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的复数,radio的复数形式怎么写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304

在汉语中,「您」这种敬称代词甚至「您」这个字本身,出现的时间其实都很短。

在诸如《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现存的唐宋时代及以前的辞典、字书或韵书中,「您」字并不存在。而唐宋时代及以前的书籍著作包括文章诗词中,也都找不到「您」字的身影。

最早的「您」,应当出现于金代或元代的汉文文献中,而在这时「您」的意义还不是一个第二人称敬语,而是用来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也就是现代汉语中「你们」的意思。

nín

在古代汉语,特别是秦汉及以前的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往往不会标明复数。诸如「予」「我」「尔」「汝」等第一、第二人称代词,都既可指代「我」「你」又可以指代「我们」「你们」。

而到了魏晋隋唐时期,上古汉语逐渐演变为中古汉语,汉语人称代词开始区分单复数,并出现了用于标示复数的词缀如「尔等」的「等」、「吾侪」的「侪」、「我辈」的「辈」和「尔曹」的「曹」等。

展开全文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志注》中出现的「吾侪」

不过这时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区分依旧不严格,加上书面语拟古风尚的盛行,一个人称代词可以同时表示单数和复数的情况依旧广泛存在。而汉语特别是普通话与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复数标志「们」的前身,一般认为应该是受到了西域和北方民族的影响。

据研究,「们」字最早的祖先应为唐代翻译佛经是对梵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对译,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渗透到各地方言中。在不同古汉语方言里,「们」类的人称代词复数标记最早「弥」「弭」等字。

这些字在当时的中古汉语中,读音都近似 /mjɛ/(类似现代汉语 mie 或 mié 的发音),且可能是「尔」(中古汉语音 /ȵiɛ/,类似现代汉语的 nié)字或「辈」(中古汉语音)字失去本来含义,变成纯语法标记的结果。

到后来,尤其是到了宋代,人称代词复数标记逐渐又从「弥」「弭」等字变成了「瞒」「满」 「门」,其读音为 /muɑn/ 或 /muən/(近似今天汉语中的 muan, muán 或 muen)。这些语法现象也同时传入了与宋朝接壤的辽与西夏等国,并在金朝、元朝统治时期保留了下来。

辽、宋、西夏三国对峙图。

根据对现存契丹语材料的分析,至少在辽代的契丹与使用者人群中,紧接着元音的 /-n/ 音会脱落,如 /man/ 在契丹语使用者口中就会变成 /ma/。而这个现象在同属阿尔泰语系的女真语和蒙古语中也同样存在。

因此,至少在宋辽时代的北方汉语中,受到北方民族读音的影响,「瞒」「满」 「门」等人称代词复数标记在很多情况下失去了尾音 /-n/,读音变成了 /muɑ/ 或 /muɛ/,更进一步被写成了发音相近的「每」字(中古汉语音 /muʌi/,宋元汉语读音 /muɛ/),原先的「尔满」或「你门」就成了「你每」。

在传到今天的宋元时代戏文和话本等用口语写作的民间通俗文学中,「你每」这样的词汇形式就已经随处可见。

到了金朝和元朝,北方阿尔泰语民族更是先后统治了中原北部以至整个汉地。金朝的女真语和元朝的蒙古语严重影响了汉语口语。在金元话本、戏曲或散曲小令(即通常意义上的「元曲」)以及元代蒙古式汉语中,「你每两位」这样的话就已经成了标准配置。

元朝历代秘藏的「宝书」《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

而当人把「你每」这个词说得更快更连续时,「每」字的元音也进一步脱落,仅剩了一个 /m/ 音。这个音就附加在「你」(宋元时代发音类似今天的 nǐ)字之后,变成了一个 /nim/ 音,而被写作「您」。而在更早一些的时候,这个读音也会写作「恁」,因为这个字在中古音中也可读作 /njim/。

在元代编纂的记录了当时北方汉语音韵的《中原音韵》中,「您」字正是被分配在「侵寻」这个韵部。这个韵部里的字,韵母均为 /im/,也就是说在这时「您」字就是读 /nim/。而这时「您」也还有一种爱称或昵称的意义在里面,因此在造字时选择了「心」字为底。

收录于元代韵书《中原音韵》中的「您」字,可见这个字在当时与「枕」「饮」「怎」字等字有相同的韵母和声调。

在之前的古代汉语中,对他人的敬称一般是通过诸如「圣上」「明公」「阁下」「先生」等头衔式或代称式名词表现出来。除了早已不用的上古代词「子」以外,专门用作第二人称敬语的代词并不存在。

无独有偶,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广泛分布于欧洲、西亚、南亚的印欧语系的很多语言同样有这种用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你们)来表示第二人称敬称(您),并区分「你」和「您」的现象。

在语言学中,这种语言现象称为「T-V 区分」(T–V distinction)。这个名称中的 T 和 V 分别来自拉丁语中用以表示「你」的词 tu 和用来表示「你们」的词 vos。

