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人惺惺相惜,找一个人惺惺相惜找一颗心心相印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77

沈衡生近照

一、“天地人和山庄”演绎孝道敬老

认识沈衡生是早些年的事,那次是“电影雷人”——编剧张剑波的一次私人宴请,让一批文化人和书画艺术家云聚一堂,这,让我们得以认识;当时沈衡生先生给我名片的头衔是《亚太经济时报-禅文化周刊》湖南区域总监。后来从书法家、收藏家唐仕礼老师那里得知他还是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的创始人、第一任会长。

2014年12月14日,卓有才气的湘南知名诗人、书家南蛮先生来衡,他是经朋友介绍得知我,他说非常想会会我。我兴冲冲赶到位于市二中对面的西湖一村牌坊下时,竟发现与南蛮兄在一起的竟是沈衡生老师;午饭后,沈老师提出邀请我们到天地人和山庄去观光。原以为只是那类休闲娱乐型的山庄,但一到那,我们被这里的生态美景和人文景观所吸引。

地处衡南县车江镇铁市村的十牛峰山脚下,有一处圣地,村里有位老妇何盛莲在痛失丈夫的阴影中爬出后,得悟:人之孝道和援助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她在此创办了一间农场,当沈衡生在采访中得知何盛莲的义举之后,也顿然加入此行列,并将这间农场取名为“天地人和山庄”。

德行天地有高风,世道人和余积善。“天地人和”就是将人置于天地之间,将人处于“和谐”与“平和”的世界之中,它阐述的是思想和情操,更是一种境界和追求。沈衡生这样跟我们诠释道。

展开全文

“山庄是某种意义上的纯自然、返朴归真的精神乐园似的农庄”,许多来过这里的人都这么认为。山庄里的人不只是“鳏、寡、孤、独”老人在这里生活,更外延到身体残缺和智力残疾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不只是“吃、穿、烧、医、葬”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了“养、依、教、学、为、乐、医、居、安、行”等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高境界生活。到过山庄的人都知道,这里被赡养的孤寡老人,精神状态好,身体健康,更有一种对天下人、对大自然由衷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天地人和山庄”是完全非盈利性质的民间慈善实体,在山庄生活不收取任何费用,也就是说在这里流通的是爱心和孝心乃至是最纯粹的精神信仰而非金钱和物欲。“山庄”现赡养着70位孤寡病残老人,失去劳动能力的有59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含精神失常和重度残疾)有10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均在70岁以上……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大家庭,也是一个不靠国家一分钱自食其力的农庄,这是一个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乐园。与别的敬老院不同的则是,这里的护工不是带薪领工资的,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的全职“义工”们,他们侍奉老人照看老人完全是用“心”在做的,也是用爱心在连接对老人的尊重、爱护和关爱,没有丝毫嫌弃心。

“天地人和山庄”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现己有住房3栋50间,生活、生产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裁种了1080亩成林的国外松,480亩早己挂果的百果园,近200亩稻田,还有10多亩自耕自供菜地。

当有人问及,要赡养这么多无助和孤寡老人,将要付出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这里完全是由一批批爱心人士自觉自愿组合成各种护工组、农艺组的义工,种植着190多亩水田,不但自耕自足,而且还在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后的第一时间捐出10000多斤大米,2013年春节期间又给中国唯一一个不设功德箱的寺庙——辽宁大悲古寺捐献了10000多斤大米;近三、四年来每年捐给附近“鳏、寡、孤、独”四种老人的大米不少于5000斤……他们的捐赠行为虽然无法与大款、大腕相比,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爱心米都是“山庄”里160多位平均年龄在60多岁以上的全职“义工”们亲手种出来的。

这里劳动都是自觉自愿的,种地、餐饮、医疗护理以及房屋维修、设备维修等都是老人们自己搞定,生活在这里的人“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完全是自耕自足的农耕生态——世外桃源似庄园。

这里与外界不一样的还有:不吃动物油,全吃素食。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或煮饭、或种菜、或施肥,或种田、或种树,不外出干活时就在家里看国学书或诚念佛经,自觉自愿地接受心灵的洗涤,领悟禅道,爱心天使沈衡生为此山庄捐献了书籍和光碟总共不下五万册(套),供老人充电、补充精神食粮。

