鲜嫩绵滑的“豆腐”之雏形—菽乳。

从此,豆腐在民间广泛流传。此期间武冈已置县,治所在现在的武冈城东七里桥。40年后,汉武帝元朔五年,长沙定王遂被封为都梁候。

宋末元初,武冈出了个著名道士李道纯。他精于内丹学,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完整。他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以“守中”为要诀。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守中要在归根复命,“炼丹者,全天夺天地造化……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功圆神备,凡脱为仙,谓之丹成也。”

李道纯借助于"中和"的观念,从本体论和修养论的层面上对儒道释三教的义理作了系统性的深层次的和合,从而加剧了元明清以来三教由对抗进一步走向融合的趋势,在武冈,佛道归一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武冈云山也逐渐成为与南岳齐名的佛教圣地。

明朝万历年间(1583)高僧辈出。无涯大师19岁出家始入庐山修学20年。40岁慕名至云山胜力寺,后住持20年,坐化而终,葬云山月华峰,墓塔现存。他戒行精进,曾应召入京,获明神宗钦赐紫衣袈裟,典藏于南岳方广寺。无涯大师持寺期间,僧侣速增至500余人。他创造了武冈佛教史上最繁荣的历史,一跃成为“规模宏大,杰出湘南”香火鼎盛,规模超前的大寺院。据云山碑刻记载,万历皇帝还曾亲自来过云山胜力寺。据《武冈州志》记载,清代嘉庆年间,武冈僧众达3849人,其中胜力寺的僧众最多。

(《武冈州志》贡赋志对武冈僧道数据的记载)

寺院都是素食主义者,豆腐一贯为僧众的日常主菜,也是贡奉素食菩萨的主要贡品。现在民间法事基本少不了豆腐就是一个明证。由此可见,佛教催生了武冈豆腐初级产业的形成。武冈历代分散全州的手工豆腐坊产量相当可观。由于豆腐加工工序颇多,也是个费力的活儿,民间也有俗语曰“豆腐划了肉价钱”。

《诸经要集》卷八载,四月八日浴佛时,当取三种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香,合三种草香挼而渍之,此则青色水。

佛经中记载的都梁香又名佩兰、水香、大泽兰、燕尾香等。在浴佛节沐顶时,为浴佛之五色香水之一,其中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际香为白色水,取附子香为黄色水,取安息香为黑色水,在四月八日浴佛节的时候,以五色水来灌沐佛顶。

于是,都梁香和豆腐走到了一起。寺院的僧道们一方面于无意中集成多种中草药熬成“兰汤”浴佛、一方面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逐渐尝试将豆腐投入锅中,以求长期保存而不腐败。未想到竟然卤出了武冈独特的美食---卤豆腐的雏形。他们也没想到,经过近千年武冈人们的不断尝试,形成了武冈卤菜独一无二的药卤特色。在全国南北卤菜中独树一帜。今天的武冈卤菜成为武冈走向全世界最响亮的名片,难道不是先人留下来的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

3.“宴会卤池”匾额与武冈卤菜可朔历史。

到目前为止,关于武冈卤菜起源可追溯的历史,无非始于明朝。

据武冈州志载:明太宗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月,杨璟遣荆州卫指挥吴马宁率明军攻取武冈,改元朝武冈路为武冈府。公元1373年设守御千户所。这千户所,就设在元治所之中。在明代卫所兵制中,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千人。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二十四日,时年45岁的朱元璋二十六子中的第十八子朱楩,被一纸诏书移居蛮獠猖獗之地武冈,寄住在州府的公寓中,即上面提到的千户所。

由于朱楩不是盏省油的灯,在朱元璋所有儿子当中,大约是最调皮捣蛋的一个。朱楩不仅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还是哥哥明成祖(朱棣)的眼中刺,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八月由于受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罢免为庶人,改居漳州。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初一日被明成祖恢复为王。由于朱楩不尊王法,"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明史·诸王三》)被成祖再次罢免。虽然他不久又被成祖恢复,但由于其习性不改,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第三次被罢免。所以直到他死后,朝廷才允许他儿子按规制修建王府,他寄住在官衙里,每年仅可享用禄米千石!

