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之眼有什么用,魔兽盲目之眼有什么用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99

小师说:

在许多教育教学场域中,教师不乏对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敏感,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但唯独缺乏对儿童的敏感。研究儿童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新基本功”。

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同床异梦者多多,上级不掌握下级心理,家长搞不懂孩子想法,教师被学生蒙在鼓里,都司空见惯。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与人互相不了解是常态,互相了解倒是比较少见的,正所谓“人心隔肚皮”“知音难求”。说这些泼冷水的话有什么用?有用。因为我发现太多的教师过于自信了,他们总觉得“我的学生我最了解”,然后就依据十分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主观印象采取行动,结果往往大触霉头。

“以为了解”比“不了解”更可怕

面对学生,我们若坦然承认“我不敢说了解你们”,经常把自己的主观印象先行“清空”,这种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空间反而更大些。

事实上,在教师的工作中,“自以为了解学生”比“自以为不了解学生”更可怕,不了解可以去了解,自以为了解则封闭了探求之路。所以我想,面对学生,我们若坦然承认“我不敢说了解你们”,或经常把自己的主观印象先行“清空”,这种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空间反而更大。

我一辈子与学生打交道,参加学生聚会常常惊奇地发现,许多学生后来的发展与我当年对他的印象相差甚远,于是我不得不承认,我对他们的了解真的很有限。这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

盲目之眼有什么用,魔兽盲目之眼有什么用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尽力了解学生,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了解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了解学生,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出于工作需要,尤其是发现学生有问题,要解决之,就要了解学生。另一个不是直接源于工作需要,而是出于探索的欲望,或者说好奇心,遇到某些人或某些事,搞不明白就想深入学生心灵探其究竟。

据我所知,有这种好奇心的教师比较少,大家忙于工作,似乎没有闲心和闲暇满足此种求知欲。但我希望这种教师多起来,“磨刀不误砍柴工”,热心探索学生心灵的教师,从长远看,专业能力一定会更强,工作会更轻松,生活会更幸福。因为了解他人是人生的基本功,而只有不局限于眼前的工作,才能真正学会了解他人。了解学生,只是了解他人的一个方面。

展开全文

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呢?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屡教不改,教师很困惑,想搞清楚这个学生怎么回事。还有一种是学生言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教师很震惊,想知道究竟。

这个男生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有许多教师以为所谓读懂学生,应该有一些招数,只要你告诉他这些招数,谁都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在一所寄宿制私立初中,有一个男生只要一上几何课就睡觉,多次谈心也不起作用,他说几何就是学不会,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这个男孩的父母离异,各自组建了家庭,现在随外公外婆生活,偶尔母亲回家看望。

进入初二后,几何教师接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男孩明显不接纳他。教师安排班级事务时,他就故意在下面讲话。教师多次尝试与他交流,但感觉他只是在面子上敷衍,很烦躁,过后还是照旧。一天刚上课,教师走进教室,他还在吃东西,教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总与老师对着干?”他居然说:“与你没什么好说的。”然后,班级的常规活动他就不参加了。班主任感觉自己很无能,“孩子把我当空气”。

这种情况当然不能贸然采取什么措施,尤其不要轻易激化矛盾,首先需要做的是搞清楚这个男孩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了解呢?我认为,最好先去问问其他教师,这个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表现是否也厌学,对教师是否也有对立情绪。如果他对其他学科教师的态度也是如此,那是一回事,若不是这样,那就要进一步了解。比如,他上语文课时态度比较积极,对教师态度也比较好,那就可以想办法侧面了解(直接问本人是不行的,因为已经对抗了,难以对话)其中原因。

所谓侧面了解,可以通过其他教师,也可以通过他的好朋友。通过学生的朋友了解其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学生对教师可以关闭心灵门窗,对同伴是不会的。这个学生有可能除了不善于学习几何(这种学生不少,有思维方式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班主任以前曾经得罪过他,他对教师有误解,等等。找到问题所在,把扣解开,事情就会有转机。如果这个学生并非对班主任一个人如此态度,对其他学科教师也这样,那就是一个问题学生,就更不能对他轻易采取措施了,需要更详细的了解和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问题学生有多种类型,要先大致估计一下该学生可能属于何种类型,然后再按一定的方向去调查。这与医生诊疗病人的思路一样。你去看病,说明病情之后,医生会让你去做某项检查,他一定是心里有个大致的方向,才能决定让你去做哪项检查、不做哪项检查。比如医生判断你不是糖尿病,他就不会让你去验血糖。可见,了解学生情况,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有假设的,有猜想的,不是盲目地乱问、乱打听。这方面,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

