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范雎是怎么死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296

范雎是怎么死的

范雎是病死的。

秦昭王五十年11月,范雎在诱说秦昭王杀死白起以后,同年,范雎所举荐的郑安平在邯郸投降赵国,按秦法,范雎当连坐收三族,这次秦昭王包庇了他。

五十二年,范雎的恩人所推荐的秦河东守王稽又与诸侯通,被判连坐。司马迁说,这次秦昭王还是没有怪罪范雎,但范雎心不自安,蔡泽听说了之后进入秦游说范雎,于是范雎向秦王举荐了蔡泽,自己隐退,不久后病死。

扩展资料:

范雎在做秦国丞相的时候曾经害死了秦国著名的将领白起,但是那陷害岳飞博得千古骂名的张俊可有所不同,他是秦国不折不扣的大功臣。

他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方针,使得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走上了健康正确的方向,从此秦国遂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得寸亦大王之寸,得尺亦大王之尺,秦军所向披靡,蚕食鲸吞,占尽战略上的主动,为最终横扫天下,混同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范雎是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政治短视者,这遂使得他对白起的功勋耿耿于怀,必欲捣乱破坏之而心甘。

这种根深蒂固的敌意与矛盾,在秦军长平大捷后顿时尖锐激化起来,最后闹成了一次总冲突、总爆发。

长平一战,白起统率秦军全歼赵军主力四十余万,从根本上消灭了关东六国赖以抗秦的有生力量,秦统一天下的道路从此畅通无阻了。

白起本人也因此战的大获全胜而功名达到鼎盛他把握战机,及时进围赵都邯郸,期待一举灭亡赵国,把秦灭六国的事业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然而,白起的巨大成功,却使得范雎心头滋生一股酸溜溜的感觉,感受到莫大的空虚失落。他的这种微妙心态,自然有聪敏人察觉并加以利用,纵横家苏代于是就向范雎进言:赵国一旦灭亡,秦王便成了天下的主宰,白起也将因功晋升为三公。

接着苏代话锋一转,向范雎点明白起继续建功与范雎本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苏代居心叵测地向范雎建议:且不如答应赵、韩诸国的求和意愿,放过赵国,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苏代的建议正中范雎欲阻白起再立功的下怀,为了个人的得失,为了倾轧打击白起,范雎他再也顾不得国家利益了,竟然向秦昭王建议允许赵国求和。

头脑简单的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遂下令解除邯郸之围,使得白起灭赵的战略计划功亏一篑。唾手可得的胜利就这样被轻易葬送,这当然教白起既伤心又失望。

而对于采纳范雎意见的秦昭王本人,白起内心深处也萌生了些许不满。所以当秦昭王改变想法,决定重新围攻邯郸时,白起就托病不朝,死活不肯出任主帅。

秦昭王知道他有病是假,闹情绪是真,故一再坚持让他挂帅出征,并数次派范雎上门去劝请。白起一见范雎就来气,更是坚辞不从,君臣关系从此而变得十分紧张。

对于一直嫉妒白起军功的范雎来说,眼下的僵局正是他梦寐所求的。为了彻底除掉白起这个竞争对手,他决定趁热打铁,利用秦昭王对白起的信任危机,鼓簧摇舌、挑拨离间,进一步强化秦昭王对白起的恶感。

不过对于范雎而言,白起被削职流放还不能算是完全遂愿,他的终极目标是消灭白起的肉体,彻底斩草除根。

为此他再接再厉,向秦昭王进谗言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昭王听了火冒三丈,于是就下令逼白起自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雎

范雎有什么事迹?