可想而知,朱楩作为正宗王子,没真正过上什么舒服日子。按照规制,虽然赐有不少随从护卫和宫女,他在武冈的生命最后25年里,他不问百姓疾苦,不理政事,整天沉醉在花天酒地里,迷恋在宫女们的莺歌燕舞中。但他的野心不死,一直觊觎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在天高皇帝远的武冈,时不时受到附近蛮夷的威慑,长期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他目睹自己祖上先后七位皇子王孙登基之后,三月二十九日(5月10日)他悻悻而去。要说他在武冈留下了什么值得后人留念的,那就属现在现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冈卤菜。因为有他的到来,才有了岷王府,才有后来的岷王府副使兼御厨总管王祖清。武冈卤菜有朝廷贡品之称,如果没有岷庄王对卤菜的嗜爱,大抵朝廷也难以知晓武冈卤菜的。2007年,武冈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卤菜之都”称号,多少占了岷庄王的光!

(上图中上为乾隆手迹,下为武冈浪石村“会卤池”匾额)

网上早已有武冈卤菜发源地---浪石之说,源于村中仍保存一块传说出自清乾隆手迹的“会卤池”牌匾。2017年4月30日,笔者专程踏访了武冈东北部“鸡鸣五县”的双牌镇浪石村。

梁欢个人资料简介,梁欢个人资料简介图片

此匾为杂木拼制而成,掂在手里,颇有份量。匾面黑漆打底,金粉书写。据说此匾原先安装在一栋房子正堂枋梁上。

解放后不久,此房失火,一位老人将它从焚烧中的房子里抢救出来。作为半扇门装在一道间房门槛上。此匾是乾隆手迹?将照片与乾隆手迹一对照,倒有几分神似。但又怎能确认呢?查阅相关乾隆六下江南的历史记载,是不大可能来到武冈这么偏僻之地的。在未找到确凿证据之前,故可暂时排除此匾系乾隆御笔亲赐之说。

在古代,牌匾是其主人文化背景和身份的标志,为牌匾题字的人主要由当时的权贵、名流和书法家来“挥毫”。牌匾往往挂在府第的门楣、寿梁和枋梁处,向外界显示着主人的威望。如果是皇帝御赐的牌匾,更可谓无上的荣耀。

浪石村现任支部书记王华文猜测“宴会卤池”也可能是一家盐铺的招牌。但在这么小的一个村街用得着这么大的招牌吗?更何况武冈史上只有进口淮盐和粤盐的,更没有出产加工山盐的痕迹,何来“卤池”之说?卤池本意为咸水湖,用在招牌当形容盐铺规模之大。

武冈州志载,明清时期百姓食盐以官盐为主,没有特殊后台,谁敢私自开盐号,且打出这么大的招牌?王氏族谱中也无相关盐号的记载。作为店铺招牌,卤池前面再加“宴会”二字,又如何解释?

眼前的牌匾上的三个字中,“会”和“池”已被人刮去部分金粉。此三字高50cm,宽40cm有余,可谓斗大一个,自然需要不少金粉,非大户人家所能承制。

据浪石村多位老人传言,此匾两端各锯掉一部分,前面锯了一个“宴”字,后面锯掉了落款和日期。这是为何?恐怕与明末清初的朱氏灭门之灾有关。

此匾来自武冈岷王府?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岷王府的历史。

武冈州志载:武冈岷王朱楩自公元1424年迁居武冈至1643年最后一代岷王朱企锋,历时221年,传十四世。据笔者在《岷王府史话》描述:岷王王府加上郡王府(大王城+小王城)共占地约200亩,约占武冈古城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光小王城郡王府约有21座。可见朱氏家族在武冈繁衍的子孙之多。

(图为康熙版武冈州志中武冈州城图)

这么大一个家族,且贵为皇室后裔,哪月没有几家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几家宴请不是几十桌宴席?因此在祠堂等集会场所或“御膳房”设置公用“宴会卤池”很有必要,一则彰显家族地位,二则也是上贡朝廷的生产必须场所。

这里有两个值得考虑的人物。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二是朱王朱禋黎。

清顺治四年(1647年即南明永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在刘承允的挟持下,迁武冈,以岷王府为皇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落入清军之手,复为州。

永历帝在武冈呆了4个月左右时间,游览过武冈不少名胜景点。武冈有如此美妙、令人回味无穷的特产,又是朝廷贡品,赐个匾额应该顺理成章。但永历帝来到武冈时,岷王府已被烧毁,他是暂住在临时修缮的遗府里,当时他里外受敌,整天提心吊胆,何有心思题匾?

