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凤凰台忆吹箫,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921

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者:通这。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

  百度百科

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晁补之(宋)

  凤凰台上忆吹箫

  才短宫慵,命奇人弃,年年故里来远。记往岁、莲塘送我,远赴荆蛮。莫道风情似旧,青镜里、绿鬓新斑。佳人怪,把盏为我,微敛眉山。从来嗣宗高韵,独见赏,青云忧绝尘间。谩回首、平生醉语,一梦惊残。莫笑移花种柳,应备办、投老同闲。纵枯槁,松桧奈得霜寒。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宋词中的词牌名,其中最有名的一阑词当属婉约派掌门人李易安所作。一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堪称千古绝唱。“凤凰台上忆吹箫”,亦是古代流行一时的洞箫曲,与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齐名。关于凤凰台,其实还有一个很美丽的历史典故。

  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因自幼爱玉,故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国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成语“乘龙快婿”“龙凤呈祥”便是因此而来。 关于萧史其人,最早记载见于汉朝时的《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原文为:“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后来的《东周列国志》,将这一奇事详细叙述,作“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一章,很多人都是从此书中了解到这段轶事的。

  因为传说中萧史弄玉是居住在华山中峰的,所以现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许多胜迹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们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为玉女洗头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妆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当年的居室,称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箫台、引凤亭,是萧史吹箫引凤的地方。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歌诵这段历史,“凤凰台上忆吹箫”也由此而来,表达了人们对这对神仙眷侣的怀念和祝福,直至现在仍被人津津乐道。

  双调,九十五字至九十七字。共有六体。前段皆十句,四平韵;后段九至十一句,四或五平韵。

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文章的赏析是什么

《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这首词是为别韩西而作,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抑郁的情绪,再现与女友分别使她堕入深渊的情景。巧用叠字抒情写意,堪与词作大家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媲美,并将她后半生的酸楚尽相倾诉。这首词,情境哀凄,词义悲苦。“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用双字二十余叠,丝毫不露牵强痕迹。

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如何表现愁字的

我感觉是“忆”这个字,一般回忆的不是快乐就是伤悲,在凤凰台这个地点, 凤凰台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游人徘徊难离的名胜。光词牌就很愁人。

赏析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

译文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译文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萧>具体内容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

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

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

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

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

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

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

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

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

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

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

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

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

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

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

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

“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

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

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

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

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

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

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

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

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

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

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

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

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

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

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

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

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

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

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

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

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

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

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

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

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

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

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

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

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

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

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

“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

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

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

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

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

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

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

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

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

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

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

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

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

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

“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

深。

凤凰亭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 ·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论述《一剪梅》和《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情感比的不同

《一剪梅》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

《凤凰台上忆吹箫》心爱的丈夫即将出游,作为妻子,情知无法挽留,离恨别苦自然难以尽述。此词写与丈夫分别时的痛苦心情,曲折婉转,满篇情至之语,一片肺腑之言。

诗词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标签: 凤凰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