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垂拓跋,慕容垂败给拓跋硅是偶然还是必然?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855

慕容垂败给拓跋硅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慕容宝被拓跋硅打败,燕国的士兵被抓,拓跋硅就有充分的理由处理这些士兵,在加上虽然是同族,但战场上只分敌我,何况还是关键之战,就如我们汉人混沾时,降兵也有被杀,如秦赵长平之战,要比这惨烈的多!所以拓跋硅杀他们,是可以理解的!

再次:这是两个国家的战争,是不分族的!当时是乱世,更不会讲究道义的,要不慕容垂还会在攻打北魏???

最后:我们都知道,,北魏统一了北方,是其自身的努力,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杀人更是必然的,我个人觉得,慕容垂伤心的不是他的同族兄弟的死,而是觉得兵力的减少,对自己的威胁!以即他觉的北魏在日益强大,他感到了巨大的危险!于是他孤注一掷,想挽救衰败,所以劳累过度而死去!

所以这见事我认为是历史的必然,可却又有点偶然,因为正是慕容垂的武断,让燕走向衰亡,也是北魏的运气比较好哦~拓跋珪为了巴结慕容垂,曾派弟弟拓跋觚向后燕进贡,慕容氏的年青后生们知道北魏多良马,就扣下拓跋觚当人质。拓跋珪做事也很刚狠,坚决不向燕国献马,两国的关系也就陷入断绝的地步。

  既然撕破脸皮,一不做好不休,拓跋珪不时派兵袭扰燕国边境,侵逼那些降附后燕的部落。这些事情攒在一处,最后气得老英雄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八万精兵自五原大率伐魏。此时的后燕连战连胜,锐气无比,且人强马壮,铠坚矛利,拓跋珪初闻燕军伐魏也吓得不轻。

  幸运的是,燕军统领、太子慕容宝是个完完全全的绣花枕头。此人“少而轻果,无志操,喜人佞已”,他的继母段氏就曾对慕容垂讲过:“慕容宝资质虽雍容华贵,但柔而无断,太平时期能为仁明之主,乱世战时可不是济世救国的雄才。如要托之以国家大业,他不一定能承负得起啊。而且,赵王慕容麟奸诈任性,总有看不起太子的意思,恐怕以后要弄出事端。”(可怜段后一派忠言,慕容宝登基后马上派慕容麟逼迫这位母后自杀。段氏临死怒骂:“你们兄弟连母后都逼死,怎能保国家。我不是惜死,只是想我们燕国临灭亡也不久啊。”)

  可能慕容垂临老变得昏庸,没能听得进贤后和大臣之言,仍派慕容宝帅兵灭魏,也想让这位太子兵胜立威,日后更顺理成章地承继帝位。其间,燕国大臣高湖也谏劝:“魏国与燕国世为婚姻通好。为了索要马匹我们不让拓跋珪的弟弟回国,本来就理亏在我。加之拓跋珪沉勇有谋,从小就历经艰难,志气果锐,现在他手下兵精马壮,不是容易战胜的对手。我们的太子年纪太轻,现在让他专任一方统帅,他肯定会轻视小看魏军,万一得不了胜,可能会严重损毁太子的威望!”

慕容垂,慕容格,拓跋焘,刘裕,军事排名

慕容恪,刘裕,慕容垂,拓跋焘。慕容恪自不必言,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个人觉得慕容垂军事能力要大于等于刘裕,但功绩不如刘裕,综合能力也不如,参合坡之战虽非慕容垂指挥,但是燕国的军事失利,也败于天时,统帅慕容宝太过平庸,而慕容垂无愧于一代战神。拓跋焘有一定军事才能,但最重要的是时机,他即位时北方各割据政权,经过相互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拓跋焘凭借其祖父、父亲创业、发展的基础,并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谋臣,把握作战时机,大展宏图,通过征战,统一北方,功绩应该是很大的。

慕容垂和拓拔珪谁更强点?!

拓跋珪是北魏著名的统治者,使拓跋鲜卑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 成王败寇,拓跋珪灭了后燕政权建立者慕容垂 自然拓跋珪强些

慕容垂的战神外号到底是怎么出来的

转一段天涯的帖子叫《天步维艰》慕容垂评传,这帖子最擅长的就是描写慕容垂的军事才能。

——————

拓跋珪在猛然得到平城大败,拓跋虔阵亡的消息后,惊痛交加,恸哭良久。自从以近乎完美的指挥艺术击灭西燕之后,慕容垂的军事声望达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高度,当时已经没有人敢同他本人交手。唯一一个曾在战场上挫败过慕容垂,素来果勇敢战的刘牢之,在慕容垂对东晋发动征罚性打击时,竟然已不敢接招;百战老将平规不顾侄儿的苦劝执意造反,如此大的决心仅因为见到慕容垂出战,便弃军逃亡,自已把自已淘汰出局。所以,在此时人们的心目中,“慕容垂”和“天下无敌”差不多就是同义词,即使对拓跋珪来说,也是如此。当他惊悉此次是慕容垂亲征,并且燕军前锋已逼近云中时,吓得不知所措,准备弃盛乐逃走,但问题是他能往哪儿逃?

