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名人的作文,写家乡名人的作文500字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资讯289

海宁名人笔下的故乡

海宁,地方不大,然而只要提及这座城市走出的文化名人,许多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于是便会不由自主地猜想到底这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会造就如此众多的经世之才、文化巨匠?海宁人茶余饭后或者和外地朋友聊天时,往往也会谈起这些引以为自豪的家乡名人以及他们与家乡有关的轶事趣闻。

20世纪40年代的东山

海宁实在是江南地区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古代留下的大量诗文中所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海宁地名、海宁景色就足以让人向往不已,如唐代诗人顾况《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中“浴鲜积翠栖灵异,石洞花宫横半空”的硖石山景,宋代状元张九成《夏日即事》所描绘的“山高多爽气,溪迥只清沦”的黄湾乡间,明代诗人苏平《沧海寒潮》中“鲸波吼夜千兵合,雪浪翻空万马奔”的盐官钱塘江大潮,以及无名氏诗中“曲人曲橹摇曲港,斜风斜雨过斜桥”的斜桥古镇,清代陈鳣笔下“粟转千艘压绿波,万家灯火傍长河”的运河古镇长安,还有古称“花溪”袁花、“渟溪”路仲、“苏溪”郭店等等。

写家乡名人的作文,写家乡名人的作文500字

远不俱论,近现代以来海宁依旧文风昌盛,文脉绵延,诞生了诸如李善兰、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金庸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科学巨匠、文化名人。那么他们对于家乡的情感、家乡的风情又有着怎样的描绘呢?

写家乡名人的作文,写家乡名人的作文500字

李善兰不但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而且他的诗词也别有韵味。他生于硖石东山下,幼年至中青年时期大多活动在海宁、嘉兴一带,最终魂归故里安葬在东山脚下的牵罾桥畔。后人整理的李善兰遗著《听雪轩诗存》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海宁的记忆。某年,他从嘉兴回到硖石召集亲朋好友聚会在自家的东野别墅饮酒赋诗,他分得一个“欲”字韵,便即兴吟诗道:“终岁客邻郡,梦绕东山麓。言扫先人墓,归我山下屋。故人喜余至,执手笑可掬……是时雨新霁,六峰削寒玉……双螯虽过时,鱼亦我所欲。乡味况复佳,新虀配粳粥……欲去且复留,尽此几上烛。明日又他乡,回首烟波绿”。这样的描写完全把人们带到了百余年前清明时节雨后新晴的硖石风土人情之中。在李善兰的诗中家乡处处有美景,硖石西山在他的眼中 “惟有紫微山色好,春来不减旧时青”,“落日林中啼暮鸟,归来散步西山道”,东山则是“千竿修竹藏幽鸟,一路寒枫锁暮云。叶落纷纷铺石径,草枯隐隐露苔纹。苍烟香霭围萧寺,风递钟声隔岭闻”。硖石旧时的许多景色大多能在他的笔下寻得出往日的风光,诸如双峰夜月、俞桥晚景、花屿道院、白公祠、周孝廉祠、丹井山房、鹃湖等,在故乡他可以“呼童携酒寻梅去,扫雪烹茶待客来”,“听得蛙声闹草堂”。晚年客居京城的他常常思念家乡,甚至觉得京城的饮食也不如家乡,发出“旅食何如家食,故乡岂似他乡”的感叹。

展开全文

徐志摩自称为一个自然的崇拜者,硖石的美景甚至一度勾起徐志摩隐居故乡不再漂泊的想法。1926年他在给前妻张幼仪的信中这样说:“我想从此隐居起来,硖石至少有蟹和红叶,足以助诗性,更不慕人间矣!”在他的心目中故乡简直是个可以逃避尘世喧嚣的桃源仙境。

在诗人的笔下,硖石“新居有楼,小霞可望,早晚清净,正好工作。”历经千辛万苦和陆小曼结合的徐志摩婚后从北京回到硖石,曾想从此在家中以写作和翻译来谋求他们独立自由的生活。而他的心境也完全是一个隐者的想法,他在给画家刘海粟的信中说:“如兄居沪不怡,何妨经行来硖,新庐尽可下榻。饭米稍粗,然后圃有蔬,汲井得水,听雨看山,便过一日。尘世喧嚣,无由相逼。”他甚至亲自动手在自家的后花园中开荒种地,他在日记中写到:“此去乡下,我想找点事做。我家后面那园,现在糟得不堪,我想去收拾它,好在有老高和家麟帮忙,每天花它至少两个钟头,不是自己动手就是督饬他们弄干净那块地,爱种什么就种什么,明年春天可以看到自己种的花,明年秋天也许可以吃到自己手植的果,那不有意思?”在徐志摩的邀请下,当时颇有影响的文化人如胡适、泰戈尔等都曾到访过硖石,徐志摩去世后的数十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人慕名而来寻访诗人的故乡,硖石人也自豪身边有这样一位名人的遗迹。

徐志摩著名的散文《想飞》其中有一段文字就是以硖石东、西两座山和智标塔为背景,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和由此而产生的高远的理想,“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泥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那在太阳西晒的时候多,一枝艳艳的大红花贴在西山的鬓边回照着塔山上的云彩——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除此之外,在幼年志摩的眼里硖石有的是玳瑁镶边的白云,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等等,无一不吸引着他少年懵懂而渴望自由的心灵。

