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墓,唐太宗李世民的墓里有什么东西?为什么还不开发?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101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里有什么东西?为什么还不开发?

唐太宗李世民墓——昭陵,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陵园是一个丰富的文物宝库。地上地下遗存的大量历史文物,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展示着唐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盛况。

昭陵是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今礼泉县东北10多公里的九宗山。昭陵是唐代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其总面积为2万公顷,陵园周长60公里。陪葬昭陵的王公贵族达200余人,目前能够确定的墓冢已有185座。这些陪葬墓如拱月的群星一样,分布昭陵的南部半周。

原因: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大大小小的考古队跟在盗墓者和施工队后面收拾烂摊子都来不及,很难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主动发掘在所有古墓中等级最高的皇陵。

扩展资料

选址背景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

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陵

李世民过世两百多年后,陵墓曾被人挖开,专家发现什么蹊跷的现象?

我国唐朝比较出名的皇帝,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吧!他在位期间为百姓们做了许多的好事。去世以后更是青史留名,被后人所赞叹。李世民亲手种的那棵树已经几百年了,直到现在还依然被我国所保护着,为后人所参观。在李世民下葬了200多年以后,他的墓地却被整个挖穿。当考古人员们将他的棺材打开以后,发现了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是什么呢?小编来告诉大家。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长孙皇后去世是在贞观十年,李世民在城外修建了石窟,将长孙皇后安置在了里面。这个石窟的地点是在九嵕山,九嵕山与终南山是遥遥相对的,是一块儿风水宝地,所以李世民才决定在主峰内建成陵墓,作为他和长孙皇后以后的陵墓,即昭陵。陵墓在主峰的山腰,挖玩了大约七十五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250米,当时他以为陵墓如此,已经可以了,可以让子孙们都仿制着作陵墓。

但是后面的事却是他根本想不到的。唐朝末期,天下已经乱了,朱温废了唐,将国号改为梁。李世民的陵墓也因此被盗墓贼挖掘,并且洗劫一空。史料记载,梁国温韬,为节度使。七年时间并没有干其他的事。唯一坚持下来干的一件事就是挖开了唐代的皇帝陵墓。金钱已经蒙蔽了他的眼睛,所以说他根本不害怕,世风之下,唐朝18座陵墓,他竟然挖开了17座帝王陵墓。如果不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陵墓比较坚固,那么唐朝的皇陵就会全部被温韬挖开。

我国的史书还非常详细地记载了温涛挖掘李世民陵墓的部分过程。相传温韬雇佣了骡子与马队上九嵕山,四处挖掘陵墓的墓道,胡乱挖的时候,得到了高人的指点,高人让他们避开石头,只看软土,看到软土就可以挖了。温韬相信了,果然挖出了墓道,墓道层层深入地下,足足有75丈才到了墓室的大门外,用工具凿开旁边的石头以后,又看见了五道的大石门,这些石门全部打开以后,温韬被惊呆了!墓室真的是非常的繁华。

进入墓室以后,他们就开始乱翻。他们首先看到棺椁放在墓室的正中间。石床还冒着冷气。李世民的棺材就放在石床上,至于李世民遗体有没有腐烂,书上并没有说,只是说了李世民没有梳发髻,披头散发,还将头发放到了脸上盖住了脸。状态非常奇怪,他为什么这样呢?我国的历史学家看了以后也非常纳闷。因为棺材的两旁是厢房,都放了石头做的匣子,里边又放了铁盒,铁盒里边是金银珠宝和稀少的字画。温韬只喜欢钱,对那些墨宝并不感兴趣。于是就自己拿了财宝,并没有理睬那些墨宝。看到这些记载的时候,考古专家非常痛心。温韬究竟毁掉了多少名贵的字画,无人可知。

当时的《兰亭序》在不在里边更是无从知晓。正是因为存有疑问,专家才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陵墓里,但是,这只是一个希望。因为通过各种分析,李世民收藏兰亭序的可能才是最大的。唐代帝王都喜欢珍藏字画,这也让唐代陵墓的价值增大了。

一直是个谜,唐太宗墓是否被盗?

