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打一成语,1111打一个成语是什么成语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396

第1页 :基本信息

书名:世上如侬有几人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廖水聪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介绍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品读不同时期李清照的诗词。让读者在了解李清照的个人传记的同时深入了解她的诗词。

作者简介:

廖水聪:青年作家,互联网资深从业者,微信营销实践者,《鱼水会》创始人,典型双子座,热爱生活,喜欢行走。

书摘正文:

自序.《不可不读的李清照 》

在一个午后、黄昏或者有月的夜晚,我遇见了李清照,在这一刻,我走进了她的生活。游离在梦想之中的歌喉,正在献唱着不同的曲调,安静、淡然、忧伤、寂寞、以及支离破碎,我是一个梦魇的听众,偶尔发生深深的叹息。

在宁静的一个午后,我越过山头,安静的听着一个说书者在倾诉,一段又一段凄迷的故事,我习惯这样的悲情,我羡慕这样悲情的纯真。

我不习惯表达,不习惯诉说,不习惯在争夺,更不习惯尔虞我诈,于是只习惯用笔尖记录,记录那无名无状的心情。

我曾经在一个寒夜遇见了她,有一个有雨的寒夜,她诉说了她那无尽的思念,她在思念感情里面所拥有的这一切,诉说她在这个时代的风雨飘摇,斑驳不堪。

展开全文

甚至感觉,她如同也在倾诉,需要一个蓝颜知己,静静的让她对我说,并且成为她生活中的一个人,一个若即若离存在的人,她很满足于这种隐隐约约。

每一次遇见,她的心情都夹杂着丝丝的哀愁,似乎她天生都是这样的因子,挥不去的愁绪,挥不去的手中的笔。

在这一段荒芜而惊恐的时间里,也似乎是在愁绪之时,或者是最好的时间,捧读了李清照,似乎找到了太多的共鸣,笔尖游离,在一个又一个相似的场景,与她相遇。

第2页 :第一章:常记溪亭日暮

在游离的笔尖之中,我似乎看到了她和我一样,都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说出了恰当的话语,都是那些情形,那些情感,那些情境,而那些话语,竟然被翻译的一样。

生命总是短暂,可是笔尖的文字却是延续了生命的短暂,她的文字也必将会得到延续,在字里行间,我看到了鲜活的李清照,我似乎回到了那个年代,似乎又一次际遇李清照,我仿佛看见她的一举一动,有时候,我常常觉得我也在感同身受的经历她的经历,我似乎能刻苦铭心的体验如她一般的思念,如她一般的疼痛,如她一般的流离失所……

有些时候,我总是在想,每一场际遇的间隔是多久,是跨越了多少时空,是跨越了多少距离?有的时候我在想,在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两个素不相识,却如此相似的人?有时候还会想,是不是有些情绪,有人经历,都在曾经发生,而如今重新发生一般?

现在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答案告诉我:际遇随时随刻,就像今天在文字的名义之下,我和李清照相遇,她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古至今,从今天到未来,有无数人捧读,有无数人去试图理解,有无数人带着无数种心情去还原,而其实还原本身,和读懂本身都是一件极有吸引力的事情,在其中能获得同样的幸福,获得同样的悲伤,获得同样的惆怅……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常把李清照当做是镜子,甚至很多时候,我把她当做是另外一个我,把她当做我,我在和赵明诚生活,就像我也会把自己当做是赵明诚,和这样一个李清照生活,我在遇到一些相同的事情的时候,我会怎么做,我试图用我的心去理解她,她的伟大有时候真是难以触摸,她的绝学,有时候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所以得不断的读,不断的品,才可能知其一二。

世上如侬有几人,在书中,可以看到了李清照的跌宕起伏,看到了她的爱恨情仇,看到她年少的活泼调皮,看到她经历离别的无数思念,看到她看到认真细致的神情,看到她压抑而惆怅的表情,看到她为赵明诚的守护,看到了她的郁郁不振,也看到了他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她本来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故事中,我们有无数种读懂的方法。

她一定是一个多情的人,她也一定是一个脆弱的人,她很敏感于周遭的一切,在一切遇见,她仿佛都坚定的知道自己的所要,她一路走过,有幸福,有甜美,有伤心,有伤害,有痛苦,有撕心裂肺,甚至经历了这一切,她更懂了如何生活,那些愁绪之中的情感,在不断的抒发,不断的打开心扉,她懂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很多大义……

她就在书中度过了一生,在这样的岁月之中,获得了永生。她静静的卧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任时间都磨灭不了那璀璨的明珠。面对历史,她也习惯了沉默,她更愿意用历史去证明,她更愿意刻画自己的心灵历史留驻历史。

相会、离愁、得志、失意……

这些都是生活的元素,更是李清照一生的元素,在苦短的岁月之中,她究竟是怎么样一天又一天的度过,究竟是如何境遇中,创造了那些诗词?

那么这本书,你不得不看。

我无不在想这一天,在选择一个浪漫的时间,浪漫的地点,捧读一本诗意的书,在一个清晨,轻声的念着这些文字。

典雅华丽、深隐曲折。

在淡淡的清香的夜晚,当头顶依然还有一轮弯弯明月的时候,我也和李清照一样,赋予一所带着浓香哀愁的诗歌。

习惯在诗词之中怀念,习惯在诗词之中赞扬,习惯在诗词之中表达所有的内心情怀。

那些在她生命中经过的人,在他生命中经过这些事,都一一在笔尖淡然流露,在历史之中被人拾起。而我和很多人一样正是在历史长河之中,拾得李清照海贝的人,我们都一样,在书中,看到一个印记,看到一个点,看到她的某一个面,或者是某一次心情。

如果能偶然遇见,偶然共鸣,偶然仿佛是曾经的发生,或者和她一样的某一个经历,某一种心境,然后得到了心灵的火花,已然很满足。

细细品读,就是历史的画卷,就是鲜活的李清照时代,你不可不读!

第一章: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主题:无忧

我穿越千年,越过山岭,越过隧道,越过大海,来与李清照相遇,彼此她无忧无虑,我看着她在湖畔中快乐的划着小舟,爽朗的笑声荡漾在湖面之上,一圈一圈的往岸边扩散,她那张纯洁无暇的脸庞,倒影在湖面,煞是美丽,波纹一再的打扰,她倒影在湖面的脸庞忽隐忽现,别有一般姿态。

我们都会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样子,那些洁净的脸庞,那些爽朗的笑声,那些与玩伴的各种游戏,那些肆无忌惮的玩笑。

此时,正是夏日炎炎,在湖畔之上,有翠绿的荷叶,开着美丽夺目的荷花,有小鸟叽叽呀呀的叫声,她们划着小舟,欣赏着风景,也偶尔用浆用力的打起水花,然后在小舟上打起水战,那些欢声笑语在整个湖畔回响。

她们一行人一直往前划去,荷叶葱葱茏茏,荷花开得鲜艳,偶尔有阵阵的清风吹过,她的发丝飘荡,在荷叶之中游移,看着她,就像是那些荷花一般的夺人眼球,千姿百态,她忽然的一个回眸,像是一朵正盛开的荷花,美不胜收,荷花点点残红在空中飘零,晒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她轻轻的采摘下翠绿的莲蓬果实,她调皮的剥开莲花和大家一起分享:

“你一颗,我一颗,你一颗……”

少女清脆的声响洞彻心扉,每一句都是一种动心。

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少女的脸庞,映红了整个湖畔,她似乎忘记了回去,完全沉浸在这个与湖、与荷花、与玩伴、与这个时空的世间万物为一体的世界之中,她忘记了时间,准确的说她和时间,和这个时空已经融为一体。

我看着她和玩伴们不停歇的往湖畔深处而去,等她察觉之时,已经在莲花深处,不远处的鸥鹭受了惊吓一般振翅而飞,她抬头看着天空,已经是暮色苍茫,心中有着急切回家,却找不到回家路的“争渡”心情。

在词中我看到当时的景象优美,在鸥鹭起飞的那一刻,似乎把优美带向了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现在只有回家的急切,周边的风景逐渐融入在黑色之中,船桨溅起的水花,鸥鹭纷飞,也已然在黑夜之中慢慢的消散,这个世界归于寂静,她那清新动人的脸庞别致在如图轻盈的舞蹈在这样的时空里,忽隐忽现。

这是美丽的一次经历,她提笔写下,心情舒畅,她看鸥鹭起飞的那一刻的心情定是美丽的,那些白色的鸥鹭,在天空中又优美的舞姿,在这个空旷的湖面,充满着无限的灵动。

或许,人生最快乐莫过于一次这样的旅行,我们不在乎目的地是哪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或许,人生最快乐莫过于品读这样的一所吐露清芬的词,在词中憋见那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的一举一动,声情并茂的展现。

或许,人生最最快乐莫过于在这个午后,砌一杯清茶,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一位清风明月佳人。

清.少女

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章丘,在这一所千古历史名城, 天空划过一道明亮的闪电,一代祠堂的奇葩诞生了。

她就是李清照,此刻的李府上下一片喜气,李清照生在这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族之中,就已经注定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注定其卓越的才华,冥冥之中已经早已定数,她成为宋代祠堂的璀璨星星已属必然。

济南章丘,在这一座历史名城中,四处溢满古色古香的味道,青砖绿瓦,那些高大葱葱茏茏的香樟树,在这个夏季摇曳中,阳光洒落而下,影子在地面斑驳不堪的飘荡,透过香樟,我们看着行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街道,古朴的商铺,那些散发历史气息的文物古董陈列着,仿佛都是在诉说他的故事。

这个城市并不大,却是无处不散发文化的气息,仿佛这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城市带着一种非常的韵味,散发出一股清新淡雅的气质,李清照在这个城市一个叫做明水镇的地方降临,似乎她的一生与水有关。

如水一般温柔、透明,如水一般经历各种磨砺汇入大海,如水一般带着忧伤,如水一般富有灵气。

周围的山层层叠叠,晚霞时分,城市氤氲着雾气腾漫,城市隐隐约约,像是一个朦胧带纱的美女,让人神往。

天气正是明朗,河水川流不息,如同在数着历史的更替,朝代的辛酸,数着这个城市每一个人的命运。

又忽然在回忆千年之前,在河边传唱那些真挚的篇章,“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风景,这样的城市,足以让人陶醉,让人沉浸之中,汇聚历史的沧桑,汇聚了万物的灵动,汇聚了沉淀在这一座城市的风情。