我们也一同在这间纯生态、脱俗的山庄的简陋食堂吃过饭的,当我们一行人步入食堂时,就餐的老人和义工们都肃然起立,双手合十,秩序井然、心怀感恩的目视着我们,令我们顿时对他们回以回敬礼。如今这里不光是传统文化及国学基地,也成为成千上万户外旅游人士观赏成片的桃花、梨花等自然美景景观地。观光之余,知晓沈衡生和他的义工们用大爱、用善心在赡养着七十多位孤寡老人时,旅人们无不竖起大母指称赞、起敬。

“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几年来,人和山庄先后有七位老人知足离世,沈衡生也就先后当了七回孝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孟子的这句尊老爱幼之格言在沈衡生身上得到淋漓尽致地诠释和延续。也是从那以后,我无比猎奇沈老师,想为他做次专访,弘扬他的大爱精神。

二、爱心书屋撑起一片蓝天

笔者的朋友——长沙办学的何衡清,得知沈衡生老师打造一处农业景观圣地,总想结识沈老师。位于石鼓区的西湖一村,曾是衡州八景之一“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出处地;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就著于此地。我们一起走进了沈老师的“大众文化服务中心”,收在眼底的全是堆积如山的书籍。当老何走出“中心”时,感慨万千:人家拥有这么多书,若是用来牟利赚钱的话,早是百万富翁了,但沈老师拥有这么多书,并不用来发迹发财,而是用来赠予他人的,这种境界在当下真让人不理喻,他真是神仙,真是精神富翁。

沈衡生的大众文化服务中心存有太多的书:《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心态即命运》《拯救下一代》《反腐倡廉治本之道》《母慈子孝》《中国道路中国梦》《群书治要》《国学践行》《大家都学弟子规》《家和万事兴》《启迪心灵的钥匙》《道德经》……国学儒学、佛家道教、传统文化教本、为人处世、反腐倡廉、孝行道义等等图书在这里应有尽有,有的图书比市新华书店还要齐全。

笔者采访时问沈老师,你的库存书有多少?沈老师回答说:加上仓库的应有700多件书吧。笔者粗略地算了下,服务中心平均每月捐出去的书籍多达四、五千元,一年下来就是五、六万。8年多下来,沈老师如不是纯捐献,顺畅经营至少也成了百万书商。但守着这么多书籍的他,还真是潦倒的赤贫者一个,也就是“百万负翁”。有一年年底,快过春节了,老沈师身上拽着几千块准备过年的钱,但一出版商催着他结书款,没法,将口袋里几千元钱打过去,一摸口袋才200块了。回到家中,当妻子问及他过年要交钱时,沈老师满面羞涩。是啊,多年一直从事公益及爱心事业的他,何时又曾对家庭贡献过?多年来,他几乎没交过钱到家里,甭说是他老婆了,连他自己都有些羞愧难当。你说他贫穷吧?这满屋子装着可全是值钱的书籍和光碟;你说他富有吗?他口袋里却是没装什么钱。这是很难让人理喻的。现如今的他,仍是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筒子楼,只有50多平方米,家里没有一件时尚的家俱和家电,好在是退休教师的妻子王兰英通情达理,并为他辩解说:“老沈常常口袋有一块钱就要买书和光碟送给别人,往往是乐了别人苦了自己,这么多年来他最大的收获就是2005年诊断患有肠道肿瘤现在己经莫名其妙的痊愈了”,王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在无奈之中又透着一种深深的爱意。

沈老师刚做善事时是常瞒着妻子的,为了向妻子说明钱的去向,沈老师编的“意外丢钱和自己花钱的故事”几乎可以编一本“骗妻大全”,后来干脆拉妻子加盟“入伙”,每当人们看见这样一对老年人天天在做着善事,“千金散尽不会来”时,他身边的这些义工们也就少了误解、埋怨,平添的是对他们的称颂和起敬。

找一个人惺惺相惜,找一个人惺惺相惜找一颗心心相印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

“他是个退休的老头子,却做着出版社和书店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退休领导如是说。