于是最大的可能落在朱禋黎身上。

据1936年02期《船山学报》罗正钧文介绍:“朱王朱禋黎号绍南。藩支定灼曾孙也。少补州学弟子员,能诗书法宗二王。武冈碑碣多出其手。”朱禋黎系明太祖朱元璋十一世孙,岷庄王朱楩十世孙,他所生年代,已近明末,他能有如此诗书造诣,贵为郡王,为家族题匾自不在话下。

(图为船山学报对朱王朱禋黎的记载)

当时,有一叫王祖清的人在州衙任副使,又兼王府后厨总管,自然是朱王朱禋黎身边的红人。近朱者赤,他也是一位诗书爱好者,与朱王朱禋黎多有唱和,自然也积累了一些财富。

道光《宝庆府志·形胜记》卷五十九载明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一唐顺之诗《赠王良医之岷藩》:

献方曾待诏,何事向江干?

帝侧无人荐,王门且自安。

青枫连远道,白首寄微官。

莫惜囊中秘,淮南欲和丹。

这首诗为唐顺之在永州任知府时赠别王良医到武冈岷王府上任之作。

无独有偶,同期素有“皇甫四杰”之一的被贬官员诗人皇甫汸也作了一首《送王良医之武冈》:

白发微官在,沧江别路长。

看星趋翼轸,问水过沅湘。

采药身千里,闻猿泪几行。

惟应鸿宝诀,犹得侍淮王。

可见这个叫王良医的人非但医术了得,为朝廷待诏医官,而且同样有一定的诗文造诣,与当时的文化名人交往甚深。

至于王祖清是否是王良医的后人,或许是不是王祖清的另一个名字,不得而知。

1648年3月至1679年,武冈城内战火连连,发生了数次拉锯式攻克与收复战争,朱氏家族四散逃命,王祖清随武冈部分官吏外逃。王祖清除了要将掌握的卤菜药材配方和制作术传承下去外,还要保住这块贵人所赐、他视为终身荣誉生命的金字招牌,不得已将匾额前后两端锯去,连带家人四处漂泊,后隐居于龙口枕头山(现邵阳县蔡桥乡境内)。以经营卤菜为生,并藉此为后代积攒了一大笔财产。

(图为王氏族谱中的祖清坟山图)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王祖清第三代长孙王政海看中离枕头山不远的李家坝这块风水宝地,遂从龙口枕头山迁至李家坝,营建住宅,聚族而居。王政海设计并率领后人建造了今天的浪石铺雏形。

因李家坝后山的石板形似波浪,故取名为浪石,后来引申为“浪人至此,如石生根”之意。从明末清初清到民国期间,王氏家族一直兴旺发达,不但将祖上卤菜手艺发扬光大,常常在“会卤池”金字匾额下举办卤艺大会;还不断扩建房屋,开垦土地,耕商相伴、诗书相承,形成了独特的古民居村落,创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

这里除了保留88栋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外,还遗留有明清作坊一条街的遗迹,街上有打豆腐、制卤菜的;酿酒、制红薯、柚子、米糖的;也有药铺,客栈等,此外还长住外地老马帮,专门帮助村民驮运货物或迎接远方来的贵宾。这里曾被誉为湘西南五县交界之地的“小南京”。直到解放前,贯穿全村的驿道还是武冈至隆回的交通要道。1968年城步至隆回的公路全线贯通后,又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这里逐渐变得萧条起来。

浪石村《王氏五修族谱》记载了王氏在清代有多位族人从医或开设中药铺的事实,而药卤制作往往与医药营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王氏五修族谱》卷首之一《王生清先生传》曰:“先生字生清……邑之太学生……志不得行,乃习岐黄叶,张药肆三团间者前后十余载。”《三叔萱公传》曰:“公讳自萱……武冈浪石村人,清季太学生……每苦于科举制束缚太甚,无由自展其才,遂舍学经商,设药肆于浪石村,兼习医术。”

(图为浪石村王氏族谱)

武冈卤菜传承先秦遗风,以“药卤”为特色,其制作过程与中草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上述文物及史料,王氏先祖掌握卤菜秘方、从事过卤菜制作的推论应是成立的。至此,武冈卤菜生产可追溯的历史当始于明朝末年,至今约有400多年。

