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历史原型是一位富有政治谋略的女人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385



历史剧《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是位真诚坦率、勇敢坚决,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她的人物原型,是明朝明宣宗朱瞻基的孝恭章皇后孙氏。


孝恭章皇后孙氏本名、生年不详,山东邹平人,河南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她自幼成长于永城,因容貌出众、恭谨贤淑而远近闻名,这引起了彭城伯夫人的注意。


彭城伯夫人是诚孝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之妻)的母亲,在一次跟女儿闲聊时,提起了孙氏,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言者有心,听者也有意,原来张氏的长子朱瞻基年方十岁,已经到了可以选择伴侣的年纪,而明成祖朱棣也正在为自己喜爱的孙子张罗此事。所以,张氏便将孙氏推荐给明成祖。


永乐八年(1410年)。孙氏入宫,一边陪伴朱瞻基成长,一边接受婆母张氏的教导,接受宫中礼仪的培训。


孙氏由于与朱瞻基自幼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朱瞻基有誓言,自己成年后,要立其为正妻。但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册封典礼上,明成祖却钦定胡善祥为皇太孙妃,孙氏当时被封为嫔。这让朱瞻基非常不爽。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皇太孙朱瞻基登基后,在立胡善祥为皇后的同时,也把孙氏进封为贵妃,并破例赐予她金册、宝印。这时,明宣宗非常宠爱孙贵妃,连胡皇后都不及她受宠。而且,孙氏后来又为朱瞻基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这让朱瞻基心花怒放。


胡善祥皇后以贤著称,肚子却不争气,只生下了两位公主;又因为为人认真而正派,经常劝谏明宣宗勤于政务、不要玩物丧志,明宣宗起初还能虚心接受,久而久之觉得她啰嗦,便腻烦起来,萌发了废胡立孙的想法。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不顾重臣们的劝谏,以胡皇后无子、体弱多病为由,令其“主动”上表辞去皇后职位,随即立孙贵妃为皇后。


尽管孙氏成为皇后以来一直受到了颇喜欢胡善祥的婆母张氏的轻视和压制,但明宣宗对她恩爱持续不断,所以,孙皇后依然生活得很幸福。


宣德十年(1435年),即孙氏上位7年后,年仅38岁的明宣宗便英年早逝了。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而孙氏则顺理成章地进位为皇太后。


英宗即位之初,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在操控,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氏薨逝。随后,孙皇后的影响力才得以提升;但同时,宦官弄权现象也日益明显了起来!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带二十多万明军精锐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围歼,英宗朱祁镇被俘。


这时,孙太后走向了大明王朝政治舞台的中心,她审时度势,痛斥了部分意欲南逃的朝臣;接受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建议,将郕王朱祁钰(明英宗的异母弟)扶上帝位,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一举措彻底粉碎了瓦剌部头目也先挟朱祁镇向大明攻城掠地、以赚起大明利益的阴谋,化解了大明王朝一场空前严重的政治与军事危机!


而朱祁钰上台后,压根不提迎回兄长的事,孙太后对此不动声色,她屡次三番地派人给明英宗寄去御寒的棉衣,以坚定儿子生存下去的信念。


礼部左侍郎杨善奉命出使瓦剌后巧妙斡旋,迎回了明英宗。明英宗回到北京后被朱祁珏幽禁于南宫,宫门的锁被灌铅水,南宫周围的树木也被砍伐殆尽,以防这位先皇与旧臣接触而节外生枝!


孙太后依然不提抗议:她悉心地保护好被幽禁的朱祁镇和孙儿朱见深,静待时局的改变。


景泰八年(1457)正月,朱祁珏卧病不起,早先,他自己立的太子朱见济与杭皇后已先后离世。此时,徐有贞、石亨、曹洁祥等人乘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迎立明英宗复辟了皇位,夺门之变是在孙氏明确的支持下进行的。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明史·卷一百一十三》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60岁左右的孙太后薨逝。孙氏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是因为她长袖善舞、使大明王朝渡过了两场劫难,于风口浪尖上稳住了大明王朝的航向,从而避免了山河变色与生灵涂炭,为大明王朝的国祚延续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