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忙,关于“杜甫很忙”事件的看法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156

关于“杜甫很忙”事件的看法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杜甫很忙”是怎么回事﹖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2012年3月,由于网友吴泽林微博上流行一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必修3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加了几笔涂鸦,杜甫插图被高中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变身成恶魔,玩转千元安卓机的。用网友的话说,“子美(杜甫字)真是个居家好男人”。 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1200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人”。不少网友纷纷追忆在那些年的读书时代,鲁迅、辛弃疾、李白、关汉卿……这些课本上屡屡露脸的“常客”,此前就被涂鸦过。

有关杜甫很忙的作文

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一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必修3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  杜甫很忙

,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加了几笔涂鸦,杜甫插图被高中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变身成恶魔,玩转千元安卓机的。用网友的话说,“子美(杜甫字)真是个居家好男人”。 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1200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人”。不少网友纷纷追忆在那些年的读书时代,鲁迅、辛弃疾、李白、关汉卿……这些课本上屡屡露脸的“常客”,此前就被涂鸦过。
 
 
 
 
在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课收录了杜甫的诗作《登高》,右侧配有杜甫的半身画像。近日,网友掀起了对杜甫像“再创作”的热潮,纷纷发布在微博或其它网站。其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时而摆摊卖西瓜,时而化身送水工……好事的网友为这一系列取了个名:“杜甫很忙:开完摩托骑白马,送水过后卖西瓜”。

事件分析:

“诗圣”画像被如此恶搞,引起一片争议。有人不无忧虑:杜甫身份卑微却心忧天下,对这样一位诗人,恶搞他的画像,是思想贫瘠、信仰缺失的表现。一位诗歌协会会长呼吁说:“恶搞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

当然,面对“民族底线”这样一顶帽子,网民们多少会有点愕然。这年头,对严肃文化的恶搞与解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风潮,杜诗圣也绝非是被恶搞的第一人。比如,2008年有过一个喧嚣一时的 “全民孔子计划”,在网友的创作里,孔子被逼婚、卖起了炸鸡、还成了不得志的广播员……恶搞名人榜上还有:李白,“床前明月光”成了 “牙齿掉光光”;屈原,被注册成猪饲料的商标;孙悟空,爱上了铁扇公主……简直就是“没有搞不到,只有想不到”。

曾把电影《无极》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的胡戈说,“恶搞是一种新型的开玩笑方式。恶,并不是坏的意思,也不是恶意。”也许,在那些疯狂涂鸦一切圣贤的年轻人眼中,恶搞仅仅是一种游戏,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恶意,也谈不上什么深刻的目的——不在乎什么,不追求什么,也不讽刺批判什么,专注当下的快感,玩了,笑了,也就够了。难怪还有人毫无逻辑地自辩说,对杜甫画像的涂鸦,“完全是出于内心对杜甫深沉的喜爱”。

瞧,就是如此的漫无边际、不着五六。虽然《杜甫像》本身为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巅峰时期的作品,但我相信,给杜甫添上白马或摩托的年轻人,绝没有当年法国人杜尚为《蒙娜丽莎》添上小胡子时的艺术追求,也谈不上什么对传统审美价值的离经叛道。

因此,用缺乏“底线”或“信仰”来批判“杜甫很忙”式的恶搞,虽然没什么错,但恐怕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和一些年轻人是“鸡同鸭讲”。说到底,这种恶搞本质就是一种无聊,或者如恶搞者自己所说,“一种发泄”,恐怕并无与主流价值作对的目的。笔者认为,对此类恶搞,当然需要恰如其分的批评,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但只要不出现不良或低俗的内容和思想,不妨放轻松一些看待,无须太过担忧。画像被涂鸦上几笔,杜甫并不会就此失去“诗圣”的光彩,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至于因此蒙羞。

值得担心的倒是,宣泄一己情绪的“恶搞”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行,究竟是经典褪色的原因,抑或压根就是结果?在年轻人无意义的自我创作以外,我们的教科书、育人者与文化创作者,有没有提供多种可亲近的方式,让他们去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或者创造出打动人心的当代经典,唱出先声,蜕变文风,对抗当代文化中流行的去历史化和去语境化。

杜甫说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大概才不会在乎如何被“恶搞”,因为他早就断定,杂音与碎片无论曾经多么喧闹与风光,最终都将随风而逝,而民族文化真正的精神之光,绝没有那么脆弱

杜甫很忙 歌词

歌曲名:杜甫很忙

歌手:阿呆

专辑:天生小孩

阿呆-杜甫很忙歌词

作词:小灰

作曲/编曲:阿呆

翻开课本第七章

你诗词与脸庞都跃然纸上

逆风中你的模样

消磨无聊时光承载了幻想

转眼间岁月流淌

禁不住弹指一晃

记忆在黑板上遗忘

多年后梦回大唐

我们却身在远方

各自飞翔中成长

杜甫很忙 虚实相望

太多臆想是你假装

无尽的夜挡在前方

多少人梦断将军帐

杜甫很忙 难得忧伤

站在万人之上迷惘

再美的梦比不过家乡

我渐渐的学会面对世人 嘲笑虚妄

学会掩饰内心迷茫 挣扎中揣测臆想

习惯虚伪的脸上 怎么会泛起泪光

彷徨中带着希望回到了睡着的课堂

我渐渐的体会世人嘲笑 杜甫很忙

学会掩饰内心迷茫 挣扎中揣测臆想

习惯虚伪的脸上 怎么会泛起泪光

彷徨中带着希望回到了初梦的家乡

http://music.baidu.com/song/17599865

杜甫很忙的影响?