盲目之眼有什么用,魔兽盲目之眼有什么用

有许多教师以为所谓读懂学生,应该有一些招数,只要你告诉他这些招数,谁都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就好像只要记住了操作规程,谁都能操作洗衣机一样。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要读懂学生,确实有一些常见套路和技巧,但是记住这些死知识并不能保证就能很好地读懂学生,因为要读懂学生,需要具体分析,没有标准答案。

你想了解一个学生,前提是先假设他可能是什么问题,这种能力没有人能教你,只能自己悟。这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经验和智慧。比如上述例子中的那个学生,按照我的经验,他不大可能对其他教师也这样,他可能是对这位后来成为班主任的几何教师有什么成见或者过节,找到问题所在,就有希望解决,所以我才主张先去问问其他教师,再问问他的好朋友。换一个学生,换一个问题,我的调查研究的入口和方向可能就另当别论了。

我发现,有些教师一遇到问题就告家长、问家长,他也没问问自己,为什么非从家长入手?他一调查,发现学生是单亲家庭,就以为找到了原因所在,其实他什么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子女就一定犯这个错误?为什么有那么多单亲家庭的子女不犯这类错误?他无法解释。他这样调查之后还是束手无策,或者采取的措施仍然与没调查之前一样盲目。俗话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话很对,但有个前提:你的调查应该是伴随思考的,有假设的,不是盲目的。没有思维含量的调查达不到读懂学生的目的,那种所谓调查得到的信息充其量只是一些印象和见闻,是信息的碎片,不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材。

给教师的6条建议

许多师生在一起时,总是教师在说,学生在听,这就没有沟通,只剩下“谆谆教诲”了……这是许多教师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

究竟如何提高读懂学生的能力?我有一些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第一,学会倾听。

与学生打交道,无论是否遇到问题,都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多想。你会发现许多师生在一起时,总是教师在说,学生在听,这就没有沟通,只剩下“谆谆教诲”了。结果是,教师站在明处,学生躲在暗处,学生把教师的招数弄个门儿清,教师对学生却两眼一抹黑,这是许多教师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教育者,要多用耳朵和头脑,少用嘴巴。听着不顺耳的话,也不一定要当场反驳,否则下次人家就不说了。

第二,通过学生了解学生。

教师如果能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一碗水端平,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话,就能了解许多学生。学生能瞒住教师,却瞒不住同学。我曾经说过,如果有学生意外离家出走,你去问他的好朋友,肯定知道他的去向。

第三,向同事中的高手学习。

有些教师很灵通,学生的想法他能提前知道,或者一猜就准。这是因为他们能深入群众,或者有“内线”,或者悟性强,或者经验多、水平高。要想办法向这种高手学习如何读懂学生,学一招是一招,学一个案例增长一份经验,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就有这个能力了。

第四,参加毕业生聚会。

你看到今天的学生,要与你当年对他的印象做比较,如果发现差异很大,这是最宝贵的,说明你当年看错了他,或者没看清楚。如果发现他长大后的表现与你原来的印象比较一致,说明你没看错,这属于正面经验,也是好事情。

第五,上网讨论案例。

网上案例有许多教师参与讨论,各有各的看法,能启发你学会多角度看学生,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第六,学点心理学。

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了解学生就有一些思路,很有好处,不过千万要避免“贴标签”主义。这样的教师我见过一些,他们记住了许多心理学名词,遇到学生情况,能很熟练地给他们贴上“内向”、“外向”“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标签,于是就自以为把学生看明白了。贴完标签,如果你追问他怎么办,他还会照书上说的条条,开一个笼统的标准答案式药方,然后就得胜而归。结果可以想象,你照他说的办法做没有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者。学生是可以分类的,但这只是大致的区别,具体到某一个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要搞清楚“这一个”学生的特点,不是那么容易,需要独立思考,谁也无法替你思考,顶多帮你一下,给你一些启发而已,书本知识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本文的作用,也不例外。

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用句时兴的话来说就是“永远在路上”。不管教师如何努力,也无法把所有学生看透,甚至无法把一个学生看透,能抓住其人的基本特点就不错了。但我们一定要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因为了解人,走进他人的心灵,不仅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且其乐无穷。

师享互联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及云智能等技术,对优秀的师资和教育资源进行精准匹配和共享,免费为学校的教师培训、学校访问、会议研修提供优质、精准和系统的共享服务,需要请加我微信:13983652004(长按复制),共同为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