唐太宗墓没有被盗,《兰亭序》真迹会在墓室里。

在温韬肆虐的七年当中,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却幸免于难,安然不动,因为在盗墓的时候,风雨大作,盗墓者不得不作罢。

但这个解释是有点牵强的,温韬驻扎在这一带的时间并不短,他有的是空闲去琢磨乾陵,也有的是人力物力去掘乾陵,恐怕这不是一个好解释。

只能说明:温韬也遇到了跟黄巢一样的技术难题,压根就没找到墓门,或者说压根打不开墓门。后来,也有大规模军阀盗墓行为,动用炸药,也不成功。

唐太宗一生钟爱这部书法作品,用了非常手段将其弄到手,后来又舍不得放手,传说随之下葬。

有人认为《兰亭序》应该是在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这有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希望书圣的神作被破坏,依然安全地保存在乾陵里,善良的人们将保护书法作品的任务交给了地下的唐高宗武则天夫妇。

扩展资料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

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 陵墓历经千年却从未被盗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里有什么东西?为什么还不开发?

唐朝的墓有没有被盗的?

有,唐朝的帝王陵墓除了乾陵外都被盗过。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是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一男一女,一个是大唐的高宗皇帝,一个是大周的则天皇帝。而且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

乾陵地宫入口处地表做了非常巧妙的伪装处理:把当年开凿地宫时出的废石渣,搬运到一公里之外,给后世盗墓者以误导。

公元880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破潼关、入长安,称齐帝。黄巢曾派大将王璠盗掘乾陵。王璠领命后,驻军乾陵,经过反复勘察,下令士兵从梁山主峰西南方进行开挖,经过几个月的挖掘,也未找到乾陵地宫的入口。

乾陵未曾被盗掘,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它的庞大和坚固。1960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梁山主峰的南面中腰处找到了通往乾陵地宫的大门──乾陵隧道之门。

这隧道也叫“羡道”或“诞道”,在这条长约63米、宽近4米的隧道里,共选砌了39层、约4000余块大小不同、重达1吨至2吨的石条,在每块石条上面还凿出燕尾凹槽,用铁质燕尾板镶嵌在其中,缝隙之间,再浇筑铁锡浆液,从而使石条上下浑然一体,说乾陵固若金汤,一点也不过分。

扩展资料

1、昭陵被盗

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六骏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2、建陵被盗

2010年4月,唐建陵遗址前的两尊珍贵石刻蹲狮被盗,至今还没有追回。唐建陵位于礼泉县,是唐肃宗的陵寝。4月份被盗的石狮是陵寝内城东门青龙门遗址前两尊石刻蹲狮,只留下两个底座,旁边还有农用三轮车驶过的痕迹。

3、定陵被盗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和历代社会的交易,定陵灾难重重,屡经焚毁和盗掘。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2月遭到党项、羌和吐蕃的两次焚烧。贞元十四年(798年)4月派左谏议大夫崔损为八陵奉修史,曾给定陵造屋380间,并置备陵寝帷幄诸物。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又遭住华原(今耀县)军阀温韬盗掘。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年)和开宝三年(970年)两次诏令修葺定陵。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太监梁永巡陕,尽发历代陵寝,搜刮金玉,该陵再次被盗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竖碑封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乾陵:唯一未被盗的唐帝陵为何一直没发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十八唐帝陵

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中的“六匹马”,四匹留在中国,其他两匹为何流落美国?

唐太宗李世民陵墓中的“六匹马”,四匹留在中国,其他两匹为何流落美国?

昭陵著名的六匹石马,李世民为何要用马来装饰他的陵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墓旁祭殿两侧有庑廊,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每一匹马都有它们独特的故事,它们都是随着李世民征战过。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石刻六骏中, 李世民给它题的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把它比作神马。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中也曾提到过拳毛騧,诗中日: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狮子花是唐代宗时范阳节度使李德山进献给代宗李豫的一匹骏马,这匹马体毛卷曲似鱼鳞,通体有九道花纹,所以又叫九花虬。唐代宗把这匹马赐给了汾阳王郭子仪。诗人把拳毛騧与九花虬并提,说明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唐太宗生长在边地,不仅好马如狂,而且喜弓善射。晋阳起兵后,他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弓箭常伴身旁。他使用的箭,比通常用的箭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得可洞穿门阖。

