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支持者是谁?被簇拥着上台,却被后世钉在耻辱柱上的改革家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006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人,就是王莽。这是中历史上典型的反面人物,作为第一位外戚篡位成功的皇帝,有两个印象深刻在我们脑中。一个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另一个就是胡来的改革家。但是也挺奇怪的,在王莽篡权之前,人们都评价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就算他的儿子在失手杀人后也未曾袒护,反而“大义灭亲”的,逼着儿子去抵命。


对于王莽前期谨小慎微,还被儒生们歌颂成道德楷模,后期谋求篡位这样的人设大反转。很多人都解释为王莽本人的虚伪,就比如白居易在那首《放言》诗之三中写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就拿周公与王莽作为比较,来表达王莽前期的道德品质表现都是虚伪的表演。


《妖猫传》中的白居易


站在道德角度上绝对不为王莽翻案,乱臣贼子的身份王莽是坐实的。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位依靠虚伪的人能够篡位成功呢?难道真的想一些人说的那样,王莽是一位穿越者?最奇怪的是,既然王莽成功的篡取皇位后,为什么却突然启动了一系列的激进的经济、财政和金融改革?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下,谁王莽的支持者。


——西汉后期整个社会都在寻求改变

我们先了解一下西汉后期的社会情况。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农耕文明,农耕地带税收的成本很低,能聚集起来的财富总量很大。但增长性和弹性太差,因为土地的产量相对是固定的,所以收入也就相对稳定。这就导致古代王朝的财政往往都是量入为出的形式,也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就如同西汉一样,小心翼翼的维持着那么大疆域的稳定与统一。




战争多花钱想象不到


但当西汉王朝遇到了战争这种庞大开始项目时,汉匈之战就是这样的庞大开支,帝国的财政无法支撑起来长时间的消耗。所以在汉武帝后期,就尝试引入一套国有垄断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暂时奏效,但却使得西汉王朝的社会经济受到垄断的约束与混乱。而当权力与经济勾结时,社会的结块和硬化再次损坏了王朝的统治。


而这种损坏,也使得西汉后期的社会开始出现了一种寻求改变的声音!王莽上台之前,汉宣帝就曾与儿子汉元帝有过争论,当时汉元帝认为当时的许多制度都不够好,应该采纳儒家的仁政,而汉宣帝则驳斥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其实这种争论不只是在出现在汉宣帝与汉元帝之间,西汉后期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出现了对现状的不满,渴望重新设计一套新制度的愿望。


对于普通人来说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渴望改变。而是因为盐铁等行业的国有化,人们除了种地缺少其他的生存途径,政府控制经济的程度加深,官商勾结使得普通人致富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少,使其更多心生不满,对王朝的态度也就更加冷漠。


由于选官制度被上层把控,官员的挑选范围集中在官二代、官三代,导致普通读书人的仕途变得越发狭窄。走仕途以及成为商人的渠道都被固化以后,大的家族势力出现并愈发壮大。中央由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在地方上则由这些大家族垄断了地方官吏的位置。这就导致中央控制力开始下降,地方势力与官僚集团对待皇权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局外人。


而这时的对现状最为不满的就属狂热的儒家知识分子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最大程度受到了侵害。大家族们控制力地方官僚的选举,而这群饱学的儒生却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渠道。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不公平,干活的人忍受着贫困,不干活人却享受着奢侈。而这种渴望改变的声音在儒生的心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复古主义的乌托邦幻想。


——儒生心中的复古乌托邦

儒家经典大部分定型都是在西汉时期,很多流传下来的残缺的儒家经典都经过了汉代人的篡改、伪造和阐释,这就不可避免的夹杂许多汉代人自己的想法。而原本汉武帝将儒学定位官方学问是为了方便统治,但有时候儒生并不是总按照皇帝的意图去编撰理论输出社会。由于儒生们掌握了强大的宣传能力,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宣传部加教育部,舆论影响力非同凡响。


从汉武帝后期,儒生们便开始构建一种复古主义的风潮,他们将周代描述成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和充满礼教的社会。而周代传说中的“井田制”更是成为儒生们口中的理想制度,那成为一个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没有超级富人与穷人的古代“共产主义”世界。


当然“井田制”应该只存在于孟子脑海中,并不真的实行过,一来并没有考古资料证明井田制的存在,二来现存的记载资料也都不能证明其存在。《谷梁传》其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其一。”虽然《谷梁传》传自子夏弟子谷梁赤,但成书是在西汉时期,很有可能是儒生们受到了孟子的启发,夹带私货将井田制写成真的,其他基本古籍也都有这样的问题。


《山海经》中的异兽


但却在一代代儒生的努力下,被渲染成了周代实际实行过得制度。并且在《谷梁传》、《韩诗外传》、《周礼》等古籍中信誓旦旦的表示周代确实施行过“井田制”。当时许多对现状不满的学者们都聚集在了复古主义的浪潮下,开始批判现实,推崇古代。周代的乌托邦在他们的描绘下更加诱人。


刘歆就是当时的大儒,我们熟知的《山海经》就是刘歆与其父刘向共同编校的。当时的大儒刘歆、孙阳、张邯、鲁匡等人的加入无疑更加壮大了这个集体,恰好当时的大司马大将军王莽也看到了机会。原本王莽就受过很好的儒学教育,本人也很认同儒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从王莽带头“恶衣恶食,陋车驽马”等行为来看,他本人也很愿意通过行动改变社会现状。不过这里到底有多少他本人想要借机篡位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儒生们可以利用王莽实现他们的政治设想,王莽可以借助儒生们树立自己的威信,试图取代汉家。就这样王莽与儒生们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儒生利用他们的可怕的宣传能力制造祥瑞和社会舆论帮助王莽上位,而王莽则可以推行儒生们的乌托邦设想。


