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什么什么成语,名山的成语是什么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344

【语言本身世界】栏目

源自佛教的汉语成语

马树德 / 文

马树德,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本科。从1973年起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至今。1988年至1993年曾应聘执教于德国波恩大学中文系。马教授主要从事汉外文化比较研究。

展开全文

史书记载,早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末年,佛教即已传入中国内地。不过在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看来,那时的佛教,还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只是粗浅的迷信之谈(“极粗浅之迷信谭耳”)。

梁启超的观点是:佛教教理在中国的传播,才是佛教输入的根本标志,这标志就是,公元148年,安息僧人安世高来华译经传教。

佛教自传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就因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经历了汉代的初传,又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的走向兴盛,至隋唐时,佛教已发展到了它的黄金期。八大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佛教的高度成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有人曾用“雷霆万钧”和“排山倒海”等词语形容佛教的力量及其在中国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这影响,既表现在宗教、哲学、思想(精神世界)方面,也表现在文学、艺术(雕塑、音乐、绘画)、建筑以及语言等诸多方面。这里介绍的,只涉及语言影响的一个部分——源自佛教的汉语成语。

梁启超生前,曾用过不少精力从事佛学研究。据他说,由于佛教的传入,至少给汉语增加了3万5千多个新词汇,等于增加了3万5千多个新的观念,其结果,一方面促进了文章意念的表达、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力量,阐明因果业报的道理,对于社会人心的净化也有很大的助益。

我们知道,佛教的传播是与佛经的翻译同步进行的。几乎与之同时,佛学研究也逐渐展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佛教用语源源不断地进入汉语。

除了反映佛教教义、佛教制度、佛教礼仪以及各种称呼与概念的名词术语外,还有不少从佛经文字、佛经故事和佛教典故转化而来的成语或俗语,皆逐渐固化为汉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形式。

初步检索的结果是,源自佛教的汉语成语不下百条。有些成语直接或间接出自汉译佛经,如:

1.阿鼻地狱——佛教所说的多层地狱的最底层,是犯重罪者死后灵魂永受苦难之所。也以此比喻极坏却又无法摆脱之处境。

《上饶集中营》:“但也有少数意志薄弱的……,终至堕入阿鼻地狱。”

2.辩才无碍——辩才:好口才;辩论的才能。佛教指菩萨讲法道理圆通,言辞流畅,绝无障碍。也用以形容人能言善辩。

例:那人口若悬河,辩才无碍。

3.不二法门——不二:没有差异,佛性非善非不善;法门:修行入道之门径。意即唯一能够直接入道的门径。

后用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途径或方法。清人黄遵宪:“欲以讲学为救中国不二法门。”

4.不即不离——似接近又没有接近;不亲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对物的关系或态度。

5.不可思议——道理神秘而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用以形容不可想象或不能理解。

6.不生不死——本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用以指半死不活或病重不愈。也作“不死不生”。

7.大慈大悲——原是宣扬佛爱世人,并欲拯救众生出苦海。后泛指心肠慈善,对人慈悲怜悯;也用以讽刺假慈悲者。

8.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用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佛经中原说“三千大千世界”,因此亦有“三千世界”之说。

9.得未曾有——意思是从来没有过。

邹韬奋:“我曾经亲自听到他在军队中的引吭高歌,悲壮激昂,得未曾有。”也作“得未尝有”。

10.恒河沙数——恒河:南亚大河,流经印度和孟加拉等国;数:数目。比喻数目多得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无法计算。也作“恒河之沙”。

11.极乐世界——佛教指阿弥陀佛成道时依愿而建立的、远在西方十亿佛土以外的世界,被认为是最清净快乐的地方,又称“净土”。

唐诗人白居易有诗句云:“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后也用以指一切称心如意的地方。

12.皆大欢喜——大家都满意、高兴。

13.六根清净——六根:佛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认为六根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就会产生种种罪恶污垢,因此主张六根要不受干扰,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

名山什么什么成语,名山的成语是什么

14.盲人摸象——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作出以偏代全的论断。

鲁迅:“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就如盲人摸象。”