范雎早年家境贫寒,后出使齐国为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范雎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善辩,本欲求官于魏王,但因家贫无资可通门路,不得不改为入中大夫须贾门下为宾客。

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

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

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范雎人睚眦必报,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以报其恩。

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与兴起的赵国发生长平之战。两军对垒3年后,范雎于前260年成功地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此后秦军乘胜追击,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希望一举灭赵,但是于前259年秋被率军来援的信陵君击溃,郑安平兵败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雎

范雎,怎么念啊﹖

范雎的读音:fàn jū

释义:

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一、雎的读音:jū

二、汉字释义:

〔~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亦称“王雎”。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隹

五、相关词组:

雎尔、次雎、王雎、关雎、趑雎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竖、横折、横、横、提、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二、词语释义:

1、雎尔

可爱的鸟儿的意思。

2、次雎

犹豫不进貌。

3、王雎

见“ 王鴡 ”。

4、关雎

《诗·周南》篇名。 为全书首篇,也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历来对这首诗有不同理解。

鸟名。鱼鹰。

5、趑雎

亦作“ 趑趄 ”。亦作“ 趑趣 ”。亦作“趦趄”。犹恣睢。狂妄、凶暴;放纵肆扰。

范雎简介 历史上秦国丞相范雎怎么死的

范雎

别称:张禄

所处时代:战国

封爵:应侯

官职:秦国相邦

职业:政治家、纵横家、谋略家

人物生平:

范雎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他曾周游列国希望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

后因范雎与须贾一同为魏秦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此事被须贾得知后心里恼怒嫉恨范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范雎再被用刑后假装死去,得以逃脱后改姓名叫张禄。

潜逃到秦国的范雎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公元前264年,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五年之后,秦昭王采用范睢的谋略,施行反间计使赵国大上其当,赵国因为这个缘故,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统帅军队。

结果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进而围攻邯郸。此后不久范睢与武安君白起结下了怨仇,就向秦昭王进谗言而把白起杀了。

后范睢因推荐的郑安平在战场上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和王稽与诸侯有勾结,因犯法而被诛杀等事觉得失去了秦昭王的宠信,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

范雎是病死的,在前255年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后因病死亡的。

扩展资料:

范雎轶事—范雎奔秦

范雎因受魏国国相魏齐的迫害,遭鞭笞后胁折齿断,装死隐匿于厕所之中,后范雎得到看守的帮助得以逃脱,魏齐派人追捕,郑安平一面帮助范雎化名为张禄,隐匿躲藏,一面假扮成差役,接近奉命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

当王稽向郑安平询问魏国是否有贤才想要投奔秦国时,郑安平向他推荐范雎,为了躲避魏齐的追杀,王稽与郑安平约定夜晚与范雎会见,在会见谈话中,王稽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三人约定在三亭冈(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会和后一起返回秦国。

当王稽一行人离开魏国到达秦国的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东)时,正好遇到前来巡查县邑的穰侯魏冉的军队。范雎知道魏冉驱逐六国的说客,于是在车中躲避,魏冉先向王稽询问函谷关以东的局势,又提醒王稽不要收留六国的说客,随后离去。

范雎知道魏冉必会派人前来搜查,于是下车化装成一般随从随车队步行前进。车队行进了十余里,魏冉果然派骑兵前来搜查,发现车中无人后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睢进入秦国首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王稽向秦昭襄王报告了出使情况后,趁机向他推荐范雎,但秦昭襄王没有立即接见范雎,只是让他住在客舍,用粗劣的饭食打发他。一年后,范雎才获得秦昭襄王的接见。

与范雎有关的影视作品:

1997年《东周列国·战国篇》:许正廷饰演范睢。

2008年《西风烈》:孙维民饰演范雎。

2012年《虎符传奇》:谭俊彦饰演范睢。

2012年《传奇》:郭连文饰演范睢。

2013年《大秦帝国之崛起》:吴连生饰演范睢。

参考资料来源:

秦国的丞相范雎的贡献是什么?