李清照似乎踏着彩云,与生俱来的婀娜多姿,独具才华,在这个城市中填写了华丽的一笔,在整个历史留下华美的篇章,为自己的人生走出了最灿烂的一页。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

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

同时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还得到了当时著名的北宋文豪苏轼的指点,且与“苏门四子”其中的晁补之关系极好,常常三五成群在吟诗作对吗,把酒问歌。

1084年,元丰六年,正是宋神宗在位最后一年,他此刻已经危在旦夕,此刻的大宋朝已经危及四伏,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年)亏空已达1570多万,虽然神宗在位十七年,“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始终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虽然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新法推崇,极力调和朝中老陈反对,推行变法,几经来回,新法的推崇也没有彻底,神宗始终在摇摆不定,极力在各方势力中调和,变法和政治决心没有得到全面施展,眼看北宋要恢复一定的生机,可惜英年早逝。

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饮恨而死,享年三十八岁。

这一年李清照一岁。

这一年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全书编撰完毕,前后历时19年。

这一年李格非依然不在汴京为官。

这一年苏轼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这一年在罗马帝国,格列高利七世在流亡中死去。

同时这一年,年仅9岁的宋哲宗,登基,由高太后执政,改元元祐,这里就埋下来之后,李清照要忍受父亲离别汴京,同时离开丈夫的一个小伏笔。

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童年,在父亲李格非的臂膀之下茁长的成长,而且李格非对于子女的教育不同一般家庭,在古代这么一个女子不出闺阁的风俗之下,李清照还能够和玩伴划船游玩,更是少见,更是难得。

李格非治学治己的态度,对小清照有着最本真的启蒙,这种来自家庭最直接的熏陶,直接影响了李清照的人生,生在齐鲁大地,受着最原始的文化底蕴的熏陶,有着这么优秀的父亲,这是李清照走上词宗大师的开始。

我看着她在夜里挑灯看书,常常不知不觉天亮才知觉,我看着她常常抄写一些似懂非懂的片段,我看着她常常大声的读出她喜欢的优美诗词,口中大赞:太美了,太美了!

清照年少,就极其聪慧,她眼眸里面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她小小的年龄,看着世间的灵动。

宋哲宗元佑四年,李清照开始了在汴京的生活,等她的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是年,李清照六岁。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于这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撰写《有竹堂记》曰:“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馄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见《鸡肋集》卷三)。

彼此,其父李格非官太学正,在汴京置屋,题名“有竹堂”, 李格非携带妻女家眷入汴京,在宽敞明亮,富有诗意的竹堂开始生活。

元祐四年,正是高太后时期垂帘听政时期,高太后垂帘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这时期的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处于事业上升期,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官太学录。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元祐四年(1089年),官大学正。

同时期李格非与苏门的命运和官运都是前所未有的顺利。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廖正一,哲宗元祐二年,为秘书省正字。六年,除秘阁校理。

晁补之,元祐初,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这个时期,在清照的家中,常常都是学士的聚会,几个文人,泡一壶清茶,谈论古今,谈论政治风云,谈论风雅,谈论诗词,谈论历史更替,常常都是久久不肯离去。

在竹堂上,有风吹过,有这些文人雅士的阵阵爽朗的笑声,李清照耳濡目染,她有时在荡着秋千,认真的听着父亲和他们的对话,偶尔露出会心的微笑,偶尔带有略略的思考,偶尔不禁的几声内心的赞叹。

清照在家庭的管束不严格,没有束缚,家庭给予她最大的宽容,不同古代其他,把女儿囚禁于闺阁之中,李清照从在章丘开始,就常常走出闺阁,和玩伴出外游玩,随着家人游览名胜古迹,早已比他人有过人一节。

李清照很小就喜欢投身于自然,对万事万物都带有浓烈的感情,喜欢抒发自己,看着朝阳、看着晚霞,看着过往的人群,看着鸥鹭,看着月光,看着庭院的花朵……寄情山水,在诗词之中孕育着无穷的味道。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祐大臣,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扭曲。

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官场风云变化,一代天子一朝臣,特别在这个时期的宋朝,风雨飘摇,朝廷早已没有往昔这么安定平天下,天下处处蛰伏着危机。

章惇在贬逐元祐党人时,还以被贬者的姓名来定贬所。苏轼贬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类似“儋”。刘挚贬新州,因为“新”字音近似刘挚字莘老之“莘”。黄庭坚贬宜州,因为“宜”字似其字鲁直之“直”字。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

李清照的命运也在逐渐的改变……

第3页 :第二章:却把青梅嗅

第二章: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主题:吸引

曾经很喜欢听王菲的一所歌曲《矜持》,在这所歌曲中,她大胆的放下了矜持,面对这一份爱,勇敢和孤独的追求着,为他的一个吻感动无比的幸福和兴奋。

我从来不曾抗拒你的魅力

虽然你从来不曾对我著迷

我总是微笑的看著你

我的情意总是轻易就洋溢眼底

我曾经想过在寂寞的夜里

你终於在意在我的房间里

你闭上眼睛亲吻了我

不说一句紧紧抱我在你怀里

我是爱你的

我爱你到底

生平第一次我放下矜持

任凭自己幻想一切关於我和你

你是爱我的

你爱我到底

生平第一次我放下矜持

相信自己真的可以深深去爱你。

而在这所李清照的词中,我看见一个少女娇羞的脸庞,内心的窃喜,她听着有人过来,急促的奔去,却又极力的掩饰自己的心情。

他轻轻的来,正如他轻轻的走,带着的是她的心和意。

人生如若初见,那些最初的感动,那些最初的萌芽,那些“和羞”的相见姿势和心情,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美好的午后,有着暖暖的阳光,带着一阵一阵的微风,这个贪玩的少女,在秋千架上荡着千秋,爽朗的笑声、天真无邪的神情,她在空中滑翔着,掠过微风,掠过淡薄而清新的空气,掠过美丽的心情。

她像是一朵娇艳的花朵,在这个画面之中定格,闪耀出她的夺目,旁边的花朵也争相竞艳,她在花丛中灿灿的笑,她站立的地方花儿最美。

少女心中暗藏的情愫在这个空旷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扩散,她的心事宛如微光,一点一点的折射出来,却又躲藏起来,害怕被直白的看见。

却是有个浓厚的声音传来,并不知道是什么魔力,这个声音愈来愈近,她的心越跳越厉害,却是着急看见他,仿佛熟悉,仿佛一点一点的吸引着她,一头扎进她的心间。

她竟然有些不知所措,小跑往门前去,鞋子掉了,都顾不上了,她的心在哪个声音,或许这些天也思念过这个声音,他一直留着自己的心中最低处。

可是,她在看见他的那一刻,却把青梅嗅。她还是矜持着,这是天然的矜持,在古代,她已经很努力的表达了,她抗拒不了他的魅力,所以小跑过去见他。

见到他并没有轻易把自己的情谊洋溢在他的面前,而是含蓄的表达,而他怎么能不懂她呢?

一个“却把青梅嗅”的姿态,娇羞动人,有些楚楚可怜的美丽,又有大胆追求的魅力,她这一句占尽了夏日的风情。

林青玄说:“很多事情,错过一个小时,很可能就会错过一辈子。”

缘,妙不可言。

她在这边看着他,他抬头也看见了她,两个人或许没有对视,却是心意相通,隐隐的似乎老天早有安排,相遇是美好,相遇是心有灵犀,相遇是幸福的开始。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隐者林逋有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

而李清照也正如这一朵梅花一般,暗香浮动着自己的心思,她内心有在待字闺中的孤独,也有对美好爱好的追求和向往,她想象自己的爱情应该是美好的,她想象着自己的爱人应该是完美的,她无数次的想象着,自己的男子是什么样的人。

他可以长得不特别俊朗,但一定要温柔,最好有一双温柔的眼睛,能够一个眼神都知道对方的默契;他可以很穷,但是一定要有才华,最好还能写诗或者写词,这样就可以花前月下,对吟天明;他可以无官无职,但是一定要有一颗上进的心,最好有自己的追求,这样就可以一起追求……

她如其他少女一般,有着年少的幻想,做过一些最初的梦,最初的美好,她在梦中或许与他相遇过。

蓦然梦醒,她似乎会泛着双眼,如同月亮般的眼睛回忆着梦中的他,他长得比她想象的好多了,这才使得她含羞无比,极力的掩饰着自己的这颗心。

他外貌俊朗,清新俊逸,眼神深邃有神,而且落在她身上的那一刻,满满的温柔,她心中甚至抵御不了这样的目光,太摄人心魂了。

他具备她一切幻想可能或不可能的标准,他在她的心中是完美的,没有瑕疵,所以他和她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在之后谱写了一段爱情佳话。

他,就是赵明诚。

清.初遇

所有的相遇都是就别重逢,而正如这种冥冥之中的相遇,似乎早已经注定,一听倾心,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一般。

元伊世珍《琅镾记》载:“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似乎有些缘分,就是这样被注定,赵明成注定与当时在汴京小有名气的李清照结合,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正慢慢走近。

而彼时的李清照在汴京已经小有名气,有一日,身为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晁补之来访,李格非赶忙相迎,他来是为自己的恩师苏轼回归汴京相聚一事。

“乌台诗案”之后的苏轼再无往日的激昂四溢,他已经面对政治斗阵的无奈,以及满腔疲惫的身体,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也只感叹“也无风雨也无晴”。现只想和古人相聚,畅谈往日情深,晁补之看到已然亭亭玉立的李清照,心情大好,而李格非正积极向他推荐清照的作品,晁补之大吃一惊,不料,竟如此之清秀,如此超凡。

在这些赞叹声音之中,汴京盛传李清照的诗词,她的诗词传唱在汴京的大街小巷,甚至有众多公子想目睹她芳容。

是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新旧党派又发政治格局变化,之前被贬官员召回汴京,而在李格非家中相聚之时,秦少游在归途中去世,“苏门四学士”已去其一,苏轼心中不免阵阵感伤,已经年逾六十的他见到李清照不免的心生感慨,如此才华女子,定有大前途,可惜自己年老,往日不在,这是最后一次相聚,次年,苏轼去世。

此刻的宋朝,已经逐步进入了北宋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北宋逐步的风雨飘摇,而徽宗重用奸臣,如蔡京、童贯、王黼、杨戬、朱勔、李彦、高俅……