“沈老师是苦行僧,自己常常抽的是五元一包的软白沙烟,奉献给广大认识或不认识读者的是好书和爱心”,一位老领导在参观他的“中心”后也如是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做好事,而且还是做善待他人却是亏待自己的好事,这是难上加难。沈衡生这一做就是十年,个中的苦酸只有他自己清楚。当我们问及,你这样做值不?沈老师自我调侃地说:“我心里很满足这种‘百万负翁’生活,许多个人和家庭因为看了我送的图书而改变了原来生活的轨迹甚至是命运,这是我当初所想不到的。《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不是富二代,我的能力非常有限,我只能在‘身修’方面为社会尽点微薄之力”。相对于送书的义举,沈老师很自豪,但他内心深处,又是那样朴实、低调而知足地生活着……

三、心灵疏导,帮迷失羔羊回归社会

面对我们的采访提问,沈老师娓娓道来。其实沈衡生祖籍是山东人,父亲是林彪麾下“四野”的南下干部,他出生在湖南衡阳,74年下放当知青,后考上湖南省地质学院,毕业后分配在省地质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从单位出去,走上媒体之路,在新闻界打拼多年。在采访中接触最多的是弱势群体——普通百姓,有善心的他,曾经帮护一些弱势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得到群众的一些称赞,这对他从事后来的公益事业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谈到行善、积德是否受父辈的影响时,沈老师坦承说:父亲当领导时,也经常帮助困难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也得到群众称道。沈老师追记起1974年当时,父亲仍在军营当军官的原部下,曾多次设法让他进军营,都被父亲婉拒了,并做工作让他积极下放充当知青,以身作则,带动单位属下子弟一同下乡去当知青。

由于后来做了媒体记者,接触底层群众多了,他也运用资源帮人解决问题,如常宁一老者,常年上访,是当地老大难的钉子户;在他的劝说下,放弃了上访路,他带着有病老人住进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找熟人托关系,帮助老人解决不少医疗费用等实际难题,直至到老人心满去世,他还热心帮老人风光入葬。像这种帮护他人例子数不胜数。为此,中央党校资深老教授任登弟专门为他题跋“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读圣贤书最乐”。有了这些善心慧根后,沈老师在师父——中国佛教界大德高僧、广东省四会六祖寺方丈释大愿法师的启迪、带动下,开始了免费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幼童活动。衡阳市建湘机械厂十三岁的周聪、祁东农村失聪四岁小女孩曹桂娣、衡南雨母山乡九岁的唐宇航等——他们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是在沈老师的奔走和付出下,在爱心企业和老板热忱资助下,让他们重拾健康、重获新生。当谈到他妻子讲到的2004年沈老师那场大病时,他说,当时连步行都艰难,但他没有被重病所击垮,在大手术后,他仍保持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直面人生,跑遍岐山,继续行善积德,终于战胜了病魔,被视为奇迹般地存活的医学例子。谈到此时,沈老师的眼眶都沾满了泪珠。这就是佛光普照、积德从善、因果报应的完美诠释。同时,这事也坚定了沈老师从善助人的信心。当笔者问及,您对当今社会碰触毒品有何看法时,沈老师说“误入歧途的青年”,一般显“三低状态”,一是低水平、低龄化、低学历;特别是单亲家庭人员居多,一是交友不慎,二是家庭缺失关爱所致。

毒品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公害和违法犯罪之祸根,社会上一些人因为“好奇”而走上吸毒岐路,成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的“瘾君子”,最终走进强制戒毒所,成为生活的迷失者和社会的“另类”。看着吸“毒”青年的增多,促使心善的沈衡生又走上了一条“救人”之路。

衡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隶属衡阳市公安局辖管,这里有来自全市自愿和强制戒毒人员近800余人,这里是一个希望被遗忘而又无法被抛弃的小社会,在2010年12月由中央电视台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率领的“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现场,衡阳市公安局主管“戒毒所”工作的钟正军副局长,认识了此次活动的策划者沈衡生,从此两人惺惺相惜,同时也翻开了衡阳戒毒所学员戒毒新的篇章。

解决吸毒问题就是解决社会大问题,挽助一个吸毒者就是挽救一个小家庭。吸毒者不应该被社会所抛弃,他们只是一时失足,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关爱他们,他们将会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家庭的大负担甚至于成为社会的大包袱。