秦国的历任外籍大官中的每一位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商鞅是秦的大良造,后被封为商君,是秦国称霸的先行者,正是商鞅的变法才有了秦国称霸的基础。而后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国,开启了伐谋伐战并行的时代,一刚一柔,使得秦国在与列国的交锋中游刃有余。而秦昭襄王与丞相范雎时期,才开始真正称雄于诸侯国,令其他诸侯国侧目。秦昭襄王以前的秦国,列国合谋伐秦,几乎就要了秦国的老命了,秦国需要联合、分化、瓦解其他诸侯国才能度过难关。而在秦昭襄王时期,秦一国就能轻松应付列国伐秦,长平之战之后,更是轻松自如,这里面范雎的功劳不小,而范雎的功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助秦昭襄王主政与远交近攻。

秦昭襄王本来不是秦国的储君,只是因为秦武王的早逝,嬴稷才登上了王位。继位时,由其舅父魏冉与其生母芈八子主导,二人一人主军一人主政,几乎掌控了秦国的全部国家命脉,政事军事都由二人决议。嬴稷因为当时年幼,不得不由其母其舅发号施令,久而久之,嬴稷也习惯了这样的局面。然而人都是有想法的,嬴稷慢慢长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希望能够掌控属于君王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经营秦国,想摆脱其母其舅的控制,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有了范雎入秦。范雎首先呈送给秦昭襄王的第一道策略就是掌权,除魏冉,限太后。这样的策略非常符合嬴稷的想法,同时也能加强君主权力,将已经分散的权力集中起来。后来嬴稷狠心将芈八子的权利削弱,消除魏冉的影响,并将魏冉逐回封地,收回了秦王的权利。

在君权回收以后,范雎又提出了一道策略――远交近攻,逐个击破诸侯国的影响,并以交战列国太过反复为由,改之后的军事策略为消灭诸侯国的有生军事力量,大幅削弱诸侯国的反抗能力。这一策略在后期的交战中得以实施,最著名的就是长平之战,虽然长平之战存在很多因素,才导致了后来的坑杀战俘,但是范雎的策略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秦国一步步做大,到了后期再也没有诸侯国能够独自抗衡秦国,甚至合力抗秦也非常困难,为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后期的战争数据就可以看出来,范雎的策略作用有多大。秦在昭襄王以前,其他诸侯国的伐秦兵力能够达到五六十万,而到了秦赵之战后,六国抗秦的兵力加起来都不够十万,这些就是范雎远交近攻与消灭诸侯国有生军事力量策略的效果,范雎因为其功劳被封为应侯,享誉秦国。

范睢最后什么下场?

范睢最后听了秦昭王的一番话,吓得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秦昭王说:“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而歌舞演技拙劣。这个国家的铁剑锋利那么士兵就勇敢,它的歌舞演技拙劣那么国君的谋计必定深远。心怀深远的谋略而指挥勇敢的士兵,我恐怕楚国要在秦国身上打算盘。

办事不早作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的变化。如今武安君已经死去,而郑安平等人叛变了,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国外敌对国家很多,我因此忧虑。”

秦昭王说这番话意思是激发鼓励应侯。而范睢听了却感到恐惧,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后来,范睢听燕国人蔡泽之言,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列国希望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

范睢后来又劝说秦昭王道:“秦、韩两国的地形,犬牙交错简直就像交织的刺绣一样。秦国境内伸进韩国的土地,就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身内患了心病一样。

公元前266年,范睢请求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议事说:“我住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田文,从没听说齐国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以及高陵君、泾阳君,从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雎

范雎是怎样的一个人?