专家看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 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而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文化反思

炮制所谓“杜甫很忙”现象的网站,拿杜甫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杜甫涂鸦现象,也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提醒: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无聊感。对于李白、杜甫诗歌这样支撑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石,人们或许还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仰望”,而不是视如玩物。

“杜甫很忙”更多地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一个无厘头的涂鸦引来如此多的围观、追捧,其中也许有网友的无聊寂寞,也许有个别人的幕后操作,但不管怎样,这场对杜甫的“再创作”风潮无疑是在某一点上触发了社会公众的兴趣点。[1]

如果铺一张网络红毯,今天能站在上面的人,杜甫肯定是当仁不让。

这是有理由的,因为在最近的各大微博和网络论坛中,有关“杜甫很忙”的高中语文课本涂鸦图片正被疯狂转发。在这个图片系列中,“诗圣”杜甫摇身一变,成为网友戏虐的“微博红人”。据估计,互联网上现有的“杜甫很忙”图片至少有200余幅,此系列图片更是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网友戏称:“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

其实,这股恶搞课本、涂鸦名人的风潮早已在网络上开始了,孔子、李白、辛弃疾、韩愈等文化名人都难逃厄运,“杜甫很忙”,是这股热潮的集中体现,也确实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争议。有人说,这不过是学生们的一种童趣体现,请别大惊小怪;也有网友说,涂鸦恶搞只是学生怀念校园生活,并不影响人们对杜甫的崇敬;“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称,尽管网友没有恶意,但这种潜意识的恶搞行为和穿越文化已经触碰到了民族文化的底线。而杜甫草堂的微博也抱有这般看法,即“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的涂鸦游戏,尽管能满足娱乐至上的心态,但大规模群体性的参与恐怕并不仅是“娱乐”这么简单,透过表象,我们应该看到,这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与不尊重。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对恶搞有一个底线,如同印度人就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一样,当下的我们是否也该自醒和借鉴,将这股恶搞风刹刹车?不由想起了杜甫《登高》一诗,诗人秋日登高,孤苦愁闷,忧国忧民的悲郁之情尽现。网友在涂鸦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诗中蕴藏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又是否愿意真正走进他、了解他,继而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之情,足以让人扼腕叹息。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特有的文化积淀,我们如果不能做到汲取这些文化传统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养分,那么至少应该对文化经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是对先贤的尊重,对民族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无疑,恶搞文化名人风表现的是浮躁心态。怎样引导年轻人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根据杜甫很忙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走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不符合唐王朝的要求,导致其思想地位到了宋代才被确立并沿袭至今。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特定文化心理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选择。杜甫的形象定格千年,可现在又忙了起来,为什么呢?

  其一,现在流行的解构主义让部分人群习惯性怀疑一切。我国有符号化人物的传统,五千年来,一个个典型人物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当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由此产生应激反应,走向了符号化的对立面,即解构。“你高高在上太威风,我偏偏要拉你下神坛”,可以看做是时代的一个特点。从积极意义上讲,这是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从消极意义上讲,过度地解构异化怀疑一切,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精神迷乱之中。

  其二,教科书几十年如一日不加改变,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心理。如教科书上的“杜甫”形象十数年没有改变,但学生们的思想在变。同时,教材视角缺失、缺少情趣、缺乏求真精神也是一种客观情况。于是,“杜甫”成了任学生们打扮的“小姑娘”。教材编写者或许可以借鉴一下那些看似轻佻的涂鸦,对教科书配图进行调整。

  其三,老师照本宣科,归纳中心思想式样地解读杜甫,其思想内容大多停留在宋代的理解,更多地依旧是说教,无法满足学生的天性。学生们看似是不专心听讲去涂鸦,其实是想象力无处释放的另类表现。

  跳出这个新闻,从大的角度上来讲,恶搞名人、恶搞经典已经成为常态。如影视剧方面,不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戏说乾隆》,还是近年来的《太祖秘史》,抑或更近一点的《新三国》等,都是在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一些学者也忙着“解构”历史人物,例如诗仙李白在某作家笔下变成了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的“大唐第一古惑仔”,等等。

  这些“恶搞”可以带来图书的销量,可以带来票房,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社会效果显然是不好的。相对而言,学生们是单纯的,要注重对他们的引导,把握其“恶搞”的尺度,净化社会环境。

  学者、编剧们或写书言志,或拍戏公映都可归入大众媒体的范畴,会对下一代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90后”的小观众们,他们在“恶搞”之下只能被灌输错误的历史观、人生观,影响深远。对社会主流来说,更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

  值得思考的是:还有几人能想起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呢?靠恶搞才能激发大众的兴奋点,又说明了什么呢?

标签: 杜甫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