为了能让“毒君子”尽快改过自新早日回归社会。七年来,沈衡生老师不是在戒毒所就是在去戒毒所的路上,戒毒从心开始,劝戒也从心开始。沈老师这颗“心”就是“传统文化”之“心”,他用“传统文化”感化和教化学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他在全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作为衡阳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创始人和首任会长,他从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经典《弟子规》开始施教,组织戒毒人员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圣贤经典,学习《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观看《幸福人生》讲座等光碟。开展多种娱乐活动,学唱善歌,激励戒毒人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强化孝道文化、道德教学,组织戒毒人员写学习心得体会、忏悔文等,使戒毒人员从心灵深处忏悔自己的不仁、不义、不孝,敢于正视和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

2016年2月28日,笔者与长沙一批农业开发商参观过天地人和山庄后,也到访过衡阳公安监管中心,在参观过沈老师的监管心灵指导中心后,来到衡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观看了女学员们表演的手语歌曲《感恩一切》,让我们有两个惊讶,一是女学员的低龄化令我们堪忧;这些才17、18岁的花季少女不慎走上迷失道路;另一种惊讶是,这些失了缰绳的烈马在沈衡生及他的义工团队的心灵疏导和传统文化感化下,这么秩序井然表演节目,无不令人动容落泪。他们的辛勤付出在女学员朝气脸堂和饱满精神状态上足见一斑。

在他的感召下,深圳信德多元文化中心国学教育专家庹兴谦老师来衡阳讲授“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广西南宁国学教育专家黎松峭教授来衡阳讲授“国学经典《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广东省四会六祖寺方丈释大愿法师来衡阳讲授“禅与心灵环保”,深圳杨宾老师来衡阳为学员们开两期共10天“伦理道德教育”专题班,尔吉金刚上师来衡阳为学员们“开示”……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衡阳,为“迷失的羔羊”免费布道,在市戒毒所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地震”,令学员心灵受到震恸,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以洗涤。

沈衡生常自喻自己没文化,但他用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感恩浅显易懂地教导和教化失足青年,远比那些专家、教授用高深莫测的空虚理论管用的多。显然,事实证明沈衡生在传统文化帮护和教化学员是成功的。

近几年来,衡阳戒毒所以其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一些戒毒人员真正的做到了“走出去就不再进来”的诺言,也成了全省公安监管场所传统文化的推广示范点。统计显示,在2011年以来入所戒毒人员中,二次入所率由过去的95%下降到48%,100多名出所女戒毒人员,复吸率下降到17%。2013年3月21日,全省公安系统经验交流推广会在该所举行,所领导作了主题发言,题目就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业立人”。

沈衡生的“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的12字法则是有用的,沈衡生在市公安局领导的支持下率先在戒毒所设立——心灵指导中心,用传统文化和心灵疏导,成功帮护不少吸毒学员成功戒毒,顺利回归社会,并重获新生。曾经有位剧团的名演员,从家缠万贯吸到家徒四壁,沈老师一边在所里帮教他,一边关爱他的家人;有一天,当得知他孩子因病入院,沈老师专门跑去看望孩子,并掏出200元钱给学员的妻子,这位妻子去看望丈夫时,将此情此景跟丈夫说了,当这位演员再看到沈老师时,双腿跪在沈老师跟前,发誓要痛改前悔,从此归回社会后,倍加努力,重新担负起社会和家庭重任,过上新的幸福生活。

“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张养浩语。沈衡生,这位花甲老人,本应安享天年,但他却用毕生的精力、时间和毅力在做三件事:“助人、帮人和救人”;一个纯粹的社会全职“义工”,他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去感动苍天,但他这种超常奉献、超然脱洒和纯贵族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犹如一轮圆月,染照大地、洗涤心智。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大爱无疆、这种无私奉献、这种朴实精神和顽强意志,无不令人动容和敬佩。“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沈衡生这种“傻子精神”其实彰显的是精神贵气、博爱和无私,这种精神是极及珍贵的,也应是倍受世人敬重和敬仰的!(文/图 漂白诗人)

找一个人惺惺相惜,找一个人惺惺相惜找一颗心心相印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