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了起来,魏国不幸成为秦国首先要攻打的对象,在秦军虎狼之师的攻击下,魏国只能靠不断割地赔款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然而他们却放弃了可以让魏国化腐朽为神奇的超级人才——范睢。

魏国的宰相除了魏文侯时期,全都有一个标志性的特征,那就是嫉贤妒能。公孙痤如此,魏齐也是如此。

最初的时候,范睢以魏国中大夫须贾客卿的身份出使齐国,齐王听说他能言善辩,就偷偷地派人送给他几张银行卡和名牌服装,须贾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就开始怀疑范睢的职业操守,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是用魏国的国家机密换来的,所以回国之后就报告给了当时的宰相魏齐。

魏齐做的事情非常耐人寻味,没有经过任何的调查研究,人证物证完全没有的情况下就下令鞭打范睢,差点把范睢打成十级伤残。范睢知道魏齐是不死不休,所以索性就装死,企图蒙混过关,可是没想到魏齐身为一个国家的宰相,素质居然如此之低,低到了令流氓发指的地步。

魏齐当时正在喝酒,他命令自己手下那些喝醉了酒的门客集体向范睢身上撒尿,并且带头把那东西拽出来尿了一下,我想这种事情连市井无赖都不一定愿意做,魏国任用这样的丞相来对抗强大的犹如恐龙一样的秦国。如果它不亡国,那就说明秦国人太无能了,就像资治通鉴说的一样,六国之王亡于六国,而非秦也。

范睢忍辱负重没有出声,更没有暴跳而起,咬掉某人的老二,等到魏齐等人走了,他就对看守自己的人说:“你放了我将来我必有重谢。”

看守的人也没考虑什么重谢,只是可怜他,于是就去向魏齐请示,能不能把死人扔掉,老放在厕所里回头就臭了。魏齐挥了挥手:“扔远点,别脏了老子的地方。”

范睢这才得以脱身,后来到了秦国。当时秦国已经把三晋打得满地找牙了,但是还没有到把六国当成郡县那么强大。范睢来了,这一天不远了。

有一天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他在路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过去一看果然是范睢,大约是良心发现,有些激动地说:“范睢,原来你没死。”

范睢假惺惺地说:“没死是没死,就是混的惨点,都快吃不上饭了。”

于是须贾请他吃了一顿饭,然后看他衣服太破了,又送给了他一套衣服。然后须贾说自己要去丞相府,找秦国的丞相,范睢说:“我认识路,要不我带你去吧!”

于是,须贾就让他为自己赶车,一会儿到了丞相府,范睢进去通报就再也没出来。须贾一问,看大门的很奇怪地说:“刚才你见到的那个就是我家丞相!”

这货当时就晕了,爬着进了范睢家的客厅里,当时范睢组织了一群人来鉴证自己雪耻,大家正在喝酒,情形大致和他受辱当天差不多吧。也就是说,他为了治疗自己的心理伤痛,来了个案件重演。

他让人拿来一些牲口吃的东西扔给须贾,大怒着说:“你之所以不死,是因为你刚才请我吃饭,又给我衣服,还有点古旧之情有点人味!”然后又大声说:“回去告诉魏王立即杀了魏齐,不然我就帅军进入魏国,杀光你们国都所有的人,滚蛋!”

从这番话里面可以看得出来范睢是个重感情的性情中人,如此深仇大恨,别人已经害了他的性命,他只因为人家对他还有一点怜悯就轻松放过,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对朋友如此,对国家更加如此,他热爱魏国,但是魏国不热爱他,他只有投奔秦国反过来灭亡自己的祖国。而从另一个角度讲,魏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二话不说,立即逃跑到了赵国,连宰相都不做了。秦国强大到何等地步可想而知,范睢他说得出就能做得到。

范睢给秦王献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把秦国的战略目标从南线的楚国还有东线的齐国人身上调整回来,专门对付三晋,魏国日后的日子就是砧板上的肉了。

范雎的远交近攻是怎样的典故?