而李清照的名声却在汴京一直流传,世人都知,李太学家的千金,是少有之才女,当然还有一则故事,让李清照的不但在文字的才华彰显,而且她的才情在于国运,在于对于国家体制的深刻感悟。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当即在圈子内广为流传: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从,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这所《读中兴颂碑》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所写,诗中披露唐朝末期的政治昏庸,以“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直接把当时政治腐败归结为杨玉环身上,而对于诗中的怀古思今,用历史讽刺今天的宋朝,李清照欣赏这半个老师的诗歌,也感到惊叹,在诗歌中读到安史之乱、中兴功臣沙场征战的恢弘画面,不由的心理赞叹不已,但是对于诗歌的开篇把一个朝代灭亡归咎于红颜祸水,李清照心里却是迟迟不安心,认为这其中有很大的偏见,于是随手铺开纸张,洋洋洒洒: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李清照灵感四溢,漂浮而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功绩,公正的把大唐的兴衰,归结为朝政腐败,奸佞得志所致,但是没有忽视“六军不发”的导火线是杨家兄妹,李清照有感于朝廷之间的相互倾轧,众多前辈文友老师受到新旧党派之争的牵连,不由的心生感悟。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泰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才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一,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一首未定,李清照思绪涌来,又一首,这一首的情绪更为激昂,她说道:中兴碑已然成为历史,荒草丛生,不讲奸臣误国,只说国家元老功勋,却把覆亡归结红尘一笑的妃子,那么是谁把这么大权力交给他们,现在大家只会责备唐玄宗宠信杨玉环、高力士,却不知道责备他儿子肃宗一样犯着宠信李辅国、张后的错误。

李清照直抒其意,在这些浅显现象之中,用诗表现本质,用自己的视角,阐释这一段历史,借古讽今,虽然在陈祖美老师评注的《李清照诗词文选注》中说明这两首诗是写于1100年初,是写于徽宗尚未登基,当时苏轼被贬詹州,尚未遇赦,苏门四学士均为元祐党人,都在被贬之列,诗歌借古讽今,但是足见李清照对于时事的独到见解。

而因为与张耒的对诗、与晁补之的相传,在当时两位大学士的推荐,李清照名誉汴京城,众人都知道李清照的才华,而赵明成似乎是最懂得,也最值得懂得的一位,他已经在梦中早已有定。

而此刻的赵明诚正在太学院上学,也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他才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

在汴京的名声虽远不如李清照,却是青年才俊中的翘楚,而且也算是与李清照名单户对,此刻赵明成的父亲赵挺之也位居吏部尚书,官拜右丞,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同朝为官,却政见不一,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后来与蔡京为伍,与保守派的苏轼结缘较深,据载,他曾要多次弹劾苏轼,那么自然与苏门四学士也有过节。

而李清照与赵明城的相遇,却是这么凑巧,某一日,赵明城与三五好友游玩相国寺,不料李清照也同为游玩,而李清照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明星人物,很多人小心翼翼的说道:这不是李家小姐李清照吗?

赵明诚早已心有所属,所以绝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他上前招呼到,翩翩君子的风度让在场的人都觉得郎才女貌,李清照也已经十七岁,自然到了思春的年龄,虽然阅人无数,但是赵明诚却是特别的一位,对于他这样有气质而温和的男子,李清照的心也如春心荡漾……

第4页 :第三章:昨夜雨疏风骤

第三章: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题.海棠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

这首词散发一股慵懒的味道,我似乎穿越过无限的时光,看着这一幕的发生,昨夜小楼初,下了一个晚上的小雨,风有些大,打在窗户上,似乎清醒又迷离,只是前一夜喝了一点小酒,现在都没有消散,头还有些疼,不由的后悔错过了这个“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机会,所以得不断的想象一下,昨晚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使人担心又期待,担心是一个人听的孤独,期待是小雨的一夜的安定,让夜晚更宁静,让思维更宽阔。

1111打一成语,1111打一个成语是什么成语

揉了揉眼睛,忽然想到园中的海棠花,正在开放的海棠花,不知道会不会因为经历了一夜的风雨而凋零,如果要是就这样凋零了,该会是多么的伤感呀?

带着一些担心,问问旁边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依旧,挑眼望去,真是粗心的丫头,海棠应是“绿肥红瘦”。

在委婉而清淡之中带着伤春、闲愁,是一颗敏感而别致的心在触碰着自然,看着这些跃然于纸上的心情、画面、情节,不由的心情一阵,是否可以穿过时光,陪在身边观摩这样的一幅景象,或者在身旁轻轻的为此清唱一曲。

我愿在你身边轻轻的陪你看风雨,在你身边带着迫切的心情看海棠是否打湿了一晚的岁月,或者海棠上是否沾满了露珠,那种晶莹剔透的露珠,映照着我们倾心的脸庞。

爱花之人,必要怜花之心。

海棠无香,美而不妖、繁而不杂、花色各异,海棠素有“国艳”之誉,陆游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形容海棠艳美高雅。苏东坡为之倾倒,有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此海棠有雅号“解语花”。

而在这首词中的海棠,不禁让人感叹其命运的轮回。也是一种心情的感怀。

周汝昌这样评价这首词:"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并且还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可能是现代的电影艺术的条件才能胜任的一种“镜头”表现法,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是九百年前的一位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作品,不谓之奇迹,又将谓之何哉?"

是的,这些如同镜头的美感一阵阵袭来,像是一部画卷,李清照是一位伟大的导演,短短的几句,就造就了让人神往的场景,不禁唏嘘。

清.大婚

1100年,当赵明诚与李清照初次见面后,情犊初开的这对年轻男女,互有好感,而这对正可谓梦当户对的一对正也到谈婚论嫁年龄。

赵明诚虽然还身居太学院读书,但是多少了解政治斗争,新旧党派的明争暗斗在朝廷日渐激烈,而自己的父亲赵挺之与李清照父亲李格非都属不同党派,政见不一。赵明诚心里一直没有底,父亲是否会同意这门亲事。

而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梦,说给父亲赵挺之听完之后,赵挺之心中既是惊喜又有些担忧,惊喜的是赵明诚说的此人不正是现在名誉汴京城的李清照吗,而他担忧的是自己和李格非党派不一,甚至自己曾上谏弹劾苏轼,而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是否会因此拒接这样的婚姻呢?

但是赵挺之给儿子赵明诚说出了自己肯定这么亲事的想法,赵挺之无论怎么样也了解赵明诚的性格,他知道儿子的脾气,认定的事情,无论很难改变,何不顺水推舟,另一方面,徽宗赵诘即将即要即为,苏门一派必将受到重要,这也是赵挺之的一步很重要的棋。

同时除了虚荣心做祟、希望将顶尖才女充做赵氏门楣装饰外,政局变幻肯定对赵挺之择婚决策举足轻重:李格非官位虽低于吏部侍郎赵挺之,但朝里有人好做官,鹏飞指日可待。

李清照也欣赏赵明诚,虽然他从小成长在贵戚之家,但却并非不学无术的纨袴子弟。相反,赵明诚从小就喜爱诗文,尤其酷爱寻访收集前代金石碑刻文字。赵挺之在徐州做官时,年仅九岁的赵明诚居然从当地收集了两通古代碑刻。咸阳出土了一块传国玉玺,将作监(相当于今国家设计院总设计师)李诫曾亲手拓印了一份送给赵明诚。

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在外地为官的姨夫陈师道曾先后两次致函赵明诚,为他提供发现碑刻的线索。虽然陈师道与赵挺之水火不容,但却对这个外甥欣赏喜爱有加。他在给黄庭坚的信函中提到:“正夫(赵挺之字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与鲁直书》)由此看来,少年时代的赵明诚与父亲不同,他对官场政治、新旧党争并不在意,他的主要兴趣在于金石碑刻的收藏与鉴赏,只要是有价值的金石字画他就收藏,十七八岁之年,就以金石收藏在学问家云集的北宋士大夫中间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对于性情活泼、关注世事的李清照而言,不能不有所耳闻。

更重要的是,赵明诚在当时还是一名太学生。北宋时期,朝廷专门设置太学,从官员以及平民的优秀子弟当中选拔学生入学。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其中上舍学生经过学习、考试,即可直接授予官职,一般都授予京官。其中最优者被称为“释褐状元”,享受与榜眼、探花同等待遇。可见,北宋时期的太学生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必定有很好的前途。

应当说,在十七八岁的李清照眼中,赵明诚的确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优秀青年:出身高官显宦之家,为人谦和沉稳,精于收藏金石碑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趣味,并在士大夫中名声鹊起;这不正是当时待字闺中的女子心中的好夫君吗?

而她对于爱情的追求正是冲破这样的封建制度,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少女就如芙蓉花一样秀美,斜靠在“宝鸭”香炉上,正在凝神回味那甜美无比的一刻,她试着要极力地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但却怎么也掩饰不住,那如同芙蓉花一样美丽的笑容终于在脸上绽放开来。 “眼波才动”,这个瞬间的表情在李清照的笔下被如此传神地刻画出来,体现出李清照的词特有的对瞬间的那种准确的把握,显示出不凡的笔力!

所以她说:“半笺娇恨寄幽怀。”给情郎寄去一封情书,然而这封情书中却充满了恨!何种恨?“娇恨”。为什么是“娇恨”呢?因为用情太深,却苦于不能常见,所以是因爱而生恨,因恨而生情,因情而更爱,最终还是情不自禁地说,希望在朦胧美好的月夜再次约会。

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似乎是她眺望的生活,在这个年龄怀春的李清照呆着闺阁之中,似乎也有少许的寂寞,面对这这一位赵家翩翩公子,也似乎只有他才能和自己生死相依话情话了。

她把大好时光都用在读书、写作上。此时不仅有被称为“奇气横溢”的《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问世,别具一格地向世人展示她作为待字少女的内心世界。这表现在她对韩偓《香奁集》的研读和汲取上。虽然那时《香奁集》的名声,不一定象后来那样被视为“海淫之言”,但其中多涉男女情事则是事实。李清照一再将韩诗隐括在自己的词中,这是发人深恩的事。除了上引咏海棠的《如梦令》,系取义于韩惺《懒起》诗的“昨夜三更雨”以下四句外,她在出嫁前夕所写的这样一首《点绛唇》词。

这些造就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上的顺理成章,在故事上有江湖的传唱,在这样的岁月之中,有你我的相互欣慰,情投意合,甚至有种英雄之中的惺惺相惜之感。

