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与蒙古人,匈奴与蒙古族??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169

匈奴与蒙古族??

  匈奴和蒙古可能是一个族源的民族

  目前,学术界普遍承认蒙古人属于东胡族系。东胡是后来退居辽西的乌桓人和东汉以后崛起的鲜卑人的祖先,蒙古人的远祖。匈奴在古代史籍中被称为胡,根据历史记载,东胡的称呼反映出蒙古人和匈奴人一样是胡,因为其分布在匈奴东部而曰东胡。

  马利清副教授认为,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蒙古中部、东部的石板墓文化的使用者可能是匈奴和东胡的共同祖先,匈奴和东胡在种族上都属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他们在种系上是同源的,地域范围上是接近的,文化特征上具有相似性。由此推及:匈奴和蒙古可能是一个族源的民族。当然,并不能说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他们在时间上已经相距非常遥远。

  匈奴主体民族起源于蒙古中部地区

  关于匈奴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最集中的、与匈奴文化特征最接近的遗存是蒙古国境内的石板墓文化。马利清告诉记者,匈奴的主要分布区在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后这一区域成为匈奴的活动中心,匈奴帝国的政治中心就建立在蒙古国中部偏北地区,匈奴墓在墓葬石结构这一点上确实是继承了石板墓的特点,并且在葬俗、物质文化特征上较多地继承了石板墓的一些传统。

  据资料记载,石板墓葬平面近似长方形,个别也有正方形、梯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均以石板为葬具,石板的上端高出地表。这些墓内遗物很少,有的是空墓,只发现一些陶器残片、珠饰、蚌刀、石镞、石叶、石锛、玉璧及零散的人骨。墓群地表直立一块长方形石标,无刻字和图形。

  匈奴墓葬地表多树立石头标志或者土石封丘,墓穴四壁贴以竖立的石板或者大石块,随葬青铜装饰品、马具以及金银器、玉石串珠、贝、骨器、陶器,普遍殉牲。石板墓的一些特征后来成为匈奴文化的典型特征。

  匈奴和东胡起源—氏

  那么,匈奴与东胡两者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匈奴语边界的意思)。” 可见,匈奴与东胡是两个相邻的不同政权。

  疑点仍然很多

  尽管大量资料总结出来的结论可以说明匈奴人就是原始蒙古人,但是与此同时,仍然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蒙古中部石板墓与匈奴文化更为接近,然而东部石板墓居民与匈奴人在血统上和面部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前苏联专家鲁金科的研究结论表明:蒙古东部石板墓中的头骨在面部比例上与匈奴人头骨有较大差别。他指出,匈奴文化与前期的石板墓文化有本质的区别,石板墓居民与匈奴人的体质构成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在遗传学上没有任何联系。

  看来,来自不同地区的石板墓人类学标本对于研究其与匈奴文化的关系的影响颇为不同,石板墓文化的分区、分期研究还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

  马利清副教授告诉记者,事实上,石板墓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我们必须正视的一点是,石板墓时代和分布范围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在葬俗上存在明显的差别。目前,对石板墓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笼统地说匈奴文化起源于石板墓的结论显然不够严谨。

  总而言之,似乎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匈奴人与蒙古高原中部地区的石板墓居民在血缘上关系更为密切,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更多的联系,匈奴人与蒙古东部的石板墓居民在血缘上差别较大,这或许就是匈奴和东胡两个不同政权建立的基础。

  另外,马利清副教授向记者强调,国内外考古出土资料和人类学头骨鉴定结果已经证实,匈奴人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蒙古人很接近,都属于蒙古人种当中的北亚类型。但是,人种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蒙古人种和蒙古民族不是一回事。识别民族的主要依据是共同的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物质和精神文化因素,侧重于对人群社会文化属性方面的考察;划分种族的标志是体质结构上的某些共同的遗传性状,一般以肤色、眼睛的色素和形态结构、发色,以及颅形、面形、鼻形、唇和血型及其他遗传学特征为依据,着重对其自然生物属性的考察。相同人种不一定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对于特定的人群,二者之间又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在人种形成过程中,地理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人种的地理分布相对固定,然而民族的形成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并不是说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语言学的、考古学文化特征的比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丧葬习俗的比较等等。

