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什么要与四川分开?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047

因为即便从历史上看,重庆所在的【巴】与成都所在的【蜀】,也在更多时期是分开独立的两大行政区,【巴】、【蜀】分别开来直属中央的历史要远大于【巴蜀】合并直属中央。也就是说,【巴蜀】分立,在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上,反而是主流。


下面为您回顾一番【巴蜀】地区的高级政区(相当于今日的省级)设置史,为您从历史角度解释一下【巴蜀】为何要分立。


先秦巴蜀古国与两汉巴蜀两郡:600年左右的巴蜀分立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是古蜀国的腹地,大巴山区则是古巴国的腹地,两国分别以成都、江州(今重庆)为都。古蜀国的疆域囊括成都平原、川中丘陵与汉中盆地,古巴国的疆域则囊括重庆全境、湖北恩施与川东北部。


巴蜀两国先后被秦国所灭,秦灭两国后,分别在成都设置了蜀郡,在江州设置了巴郡,除了蜀郡因为汉中郡的设置而不再管理汉中盆地,巴蜀两郡依然分别管理巴文化与蜀文化的核心区。汉朝基本沿用了秦代的郡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一级单位,巴郡与蜀郡依然分立。两晋南北朝的益州与梁州:300年左右的益梁分立


东汉末年因为乱世混战的原因,需要一个比【郡】版图更大的行政区来镇压叛军或保持割据,【州】的地位立马从原本的监察区上升为全权行政区。在东汉末年与蜀汉时期,益州一直是巴蜀乃至南中、汉中的高级政区,巴蜀两地在此时算是短暂地归属于一个益州治下(史上第一次)。


然而,曹魏灭蜀后,为了防制巴蜀的再割据,立马就把益州东部的巴郡故地与汉中盆地分了出来,另外设置了一个由汉中+巴地构成的【梁州】,【益州】与【梁州】的分立,又持续了整个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统一。


隋朝由于省并州郡,虽然一会儿用【州】、一会儿用【郡】,【州】与【郡】基本平级化了,在这种局面下,不论叫【州】还是【郡】,都在行政上直属中央,巴蜀自然依旧是分立的。


到了贞观年间(627年),唐太宗在州以上设置了一个【道】,这个【道】和汉代的【州】是一个性质,都是【监察区】,并不具有行政全权。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以成都为重心的四川盆地西部依旧与今日的川西山区乃至云南高原在一起,设置了【剑南道】,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益州】相仿,而重庆所在的三巴之地则再度与汉中盆地乃至湖北平原合并,设置为【山南道】。可见,在唐前期统治者眼中的巴蜀,依旧是分属两个区域的。


唐后期的剑南西川与剑南东川:150年左右的东西分立


盛唐前后,山南道逐渐因为大巴山的原因而在行政上逐渐分化,先是三峡两边的山南东道(湖北平原)与山南西道(大巴山区)的分化,后来又是大巴山南北的山南西道节度使(汉中盆地)与剑南东川节度使(三巴之地)的分化。可以说,从757年以后,剑南西川节度使坐镇成都平原,剑南东川节度使坐镇川东山地,两者互为犄角、互相牵制,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建吞并东川建立前蜀政权。


两宋的成都府路、梓州路(潼川府路)、夔州路:300年左右的三路分立


宋朝时期的高级政区被叫做【路】,宋朝的四川盆地更夸张,一支被三个【路】分管,成都平原一带先后归西川路(1001年前)、益州路(1001-1059)、成都府路(1059以后)管理,川中丘陵一带则先后归西川路(1001年前)、梓州路(1001-1170)、潼川府路(1170以后)管理,川东、重庆及三峡则一直归夔州路管理。所以呢,在两宋时期的巴蜀盆地是被长期三分的。元明清时期逐渐扩张的大四川省:巴蜀合并的700年


西南天府巴蜀地区自古富庶,人丁也是自古兴旺,所以巴蜀分立而治在元以前便一向是历史主流。但是随着宋元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的三次大动乱,四川盆地先后遭到拉锯战的破坏,尤其以宋元战争、张献忠入川以及清军入蜀三次拉锯战甚至大屠杀为最。所以,从元朝开始,人口大量缩水后,巴蜀地区不再需要分而治之,一个逐渐囊括蜀中、三巴与川西山区的大四川省便出现了。


随着清朝中后期乃至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巴蜀地区的人口得到恢复,庞大的四川省不再适应于巴蜀两地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形势,再保留庞大的四川省,就显得有些臃肿了,所以【重庆市】的设置便应运而生,巴蜀之间也便再度恢复了元朝以前的累积1500年以上的分立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