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为什么与昔日的领导在报纸对骂?德国按照他的战术进攻法国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992



一个有使命担当的人,往往表现出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斗志。戴高乐就是这样的人,凭借职业军人的素养和丰富的军事历史知识,对一战后德国的发展,持以密切关注,并提出组建独立的坦克装甲部队,以挽救“危在旦夕”的法国。


然而,坚持绥靖政策的法国政府,不断地“纵容”德国;墨守成规的法国军方,试图凭借“马奇诺防线”抵御外来侵略。戴高乐只得到处奔走,倡导自己的理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不再在乎自己的仕途,因为历史使命赋予他必须这么做。


《建立职业军》与“马奇诺防线”的舆论大战。

关于倡导成立独立坦克装甲部队的《建立职业军》出版了,戴高乐满怀信心,希望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然而,他想多了。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在军界,这本书让戴高乐,成为德军将领们眼中优秀的技术专家。


这么尴尬的局面,让戴高乐哭笑不得,但继而更加忧心忡忡。因为德军以《建立职业军》中的理论,已经开始组建规模宏大的装甲军团。法国军方高层的“麻木不仁”,让他决定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逼其就范。


于是,戴高乐将书寄往新闻报刊部门,并经常邀请一些记者吃饭,向他们“推销”自己的理论。然而,遭到大多数人的无理拒绝,甚至是讽刺挖苦,受尽了侮辱。他俨然就像唐.吉坷德一样,无力的抗争着,但至死不渝。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名记者对他的坦克理论很感兴趣,他们开始在报纸上宣传戴高乐的思想,支持建设坦克装甲部队。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一些将军、政要等有识之士,也加入到支持他的行列里,也发表文章声援戴高乐。


这对“马奇诺防线”的崇拜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他们借助官方支持,在舆论媒体上进行针锋相对的“反攻”。有的指出坦克弱点,有的嘲笑戴高乐,甚至有人认为:德国喜欢侵略,拥有坦克师不奇怪;法国爱好和平,只需防御不需要坦克。


一时间,双方在报刊杂志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场本来学术倡议,变成了相互指责的骂战,非但没有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反而一些社会团体也加入到对戴高乐的抨击,说他想建立自己的军队,是个“投机者”、“好战分子”。


戴高乐发现报纸的论战没有什么结果,他需要议会的支持。

保罗.雷诺,一位的能干的律师,已是多届内阁成员,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政治家。他对戴高乐《建立职业军》一书提出的想法,十分支持。在他看来,有了装甲坦克军,法国的未来有希望。于是,在下议院的辩论中,雷诺慷慨陈词,获得了成功。


很快,建立一支包括7个机械化师的特种军队议案,被送到下院武装力量问题委员会进行审定。当然,按惯例需要征求军方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不同意。同时,军方高层对戴高乐不顾军人身份,到处“惹是生非”,决定对其进行“封杀”。




不过,好在雷诺的斡旋下,戴高乐担任了507坦克团团长,并于1937年12月晋升为上校,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高兴。在他看来,建立独立的装甲坦克部队在法国是不可能实现了,而战争日益逼近,他清醒地认识到,抓紧训练部队,迎接战争。


在坦克团,戴高乐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常常身穿坦克服,不顾个子大,爬进坦克里,亲自做示范。加上他善于鼓动人的演讲,官兵们保持着热烈的训练热情,士气和实战水平很快就脱颖而出了,成为法军的模范团。




戴高乐的军长,(就是在非洲,与他一起组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吉罗将军)十分清楚戴高乐与法军高层的分歧,对其进行处处压制,“只要有我在,你休想将你的理论强加于人”。戴高乐对此怀恨在心,并成为日后排挤他的主要原因。


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正如戴高乐预料的那样,英、法联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后,冷漠地看着盟国被瓜分。此时的戴高乐被任命为第5集团军坦克司令官,但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只是一个虚衔,只有区区几辆坦克。


很快,事实打破了法国高层的幻想,戴高乐临危受命。

波兰战役中,德军运用“闪击”战术取得了胜利,这让戴高乐既高兴又失望。他高兴地看到独立使用坦克装甲部队的优越性,以及快速突击的有效性。失望的是,他将波兰战役总结报告上报总参谋部,希望引起重视、吸取教训,但石沉大海。


戴高乐继续游说建立坦克部队,法军终于在1940年初建立了第一个坦克师,但让他失望的是,都是些“老掉牙”的坦克。而且,远没有达到500辆的师级规模,只有120辆,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坦克团。


5月10日,德军16个坦克装甲师,一举越过贝当等人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地区,摧枯拉朽般的卷击着法国全境,“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此时的法国政府和军队被彻底打蒙了,乱作一团,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兵败如山倒。


戴高乐受命拼凑一些分散的部队编成第4师,赶往拉昂保护巴黎,率领部队以突然进攻的方式,向德军发起了反攻。追赶法军在兴头上的德军,怎么也没有想到,法军还有坦克部队,一时阵脚大乱,后退20公里。


然而,这样的反击就像滴入湖水中的一滴水,很快被反应过来的德军,以猛烈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所阻滞。5月28日,戴高乐的第4坦克师经过5天转战180公里,成功地在阿布维尔地区与德军形成了拉锯战,双方损失惨重,第4师仅剩34辆坦克。


同日,戴高乐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被授予临时准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法军会败得这么惨、这么快,33万英、法联军不得不进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位将军沮丧地对他说:“再见,戴高乐!你长期以来所持有的见解,敌人已经实现了。”




让戴高乐吃惊的是,组阁的新政府,在魏刚、贝当等人的谋划下,准备无耻的投降。更让他倍感意外的是,他被任命为国防部次长,这主战派和投降派同在一个内阁中,不会有好的结果。戴高乐的历史使命远没有结束,他深感任重道远。


其实,当时的法国已大势已去,如果法国政府贝当等人选择逃亡英国继续战斗下去,也不会落个“法奸”的名声。戴高乐坚持拯救法国的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得到了法国民众的尊重和爱戴。可见,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底线是多么的重要。



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