匈奴与蒙古族??_百度图片搜索
抱歉,在该筛选条件下,没有找到与匈奴与蒙古族??相关的图片。


百度建议您:
  •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
  • 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
  • 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 加载更多图片
    找到相关图片2张
    反馈

    匈奴人和蒙古人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北方民族无论是那个民族都融合了多民族的血液、文化、习俗,任何民族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纯净的民族。

    现代蒙古人的祖先是室韦蒙古。当然,如同任何民族一样,在其民族发展的历史上,

    都融入异族的血液,而且,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地处不同方位的部落会融入不同异族的血液和文化。

    室韦蒙古是古东湖族的一支,所谓东湖,近年来,我越来越认为就是通古斯的别音,

    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那么,北方很多民族就都同属于亚洲大陆一个最古老民族--- 通古斯。

    只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分化出许多部族,最后演变成不同的民族。

    历史上民族的分分合合如同国家版图变更一样,民族特性和文化也是在融合统一后出现分道扬镳,然后再融合、再分化。你所说的北方历史上一些民族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和他们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人口数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相对落后的被先进的同化,人口数量少的民族,被人口众多的民族同化。

    如何防止被同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越是固守原有文化,越可能加速被同化,因为固步自封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文化,推动自身社会文化发展,不断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更长久地保持本民族的特性。

    匈奴就是指蒙古人吗?

    匈奴人的起源!

    ??

    ??

    ??

    ?? 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匈奴一名与后来罗马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中国边境上,即在鄂尔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赵国的中国人。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正是为了有效地防范这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山西)的中国人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这一军事改革带来了中国服装上的彻底变化;弓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里学来的骑兵裤子所取代。从游牧民哪里,中国武士们还模仿了羽毛装饰的帽子、"三尾服"和后来对名为"战国时期"的艺术起到很大作用的"带扣"。也正是为了防御匈奴,赵国及其邻近诸国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 据中国史家司马迁记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中国人把这些词解释为"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在这些词中可以发现突厥-蒙古语词根,特别是"撑犁"是突厥-蒙古语词(Tangri,天国)的译音。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的官职,即屠耆王,意为左右贤王。汉文译音"屠耆"与突厥字(doghri)有关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实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所能谈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的那样,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统治集团内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这个游牧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一般行进的方向是朝南,这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已成为习惯;类似的现象在匈奴的后裔、6世纪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

    ??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

    ?? 上述服装的一些细部,特别是裹齐踝部的裤子,对匈奴人与斯基泰人来说都是共同的。有许多习惯也是相同的:如葬礼上的牺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长(或首领)的墓上,割开其妻子及随从们的喉咙,至于匈奴人,其人数达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罗多德(IV.65)记载,斯基泰人将敌人的头盖骨在沿眉毛平处锯开,在外面用皮套蒙上,里面嵌上金片,作为饮器使用。《前汉书》证实了匈奴人中有同样的习惯。这一习惯特别是从老上单于用月氏王的头盖骨来饮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确实,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头看作战利品的。希罗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战利品中展示他们砍下的敌人的头颅以及挂在马缰绳上的头皮,以示夸耀。

    ??

    ?? 在匈奴的后裔,即公元第6世纪的突厥人中,一个战士坟墩上的石头,其数目是与他一生中所杀敌人的数目成比例。这种嗜血性的风俗也同样盛行于印欧种和突厥-蒙古种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敌人的血洒在插在一个小土堆上的神圣的短弯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杀死的第一个敌人的血。匈奴人在订盟约时,要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时,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

    ??