这一年,他们慢慢要走在一起,而历史的故事也翻开新的一页,宋的江山摇摇欲坠,一切变得变幻莫测。

1100年,宋哲宗赵煦无子嗣,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后,皇太后向氏与大臣在讨论应立何人为帝时发生激烈争论。宰相章惇首先提出,根据礼律应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似。向太后不同意,说自己无于,其余诸王都是神宗庶子,何必非要立哲宗同母弟。章惇又提出根据长幼,申王佖当立。向太后又不同意,说申王有病,不可立。先帝(神宗)曾说过,端王有福寿,又仁孝,应当立端王。端王即赵佶,神宗第十一子,元丰五年(1082)十月生。哲宗即位,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进封端王。章惇一听,极力反对说,端王轻佻,不足以为天下君主。在一傍的知枢密院曾布见向太后一心要立端王,立即大声阻止章惇说,一切听太后处分。其他大臣也都附和曾布的意见。章惇见此也就无话可说。于是,向太后立刻召端王进宫即皇帝位。此即为宋徽宗,当时他十九岁。

神宗皇后向氏,是真宗朝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治平三年(1066),册为当时为颖王的神宗之妃。神宗即位后,立为皇后。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承帝位后,以皇太后身份权同处分军国事。在其近一年的听政期间,起用了一批被罢黜了的元祐旧臣,罢免了章惇与蔡卞、蔡京兄弟,采纳臣僚上疏中反对新法,要求停止对元祐旧臣打击的意见。这一短暂时期,有所谓”小元祐’之称。

历史席卷岁月而过,宋朝风雨飘摇,一直走过,李清照与赵明成生在这样的时代,生在这样的家庭,他们正慢慢走近历史的故事之中,正慢慢的走向属于他们的故事,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第5页 :第四章:今夜纱橱枕簟凉

第四章:今夜纱橱枕簟凉

《丑奴儿》

“ 晚来一阵风兼雨,冼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主题:香艳

看着这些文字,都是一首极其香艳的词,露骨的挑逗、言语的刺激,在这首词里一点一滴的散发着。

傍晚,有轻轻的微风,带着一点点的小雨,洗去了整个夏季的炎热,有微微的月光,还有几颗闪耀的星星,在整个院子里,她为他抚琴,一曲曲动听的音乐环绕,曼妙的声音在空中回旋打转,正如她点滴的诉说自己的想念、思念以及自己满心的爱意。

特地打扮了自己一番,施了淡淡的状,花了眉毛,虽然淡妆素抹,但是依然娇羞动人,她心中对他有些许的期待,多日不见,新婚燕尔,而这短暂的相聚尤其变得珍贵,她把这个氛围调动的很好,把自己的娇嫩而雪白的皮肤露出来。

她穿着一件披纱,在傍晚中朦朦胧胧,仿佛春光外泄,冰肌玉肤若隐若现,细润如脂,她的皮肤发出淡淡的香味,在他的身旁飘散着,而醉人的夜色,让人不禁感觉爱情时光里的美好和幸福,在于这样的遇见。

在于这样的分离和相聚,她依偎在他的怀里,轻轻的呢喃这些日子自己每天做的事情,轻轻的告诉他每天是怎么想他的,怎么期待他的。

他轻轻一笑,慢慢的拂过她的脸庞,一阵暖流从心底走过,那些温柔的深情溢于言表,在这个世上,似乎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让他这般的停留。

转而,她嫣然一笑,带着无比的狐媚和娇媚,她轻轻在凑到他的耳边说道:今晚枕簟一定很凉爽,要不……

他心里一动,脸上有些发热,把她揉入怀中,酥香美人,多日思念,在这个一阵微风小雨过后的夜晚,他们在一起温存。

或者这首词,正是她温存之后的细细回味呢,想到这里,她不禁的脸上也有些含羞,转而又开始思念自己在太学院里的他,她每天读书,想他,等他,像是重复着,然后觉得这是每一天的快乐和每一天的期待。

许多爱情,在这样的温存中,使得他们更爱,像是微微一动,有关他或者她的任何消息,或者明明不相干,也会在心里拐好几个弯,想到彼此,有种这半世都未曾好好过,何妨迷路在你处看尽风光的感觉。

许多的男女,坠落爱河,在爱河之中享受彼此的爱,享受彼此的时光,享受时光之中的畅快,在慢慢的岁月之中,爱一直,岁月不老,爱永存。

清.大婚

公元1101年的某日,蛇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汴京上下一片喜庆,谁人都知这一对郎才女貌大婚,各种艳羡的眼光。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每一次在相国寺都有他们的影子,他们在古玩市场寻找珍宝,这里汇聚着最大容量的古玩和奇珍书籍字画,是一个很大的文物市场,每一次他们都能有几件满意的碑文、字画、或者其他,李清照常常拉着赵明诚在街上走着,似乎在向其他人炫耀着这一份幸福。

据说,有一次,有人拿着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一幅《牡丹图》,向他们夫妻索要二十万价格的时候,他们心里无比想得到这一副珍贵而难得的字画,可是对于当时还只是一名大学士的赵明诚来说,二十万也是一个天价,无奈之下,留着看了两天,不得不含痛归还给原主了,李清照后来在《金石录》中这样记载这段故事: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李清照在晚年的回忆中说,那时虽然他们需靠典当衣物等才能有余钱购置文物,但他们两人的生活却好似“葛天氏之民”,单纯而快乐。葛天氏是上古部落传说中的酋长,相传他们部落的老百姓纯真朴实,悠闲自在,李清照用葛天氏之民比喻他们夫妻清寒淡泊却非常高雅脱俗的生活。当然能够共享这种高雅脱俗生活的人,彼此间须得有共同的爱好与志趣,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1111打一成语,1111打一个成语是什么成语

李清照和赵明诚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新婚燕尔,虽然要忍受赵明诚不能每天陪伴在身边的寂寞和思念,但是每一天都有一种期待,每一天都在等他从大学院里回来,这是一种甜蜜和幸福。

而恰在这一年,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宋徽宗在位,他是一个风流天子,昏庸天子,但是其有独特的文艺才华,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除去在文艺上的造诣,徽宗是整个宋代走向灭亡最重要的一笔,他对于党政朝令夕改,宠信奸臣,诬陷忠臣,让朝廷内部斗争不断加大,不断分裂。

在这一年,对于辽有举足轻重格局地位的辽道宗去世,这一位辽道宗正是赫赫有名的耶律洪基,历史上评价他:性格沉稳闲静、严厉刚毅,精通音律,善于书画,爱好诗赋,与臣下有“诗友”之交,常作诗赐于外戚、大臣。诗作风格受唐诗影响较深,讲究韵致,反映了契丹贵族崇尚唐文学,积极学习吸收汉文化的倾向。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耶律洪基是萧峰的结拜兄弟,并且封萧峰为南院大王,几次欲派萧峰攻打北宋,试图进攻中原,让萧峰做宋王,而中原武林群雄奋勇团结抗辽,朝廷已软弱无能,在小说中,萧峰是用自尽换的大宋安宁。

由此可见,当时的宋,已经被周边的国家虎视眈眈,一度动荡不安,外忧内患的情况下,徽宗依然腐败无能,摇摇欲坠。

而李清照此时是婚姻和赵明诚最为甜蜜的新婚蜜月期,他们互相期待见面,虽然已经嫁入赵家的李清照,不如呆在娘家一般自由自在,在赵家的规矩甚严,但是每个星期的期待,成为美好的事情,在这个与政治无关、与朝廷无关的时光里面,只有她和他。

在1101年,李清照不需要和朝廷抗争,不需要和命运抗争,在这一年中她有的是期待美好,眺望未来的幸福,或者在面对朝廷的腐败的时候,她心里已经隐隐感觉,一切不畅快的发生,而这在此时,不是她所要想的,所能决定的。

正当李清照夫妇埋首书斋致力金石研究的时候,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由此引起的赵李两家的升沉变故如迎头巨浪般击来。宋徽宗赵佶起用奸相蔡京,老奸巨滑的蔡京一旦掌权,马上把元祐年间的执政大臣司马光、苏轼等打为“元祐奸党”,死者削去官爵,生者贬窜蛮荒。

李格非以及好友张耒(文潜)、晁补之(无咎),也被打入“奸党”,撤去官职。乍闻此灭顶之灾,李清照似五雷轰顶。

李格非被列元祐党籍, “时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根据元祐党人 “不得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携妻子回原籍明水。

公元1101年七月,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对此,张棪尝谓: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

此刻,李清照心急如焚,想要营救父亲,就找过赵挺之,未果,就得面对与父亲的别离,在这一段岁月中,她看着父亲的离开,返回明水,她心里似乎对政治的斗争有了一些洞悉和内心的无奈。

而是年六月,赵挺之为尚书右丞,八月进尚书左丞。

第五章:奴面不如花面好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主题:娇笑

她与赵明诚在大相国寺逛着这缤纷花市,那些买花担上的竹篮中,姹紫嫣红,仿佛把整个春天都装在里面了,这里好像已经是春天的气息,已经把整个汴京在这一片花海之中。

她的心情愉悦,和他在一起相聚本来都是快乐而美好,特别是看着这些鲜艳绽放的花朵,心情更是快乐,看着身边的人,身边的景,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她从卖花人的篮子里,挑选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轻轻的嗅了一嗅,一股清新的芳香,沁人心脾,而这朵花还带着露水的痕迹,轻轻的滴下,如同丹霞一样红的花朵,映照在她的脸庞,像是少女一样的娇羞,她轻轻的摇晃一下,露珠底下,一点一滴的晶莹剔透。

而这朵披着丹霞一样的花朵,也在如同在春风之中摇曳一般,如此的清雅绚丽,让人无比欢喜,正如她此刻灿烂如暖阳一般的心情,在这个春天轻轻摇荡。

然后她把花轻轻的放在头顶上,用发簪轻轻斜夹上,然后轻盈的回头,看着一旁的他,轻轻的问道:是她容颜好看,还是这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好看呢?

她轻盈一笑,话语低迷,他听到这一句,竟然有些含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自己的妻子。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有情趣的李清照,她古灵精怪,同时又是一个有才华,又有教养的淑女,她轻轻的在丈夫面前展示自己的一切。

有种要把自己唱给你听的感觉,他似乎是他的天空,她堕落进了他给予的温存之中,她的似乎要把自己的全部展现给他看,她静静的表现自己的每一面在他的面前,她贪恋在他面前的感觉。一颦一笑里都透露出娇笑和单纯,是故意的小生气,故意的调情,故意的撒娇。

《花间集》里有一句话说:照人冰雪自天真。当时的她,也正如此,冰雪照人,单纯美好如雪。

而此间也可以看到好胜的清照要和这一朵花比出高低,其实目的不过是让他好好的看看自己,故意的挑逗他,灵巧的勾勒出她的内心,一股轻轻的柔情散发,像是一幅小巧夫妻的打情骂俏的画面,花衬人,人映花,少女和花本来都一样是美丽的代言词,哪里有什么高低?