公元619年,唐太宗与宋金刚对峙于柏壁,有一次,唐军被包围,他就用大羽箭射杀了宋金刚的骁将,使宋军惊退。统一全国的战事结束后,唐太宗骑射围猎的豪兴不减当年。每天有数百人参加,射中的就赏赐弓箭和布帛。由于唐太宗喜欢游猎骑射,大臣虞世南、魏征等都加以谏阻,一是为他的安全考虑,二是为他的扰民担忧。在大臣们的提醒下,唐太宗克制自己,不妨农事,但围猎之事仍然不绝。在他看来,围猎是为了布阵练兵,不忘武备。

唐太宗用6匹骏马装饰自己的陵墓,不仅仅是由于自己嗜马如狂,还与他爱好骑射,想通过骑射不忘武备密切相关。

李世民的墓被盗了吗?

李世民的墓的确被盗过,是被温韬所盗的。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命人修建凌烟阁,并将二十四功臣集成画像,唐太宗与大臣的君臣情谊,被传为一段佳话,从而流芳百世。唐太宗也不仅仅是会处理君臣关系,其文功武治更是在历代明君中名列前茅。李世民随父唐国公李渊起兵以来战功显赫,为大唐帝国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唐太宗在登基之后更是发愤图强,重用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对内选拔长孙无忌和魏征等名臣,从谏如流稳定国内局势,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对外派遣李靖等强力武将平定叛乱开拓疆土。大唐一度成为世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太宗本人也被尊称为“天可汗”。

然而唐太宗没有想到的是,死后却遭到盗墓狂人的侮辱,后世有一个叫做温韬的节度使,好像与大唐李家有仇一般,疯狂盗取唐朝陵墓。据记载,温韬一共开挖17座大唐帝陵,温韬也被称为唐墓屠夫。

就是这样一个盗墓狂人,挖开了唐太宗的昭陵,不仅陪葬奇珍异宝被盗,连李世民的遗体也被人损毁,更为过分就是头颅被一个商人当做把玩物件儿,可谓是惨不忍睹。

温韬之所以盯上唐太宗的昭陵,还得从陪葬的文物说起。传闻唐太宗超级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留下遗嘱要把原稿与自己合葬。

温韬在挖开其他唐朝陵墓的时候,听说了这个事情,并找到了史料记载。于是,温韬想干一票大的,二话不说拉着军队就来到了昭陵。在拿金银珠宝的时候,顺手就把唐太宗的尸身盗了出去。

这个悲剧一直持续到北宋年间。北宋宰相赵普在长安古城旅游的时候就听说这个事情,因其敬佩唐太宗的为人和伟绩,所以暗中发誓要将唐太宗头颅送回昭陵。

于是,他遍寻朋友帮忙打听,花费大价钱买回唐太宗遗骨,并想尽办法回购头颅,最后拼关系、比票子,才把头颅迎回昭陵,与遗骨重归故土。可以说赵普确实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扩展资料:

后世纪念: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

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

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世民 的墓挖了吗?

李世民的墓地为昭陵,尚未发掘。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扩展资料:

1、地理环境: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5千米九嵕山的主峰。距西安市70千米,咸阳市30千米,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2、陵园格局:

(1)设计建造

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

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太极宫。

(2)主陵格局

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

昭陵的陵寝地下便是玄宫。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

(3)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昭陵

唐太宗墓到底是否被盗?怎么回事?

唐太宗墓没有被盗,《兰亭序》真迹会在墓室里。

在温韬肆虐的七年当中,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却幸免于难,安然不动,因为在盗墓的时候,风雨大作,盗墓者不得不作罢。

但这个解释是有点牵强的,温韬驻扎在这一带的时间并不短,他有的是空闲去琢磨乾陵,也有的是人力物力去掘乾陵,恐怕这不是一个好解释。

只能说明:温韬也遇到了跟黄巢一样的技术难题,压根就没找到墓门,或者说压根打不开墓门。后来,也有大规模军阀盗墓行为,动用炸药,也不成功。

唐太宗一生钟爱这部书法作品,用了非常手段将其弄到手,后来又舍不得放手,传说随之下葬。

有人认为《兰亭序》应该是在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这有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希望书圣的神作被破坏,依然安全地保存在乾陵里,善良的人们将保护书法作品的任务交给了地下的唐高宗武则天夫妇。

扩展资料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

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 陵墓历经千年却从未被盗

唐太宗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扩展资料

因病去世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总评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

标签: 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