    ?? 像斯基泰人一样,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们生活的节奏也是由他们的羊群、马群、牛群和骆驼群而调节。为寻找水源和牧场,他们随牧群而迁徙。他们吃的只是畜肉(这一习惯给更多是以蔬菜为食的中国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谢裘,住毡帐。他们信奉一种以崇拜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的、含混不清的萨满教。他们的单于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体匈奴人(这个季节马最壮)课校人畜。所有的中国著作家都把这些野蛮人描述成顽固的掠夺者,他们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耕地边缘,侵袭人畜和抢劫财产,然后在任何还击可能来到之前带着战利品溜走。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的战术是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况下,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他们的敌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由于他们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这些方法相当有效。在从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时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这些方法都很少变化。对于所有那些由马上弓箭手组成的部落,无论是东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罗多德所陈述的,斯基泰人对付大流士就是采用同样的策略。大流士及时地意识到这种危险,并且在这种"退出俄罗斯"可能终止灾难的来临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国将领后来因为缺乏这种谨慎,他们受到匈奴人佯装逃逸的蒙蔽而进入沙漠荒凉之地,在那儿遭到了屠杀呢?

    ??

    ?? 至于匈奴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的语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鸟库吉倾向于把他们归入蒙古种人。相反,伯希和从汉文译本所提供的反复核对的几次巧合中,认为全面来看,这些匈奴人应该属于突厥种,特别是他们的政治领导人。

    匈奴人和蒙古人的关系

    中国北方民族无论是那个民族都融合了多民族的血液、文化、习俗,任何民族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纯净的民族。

    现代蒙古人的祖先是室韦蒙古。当然,如同任何民族一样,在其民族发展的历史上,

    都融入异族的血液,而且,地域分布较广的民族,地处不同方位的部落会融入不同异族的血液和文化。

    室韦蒙古是古东湖族的一支,所谓东湖,近年来,我越来越认为就是通古斯的别音,

    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那么,北方很多民族就都同属于亚洲大陆一个最古老民族--- 通古斯。

    只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分化出许多部族,最后演变成不同的民族。

    历史上民族的分分合合如同国家版图变更一样,民族特性和文化也是在融合统一后出现分道扬镳,然后再融合、再分化。你所说的北方历史上一些民族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和他们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人口数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相对落后的被先进的同化,人口数量少的民族,被人口众多的民族同化。

    如何防止被同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越是固守原有文化,越可能加速被同化,因为固步自封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文化,推动自身社会文化发展,不断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更长久地保持本民族的特性。

    匈奴人与蒙古人有什么不一样?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二、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匈奴人突蕨人的祖先,突蕨人是蒙古人的祖先。

    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匈奴是现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国是蒙古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

    古突厥最早也是蒙古人种,高加索相貌是后来才混入。所谓游牧民族,就是到处游荡的放牧,今年在蒙古草原放牧,过几年草场闹雪灾、鼠灾、蝗灾或其他灾难时,就可能转场去中亚草原了,再过十年中亚草原再闹灾时,可能就转场去东欧草原了,一路掠夺人口,可能一个突厥男人在中亚掠夺了一个波斯女人生一个儿子是混血,十几年后他混血的儿子在东欧又掠夺了一个俄罗斯女人生个孙子是高加索人了,结果一家人蒙古人种、欧亚混血、欧洲人都有,今天土耳其人以及其他突厥人就是这样诞生的。

    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是同源,底层词汇都是相同的,两种语言分化是西迁后的事情。而西迁前的固有词汇,在当代蒙古语和当代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是共同词汇。

    [图]同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的第一人称单数分别是bi、bi、bän;第二人称单数ci、si、sän;第一人称复数bid、be、biz;第二人称复数ci、suwe、siz。蒙古语和土耳其语有相同的复数后缀(蒙古语nar / ner、土耳其语 lar / lär),其他共同特点还有很多。

    古突厥与今天的突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古突厥的直系就是现在的蒙古人。蒙古人属“留守突厥”,而今天土耳其以及其他的众多突厥人属“西迁突厥”。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一样,原本也是信奉萨满教的长生天的信徒,后来才皈依了真主,长生天即“蒙哥·腾格里”,蒙古语是“Mongke Tenger”,突厥语是“Mangu Tangri”。历史上从蒙古西迁的人几乎全部伊斯兰化,现在意义上的“突厥人”的含义即“来自蒙古草原伊斯兰化的游牧人”。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选择伊斯兰化,也是为了迎合和拉拢当地的突厥同胞。随着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的伊斯兰化,当地蒙古人的后裔也成为了新一代的突厥人。14世纪中亚著名的帖木儿大帝就是蒙古尔斯坦的突厥人(即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属尼伦蒙古的八鲁剌思(Barulas)部,他的祖先在西迁前与成吉思汗的祖先是亲戚。