只是这样的逗趣撒娇,为让他动心,倾心,而这正是真实的李清照,她美丽动人,有情趣,懂生活,会诗词,柔情委婉的画卷徐徐展开。

“留世间多少爱,迎浮生千重变,跟有情人做快乐的事,别问是劫是缘。”

莞尔,是多少幸福的开端,是多少幸福的经历,这样的遇见是一种缘分的开始,他们在这个的年年日日中度过,每一份快乐都值得温存。

多少岁月洪荒,有你,有此刻,就足以,在人生短暂,而岁月的长河之中,有你在身旁,就可以轻轻的微笑,轻轻的绽放,如同这一朵鲜艳的花。

清.转变

虽然在新婚燕尔这一年无比的欢快无比,在赵府这样显赫又森严,赵明诚就是李清照的全部,在这里她是他的心灵安居之所,也是她的爱情的全部,在三从四德的年代,李清照并没有古板而固执,相反她是一个极有情趣的女子,在赵明诚身上发光发亮。

而与父亲的分开,是她心底疼痛的开始,李清照对这些发生都无能为力,她站在城墙上看着慢慢远离汴京的父亲,心里无比的痛,父亲李格非很安静的告诉她要好好的和赵明诚幸福,远离这些政治斗争。

李清照的眼泪一直留下,让她内心无比的慌乱,这一别,又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刚有的新婚幸福,却又要面对父女分别,让她孤零零的留在汴京,而赵明诚更是成了他无比的期待。

公元1102年,即崇宁元年,曾经发布煌煌文告昭示天下,将以至正大公的胸怀,不偏不倚地对待变法与保守两派,以期利国利民。但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言犹在耳,事情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宋徽宗启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据分析,当时扶端王赵诘上位的向太后在1101年死后,徽宗更是心情被压抑后的释放一般,改变各种策略。

先来看看蔡京和童贯是何许人也?

蔡京是北宋的宰相,曾权倾一时,先后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之久。在任时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岗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刮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他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以致币制混乱,民怨沸腾,时称“六贼”之首。后来,“皇恩浩荡”,没有判蔡京死刑,只是将其发配到岭南韶关。但是蔡京刚走了一半路程,便一命呜呼。

童贯是个阉人,出身宦官,时称“六贼”之一,北宋末年的军事将领。据《宋史》载,童贯进宫后,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徽宗曾令童贯监军西击夏国,合军十万取青唐。军至湟川,因宫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贯回师。童贯因见战机成熟,断然决定不奉诏,继续西进,果获大胜,连复四州。童贯此举深得徽宗赏识,破例被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遣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率兵15万,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作战450余日,杀起义军7万多人。童贯因功封太师。

蔡京上任的第二天,徽宗下达了一道禁止元祐年间所行法政的诏书,措辞的强硬与严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谦抑与温和。以此为开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整治保守派人士的元祐奸党案及其元祐党人碑。

蔡京为皇帝提供了一份元祐奸党名录,其中包括了以人品官声享誉当时、以文化成就震烁古今的司马光、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程颐、范纯仁等数百人。当年,章惇修理政敌时,曾经提议皇帝把司马光的坟刨开,鞭尸三百。蔡京没有那么粗野凶暴,那么小儿科,但却更加阴柔老辣。他将锋芒直接指向这些政敌们生前身后所最珍视的部分:千秋名节、子孙后代的尊严,还有他们的现实生活。

徽宗皇帝以自己优雅高超的书法艺术,先后两次亲手书写元祐党人碑,分别刻于端礼门的石碑和文德殿门的东壁之上。并由书法艺术同样高超的蔡京书写颁示天下州县,命令各地刻立石碑,用以惩恶扬善。据说,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还能看到这种石碑。

从公元1102年到公元1104年,也就是崇宁元年到崇宁三年,这种政治迫害运动具有了相当程度的深度与广度:当时,这些被列入奸党名录的人,大多已经故世,于是,迫害的锋芒主要指向他们的著述和子孙后代。

而李清照在历史悲剧之中,忍受着与父亲的别离,而赵明诚依然在大学院,他什么也做不了,或许只有多抽时间回来陪她,而此刻的赵挺之却是“元祐事件”的凶手之一,相当是说,自己的公公变相的迫害自己的父亲,而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由此,还有一段值得深深思考的故事: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与保守派苏轼、黄庭坚等结怨甚深。早在担任监察御史时,赵挺之就曾数次弹劾苏轼——或罗织罪名说他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牵强附会说他的“辩试馆职策问”大成问题。而苏轼及其追随者也不甘示弱,对赵挺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从一事可见一斑: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因没有皮衣御寒,其妻回娘家向胞妹借了一件——陈妻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者,家境贫寒的陈师道和官宦之子赵挺之都在其家坦腹东床。当得知妻子借了近为连襟却势同水火的赵挺之的皮衣,陈师道即感受辱,并对妻子大发雷霆:“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崇宁元年冬,陈师道在郊外参加祭祀,无棉衣御寒而感病致死。

我们知道赵明诚对金石的喜爱受到陈师道的诸多影响,而自己的舅舅竟是因为党派之中的斗争,一句“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然后被冻死,可见结怨之深。

由此,也可以猜测,当时李清照在赵府内并没有很幸福,甚至可以想着当时的她是受赵府其他人的排挤和冷笑热讽,而她唯一的期待就是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只等待赵明诚,这样的才是幸福的。

名列奸党的许多人,是当代的学术泰斗或文坛领袖。这使禁绝销毁他们的著作成为当务之急。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一句“春归何处?”,曾经问得诗苑词坛一时间黯然失色。与苏东坡比较起来,这位影响巨大的诗人虽然只能屈居二流。但是禁绝销毁奸党著述却是由他首当其冲。

黄庭坚名列奸人党籍之后,被贬黜到湖北降管勾玉隆观,这是个仅次于撤职罢官的闲职。湖北转运判官名叫陈举,此人很想借黄庭坚的文名抬高自己的身价。于是,有一次黄庭坚应邀撰写一块碑文时,陈举要求在碑文撰写人的落款上,把自己的名字添加上去。黄庭坚不愿意,拒绝了。于是,这位相当于省一级主管日常工作秘书长的陈举,便在碑文中断章取义地摘录了一些词句,举报黄庭坚诽谤朝政。

他有意将举报交到了副宰相赵挺之手中,原因是他知道赵挺之与黄庭坚不和。果然,赵挺之立即向宋徽宗报告。结果,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黄庭坚被进一步贬窜到岭南,并死在那里;另一方面,则是大举开始了禁绝销毁奸党著述的运动。

为此,徽宗皇帝发布了一系列诏书。他先是下令,天下碑、碣、榜、额,凡是苏东坡书写的,要全部销毁;又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及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以及马涓等人文集、范祖禹的《唐鉴》、范镇的《东斋纪事》、刘攽的《诗话》、僧文莹的《湘山野录》等书的印版悉数焚毁;在蔡京的怂恿下,皇帝进一步下诏,焚毁苏轼的《东坡集》并后集印版;毁掉司马光、范纯仁等人的画像。司马光的伟大史学著作《资治通鉴》也在焚毁之列。

当时,负责销毁《资治通鉴》及其印版的是蔡京的弟弟蔡卞、薛昂与林自等人。太学博士陈莹中知道消息后,特意在太学考试出题时,引用了徽宗的父亲宋神宗为该书写的序文。这位林自不学无术,没有读过《资治通鉴》,不知道神宗皇帝真的写过这篇序文,于是跑去向陈莹中兴师问罪:“神宗皇帝怎么可能写这篇东西?”陈莹中反问:“谁敢说这是假的?”林自含糊了,说:“即便是真的,也是神宗皇帝年幼时写的作文而已。”陈莹中问他:“你的意思是说:天子的圣人之学不是得自天性,还有少年、成人之分?”这回,林自真的没脾气了,回去悄悄告诉蔡卞。蔡卞也不敢下手,密令太学将印版束之高阁,从此不敢再提销毁的事儿了。这样,今天的人们才有机会读到这部不朽的历史巨著。

苏东坡的诗文恣肆汪洋,意境高远。文人骚客们爱不释手。崇宁、大观年间,朝廷悬赏重金禁止他的诗文,最高时赏金达到八十万钱,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十多万元人民币。结果,反而使苏东坡的诗文成了民间相互夸耀的宝贝。读书人如果不能背诵苏东坡的诗文,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其他人会认为此人没有品味,俗不可耐--------

逝者已矣,他们亲属子弟的命运则变得相当悲惨。崇宁年间,徽宗多次下诏,凡奸党子弟,不管有无官职,均不得在京城居住,不准擅自到京师来,不准在京师及京师府界任职;后来又规定,宗室子弟不得与党人子弟联姻,已订婚尚未举行婚礼的,必须解除婚约;党人五服之内的亲属,均不得担任近卫官职。知情不报者处斩。此外,在科举考试和官吏录用晋级等方面也有不少歧视性的规定与作法。

由于这条规定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后来,李清照和赵明诚面临着不得不分离,在父亲重回明水之后,李清照也要踏上重返的路。

一边是马上可以看到父亲,一边是别离刚新婚的丈夫,而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在这样的时刻,她只有忍着所有的疼痛上路。

李清照不想多让赵明诚为难,在这个夜晚,她告诉赵明诚自己要回去陪父亲的想法,赵明诚无奈,点点头,看着这个夜晚的月光,有点凉……

第6页 :第六章:自是花中第一流

第六章:自是花中第一流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主题.桂花

桂花终年常绿,枝繁叶茂,秋季开花,芳香四溢,可谓“独占三秋压群芳”。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树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

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

而在李清照的笔下,我似乎读到了她独自傲气的一面,并以自己和花相比拟,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芳香。

她仿佛站在这一片桂花树下,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身心愉快,在这样的一刻,她轻盈的身姿转动着,看着开放的桂花,淡黄而秀美,它的姿态不雍容,却是另外一个秀美,在这个八月中秋时节,淡淡的香味,却不浓烈,却是一直绽放,一直散发自己的气息,这仿佛李清照自比自己,与生俱来的散发自己独有的气质。

桂花有的不仅仅是她的芳香和美丽,更是她的情怀,似乎在这样一个季节独自绽放的清苦,在远离尘嚣一样的绽放,在这样的时刻,她有着天生的孤独与高傲,她轻轻的一转身,就让梅花嫉妒、让菊花感到羞愧,李清照天生爱梅,也爱菊,可是她自比桂花,仿佛是她在这个季节,这个年代自己肆意的独自高傲,她静默在这样的时光之中,让美丽和芬芳,带着自己的荣耀,带着自我的宠幸。

