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带一根藤回国,种下后让清朝人口暴增3亿,现成老年人最爱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947

中国古代自从科举考试诞生以后,“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就成为了社会主流,几乎所有人都在苦读诗书,期待着自己“金榜题名天下知”的那一天。出生在1543年的陈振龙,原本也是这样的一个书生,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对于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还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秀才。




对比起五十多岁才成为秀才的范进来说,陈振龙已经算得上是才华卓越了,然而在成为秀才以后,他又参加了好多次科举考试,却始终都没有考中举人。陈振龙一怒之下,就此不再研究四书五经,不想着要考中进士当官,而是直接下海做生意了。






陈振龙的出生地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东南沿海的商业经济相对发达,对于科举的执念没有那么深,所以陈振龙放弃科举的选择也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他直接就跟着亲人的船只去了南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在当时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想要去海外发一笔财。




陈振龙到了南洋以后,首先吸引他的并不是财富,而是当地一种叫做“甘薯”的农作物,他发现这种农作物种植极其简单,成熟得很快,而且食用起来极其简便,可以当作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陈振龙当即就敏锐地发现,这种作物可能会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于是他开始帮助当地人一起去地里干活,学会了种植甘薯的方法,并且趁人不注意,悄悄藏了一个藤条藏在身上,想要将其带回中国。


为什么陈振龙干这个事情要趁人不注意呢?因为当时的西班牙殖民政府有明文命令,不准将甘薯的藤条带出境外,一经发现便是死刑,所以陈振龙是冒死来做这件事情的,他将藤条绞在水绳之中,避开了边关的检查,将甘薯带回了自己的家乡福建。




并且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支持下,将甘薯向福建全境推广,当年福建爆发了巨大的饥荒,但是由于有了甘薯的存在,那一年并没有多少人饿死,于是甘薯就此流行起来。陈振龙又派自己的儿子、孙子先后向上海、河南、河北、山东当地宣传,在当地给人演示甘薯的作用。


于是甘薯就此走向全国,成为了全国性的普遍作物,陈振龙所处的年代是明朝末年,等到甘薯成为全国性作物的时候,已经到了清朝初年。也正是由于甘薯的存在,让人们避免了重大的饥荒,于是全国人口从清朝初年的一亿,迅速增长到四亿多,暴增了整整3亿,而甘薯也是国人至今爱吃,尤其牙口不好老年人最爱吃的一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