    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到蒙古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点就连稍有良知的国内学者都承认,如《北狄与匈奴》中说:“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突厥语又同柔然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这样,从匈奴、鲜卑、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联也。”

    中国人所谓的“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因为宋朝学者洪皓犯下的一个低级错误,由于他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后世中国史学界出现了“蒙古出自东胡室韦”的谬论。室韦和女真仅仅一江之隔,而蒙古在漠北,从《蒙古秘史》第一句,10世纪就在蒙古三河之源的布尔罕山,与室韦隔着几千里,稍微有点地理常识,了解12世纪的历史地理的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匈奴、鲜卑、柔然都是蒙古种族、蒙古语族,他们称霸草原的时候,室韦还在母系社会。但中国官方很乐意宣扬“蒙古出自东胡室韦”论,因为这样一来,蒙古人的起源地就成了“中国东北”了,意图非常明显。

    原始突厥是匈奴里的北匈奴一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边,属蒙古利亚类型,这个地方就是苏武牧羊之地,当时看管苏武的匈奴人就是突厥人,贝加尔湖西岸跟西方人居住地很近,当时属于高加索种人的塞种人游牧地区跟此地接壤,所以突厥人在早期就混入高加索血统很正常,但那个时代突厥还是蒙古利亚人血统为主体的人群,包括到后来的阿史那家族以及之后的塞尔柱突厥皇族都是蒙古人种,就是今天蒙古人的长相。

    另外遗传学也证明了蒙古族和匈奴突厥的关系,文字太多不一一搬上来了,有兴趣可以自行再搜索。

    再补充一点:

    突厥人原本就是跟今天蒙古人一样的蒙古利亚类型人种,当代突厥人的语言相近,但人种分一下几个集团:

    [1]部分突厥西迁中亚后,游牧突厥人很少跟波斯人混血,主体还保留原始突厥人血统,还是蒙古利亚类型的人种,比如: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等民族。

    [2]原始突厥人西迁中亚后混入波斯语诸民族的血统,农耕突厥人演变成欧亚混血的人种,比如: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维吾尔人等。

    [3]欧亚混血人种的中亚伊斯兰化突厥人继续西迁,西迁的至高加索以西的欧亚混血突厥人混入了亚美尼亚人,希腊人血统,演变成南欧型人种,比如: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等。

    [4]欧亚混血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的中亚伊斯兰化的突厥继续北移,进入斯拉夫人的东欧,演变成东欧鞑靼民族。鞑靼人有两个人种:斯拉夫人种的鞑靼斯坦人、伏尔加鞑靼人。欧亚混血人种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西西伯利亚鞑靼人。

    蒙古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吗?

    不是;

    匈奴不可能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祖先是东胡,曾经是匈奴的奴隶。匈奴最初在河套地区出现的时候,那时候东胡各民族还没有什劣迹,东胡是被匈奴欺辱的对象。史书上有很多记载匈奴到东胡各部落杀人、抢夺牧群,东胡人打不过,就把女人献给他们,受他们逼迫去打汉地。但东胡不情愿,曾经和汉朝暗中往来,联手进攻匈奴,被匈奴发现后,又打到东胡地区大批杀人,东胡被迫投降,献出女人做赔偿,答应匈奴和汉朝为敌。给匈奴出兵。

    后来汉朝强大以后,就给东胡的乌恒、鲜卑提供武器、钱财,雇用他们打匈奴。以割掉匈奴耳朵的数量来邀功请赏。有些东胡部落(主要是鲜卑)干脆就不放牧了。靠屠杀匈奴部落人民为生,得到了汉朝大批钱财。可以说,东胡是屠杀匈奴人民的凶手。后来匈奴支持不住,就全族西逃,几百年后出现在欧洲。没有逃走的奴隶部落,大多数和汉族融合了,只有少量被鲜卑掠为奴隶。