一个“何须”将花的绚丽色彩都隐没掉,不需要浅绿深红的艳丽,它蕴含的内在美就已经压群芳了,是花中一枝独秀,将这些美,这一些秀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她仿佛与花同为一体,静静观赏,然后心情畅快,似乎这些咏唱是为自己,似乎这些天地造物的桂花也是自己,一样的桀骜清高,一样的傲视群芳,在秋天的季节尽情的释放,像是发挥自己最为极致的艳丽,像是展现自己最美的时刻,像是要炫耀一切美丽。

她常常坠落在花间,似乎与花交流,与花同在,在此间寻找一些真我,而这个季节,这样的桂花,似乎才是真正的自己。

而后忽然想到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大为桂花感到遗憾。

期间,似乎是一种安排,甚至我们猜想她就是如同生长在瑶池的桂花中,使劲的生长,带着自己的芳香,带着秀美,带着技压群芳的艳丽,自己是花中第一流的傲气和情怀,她站在高处,看着这些世俗,心里依然桀骜,似乎尘世的苦难与自己隔离很远,而自己依旧在稀疏的生活之间,暗香游动,轻轻淡淡……

而在岁月清风之中,我们就在期间安静的游走,花谢花开,是一个宿命的过程,有些人高傲而幸福的走过,而有些平淡无比,有些流离失所……

千万种生命,千万种人生,千万朵花,千万种品格。就像从前很喜欢的一句话:世间万千宠爱,得之我幸,得不到也木有什么不幸的。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去对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事物表白,对人生不留遗憾。

在万花丛中,花开如梦,风过无痕,在皎洁明月的八月,带着淡淡的桂花芬香,我掠过历史的影子,似乎轻轻的看着那个如桂花一样的女子……

清.起伏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李清照二十岁,赵明诚二十三岁,这一年赵明诚“出仕宦”,即由太学“毕业”担任官吏之谓。

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期间,李清照内心极度的怅然若失,一切的心境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变化,或许一切来的太突然,让她根本无法适应,这些政治的变化,这些腐败的朝廷制度,甚至让李清照的内心极度的为之感到反感。

让原本如胶似漆的情侣,却要在这样的分离,在互相几百甚至上千里的距离之间,互相眺望彼此,这是多么让人感觉心痛的一点,原本斑斓而幸福的生活点滴,现如今变成了这样相隔两方的相思之苦。

李清照却要一个人独自上路,面对别离,面对这样新婚之后的种种苦难,离别的思绪涌入心间,别是一番滋味,只有在这些诗词当中寄托,期待早日归来,期待一切可以结束,可以团聚。

而在李清照的心里,她无比的明白,这一切或许只是开始,结束还有很远很远,漂泊的归期又无期,在这个时候的她,甚至对生活,对于未来有些无望,她安静而执着的去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

李清照找过赵挺之,而此刻的赵挺之是处于政治斗阵的顶峰,在赵挺之的眼里,只有官位,只有争权夺势,是朝廷之中野心勃勃的权臣,并不是需要儿媳的任何,只是要权倾朝野,对于李清照的请求,他毫不犹豫的拒接。

李清照内心无比之痛,而这种痛,她并不能和赵明诚说,她知道和他说,只能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她只有静静的忍受这一切的发生。

她一杯一杯的喝下苦酒,在酒精之中麻醉自己,才不会显得那么痛,苦涩的眼泪一点一滴的流了下来:

一为生身亲父,一为夫家公公,

将我置于何地?更教我何处之泰然?

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在这样一个转变之中,一阵透着心底的悲凉掠过,她淡雅而清纯的脸庞不见,换着是憔悴而疲惫的身躯,她显得很无力,很无奈,很无助……

而回到明水,她独自对着月亮,有着想念,有着些许怨恨,有着痛心,有着对现实的愤愤不平,好在赵明诚的到来,让她的心灵有些许的温暖,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暖暖的包裹着李清照这冷如霜的身躯。

赵明诚对于金石文化的研究兴趣远远超过对政治抱负的追求,他深受陈师道的影响,在苏轼一门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故而与岳父李格非也相谈甚欢。

看着赵明诚,李清照不由的感慨写下《逸句》:

夜何如其?夜未央。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长。

明诚还是走了,千万遍阳关,也难留。

非病酒,不悲秋,只为苦别瘦。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明诚自有他的苦衷。

我又能如何?人有情于水,纵使水流去了,

也该念我,空自凝眸。

料明诚也知,草满长途,情人不归,空搅柔肠。

若他无心我便休,偏偏却是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平地波起,无妄灾来。宦场风云,本与我无关,

而丞相竟将我父划党罢黜。

一为生身亲父,一为夫家公公,

将我置于何地?更教我如何处之泰然?

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明诚归来,不怪我斗胆抗颜,却与我同去探父。

翁婿相见,谈笑一如往昔。

辞别时,父亲牵起我手,放入明诚之手,欣慰而笑。

两手轻握,尽在不言中。

有夫若此,我心何幸!

在这所词中,似乎读到了李清照整个内心世界的变化,这一切的变故,让她更为洞悉世事,让她看清身边的人,让她更有“有夫如此,我心何幸”这样的感慨。

李清照的这一句感叹,让她知道赵明诚的心,他们依然在一起,走得更近,更抵触对方的心,患难之中见真情,或许正是如此。

李清照不过二十有余的如花年纪,在经历这样的变故之中,内心苍凉,一片荒芜,在这样的时刻,她或许明白安稳是自己所要追求的,或者在汴京那样的勾心斗角根本不是自己所希望能呆的地方。

在明水的平淡是生活的本真,与赵明诚的患难与共让他们的爱情更为的浓烈,像是发酵酒一般,在这样的添加剂的催发下更为的醇香。

李清照抬头看了看明水的天空,虽然有些乌云,但是还是有风,有蓝天,她带着一种无名状的心情,看着这个时代的发生,看着一些故事的发生,她也和赵明诚短短相处几日,看着他离开,等待下一次相聚……

第7页 :第七章:花自飘零水自流

第七章: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剪梅. 红藕》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主题.飘零

读完这所诗,我总会回忆起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这首歌,在这种恍惚之间,似乎心里扎着一根针一般的疼痛,对于情的一种思念,一种贪恋,一种左顾右盼,却毫无办法的无助,她慢慢的唱着,唱着内心的孤独、内心的寂寞、内心的疼痛、内心的慌乱……

忽然间 毫无缘故

再多的爱 也不满足

想你的眉目 想到迷糊

不知不觉让我中毒

忽然间 很需要保护

假如世界一瞬间结束

假如你退出 我只是说假如

不是不明白 太想看清楚

反而让你的面目变得模糊

越在乎的人 越小心安抚 反而连一个吻也留不住

我也不想这么样 反反覆覆 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你的甜蜜变成我的痛苦

离开你有没有帮助

我也不想这么样 起起伏伏 反正每段关系都是孤独

眼看感情变成一个包袱

都怪我太渴望得到你的保护

这是一种对爱情莫名的感触,在心间慢慢的升腾,然后自我压抑,在隐约之中,她只能看见自己的心,一阵烦躁,一阵揪心,一种莫名的对自己的痛恨悄然展现。

而她也是如此贪恋那是他的温暖,他的拥抱,他的怀抱,他甚至想象此刻,有他的陪伴,却隔着这么的山海,“望不尽,许多愁”,一直在她的心里揪着,在这样一幕,她站在窗前,在房间里面渡步,浑身的不舒服,如同潮湿的天气般潮湿的心情……

虽然她没有王菲这般的想抓不抓的无奈和痛恨,但是她的愁,好像那一江的江水一般,一直泛滥起来,怎么也挡不住,赶不走。心里想着那些甜蜜的过程,温存的幸福,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她莫名的焦躁。

淡红色的莲花慢慢凋零,在水波之上漂浮着,是一种闲散的愁绪,隐约之中,一些记忆只存在于摇曳在多姿的季节之中,眼前,只有这清冷而寂寥的一潭清水,在风中一吹,那些凋零的莲花慢慢的游动着,在心里不禁散发丝丝凉意。

傍晚时分,秋意渐浓,她走出房间,站在这一片溪水旁边,独自凝望着远方,轻轻解开薄纱罗裙,独自泛着一叶兰舟,在这个有着飘零的莲花湖畔上飘荡,她自己也不知道要划向何处,在这一份浓浓的愁绪之中,忽然想起小时候在湖畔划船的兴奋,是一种寻找,而现一切都回不去了,一切都变得遥远,现在的心情翻天覆地,在这一个时刻,她轻轻叹气,为自己,为这一片凋零的莲花,在这一片兰舟之上,载动着满心的愁绪,想着远隔百里千里的赵明诚,无限惆怅……

天空中一阵一阵的大雁往南飞,大雁要回去了,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呢?她在这里静静的等待他,一言不发的等待他,等他归来,等他回来,享受一切如初的美好,而这些他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

夜色深了,那一轮明月在阁楼上映照着,寄托着这些思念,朦胧的月光似乎映照着这些朦胧的心事,泛着淡淡的光,淡淡的情,暗淡的思念。

给你寄去的锦书,他是否收到了呢,是否在这样的时分也她一样,在这样的思念,月光如水,晒落一地,荡漾着眼前的思念之情。

还记得当年在汴京之时,她娇笑问他“奴面不如花面好”,犹记得那是“烟波才动被人猜”的甜蜜,依然记得“今夜纱厨枕簟凉”的调情……

在等待之中是深深的愁绪,在这些愁绪中,没有方向,花兀自飘零,水一直往东而去,似乎没有任何眷恋,一种深深的相思之情,在两处都散发淡淡的愁,她兀自一人,独自按住心口,甚至有些呼吸急促。

这不是一般的秋日,是对他刻骨铭心的思念,好像是一种锥骨之痛,植入了她的芳心之中,每一次撬动都牵扯全身,在此,有多少个未眠之夜,有多少梦里的出现,有多少在大街仿佛是他的身影,又有多少记忆在脑海之中不断的翻滚。

在多少个咋暖还寒、晚来风急的一腔愁绪中,经常不经意间想起梅花、想起海棠,想起那一片有关的他的记忆,转辗反侧,一种下了眉头、上了心头的情绪蔓延。

在这些花开花谢的季节,在这些寂寞寥落的秋日,美丽的忧伤的爱情,在漫天无际的飘零,在爱的磨砺中,是否会让这一份爱如同珍珠一般光亮呢?