4.陈氏卤菜传人陈福元如何成为武冈卤菜制作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图为2013年的王光宗先生)

浪石村一间古民居里还住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中医王光宗。他是村中如今还懂得卤菜配方的两名中医之一。除了治病救人,他有一个祖传下来的“卤菜秘方”粉剂药包,只卖给长期合作的六个客户。他说为防泄露卤药配方,一般要从周边四五个县分头抓取。

他还说驿道的另一边,过去曾有多家卤菜店。他的药包比较贵,一斤药可以卤制2000斤左右卤菜。以前村里有多名中医会卤菜配方,他家的配方是上溯六代先祖从一个姓陈的师傅那里学来的,那个陈姓师傅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传统的秘方“传男不传女”,因此传给了徒弟,也就是他的六世先祖。

他还透露,村中那些曾经的卤菜店使用的并非中医提供的配方,而是有自己的祖传配方,他们只在我这里买部分药材,也怕我知道他们的配方。中医配方另有卖处,还卖到隆回、武冈、洞口、高沙等城区去了,可见做卤菜的也不止武冈。

他的这个说法更勾起了我对武冈卤菜制作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福元的巨大兴趣。浪石村和武冈城区的卤菜有没有传承关系?它是不是武冈卤菜的发源地?

王光宗解释称,他不知道六世先祖的陈姓师傅和武冈城里陈氏卤菜有没有关系,但村里其他王姓人的配方是从岷王府御厨总管王祖清那里传承下来的,并非外来。

武冈卤菜传承至今,随着浪石村卤菜店和中药铺的衰落,最有名的老字号卤菜店还是城里的陈氏卤菜。至清代中期,武冈卤菜制作技艺有了明确可考的历史传承谱系。现今武冈卤菜技艺的重要传承家族“陈氏”,是可以确考的武冈地区较早的卤菜制作世家之一。

陈氏卤菜传人、武冈卤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陈福元是目前武冈最大的卤菜公司之一金福元卤业创始人。据武冈市非遗发掘整理工作人员调查,能够追溯的陈氏卤菜传人至少6代以上。第一代陈氏卤菜传承人陈道利,第二代传承人陈道真,第三代传承人陈希禄,第四代传承人陈富卿。

上世纪60年代,陈希禄将写有祖传卤菜配方及工艺的羊皮纸传给了最会做生意的三儿子富卿,这张羊皮纸已毁于“文革”。改革开放后,陈富卿鼓励儿子们继承祖传事业,从事卤菜制作,并将早已牢记于心的卤菜制作秘诀传授给3个儿子。第五代传承人陈福元开办了武冈市陈氏福元卤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后在总经理任银兰的精心经营下在湾头桥同富村开设同富新厂,是以祖传配方和手工技艺为本,并结合现代科技的新型食品企业,成为武冈卤菜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

陈福元曾祖父这一代,陈氏卤菜在武冈城里已冠绝一时。据有关记载,到清末民初,武冈城里卖卤菜的不止陈氏卤菜一家,名气大的有好几家,堪称百花齐放,是武冈卤菜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陈称,其家谱中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派人找到在武冈街头卖卤菜的其先祖,买了卤菜去吃。

1983年,陈福元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面,那时候他就想将卤菜密封包装卖到更广的市场上,但找不到密封包装的技术。到上世纪90年代,他才买了几台密封包装机,在城区开了个小型卤菜加工厂。直到卤菜可以经过高温杀菌、密封包装,卖到更远的地方以后,这个产业的前景才开始展现出来。

(陈氏卤菜传人、武冈卤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福元)

武冈现有卤菜生产厂家和手工作坊一百多家,大部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迈进,已研究解决了不少卤菜生产中的疑难高深技术问题。2001年9月,正式成立了武冈市卤菜协会;为武冈的卤菜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武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曾艺介绍说,由于陈氏卤菜传承武冈卤菜文化最为突出,陈福元为人又忠厚老实、顾全大局,为大家所推崇,故武冈卤菜协会一致推荐他为武冈卤菜传承人代表,武冈市陈氏福元卤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无疑成为非遗传承单位。

(原创文章,来自公众号“新武冈”,作者:水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