    匈奴的语言到现在还不能确定。由于讲阿尔泰语的各民族在游牧、抢劫和屠杀的方式上和匈奴相似,所以大多学者倾向于他讲阿尔泰语系,很多西方学者相信是某种突厥语,主要原因是其地盘后来长期被讲突厥语的各民族反复争夺。但是,讲汉藏语系的羌族和汉族当时比东胡使用游牧生活方式更长,羌族当时也没有脱离游牧生活,和匈奴接触更多,所以,不能排除匈奴讲汉语或羌语某种方言。按照史记说法,匈奴是炎黄苗裔,它不断欺辱讲蒙古语的东胡各民族和讲突厥语的丁零各民族。也可能说的说是汉语或羌语某方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绝不会说东胡(蒙古)语,因为讲东胡语的各民族当时离匈奴活动地区非常远,匈奴最初在汉地西北出现,东胡在东北很远地方。中间是讲突厥的丁零。匈奴把丁零赶走以后,才和东胡接触,并对其进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所以,匈奴是蒙古祖先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匈奴本部所占土地并不属於蒙古,其族西迁后,土地被汉族和讲突厥语的游牧民族使用。那时讲东胡语言(蒙古语属於东胡语族)集中在外蒙东部地区,受到讲突厥语游牧民族的欺凌。只有在蒙古帝国崛起后,才从汉族、突厥各民族手中抢过其土地。元朝被明朝推翻以后,内蒙一代的土地又归还到汉族手中,外蒙被掠夺土地被讲蒙古语和突厥语的各民族反复易手。

    把匈奴说成是蒙古祖先,是蒙古国企图蚕食我国领土的政治阴谋。蒙古族起源于外蒙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区,大多数故土已经被俄国夺取。蒙古现在的土地都是在蒙古帝国崛起后依靠屠杀掠夺而来。在历史上不属於蒙古族。游牧民族本来没有固定的土地概念,生活方式类似于流寇。不断迁移,寻找水草和文明地区可以抢劫的资源。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土地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而且他们对中国有领土野心,在外蒙独立后,曾经数次发兵侵占中国领土,被国民党军队击退。蒙古国篡改历史,把匈奴描写成祖先,是想把中国领土占为己有的一部分,它试图迷惑世界,让人以为包括内蒙在内的大片领土是蒙古人几千年以前就拥有的。这是一个阴谋。

    令人气愤的是,我国某些吃里扒外的人,积极地配合外蒙的阴谋行动。和外蒙一道篡改历史,把匈奴说成是蒙古祖先。他们在上上下下进行了各种欺骗,在文艺节目演王昭君出塞时,用蒙古服装和音乐代替扮演有关匈奴的情节。另有学者自己装成匈奴后裔,谴责汉朝对匈奴的自卫反击行为是民族压迫。有一个姓白的学者把班固汉书记载的“(匈奴)贪而好利,人面兽心”的描述,说成是对全国少数民族的侮辱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在配合蒙古国宣称内蒙土地属於蒙古的阴谋行动。由於我国历史教育不足,全民正在这种阴谋下一步步的走向陷阱。