如在法语中,表示「你」的意思的单词为 tu 而表示「你们」和「您」意思的单词均为 vous;在俄语中,「你」是 ты(ty)而「你们」和「您」则都是 вы(vy)。

帮助英语国家的法语学习者,

区分 tu(你)和 vous(你们/您) 含义的漫画

而在另一些印欧语系语言中,「T-V 区分」则没有那么严格、或者变化较多、甚至完全消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语。

莎士比亚时代的近代英语中用以表示「你」的意思的单词 thee 在今天已经基本消失,仅在某些早期著作、宗教文本、诗歌或者仿古文体中出现。而近代英语中用以表示「你们」和「您」的意思的 you,在今天则既可表示「你」又可以表达「你们」的意思,其敬称含义则已完全消失。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您」依旧既可以表示敬语又可以表示「你们」。即使到了明朝初期,在使用蒙古式汉语翻译元朝史书《蒙古秘史》时,「您」仍旧可以表示复数(如「您众人离了扎木合」,即「你们众人从扎木合那里离开」)。

《蒙古秘史》中的相关段落

直至后来,到了近现代时期,「您」字也仅存在于书面语或官话方言中。就拿不同时期北京话作品来进行定量分析:

1.《儿女英雄传》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

在《儿女英雄传》中,“你老人家”(及其缩略形式“你老”)是最主要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虽然此时“您”的汉字形式尚未出现,但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

第一,“你老”的表敬功能扩大,不再局限于尊称长者。例如:

(1)“亲家太太,你老往后瞧着罢,听说着的呢!”(12回)

(2) 那跑堂儿的瞧见,连忙的把烟袋杆望巴掌上一拍,磕去烟火,把烟袋掖在油裙里,走来问公子道:“要开壶啊,你老?”(同上)

radio的复数,radio的复数形式怎么写

(3) 那白脸儿狼看见,说:“我合他一块儿去,少爷,你老也支给我两吊,我买双鞋,瞧这鞋,不跟脚了。”(4回)

(1)“亲家太太,你老往后瞧着罢,听说着的呢!”(12回)

(2) 那跑堂儿的瞧见,连忙的把烟袋杆望巴掌上一拍,磕去烟火,把烟袋掖在油裙里,走来问公子道:“要开壶啊,你老?”(同上)

(3) 那白脸儿狼看见,说:“我合他一块儿去,少爷,你老也支给我两吊,我买双鞋,瞧这鞋,不跟脚了。”(4回)

句(1)中“张太太”用“你老”称呼与之年龄相仿的亲家“安太太”,句(2) 、(3)中的“少爷”年纪尚轻,但“伙计”也尊称其为“你老”,在书中类似的用例还有很多。此时“你老”在用法上和后来的敬称代词“您”已十分接近,而书中的“你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表敬倾向。

第二,产生了新的表敬形式“你那”(《语言自迩集》中写作“你纳”,《小额》中写作“你哪”)。例如:

(4)“我平日见老弟你那不爱听戏,等闲连个戏馆子也不肯下,我只说你过于呆气,谁知敢则这桩事真气得坏人!”(32回)

(5)“姑老爷不用管我们的事,我们不能像你那开口就是‘诗云’,闭口就是‘子曰’的。”(33回)[5]

(4)“我平日见老弟你那不爱听戏,等闲连个戏馆子也不肯下,我只说你过于呆气,谁知敢则这桩事真气得坏人!”(32回)

(5)“姑老爷不用管我们的事,我们不能像你那开口就是‘诗云’,闭口就是‘子曰’的。”(33回)[5]

以往研究者的注意力均为汉字形式“您”所吸引,上述“你那”的用例并未引起注意,而在创作时间略晚的《语言自迩集》中,“你纳”开始大量出现。由此,我们认为:“你那/纳/哪”的出现非常重要,它是“你老”发展为“您”的过渡阶段。

2.《语言自迩集》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

《语言自迩集》是一部北京官话口语教科书,反映了19世纪中期北京话的面貌,书中第四章和第五章基本保持了第一版(1867)的原貌(不包括第四章第十部分)。我们对这两章进行考察后有三点发现:

第一,“你纳”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已经取代了“你老”的地位。

较之《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中“你老”使用频率大幅度降低;而在《儿女英雄传》中尚属萌芽阶段的“你那/纳”,在《语言自迩集》中则达49例之多。例如:

(6) [少年] 兄台,你纳看我射箭,比从前出息了没有?(《谈论篇之十》)

(7) [少年] 兄台,瞧瞧我的翻译,求你纳略改一改。(《谈论篇之七》)

(8) 兄台,我这件事,实实在在的仗着你纳了。(《谈论篇之八十三》)

(6) [少年] 兄台,你纳看我射箭,比从前出息了没有?(《谈论篇之十》)

