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明的转移支付在现代工业可否简单套用,再看区域发展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941

农业文明的朝廷在农业区与边疆游牧区之间保持平衡,才能维持疆域广大,同时也必须在南方发达农业区与普通的北方农业区和山地农业区之间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内部整合。这个论点,非常正确。在古代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很小的情况下,朝廷肯定以安全和稳定为主旨,更具有情景合理性。这不是什么天才的想法,只是站在那个位置上必须要做的事。
清朝都不鼓励江南深度发展,而鼓励乃至强制人口向湖广向西部边缘开垦地区迁徙。反正农业发展也就只能像过去一千年那样,何必在江南大搞商业和手工业呢?基于当时的农业技术条件,这个观点,毫无疑问,是很正确的。事实上,欧洲大陆在工业革命以前,一直以为土地是主要的财富来源。这不是一种什么新鲜见解。只有英格兰为了左右腾挪大杀四方最终让工业脱颖而出成为财政主力。






重新认识古代中国的操盘策略,很有必要。
但不久,就有人将古代中国的操盘策略推离它的合理语境,直接套用到工业时代的现代中国了。
有人提出,古代中国要在农业与游牧、好农业区与差农业区之间搞平衡,所以,今天,在沿海和中西部之间大搞转移支付,将基建投资于中西部,也是对的。到此,没问题。中西部是断然不能抛弃的,必须有所发展。然而,再进一步,这个论点就成了:
A 天量资源区域再平衡。
天量。。。
既然提到量,总可以给出一个比例,或者区间。转移支付,转移多大比例,比较好?不能真的就说是天量吧,天量可以极端到把沿海的收入全部拿过来。有没有国内的最优转移支付数量或比例或区间?只是说,天量。。。这样好吗?最优解找不到,至少有次优解,次优解也是有一个区间的,不是天量。无论最优解次优解,都需要一个参照基准,例如人口全面流动自主落户的假设情景。如果这些内容都没有,就一个字天量,能说明说明什么呢?中西部读者看了很高兴,但是,这样真的理解了问题吗?
不要直接拿古代农业中国戍边或科举定额的模型理解工业化中国的转移支付。







这个论点还有一个附带伤害,他们接着就开始批判,B 美国没有这样做,所以锈带出了问题。
这不需要有证据吗?不能拿着中国的模版去套美国英国,就像不能拿美国英国的模板来套中国。





美国五大湖区一百年前,可是美国最有前景、最辉煌的区域,钢铁、汽车工业发达。这些地方没有投资吗?需要当时的联邦政府拿通过轻纺工业率先工业化的沿海新英格兰区域的财政收入去转移支付吗?不需要。
资本涌入铁路公司,掀起铁路投资热潮,五大湖区以及其他地区大建铁路。建得是太多了,几十年没修什么铁路,直到今天,美国人均铁路里程,依然远高于中国。
今天锈带怎么不行了?汽车产业相对于日本衰落了啊!哪个地方产业衰落了,都会不行啊。中国也有这样的地区。因一个大产业兴盛而兴起,也会因这个大产业褪色而衰落。此事古难全。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不是资本出了问题,也不是劳动出了问题。没有谁出问题,但就是衰落了。不行吗?







中国很特殊。但记住,美国也很特殊,英国也很特殊,德国说不定也很特殊。特殊本身并不特殊。中国有自己的情境,做事方法有所不同;美国也不同。大家的目标都是要提升国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
有人认为,C 美国是只讲效率、不讲平衡的,中国则要平衡,不能只讲效率。但是,今天,美国各地人均GDP相当接近,可以说是平衡的榜样了。
资本主导,这是英美的特殊历史经验决定的。但是,资本主导不意味着精英们就不懂得人均GDP各地平衡。不要小瞧了他们。他们可是连续发动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康波的工业国啊!
他们现在不一定能单独发动第六轮康波,那也不说明内部区域就不平衡了。工业时代的一个关键生产要素是劳动,劳动要素需要不断升级。(资本是惨烈竞争的、而且全球流动,不必担心它们的升级问题)
在第一轮(水力机械)甚至第二轮康波(蒸汽机)时,只需要识字,英国的识字率率先突破50%。
然后,劳动者需要数理化科学知识,所以大力推动全民教育和大力投资高等教育的德国、以及学习德国教育制度的美国,发动了第三轮(钢铁)第四轮康波(汽车、电力)。这也是98年大学扩招培养几千万理工科大学生,帮助中国在2008年以后大致顺利进入重工业化的因素。如果数理化教育不继续加强,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吗?
接着,进入第五轮康波(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后,不仅要懂数理化,还要懂信息科学、懂编程,正是在这个阶段,美国东西海岸做得好,但美国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培养未能跟上需求。如果中国不持续推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人力资本培养,等这一代70后80后的理工大学生和程序员老了退休了,将来怎么办?
所以,不要用中国古代的发达农业区普通农业区平衡的例子去套工业化的美国。工业时代有工业时代的决定因子。









中国还有十多年就完成工业化了,也不能直接拿古代中国的经验套用今天的工业中国。工业化必须效率优先、兼顾平衡,因为效率升级换代极难,分配问题则相对简单。
前几年,沿海的建设用地供应偏紧,中西部的省会城市不紧不松,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则很松,这一部分的投资太大,会长期亏本。最近,重新确认了,优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经济区的城市、中西部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推动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建设用地指标与落户人口挂钩。这是好些经济专家期待已久的转变。在集聚中走向人均GDP平衡,是效率驱动平衡的正确路径。
如果数理化和计算机科学教育能够持续加强,我们就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理工科和程序员供应不足的问题。维持长期平衡的办法是人力资本培养,不是批判追求效率的资本,是适量转移支付,不是天量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