他笔下的硖石还远不止这些,家乡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成了他不断创作的源泉,诸如两座山之间的塔影河,东山上的问松亭,横头街外的景转桥,常青的树林,树林间错落怪形的石,满攀着藤萝的石桥,东山下清水潭似的蓄荷池,池畔的长堤,被他称之为“鬼窠巢”的三不朽祠,自家黑暗幽深的老宅、祠堂,冷清清的古庙,凝静的桥影,长着青苔的石栏,水中螺钿似的波纹,远村寺塔的钟声,河岸边漂泊的孤舟,春天飘飘的柳丝,斗斗的榆钱,夏天月下的杜鹃,秋天金黄色的树林,冬天快乐的雪花,或者竹篱边的鸡鸣犬吠,晓风里的白头乳鹊,充满了鸳鸯的池塘,走在草地里小尾巴甩得滴溜溜的花牛,山坡上吃得滚饱的老山羊、小山羊,草丛里的蚱蜢,树上叫着跳着的好看的鸟,除了他看到的景色,他眼见着的人在他的眼里也各具特色,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现在他的笔下,例如挑着菜担的乡下人,青布包头的妇人,背着黄叶篓子的童子,带着黑布风帽的和尚,头戴方巾的道士,到山上拾柴的老人,在山间捉迷藏、玩虎跳的小孩子,东岳庙戏台下的乞丐,娱园的女戏班子等等。

志摩笔下的硖石不但有好玩的还有好吃的,像夏天名叫“雪团”的甜瓜,“潘园”的李子,秋天东山钵盂峰下菱塘里鲜甜的红菱,宜园茶馆里的茶点,锦霞馆里的羊肉面,外出走远路时小船上的船菜,菜谱里有小白菜芋艿、鲜菱豆腐、清炒虾仁、粉皮鲫鱼、雪菜豆板泥、水晶蹄膀、芙蓉蛋汤,以及玫瑰酒、黄米饭、蒸芋头等,来此游玩的人们一面泛水清波,欣赏秀丽的景色,一面品尝别有风味的船菜,个中乐趣是久居城市人难以享受的乐趣。

硖石市河旧貌

海宁潮是海宁人印象最深的关于故乡的印记之一,自幼生长在钱塘江畔听着潮声成长的海宁籍文化人大多在自己的作品中会不由自主或有意流露出对潮的情感。王国维、陈学昭、金庸等均有对海宁潮的描述。相传王国维以一首题为《读史》诗中的两句“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而得到后来的亲家罗振玉的赏识提拔从而开始了他举世瞩目的学术生涯,有人评论王国维若非自幼目睹海宁潮的壮观气势,可能写不出这样境界壮阔、立意高远的诗句。尤其是他的《蝶恋花·观潮》:“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终古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糜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把海宁潮的典故与人生哲理融合得天衣无缝。《虞美人·夜潮》中的名句“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不知感动多少人想来海宁一观国学大师笔下气势非凡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海宁潮。在《蚕》一诗中王国维再次描绘了故乡的景色,“余家浙水滨,栽桑径百里。年年三四月,春蚕盈筐篚”。

出生在盐官的女作家陈学昭虽然曾经远渡重洋,大半生漂泊在外,但海宁潮却时时出现在她的梦里她的笔下,她说“我差不多十有九夜会做梦……常常回到家乡,在钱塘江边散步,望着大江潮……梦中在钱塘江边散步,使我感到无限的欣喜”。在陈学昭83岁高龄时,她还写过一篇散文《故乡的潮》,文中这样写道:“夜里,当我躺在木板床上,朦胧中听到一阵隆隆的声音,好像大潮汹涌,把我送到了故乡,想起了大江和母亲!回到了年轻时候。……从1966年至今已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回故乡观潮,虽然我几乎——除了大雨的夜晚,听着隆隆的声音,这声音好像把我送到了江边,送到了故乡!带给我无限的希望,人是生活在希望中的,希望就像大潮一样,永远汹涌着!有一天我要实现我的希望!”故乡的潮,让她几十年魂牵梦绕,只要听到隆隆的声音,就使她想起故乡的江与潮,作者虽然由于身体和其他原因,很久没有回到故乡观潮,可是故乡的潮,却永远给她鼓舞和激励,她在这样高龄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再次回到故乡观潮。

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传遍了世界上所有有华人的地方,从而也使得海宁平添了几分侠气和神秘的色彩。他自己也在《书剑恩仇录后记》中坦言:“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了的。小时候做童子军,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边露营,半夜里瞧着滚滚怒潮汹涌而来。因此第一部小说写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海宁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个海滨小县,只以海潮出名。宋代有女词人朱淑真。近代的著名人物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他们的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郁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陈家洛身上,或许也有一点这几个人的影子。但海宁不大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学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大会动武。历史上海宁出名的武人,是唐时与张巡共守雎阳的许远。”

海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海宁名人笔下,故乡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本文所述,还有许多海宁名人,留下了关于家乡的美文。海宁,在家乡名人们的笔下和人生故事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文:俞伟慧

标签: 写家乡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