(7) [少年] 兄台,瞧瞧我的翻译,求你纳略改一改。(《谈论篇之七》)

(8) 兄台,我这件事,实实在在的仗着你纳了。(《谈论篇之八十三》)

“你纳”在句(6)中充当主语,在句(7)、(8)中分别充当句中宾语和句末宾语,表敬功能和《儿女英雄传》中的“你老”很接近。因此,我们推测“你纳”(ni-na)应该是“你老”(nǐ lǎo)音变而成的新形式。曾有人用“嘴里含着热豆腐”来打趣北京人说话含混不清、鼻音浓重的特点,脱音、吞音现象在北京话中也并不鲜见,因此出现上述变化——“你老”(nǐlǎo)音变为“你纳”(ni-na)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出现了《儿女英雄传》未见的新形式“您纳”(14例)。例如:

(9) 您纳骑的不是我们这儿的马么?(《问答章第二》)

(10) 那儿敢戏耍您纳?(同上)

(11) 您纳太急,回来就明白了。(《问答章第七》)

(9) 您纳骑的不是我们这儿的马么?(《问答章第二》)

(10) 那儿敢戏耍您纳?(同上)

(11) 您纳太急,回来就明白了。(《问答章第七》)

由于连读的缘故,“你纳”(ni-na)中“纳”(na)的声母(n)实际上充当了“你”(nǐ)的韵尾,人们用新的文字形式“您”代替“你纳”中的“你”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语音上的变化。由于字形的变化总是滞后于语音的发展,因此,虽然在《儿女英雄传》中汉字“您”尚未出现,但从音义结合的标准出发,我们认为:第二人称敬称形式“nín”在《儿女英雄传》就以非自由语素的形式存在于“ni-na”(你那)中,到了《语言自迩集》中,“nín”摆脱了“na”的束缚,独立地充当句子成分,它才取得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地位,并拥有了新的汉字形式“您”。

第三,第二人称敬称代词“nín”首次单独以“您”的文字形式出现,比《燕京妇语》还要早四十年左右。并且作者威妥玛已经明确指出当时:“在北京说‘您nin’比用‘你老’更常见。”例如:

(12) 我不知道,您问他本人儿就知道了。(《问答章第一》)

(13) [少年] 我早就要瞧您来着,不想叫一件旁不相干儿的事情绊住了。(《谈论篇之七十一》)

(14) [主人] 老兄台咯,是该当送的,方才还要叫人请您去来着,你纳是知道的,就是这几个奴才们,宰猪的宰猪,收拾杂碎的收拾杂碎,那个都不费手呢?(《谈论篇之八十八》)

(12) 我不知道,您问他本人儿就知道了。(《问答章第一》)

(13) [少年] 我早就要瞧您来着,不想叫一件旁不相干儿的事情绊住了。(《谈论篇之七十一》)

(14) [主人] 老兄台咯,是该当送的,方才还要叫人请您去来着,你纳是知道的,就是这几个奴才们,宰猪的宰猪,收拾杂碎的收拾杂碎,那个都不费手呢?(《谈论篇之八十八》)

句(12)、(13)中“您”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句(14)中“您”和“你纳”对举,显示两者用法接近。作为新兴形式,代词“您”(12例)的数量还不及“你纳”(49例)和“您纳”(14例),威妥玛的注释也证实了这点。我们推测“您”(nín)是由“你/您纳”(ni-na)发展出来的新形式,它们的关系类似于“你那”和“你老”的关系。

3.《小额》、老舍及王朔作品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

radio的复数,radio的复数形式怎么写

《小额》又有了新变化,“您”取代“你/您哪”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后者总共只有8例。

在老舍和王朔的作品中,“您”的这种优势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你那/纳”已无用例,“你老”(老舍作品13例,王朔作品仅3例)也呈现出被“您老”(老舍作品8例,王朔作品7例)取代的趋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和《小额》三个阶段的语料分析,发现“您”的产生过程是:

你老(nǐ lǎo)> 你/您纳(ni-na)> 您(nín)

显然中间并没有经历一个象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元音脱落的过程。

吕叔湘先生认为“你老”发展成“您”要经过一个“老”字脱落元音的阶段:“老字脱落元音,只剩下‘l-’的时候,汉语里既没有用‘l-’作韵尾的习惯,就转成发音部位相同的-n,现在口语中有时说成您哪,……您哪(nína)是您(nín)凑上老(lao)字留下的-a-。”依吕先生观点,“您”(nín)的发展路径则归纳为:

你老(nǐ lǎo)> 您(nín)> 您纳(nína)

话说回来,对于作为敬语人称代词的「您」字,往往会忽略「您」字而一律不加区分地使用「你」,甚至会很冤枉地被一些「讲究」的北方人视为「没礼貌」。

文章来源:语言学微刊(ID: pkulingua)

标签: ra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