从他派驻各部的心腹们回报的情况来看,答案实在很不乐观!拓跋珪虽为一代雄主,雄才大略,但他待下刻薄寡恩,部下忠于他主要是出于恐惧而非出于爱戴,一旦碰上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对手,他的部下的忠诚度很难保证。在知道“可怕的慕容垂来了,那个厉害不得了的拓跋虔一仗就被打死了”的消息后,原本被拓跋珪打服的各部皆生二心,已经把盛乐的魏王当成了垃圾股,只要燕军一到就有可能清仓大甩卖,以至一时之间,拓跋珪竟找不到可供避难的地方。

这是继窟咄之乱后,拓跋珪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机,或者可以说,比上次还要糟糕,上次至少还可以找到一个可供投奔的地方。在那几天,拓跋珪可谓备受煎熬,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了。

然而,或许就象古人认为的那样,有天命的人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拓跋珪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中无奈地苦撑了几天,竟让他再次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过去的不同点在于,上次救他的是慕容垂,这次救他的,则更具权威性,是老天爷!

请介绍五胡乱华时期鲜卑慕容和拓跋部的历史关系

拓拔部和慕容部同时都属于鲜卑部,在五胡乱国的连年征战中,最后拓拔部战败慕容部,统一了鲜卑诸部族。

4世纪西晋灭亡后,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

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番汗国所灭。

扩展资料:

鲜卑族自汉末匈奴败退后与中原王朝接触,在西晋衰退之际,鲜卑族三大支部崛起,在少数民族政权里是建立国家最多的民族。

三大支部分别是东鲜卑段部、慕容部、宇文部,西鲜卑吐谷浑,北鲜卑拓跋部以及鲜卑别支柔然。鲜卑族早期进入中原时,也被称之为食人部族。

西晋消亡之际慕容鲜卑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有文称回旋路上这数万少女即是慕容鲜卑军队的口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鲜卑族

拓跋、慕容与蒙古,为何游牧民族迁往东西方的结局完全不同?

公元22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诘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获拥戴,长子拓跋匹孤率属部迁至河西凉州,“拓跋”姓也被同音异译为“秃发”。公元397年,秃发匹孤八世孙秃发乌孤建立南凉。

公元400年,邻国西秦被后秦吞并,南凉的西秦人质、太子乞伏炽磐欲逃往长安投奔其父被抓回,南凉王秃发利鹿孤(秃发乌孤之弟)大怒下令将其斩首,但被其弟秃发傉檀(乞伏炽磐岳父)劝阻:“臣子逃归君父,振古通义,故魏武善关羽之奔,秦昭恕顷襄之逝。

炽磐虽逃叛,孝心可嘉,宜垂全宥,以弘海岳之量。”两年后乞伏炽磐成功逃跑。公元409年西秦复国,公元414年,南凉因连年歉收而国力大减,南凉王秃发傉檀挥师西击乙弗鲜卑以掠夺人口增强国力,都城乐都被西秦王乞伏炽磐乘机率军攻占,南凉亡。

公元384年,原前燕吴王慕容垂建立后燕。公元395年北伐北魏,在参合陂被北魏击败,由盛转衰。公元397年北魏攻下后燕首都中山,将后燕截断为南北两部,南部的南燕于公元410年被东晋消灭,北部的北燕于公元436年被北魏消灭。

纵观南凉历史,可以发现与北魏有众多相似。两者自分居两地后都曾经崛起过但被扑灭;为统治需要西晋、前秦对两者都采取怀柔政策安抚;两者后来趁战乱再次崛起并陷入了强敌环绕局面(南凉周围有北凉、吐谷浑、后秦、西秦等;北魏周围有后秦、后燕、后凉、大夏等)。

都向邻国称过臣(南凉王秃发傉檀向后秦君主姚兴称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向后燕君主慕容垂称臣);都遇到了一个北方夙敌(公元411年与公元413年,南凉两度被北凉围都被迫交人质以求撤兵;公元402~487年,柔然南侵与北魏北伐均达二十余次)。

都因为北方强敌的压力迁都(公元410年,迫于北凉威胁,南凉将都城由姑臧迁往乐都,次年姑臧被北凉攻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柔然对北魏旧都平城的威胁);都因为汉化而使国家走向灭亡(南凉在抓回了乞伏炽磐后效仿汉族惯例并未将其处死,最终被其消灭;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统治阶层汉化后迅速走向衰落,为未来北魏灭亡埋下了伏笔)。