15.梦幻泡影——指梦境、幻景、水泡和影子。后用以比喻不能实现的空想,或虚无缥缈的东西。

16.拈花微笑——佛经中说,世尊拈花示众,众皆不解,唯迦叶破颜微笑。指领悟禅理的喜悦神态。后比喻彼此心领神会。

17.牛头马面——佛教指地狱里长着牛头和马头的狱卒。

18.普度众生——佛教指引领一切人以至一切生物脱离苦海,抵达彼岸。许多寺庙的大雄宝殿前悬挂的匾额上也写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自比为一艘大船,可以运载众生走出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19.认贼为子——比喻以妄想为真实,又比喻把坏人当亲人。

20.昙花一现——昙花:梵语“优昙钵花”音译的简称,花白色,开花时间很短。原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比喻稀有事物或显赫人物刚一出现就消失,存在时间极短。

21.醍醐灌顶——醍醐:精制的奶酪。佛经中比喻最高的佛法,最高的智慧。“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后比喻使人感到清凉舒适或对某个事理豁然贯通。《红楼梦》:“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22.天女散花——本指天女散下花来,以花着不着身验证菩萨的向道之心。

后常借用来比喻大雪纷飞的景象。

23.味如嚼蜡——味道像吃蜡一样。形容诗文或讲话等枯燥无味。现多作“味同嚼蜡”。

24.五体投地——本指佛教徒向尊者行最虔诚礼时两肘、双膝和额头都着地。后形容敬佩、崇拜到极点。

25.现身说法——据说佛对一切生物宣讲佛法时,可现出各种不同的身形。

后比喻用亲身经历或体会对别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26.想入非非——非非:佛家所说的非一般认识力所能达到的玄虚境界。后以“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沉迷于不切实际的虚幻境界。

27.邪魔外道——指危害佛教、不合正道的言行。后也用以指不正当的门径或不正派的人。

28.一丝不挂——本指钓竿不系丝线。比喻没有任何尘俗牵累。后形容人没穿衣服,赤身裸体。

29.勇猛精进——原指学佛的人果断地斩断世俗杂念,刻苦修行,以求得佛教真谛。

后也泛指在事业上刻苦自励,努力上进。

30.作如是观——持这样的看法。表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看法或观点。

茅盾:“但读了已登的部分,不由我们不作如是观,……。”

还有许多成语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除了出自类似汇集从七佛至宋代各宗禅僧参禅故事和语录的“灯录”书(最著名的是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也有不少是与佛教相关联的“衍生品”。如:

31.安身立命——安身:安置存身之所;立命:指精神上有寄托或有信仰。

茅盾:“他老了,少壮时奔走衣食,不曾定下安身立命的大方针。”

32.本来面目——指人本有的心性,自己的本分。后用以指原来的真实样子。

33.鬓丝禅榻——本指老僧生活,后也指老年人所过的近似僧徒的清静生活。

柳亚子《哭苏曼殊》:“鬓丝禅榻寻常死,凄绝南朝第一僧。”

34.不可言宣——无法用言语形容。亦作“不可名状”“不可言状”。

35.长斋绣佛——在绣成的佛像之前吃长斋(长年吃素,以求“来生”幸福)。形容信佛的人在家中供佛修行。

36.超凡越圣——指超过了凡人,又超过了圣人。

37.晨钟暮鼓——寺庙中早晚的钟鼓之声。也用以形容敬神礼佛者的生活,表示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也作“暮鼓晨钟”。

38.痴人说梦——本指对痴呆的人说梦话,而痴呆的人信以为真。

后用来讽刺像蠢人一样尽说些全不可靠或根本办不到的荒唐话。

39.此中三昧——三昧: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指诀窍、精义。成语的意思是: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40.打成一片——原意是把各种感情和遭遇看成是一回事。

后用以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现多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41.单刀直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上进。后用以比喻说话或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42.当头棒喝——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常一言不发地先给以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立即回答问题,借以考验对方。

后比喻用强烈手段促人猛醒。也比喻给人以严重警告或打击。也作“当头一棒”。

43.刀山剑树——佛教所说地狱中的一种刑罚。后常指险恶可怕的环境。鲁迅:“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