——西汉末期的社会氛围,不在乎谁是皇帝

其实在王莽篡汉的整个过程中,各方势力都表现的及其配合,除了安众侯刘崇与官僚阶级的翟方进的两次反叛。其他大部分官僚阶级都认为他们的利益并无损害,所以对篡位漠不关心。而普通百姓则更无所谓,谁是皇帝自己也还是只能种地,交赋税。只有狂热的儒生们心中狂喜,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心中的复古乌托邦就要开始构建了


我们以前总觉得儒家思想很强调忠君爱国,但在西汉时期的儒家并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在乎谁能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社会。并且在儒家的观念里,其实没有永远一朝一姓的天下。天命是归于有德者,有德你就能当皇帝,无德天命就会归别人。这就类似于统治的合法性。


刘邦斩白蛇


这套合法性的说法从周朝人发明的“天命观”开始。比如,秦末无道,所以天命转移,刘邦顺应天命在“挥剑斩白蛇”的故事中,将自己包装成“斩白帝子”的“赤帝子”,而白帝子就象征着秦帝国。既然你们老刘家可以用这套逻辑获得统治的合法性,那别人当然也可以。


在汉景帝时期,还真的曾经有过这种争论。两位儒生争论,是应该忠于皇帝,还是应该在皇帝昏庸时诛杀,搞的汉景帝尴尬的只能用“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大概意思是,吃肉知道马肝有毒所以不吃,搞学问的人不要讲汤武革命,理论上的争论不要放在现实政治里。


所谓“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所以“禅让”这种事在当时人来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再加上董仲舒的那套“天人合一”的理论,老刘家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天灾人祸特别多。甚至在王莽篡位几十年前就曾有人建议皇帝退位,比如汉昭帝时期的眭弘、汉宣帝时期的盖宽饶。


在这种社会上下都配合的情况下,大家认为和平的改朝换代这事可以试试的。王莽也在各种祥瑞的组合拳之下,社会认可度一路飙升,据说一次有487572人上书支持他,相当于整个首都周边所有识字的人。紧接着就是“安汉公”、皇帝的岳父、加九锡、摄皇帝(代理皇帝),直到最终成为新朝的真皇帝。就连王莽当皇帝的继位诏书都是刘歆亲笔所写。


如果当年也有民间民主选举的话,大喊“Change”的王莽应该算得上高票当选。可随后发生的却令人大跌眼镜。


——将王莽推上前台后,“复古改革”拉开序幕

王莽因为是外戚的身份,在汉哀帝朝也曾被贬黜下野。代替王莽的继任者是师丹,师丹在汉哀帝刚刚继位时就发布了“限田限奴”令,规定诸王、列猴不得在他们的封国外购买田地;限制了关内侯与其他人的田地不能超过三十顷;诸侯王奴隶不得超过200人;商人不能占田,不能做官吏等等政策。


原本师丹是想通过限制土地买卖的方式,解决西汉后期严重的社会结块现象。但这一系列改革政策不符合汉哀帝的想法,刚刚登基的汉哀帝急于利用母亲家族的势力来稳定自己的势力,进而大肆封赏土地,师丹的政策看起来是在为难皇帝,所以被哀帝罢免。但这次改革却让儒生们意识到,原来朝廷中也有人想要重新设计理想制度。


其实西汉末期大豪族已经开始影响社会了


当汉哀帝去世后,王莽已经回到了朝堂之上,重掌军政大权。在王莽称帝的第二年,他就推出了改革政令。为了打破土地分配不均和大家族蓄奴制度,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使天下土地从此都是“王田”。


《汉书·王莽传》“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意思是,第一、全国土地都是“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禁止私人买卖。第二、每户人家,如果男丁不超过八人,而占有土地超过一井(九百亩),就必须将超过的土地赠与亲戚、邻里。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第三、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若违反最高可以判死刑。




并且王莽还陆续施行了五均、赊贷、六筦(管)与币制改革。五均就是政府对谷、布、帛、丝、绵这五样物价进行控制,进行行业的垄断与专卖。赊贷可以理解为政府放贷介入民间金融市场。六筦是对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收税,再加上五均与赊贷的总称。当时社会上最重要的商品都归入政府控制,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计划经济的影子,才会认为王莽是一位穿越者。


更别提精美确无比混乱的货币改革了,原本地方势力对于王莽上台是一种默许的态度。相当于做了一场政治交易,你当皇帝,我们继续在地方为所欲为。但现在他们发现,王莽是在革他们的命,就此不再配合中央政府。


在王莽改革的同时,水灾饥荒不断,终于在公元17年绿林赤眉军起义爆发。这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中央政府税收范围更小,王莽选择开始彻查贪污,并且鼓励相互告发。这让王莽的改革风暴,从财政改革导致社会经济紊乱,进而造成起义军引发的社会动荡,最后使得财政更加紧张,无力镇压社会动荡。


很快的,在短时间内,王莽将禅让得来的西汉家底损失殆尽。社会开始分崩离析,王莽想利用复古式改革加强自己的中央权力的想法落空,造就了一个短命的王朝,而自己的脑袋也称为后世皇帝的收藏品。


在王莽篡位时,并没收到多少抵制,大家甚至恭维着、簇拥着帮助他完成改朝换代。但很快王莽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却使得财政彻底崩溃,政权垮台。我们不知道王莽篡位的私心到底如何。但王莽确实敢与真的去尝试一次具有强烈幻想色彩的改革,试图通过遵循儒家经典来完成这次制度设计,从而改变当时的社会问题。这是一次失败的具有儒家原教旨主义的乌托邦实验。


而王莽疯狂的儒生支持者们,却在改革失败后,甩手就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绝口不提这段书生乱政的往事,转身继续为后世统治者的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