佛说:人生有八苦,而“爱别离”就是其中一苦,若不是深入骨髓的疼痛,却也必然是折磨心性,让人憔悴的苦,思念是人生之苦,爱别离是思念的源头,这种眺望,这种无法触摸的真空,正是凡心劫数。

而这一份相思如同一壶苦茶,苦涩难当,在舌尖的滋味,迅速又蔓延心尖,而如果等到相逢那一天,一切的苦又是值得的,这些甜蜜和幸福,就早已覆盖当初的苦楚,在温暖的心间,有一股暖流涌过,如一朵鲜花,盛开在彼此的心底。

清.破局

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李清照二十一岁,赵明诚二十四岁,他们已经结婚三年,在这三年之中,有甜蜜,有苦涩,有幸福,有泪水,但是无论如何,李清照明白,这条路还是要和最爱的赵明诚一直携手走过。

在1102-1104年,一直动荡和变化,李清照新婚不久,还没有来得及更温暖的享受蜜月,享受新婚,就被政治席卷而起,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从父亲李格非被诬为“元祐奸党”到“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再到“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这一切的变化很快,让事态不断的严重发生,而李清照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无能为力。

在这几年里,李清照心情郁闷、愁苦,甚至举足无措,在这么一段经久的折磨之中,让她也成熟很多,心里似乎很多话想说,却隐喻在这些诗句之中,而另外一边,还需要面对赵明诚,她心爱的人,刚刚太学院出宦,对于他的一些政治前途的担忧,虽然赵挺之官居高位,但是这样政治动荡之时,这一切变得更加凶险,让李清照心里欣喜的是赵明诚对权贵的追逐并没有像他父亲赵挺之这般疯狂。

当时社会动荡,在蔡京的变法之中,一切变得沉重,让诸多的苦难在整个宋代呈现,首当其冲的正是六贼之首的蔡京: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正月,蔡京“功德圆满”再进左仆射,为相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为了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又进一步勾结内侍和宦官。他推荐童贯做监军,不久又升为观察使、经略安抚制置使、节度使,进而为核检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领枢密院事,封太傅、径国公,时称“温相”。他还提拔了梁师成、杨戬等皇帝的宠宦,各居显位,互相勾结,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蔡京本是被朝廷贬逐之臣,一朝得势,天下人无不拭目以待,看看他是如何绍述先帝之志,谋复新法,整治黎民的。

元佑年间,他曾投靠保守派而未得逞,不禁恼羞成怒,一直怀恨在心,他任相后立刻把元佑党人贬谪诛杀殆尽,还感到意犹未尽,又命人把元佑党人按罪列分等次,司马光位居其首。然后又让徽宗把“奸党”的名字御书刻石立于文德殿门,还自书大碑,遍颁全国。同时还极其荒诞地按照“同己为正,异己为邪”的划分标准把哲宗的旧臣分成正上、正中、正下与邪上、邪中、邪下六类。结果五百四十多人被列为邪党,简直是赋喊捉贼。

蔡京阴托“绍述”而采取的改革措施还远不及此。他罢停了科举法,令各州各县都仿太学三舍考选,在城南建辟雍外学,以待四方之士。又推行方田法。方田法是仁宗朝施行的一项谋图增加税收的措施,神宗时被王安石定为新法之一。

蔡京认为方田法有利于搜刮财帛,取悦皇上,就竭力主张恢复此法。一时全国租税混乱,人民负担急剧加重。蔡京还推行复榷茶法,在荆湖、江、淮、两浙、福建等七路实行复榷茶之制,规定生产茶的州郡随所置场,禁止商人国户私下买卖,凡置场地园户租折税照旧。后来又增加了增损茶法,合同场法等等繁多的名目,民听眩惑,而且非产茶区也要负担茶课。茶法屡变,茶价日长。从崇宁元年到政和六年,十四年里收息竟从五百万缗翻到一千万缗,百姓所受的苦难和沉重的剥削可想而知。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更盐钞法。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蔡京又实行更盐钞法,设置买钞所在榷货务,让商人们先存钱到榷货务,然后换新钞去产盐州取盐,旧钞全部作废。而新钞的价值不及远来的三分之一,而且有些榷货务没有新钞,原输入的钱统统化为乌有.有的人家辛劳奔波几十年存下的钱全部报废,早晨还是富户,晚上就要走进乞丐之群,投水上吊的不计其数。

此外,还有增价折纳法和和金之法。折纳就是钱与物反复折变,“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辗转增加,民无所诉”。和氽也是北宋末年,以备边积粮为名推行的一项聚敛措施。蔡京下令根据坊郭、乡村民户等第给钱,收成之后,以时价折粟入官。到后来又行均氽,即不论家里是否有存粮,都要摊一份官氽粮,使许多食不果腹之家也要交纳官粮。

蔡京的地位如日中天,而赵挺之在这几年之中,正是趋附蔡京这样权贵而获得自己政治上的利益和上升。

李清照虽然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深知苏门一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一直都有,而自己正是夹杂在其中的悲剧人物,而对于赵挺之原来想用李清照作为自己晋升的计划落败之后,他就靠着自己的实力,不断的上升自己的官位。

此时的宋朝,已经慢慢的步入膏肓,李清照看着眼里,却现在自身难保,她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情感的抒发,包括与赵明诚离别后的心情,在闺阁之中的烦闷,还有一首《怨王孙》: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在这样一个寒食节,李清照一个人度过,多情的心,多是因为自己沾上的,李清照怎么也按不住自己的想念,有些恨,有些贪恋,她自己也不了解自己要什么样的心情。

没有赵明诚的日子,这一切变得单调和萧条,这种孤单思念的日子,似乎没有尽头,在漫无边际的发散,一切变得寂静,李清照心中的惆怅已经跃然于笔端,这些缠绵在一起的情,恨悠悠,思悠悠……

而每天就这样熬着过去,节日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节日里,李清照更是思念,似乎如一股不息的河流,穿透缄默的岁月,在这片天空落下。

第8页 :第八章:人比黄花瘦

第八章: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主题.重阳

对于重阳最深刻的句子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在这个重阳节独自一人漂泊在外,不免伤感流离,但是我总觉得王维的伤感不如李清照,王维用登高来排解内心的郁闷,而李清照沉浸在这种伤感之中不能自拔,所以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3]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她在这个寂寥的深秋之中,始终沉浸这这一份思念,这一份思念的伤,流离失所的心境在这个风雨打浮萍的季节之中更是斑驳不堪,好像无法舒展自己的身姿,无法舒服的安心每一处的心事,点点滴滴,任是怎么也逃离不了。

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布满了“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

房屋内炉中的熏香慢慢的燃尽,只留下一缕淡淡的余香,如同淡雅的琴音,在空气之中环绕,慢慢在墙角消失而去,这种愁,一直在心头。

不能出去,呆在这个烦闷的房间里面,对着“金兽”形状的香炉发呆,所思所念的都是从前,那些美好如初的记忆在眼前翻腾,一片从心底涌起的情愫,伴着泪水滴落,这些错综的思念之情,编织成网,网住每一处的情思,当这些丝丝剥离之时,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这种相思,像是跨越了千年,跨越了季节,跨越了地域,此情绵绵不绝期。

这种顾影自怜,越怜越病,心中的孤寂苦闷愁绪,在这一刻无限拉长,而“瑞脑”总是会燃尽,岁月总会变老,唯有留藏在心中的这一份思,这一份念,没有远去,而相反在这样的重阳本是相聚的节日里变得更为浓重。

她甚至有些讨厌这样的自己,以为自己可以很好的控制好情绪,或者在这个重阳节日学习古人王维去登山排解这种压抑的心情,可是她是一个富有诗书气息的女子,心灵带着敏感和细腻,装满思念的日子,对着香炉,烧着“瑞脑”,淡淡的香味,浓浓的想念。

忽而,就已经到了半夜了,一些凉意袭来,原来这玉枕沙厨,也抵挡不住这凉意,这是心凉,还是真正的天气之凉呢?

在这个夜晚,多少团聚的欢笑,多少相聚的喜悦在这个城市蔓延,一切都是幸福的甜蜜,唯独自己,黯然神伤,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唯独自己没有可以依靠的心,只有这一份绵绵的思念,寄托在锦书之中。

那些含着泪水的眼眸子里,是否还有她们曾经一起的美好画面的回忆,在晶莹剔透的泪水之中,还有那么多清晰的记忆吗?

天气如心情,这样的“薄雾浓云”的天气,烦闷而压抑,凝结如霜的心情,寒气沁入,让心都是那么凉,一片阴郁的心情,甚至有些冷意的风,吹拂过来,让人心里不禁打颤。

伴随着这个夜晚,淡淡的夜光,浇洒在大地的凉意,试图起身去后院把一杯酒,看看菊花,来暖暖身心,来驱除走这一身的疲惫,这一身的心伤,菊花暗香盈袖,恍惚之间这种凉意又再次袭来,在这样的时刻,睹花思人,一种销魂一般的香气也被在忽然而来的西风吹散,打在卷帘上,发出声响,再次敲打心里,内心这一片愁绪再也无法排解。

似乎这样的心境,忽然想起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幅画面跃然纸上,虽然有花、有卷帘在李清照这里,但是因为心中的那一份感伤、销魂的思念、蚀骨的想念,这个画面变得昏黄、苍凉,识得人间愁滋味。

《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切愁苦的根源在于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是李叔同最负盛名的《送别》,此别非彼别,但也是如凋零的心一般。

一句“人比黄花瘦”,道破了一切别之精髓,道破了一切无可压抑之后的爆发,道破了心中之愁绪的发泄,道破了这些凉意的席卷。

而在爱情之中,相聚、离别、再相聚、再见、再也不见,慢慢的习以为常,但总有在这段感情之中如此之深的李清照能体会到,这样的别离像是一个劫数,怎么逃都逃不了。

这一缕爱情的清香,这一缕思念的柔情,如同一场盛宴一般散发在寂寥深秋的骨子里,瘦了季节,瘦了心情,瘦了清照……

清.此劫

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三月,赵挺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赵挺之为避蔡京妒忌,以生病为理由罢右仆射。同年十月,赵明诚除鸿胪少卿,其长兄存诚为卫尉卿,次兄思诚为秘书少监。是年前后清照为党争松紧所左右,时归原籍。