44.倒戈卸甲——指解除武装,服输投降。也作“倒戈弃甲”。

45.点铁成金——意思与“点石成金”相同。比喻化腐朽为神奇。

46.顶天立地——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光明磊落、形象高大、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47.阿弥陀佛——梵语省略音译。佛教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意译作“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念佛人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又常泛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种种态度。

48.梵呗圆音——呗:佛教的赞歌;圆:这里泛指佛教教义。“梵呗圆音”即诵佛教经典、唱佛教赞歌、讲佛教教义之音。用以表示举行法会。

49.方便之门——方便:本佛教语,指用不同的传教方式劝导各种各样的人信佛,后指给予便利。“方便之门”今指可以便利通过的门路。

50.佛口蛇心——佛的嘴巴,蛇的心肠。形容满口慈悲,但心肠狠毒。

51.佛头着粪——在佛像头上拉了粪便。比喻在美好的东西上添加了污秽,有亵渎之义。有时用作自谦之语。

孙犁:“但对于像萧红这样革命而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那种习惯于把捧作家和捧戏子同等看待的无聊之辈,是不敢轻易佛头着粪的。”

52.隔靴搔痒——在靴子外面抓腿、脚上的痒处。比喻做事不切实际,不能解决问题。也指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要点。

53.功德无量——功德:功业与德行,佛教指念佛、诵经、布施等。“功德无量”意即功德极多,其数量难以计算。常用以称颂做了许多有益的事。

54.龟毛兔角——比喻仅有其名,并无其实。亦作“兔角龟毛”。

55.皈依三宝——皈依:归顺依附;三宝:佛教指佛、法、僧。“皈依三宝”意同“皈依佛法”,表示信仰佛教,踏进佛门。

56.豁然大悟——指彻底晓悟。与并非源于佛教的成语“恍然大悟”同意。

57.家破人亡——家园被毁,亲人死亡。也作“家败人亡”。

58.拣佛烧香——拣:挑选;烧香:信佛的人在佛像前烧香祈福。“拣佛烧香”比喻待人有厚有薄。

59.街头巷尾——泛指大街小巷。

60.金刚怒目——金刚:通常称佛寺山门内所立的四大天王像为四大金刚;怒目:发怒鼓起眼珠。“金刚怒目”形容面目严厉威猛。

鲁迅:“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我大喝一声。”

61.开山祖师——开山:佛教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立寺院。“开山祖师”比喻在文化学术上创立学派的人或某项事业的创始者。也作“开山之祖”“开山老祖”。

62.口碑载道——口碑:比喻众口称颂;载道:满路。“口碑载道”:满路都是称颂的话语。

《红楼梦》:“自从老爷到任,并没见为国家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载道。”

63.枯树逢春——枯树遇到春天。比喻历经摧折又获得生机。又作“枯木逢春”。

64.明心见性——佛教指虔诚彻悟状态,即恢复、显现人们因私念而迷失了的本心与“佛性”。《红楼梦》:“他说了半天,并没有明心见性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

65.泥多佛大——泥用得多,佛像就塑得大。原比喻信佛的人悟道越多,其“佛性”越高。

后比喻付出得愈多,成就愈大。

66.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复返。

郭沫若:“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67.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辞。

68.七颠八倒——形容事物纷乱无条理。

69.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也指人们的动作紧张忙乱。

《红楼梦》:“众人一声答应,七手八脚,忙把

宝玉送入怡红院内自己床上卧好。”

70.骑驴觅驴——比喻东西就在身边或手中,却到处寻找。意思与“骑马找马”不同。

71.千差万别——形容事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别。

72.前因后果——佛教指“先前种什么因,后来就结什么果。”现也指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73.敲骨吸髓——敲击骨头,吸取骨髓。

后多用以比喻残酷地剥削榨取。

74.青灯古佛——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其光发青,故名;古佛:年代久远、失去光泽的佛像。旧用“青灯古佛”形容虔诚修行者生活的寂寞。

《红楼梦》:“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75.清规戒律——清规指寺规。因为清净的仪轨,能清净大众,故称;戒是防非止恶。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戒条称戒律。

现用“清规戒律”比喻过于繁琐的不合理的规章或惯例。

76.三生有幸——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亦即前世、今世、来世。“三生有幸”的意思是三世都有幸运。形容幸运无比。