道武帝拓跋珪到底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还是儿子

《魏书》中记载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是“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也”,即是说拓跋珪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他的父亲是献明皇帝拓跋寔。

但是《晋书·苻坚载记》中记载与《魏书》便不相同。《晋书》称苻坚派“安北将军、幽州刺史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率幽州兵十万讨代王涉翼犍。”涉翼犍即是什翼犍。什翼犍战败,退走北漠,苻洛追奔逐北,什翼犍继续退守阴山,“其子翼圭缚父请降,洛等振旅而还”。这里的“翼圭”是否就是拓跋珪呢?如果是拓跋珪,为何又称其为什翼犍之子?

《魏书·序纪》记载:“(昭成)三十四年春,长孙斤谋反,伏诛。斤之反也,拔刃向御座,太子献明皇帝讳寔格之,伤胁。夏五月,薨,后追谥焉。秋七月,皇孙珪生。”也就是说拓跋珪是拓跋寔的遗腹子。贺兰氏死于皇始元年(396年),时年四十六,拓跋寔死于昭成三十四年(371年),当时贺兰氏才二十一岁。

在南朝史书中也都称“圭”为“犍”之子。比如《宋书·索虏传》记载:“什翼鞬勇壮,众复附之,号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据阴山,众数十万。其后为苻坚所破,执还长安,后听北归。鞬死,子开字涉珪代立。”《南齐书·魏虏传》称:“太元元年,苻坚遣伪并州刺史苻洛伐犍,破龙庭,禽犍还长安,为立宅,教犍书学。分其部党居云中等四郡,诸部主帅岁终入朝,并得见犍,差税诸部以给之。坚败,子圭,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据中山,还领其部,后稍强盛。隆安元年,圭破慕容宝于中山,遂有并州,僣称魏,年号天赐。追

谥犍烈祖文平皇帝。”

当然这些记载与《魏书》记载除了拓跋珪与什翼犍的关系不同之外,也有一些容易让人质疑的地方,如径称“什翼圭”直以“什翼”为姓;什翼犍的追尊庙号是高祖,谥号是昭成皇帝;烈祖是拓跋珪死后庙号,后来孝文帝改为太祖;文平皇帝谥号魏书不载,未详何人,拓跋珪倒是追尊过拓跋郁律为太祖平文皇帝,拓跋郁律是什翼犍的父亲。

《南齐书》又称“子圭,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据中山,还领其部,后稍强盛”,即拓跋珪称呼慕容垂为舅舅,按慕容垂为慕容皝第五子,而拓跋什翼键皇后先为慕容皝之妹,“未几而崩”,就又娶慕容皝之女为妻,生下了献明皇帝拓跋寔,也就是拓跋珪的父亲。则慕容垂是拓跋寔的舅舅,也就是拓跋珪的舅爷。

南北史书不同,颇给人一种“不是一国不详其情”的感觉,但是周一良先生认为,南北史书所载都是正确的,即拓跋珪是拓跋什翼键之嫡孙,但是在拓跋寔死后,即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纳子妇贺兰氏为妻,而南朝不知道其中内情,便认为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儿子。

《苻坚载记》还记载了什翼犍被俘往长安后,“坚以翼犍荒俗,未参仁义,令入太学习礼。”便是汉化后的氐族苻坚认为什翼犍娶子妇的行为不符合礼制,所以将什翼犍送往太学习礼,同时“以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

什翼犍纳贺兰氏后,还生下一子,即秦王觚。“后后少子秦王觚使于燕,慕容垂止之。后以觚不返,忧念寝疾,皇始元年崩。”《魏书》称秦王觚是昭成第三子秦明王翰之子,使慕容垂,“垂末年,政在群下,遂止觚以求赂。太祖绝之。觚率左右数十骑,杀其卫将走归。为慕容宝所执,归中山。垂待之逾厚。觚因留心学业,诵读经书数十万言,垂之国人咸称重之。太祖之讨中山,慕容普驎既自立,遂害觚以固众心。”可见正因为是秦王觚正是贺后小儿子,因秦王觚为燕所害,致使贺后想念儿子悲伤过度而亡。但魏书曲笔记载秦王觚为秦明王翰之子,则不确,如果拓跋觚是贺后与拓跋翰之子,则应为拓跋寔死后,拓跋翰“兄死妻其嫂”,但是拓跋翰“建国十年卒”,即什翼犍建立代国十年也就是昭成十年(347年),在拓跋寔死之前二十四年就死了,此时贺后尚未出生呢。所以魏书此处是为什翼犍讳,秦王觚应是什翼犍与贺后之子,是拓跋珪母弟。

标签: 败给拓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