    蒙古人是不是匈奴后裔

    从历史一点一点捋吧。先说匈奴,匈奴最早雄起的时候只是阴山脚下的一个不算大的部落,后来渐渐吞并周围的部落,逐渐滚雪球一般地成了中国北部三大部落之一,东有东胡、西有月氏。后来它又打败了东西两方,成为了中国北部的草原霸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匈奴不仅仅从这些部落中获得了土地和牛羊,还有人口。比如白马、休屠、浑邪等都是举族归附的有名的部落,而这些原来不是匈奴人的也被认为是匈奴人了,月氏、东胡之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之后匈奴被缓过劲来的汉朝暴揍,从汉武帝开始到汉章帝200年的战和彻底打垮了匈奴,除了河套、阴山这一块匈奴祖地,剩下的基本上都丢了。但是这块地上还有人吗?自然是有的,还不少,都是匈奴人,即使有些什么高车、丁零什么的,也都可以称为匈奴人。之所以说丢了,是因为匈奴单于完蛋了,这块地成了权力的真空带,但不是无人区。于是被匈奴打得藏在大兴安岭里面的东胡遗民跑出来了,一支西迁被称为鲜卑,一支南下被称为乌桓。乌桓还比较纯粹,但是鲜卑面对的则是有着非常多匈奴人的北方草原,那么出现的必然是民族融合。当然草原民族的民族融合比较粗放,就是大家都承认自己换了个民族,那就完了,就像浑邪认为自己是匈奴以后,那就成了匈奴的浑邪部落了。所以鲜卑同化匈奴也差不多,而且还出现了匈奴铁弗部和鲜卑拓拔部两个混血种族——前者是匈奴父鲜卑母、后者是鲜卑父、匈奴母,当然只是这么说,主要意思是拓跋鲜卑是大量容纳了匈奴人的一个鲜卑部落。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草原上的鲜卑族,血统上超过一半是匈奴的。当然大家伙都认为自己是纯正的鲜卑人,都来自东边的大鲜卑山。乌桓到东汉末年就被曹操给干掉了,没什么好说的。

    鲜卑在西晋各族人民反晋大起义的时候看到了机会,当时除了鲜卑,其他各族都生活在西晋内部,所以实际上看起来是西晋大乱,那么鲜卑自然也可以来分一杯羹,慕容鲜卑率先发难,宇文鲜卑、拓跋鲜卑紧随其后,最后成了北魏。但是这些家伙致力于中原,就把草原上给放下了,那么草原上必然会有新的主人出现。很值得庆幸的是,并没有外族来,因为草原上鲜卑还是如日中天,鲜卑族柔然部最后形成了一统,柔然成了势力范围东起日本海,西抵东罗马的超级大国。柔然创立了可汗制度,这个制度对于草原,就像皇帝制度对于中国。之后的突厥、蒙古,都是以此为制度的。即使是到了清末,草原上仍然是汗国。

    同样的,柔然被突厥推翻,突厥被唐朝打残,蒙古从东边的大兴安岭一步一步迁到草原,就和之前的一样,吞并其它的部落,纳其子民和牛羊。就像蒙古人中有非常多的突厥种,突厥人根本就是柔然人,柔然人就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混合。蒙古人中自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匈奴血统的。

    但是,最重要的那些蒙古人、血统纯的蒙古人,很明显就和匈奴没什么关系,因为蒙古人是东胡一系的,和匈奴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系列。

    匈奴和蒙古有关系吗?

    有。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建立国家。匈奴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蒙古历史上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民族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扩展资料:

    匈奴的经济

    匈奴人主要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马、牛、羊三种,其中又以马最为重要。在饮食当中,肉、乳品尤为普遍,有时会食用鱼类。其生活地点常随着季节转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们很早就制作裤子、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无论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适应当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庐,是毡帐所制的帐幕,需以木条作柱梁。并使用各种陶器及金属器。

    匈奴人不仅有耕田产谷,还建有谷仓来藏谷。除在本部耕种外,在西域还有骑田。匈奴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交换,以牲畜去换取奢侈品。常与汉人互市交易,并将汉人物品转买运到西域各国并包括罗马帝国,在汉对西域通道中断之时尤为如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匈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国

    匈奴是蒙古族吗?

    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蒙古中部、东部的石板墓文化的使用者可能是匈奴和东胡的共同祖先,匈奴和东胡在种族上都属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他们在种系上是同源的,地域范围上是接近的,文化特征上具有相似性。

    匈奴和蒙古可能是一个族源的民族。当然,并不能说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他们在时间上已经相距非常遥远。

    扩展资料

    匈奴疆域

    匈奴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

    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以大戈壁为中心分为南、北。与现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带的山区,如阴山,当时尚有数量众多的树木,而平地有面积广大的草原。

    曹魏时,分匈奴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临汾);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州);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匈奴

    标签: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