77.三十三天——梵语“忉利天”的另一译名,即欲界的第六天,据说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释天帝住处,四方有四峰,每峰各有八天,共为三十三天。用以形容极高的地方。

朱自清:“引着我飘呀,飘呀,直到三十三天之上。“

名山什么什么成语,名山的成语是什么

78.三头六臂——原指佛的法相有三个头、六条臂。

后用以比喻了不起的本领。《红楼梦》:“别说女人当不来,就是三头六臂的男人,还撑不住呢。”

79.三灾八难——三灾:佛教指水灾、火灾、风灾为大三灾;刀兵、饥馑、疫疠为小三灾。八难:指影响见佛求道的八种障碍,如作恶多端、安逸享受、盲哑残疾、自恃聪明等等。

后用“三灾八难”形容多灾多病,极不顺利。《红楼梦》:“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来了。”

80.森罗万象——指纷然罗列的各种事物、现象。形容极为庞杂、丰富。

鲁迅:“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也作“万象森罗”。

81.善男信女——原指皈依佛教的人。后泛指虔诚信奉佛教的男女。

82.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取佛经。

后比喻为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鲁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

83.神通广大——神通:佛教指无所不能的法术,后也指高明奇妙的本领。“神通广大”指法术广大无边,本领极其高强。

84.生老病死——出生、衰老、疾病、死亡。佛教认为是人所必经的四“苦”。后泛指人生经历。

85.石火电光——敲击石块所迸发的火花和雷电的闪光。喻指一闪即逝,极其短暂、迅速。也作“电光石火”。

86.水到渠成——水流到了,沟渠自然就形成了。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就会成功。

87.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人很拥挤或被包围得严严实实。

88.四大皆空——四大:古印度哲学认为地、水、火、风为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佛家采用其说,把地、水、火、风分别具有的坚、湿、暖、动的性能也称为“四大”。“四大皆空”意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的身体在内,都是虚幻不实的。一般也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所牵挂。

曹禺:“我一个人到城外尼姑庵一世,带发修行,四大皆空。”

89.天花乱坠——《高僧传》载: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佛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花纷纷飘落下来。

后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浮夸动听,虚妄迷人。

90.头头是道——原指处处都存在着道。后形容说话、作诗文有条有理。

91.顽石点头——顽石:无知觉的石头。

据《莲社高僧传》记载:晋朝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后用来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人心悦诚服。

92.万劫不复——万劫: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即万世、永远的意思。“万劫不复”意即永远不能恢复。

93.狭路相逢——在狭窄的路上相遇。多指碰上自己不愿见的人,彼此无法避开。

94.降龙伏虎——制服龙虎,使之听命。形容法力高超或力量强大。

95.心香一瓣——心香:佛教指心中虔诚能感通神佛,就同焚香一样。“心香一瓣”指一片虔诚敬仰的心情。

96.心心相印——本指传授佛法不借助文字,而以心互相印证。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

97.雪上加霜——比喻连续遭受灾祸,已很困窘又碰到新的打击。

98.鸦雀无声——本指没有鸟雀的叫声。

后形容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也作“鸦雀无闻”。

99.一尘不染——佛教把“六根清净”叫做“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要排除物欲,保持身心纯洁。

后用以形容非常洁净或不沾染一点儿坏习气。

100.因果报应——佛教指事物有原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101.鹦鹉学舌——鹦鹉学人说话。比喻别人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102.游山玩水——游览、观赏山水风景。

103.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梵语指一切生物。

后用“芸芸众生”指一大群普普通通或无知无识的人。

104.贼去关门——比喻出了事故之后才采取防范措施。

105.张三李四——张、李都是最常见的姓氏。

后用“张三李四”假设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姓名。

106.自由自在——形容毫无拘束,安闲舒适。也作“逍遥自在”,亦源于佛教。

107.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罪孽,自己承担后果。

108.除了四字格,还有很多八字格的成语,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皆源于佛教。

2016年6月 整理于昆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发表于 《华文学步》 第24期

约稿:明镜

编辑:秦砖

名家作品

马树德:现代人写的旧体诗

标签: 成语成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