先来看看赵明诚这个鸿胪少卿到底是一个什么官位:鸿胪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从这个官位来看,赵明诚刚踏入官场,相当于是一个基层锻炼的机会,而在其中,有野史记载:赵明诚有纳妾之嫌。虽然在古代这在正常不过,但是赵明诚对于李清照的冷落,这让李清照无法接受,于是通过诗词来打动赵明诚。

而另外有传言也正是李清照思念赵明诚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心生感叹,不由的为之所动,作为丈夫却没有自己妻子的才华,自己不免的跃跃欲试,试图想和李清照分出胜负,一心要写出更好的诗词。

于是赵明诚闭门谢客,废寝忘食,花了三天时间,写了近百首诗词,而恰好有好友陆德夫来访,他把自己写的诗和李清照的这一首放在一起,让陆德夫评价,他看了又看,说:“这么多诗词中,只有三局最为经典。”赵明诚赶紧问道:“哪三句?”陆德夫说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此,心里不由的惭愧无比。

1105年,蔡京、童贯为了讨好宋徽宗,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负责搜刮奇花异石,向宋徽宗进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装船运往开封。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每十船为一纲,持续时间长达20年。至此,赵佶神差鬼使般爱上了蔡京,对其深信不疑,对蔡京的书法诗词爱不释手,有助蔡京成为一代弄臣。

而蔡京与宋徽宗的信任,直接导致后来赵挺之与蔡京之间斗争的失利,让赵明诚一家陷入了另外一种状况,而伴随着政治斗争的日益激烈,朝廷的日益昏庸无能,赵明诚心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亨利四世Heinrich IV (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法兰克尼亚王朝(也叫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德意志国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加冕)。

1105年,大理皇帝段正淳即位。

1105年,章惇、黄庭坚等名家逝世。

李清照这一年在原籍山东明水,遥望着汴京,试图获得一些关于赵明诚的消息,天天等着赵明诚的到来,一种思念的愁绪总在心间真挚的散发……

第9页 :第九章:惊落梧桐

第九章:惊落梧桐

《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主题.七夕

每逢节日,李清照的思念更是重重叠叠的涌入而来,在重阳,在这样一个七夕之夜,离愁别恨又一次泛滥,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离别的日子,每天都是煎熬,而这种特别的节日之中,她更感怀一个人的存在,在一个本需要有人陪伴的节日,她只有一个人独守空房,慢慢的数着时针分钟度过这一天,伴随着秋天的寂寥。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关于七夕的诗词最负盛名的当属秦少游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用清新亮丽的词语描绘了七夕牛郎与织女的美好相聚,即使是小小的一个等待的相逢,便是人间不能敌其他的无数。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杜牧《七夕》诗云:“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相传这天夜晚(阴历七月初七)是分居银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

秦观的这首《鹊桥仙》告诉我们: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秦观如此洋洋洒洒的流转诗词,在这样飘逸的心境之中,有一种豁达的心境,把爱情的感性上升到情感的理性之中,把这种“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疼痛变成了哲学的思考。

当然李清照是有敏感而细腻内心的女性,她的柔情似水,但是对于“佳期如梦”便是遥而不可及,她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满心都是愁绪,满脸都是愁容,在心中淤积的悲伤、无奈、忧愤各种思绪纷乱。

在花草之间,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她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她在落笔之时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梧桐树上的叶和花竟然被这样幽凄的叫声惊落下来,在夜空之中缓缓飘零,寂寞深夜梧桐锁清秋,这正是人间最为愁苦的时刻,抬头看望天空,一片一片的云漫过,偶尔遮住了月光,天气忽变,像是一种转换的心情,云雾环绕,黑雾袭来,像是一道一道的关卡,重重阻隔,万水千山一般,纵然天河里有无数飘来飘去的浮船,似乎也难以相见,难以相逢,这种相见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的感觉,让人无比的难受。

岁月的轮回,浪漫的风月,金桂飘香的季节,碧绿与金黄相遇,寂寞轻轻敲开温暖的怀抱;繁华深处,叶与花相恋,芳香溢满在浅秋的脉间;一个深情回眸的相互凝望,演绎这相思相逢相拥的千古绝唱,守候与期盼交汇在天上人间。静谧的夜,默默凝望欣赏这爱情甜蜜的是游弋在浮云缠绵里的月半弯。

原本是美好的团聚,却被这般的困难所阻扰。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牛郎织女定有很多话语倾诉,想念离别之后的每一份情思,对彼此诉说每一份相思柔情。这种心思,她似乎也在借此说自己,重重的思念,却抓不住,摸不到。

她还在担心是不是牛郎和织女没有相会成功,在她心底,她多么的希望他们能相会,能诉说一年的思念,甚至希望他们的相见要很久很久,或者带着私心的不分离,但是她明知道不可能,还是这般固执的追求和坚持的认为着。

而在这样的担忧的时候,天空已经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了,这样变换的天气如同变换的心情,一切都无法定夺。

在一个人久了的时间里,内心一直的敏感,甚至对于一些事物的动静,花开花谢,阴晴圆缺,都寄托出自己的情感元素,睹物思人,而特别如她,在她的内心,幸福太过的短暂,有时候她甚至还沉浸在汴京的幸福之中,有时候她回头发现曾经的岁月犹如昨天,一切来的太快,太急,来不及思考,来不及享受,来不及细细品味。

她在思念一个人,思念一段情,有时候发呆的想着,常常觉得无助而懊恼,她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成了今天这样,她讨厌沉浸其中的自己,她有时候刻意的克制自己,但是越是克制越是更为的浓烈。

阴晴不定的天气,阴晴不定的心情,还有阴晴不定的思念,在这一副画卷之中错综交织在一起,变得异常的饱满而怀旧。她生活在画卷之中,好像要挣脱生命的某种东西,不断的用力,但是局势如此,她表现的更是内心的伤。

她们说:思念是一种甜蜜的苦涩,一种温馨的惆怅,一种幸福的牵挂,一种孤独的美丽。而她正在享受这一切的滋味,让人好不自在。

清.时局

公元1106年,崇宁五年,李清照二十三岁,正月,大赦天下,并令吏部李格非与监庙差遣。二月,蔡京罢左仆射,赵挺之为特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毁《元祐党人碑》,除党人一切之禁。

1106年,皇帝亲笔写着“元祐奸党”名单的石碑遭雷击,认为上天在为“元祐党”鸣冤,慌忙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彻底解脱,回到汴京的丞相府邸。

1102 年宋微宗任用蔡京为相,赵挺之极力推崇。蔡京上台后机力排济保守势力的元祐党人,1106年元祐保守势力已经基本上肃清,赵挺之和蔡京之间的矛盾出现了,1106年赵挺之得到了微宗的任用,而在一年后蔡京凭借其友人的帮助再次受到宋微宗的信任。

在权争中败于蔡京的宰相们,只有赵挺之罢而复起,那只是天变的偶然因素所致;另外郑居中在丁母忧后,又任了一段时间宰相,不过大势已去,很快便成为蔡京的手下败将。其他的被罢后,都没有复起的记录。

蔡京却是三去四来。关键是除王楠外,他们在宫中没有找到一个像童贯这样的权宦作靠山,难于迅速、准确获知宫禁消息,也不能及时知晓蔡京及其党羽在徽宗面前对他们的低毁,更谈不上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在这一点上,他们做得远不及蔡京。蔡京深知党羽势力之重要,因此在清除政敌的同时亦不忘尽力扫除其党羽,以防斩草不除根而使政敌如同自己一般有同党的坚固后盾而复起。至于像赵挺之、刘正夫这类老弱多病的政敌,蔡京当然不用多浪费精力。排挤政敌有方,罢相不及一年,蔡京第一次复相;罢相近三年,第二次复相。

蔡京第三次复相花了四年多时间,因遇到了对其最具威胁,也是其仕途上唯一可与之抗衡的强敌王肺。王脯依附后于童贯受徽宗宠信的大宦官梁师成。梁师成与童贯在当时势力均大,前者为“隐相”,后者为“姐相”。童贯手中握有兵权,更有实权,这一点优于师成。蔡京表面上对梁师成亦是毕恭毕敬,以免不必要的冲突危及自身利益。王脯也尽量不和童贯发生冲突,却寻求机会排挤童贯,以此间接打击蔡京。在时机尚不成熟之际,王翻错误的让自己与童贯的矛盾表面化,这是导致其失败的重大原因。

以上可谓是赵挺之与蔡京的一个争斗相位的斗争,这两个人从政治幕僚到政治对手,进进出出相位之职位,最后赵挺之失败了,蔡京获得胜利,在此过程中,他不断的清理异己,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蔡京这一做就是十四年之久,再也无能能威胁到他。

而李清照在这首词中的“霎而晴,霎而雨,霎而风……”也是对当时混乱而动荡的政治态势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写照,政治的风云变化,让人措手不及。

而有资料显示,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回答汴京,只是这种和赵明诚没有相见,有资料记载,赵明诚此时已经蓄妾,相隔多时,赵明诚依然没有忍住孤单,有蓄妾,而其实在宋代蓄妾在正常不过,只是在李清照心中难以接受,一种可以见,却难见的隔阂,让她的心里像是划了一道口子的伤痕。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呢?压抑,一种欲哭无泪,一种夜里做着噩梦,还是梦见他和他的妾在一起的欢快场景,这些的疼痛在李清照的身上也翻腾着。

而据资料记载: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但禁止到京师及近钱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职衔,故此后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

也就是说李清照是独自回答汴京来与赵明诚团聚的,而不料,赵明诚却不如自己想象的这般想念自己,所以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她的心里落差十分大,让她无法接受。

这对桀骜不驯的李清照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的接受现状,看待这种“不相逢”,二人由亲密到疏远的一个感情变化。

陈祖美老师是这样说的:在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纳妾盛行的宋代,又怎能设想赵明诚会像“天上”的牛郎那样,永远保持着对“人间”的织女李清照的如同初婚之爱呢?这一切,当是此首《行香子》的一种可想而知的政治文化背景。这种背景还同时反映在“浮槎”数句的出典上——天上的牛女名为夫妻,实被分离。这个典故本身简直就是崇宁年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实际境况的写照。

在这样一段历史基础中,李清照一个人在汴京更是孤苦,她在一旁守候着丈夫,看着这些无奈的发生,无尽的思念,不由的想象,在她美好的岁月,就这样一直的度过。

公元1107年,崇宁六年,李清照二十四岁,正月,蔡京复相,三月,赵挺之罢右仆射后五日卒,年六十八,卒后三日,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无事实,七月,狱具。下年伊始,赵明诚母郭氏率其子女、媳妇居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