范雎,游士出身,以辩才和智谋为昭王所用,并在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听其言,观其行,能对战国游士这一类人多一点直观的认识。

一、“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范雎(音居),魏人,有辩才,年轻时就投身政治活动。他本打算为魏昭王游说诸侯,对魏国的强盛有所作为,无奈出身贫寒,不能如愿,就先投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欣赏他的才干,就赏赐给他10斤金子,以及牛、酒等物。范雎不敢收。这事让须贾知道了,回到魏国后就向魏相魏齐打小报告,说范雎将魏国的机密泄露给了齐王,所以齐王要奖赏他。

魏齐大怒,令人笞击范雎,将他的肋骨打折了、牙齿打落了。范雎看情况不妙,就装死,被人卷在苇席里扔进厕所间。须贾上厕所见了,还向苇席上撒尿。

后来,范雎向看守求情,讲你放了我,将来一定重重地谢你。看守就去向魏齐报告,谎称范雎已死,扔掉算了。魏齐相信了。范雎就在看守的帮助下逃了出去。一个叫郑安平的人,又建议范雎改姓换名躲藏起来。就在这时,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混迹其中,侍候王稽。王稽向郑安平打听魏国有何人才,准备加以收罗。郑安平就推荐范雎。范雎夜见王稽。一接触,王稽就觉得范雎确实与众不同。范雎见与王稽谈得颇投机,也就放开了胆。他对王稽说:“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秦王的国家正处于比鸡蛋相叠还要危险的境地。如果用我,就会转危为安。)这话更令王稽对范雎刮目相看。两人遂相约一起离开魏国。

王稽带着范雎向秦国进发。车到秦国边境湖关(今河南灵宝西),恰巧遇上秦相穰侯东巡至此。范雎早就知道穰侯厌恶其他国家的政客,所以躲在车里不出来,以免遭受穰侯的污辱。穰侯询问王稽是否带了外来客入秦。王稽回答:“不敢。”穰侯又特别关照一句:“外来政客对秦国毫无益处,只有扰乱的份儿。”

穰侯的车驾过去后,范雎对王稽说:“穰侯刚才未检查车内,想必还会回来搜索。”就下车独自行走。果然,行出十余里路,穰侯真的派人追过来搜查车子。范雎凭着自己的机敏,避过这场惊险,与王稽一起回到秦都咸阳。

这一年为公元前268年,秦昭王三十九年。

王稽向秦王汇报范雎的到来,还特意将范雎所说“秦王之国危于累卵”这句话提了一遍。可惜,秦王对此未予以重视,只用很差的食宿接待范雎。

过了一段时间,穰侯要带兵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今山东东平南)、寿(今山东宁阳北)。范雎闻知,感到进说秦王的机会到了。他上书秦王,要求当面献策。他在信中非常自信地说:“一语无效,请伏斧质。”(如果有一句没有用的话,就用斧子把我劈了。)这话感染了秦昭王,就派车接范雎进宫晤谈。

范雎进了宫中,恰好遇上昭王。范雎装出不认识昭王的样子,对宫中的侍从嚷嚷道:“秦国哪有什么王呀!秦国只有宣太后和穰侯啊!”以此来引起昭王的注意。这话让昭王听见了,他连忙迎上前问候范雎。这一切令在旁的群臣一个个面面相觑。范雎和昭王将如何相待,他们又将谈些什么,对此我们暂且按下不说。这里,先就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的两个问题,即:范雎为何如此痛恨穰侯,又为什么说秦国“危于累卵”,做一些历史的回溯。

二、外戚擅权,“四贵”横行

穰侯名魏冉,为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因被封在叫穰的地方,故称穰侯。他在秦惠文王、秦武王时就做了大臣。武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曾将秦国的势力深入到中原,并在周王室面前耀武扬威。武王看中了象征周天子权位的周鼎,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将其据为己有。所以常常以举鼎为戏。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四年),武王在同大力士孟说举鼎时,不慎折断了胫骨,并竟因此死去。

武王无子,武王诸弟纷纷争夺王位。武王的亲生母亲惠文后早死,庶母芈(音密)八子生有3子。身为芈八子弟弟的魏冉,当时居官已久,在朝中权力最大。就将芈八子所生之子立为王,是为昭王。芈八子为宣太后。

昭王即位后,昭王的诸兄弟不服,发动叛乱。魏冉杀了为首作乱的壮和其他诸公子、大臣,巩固了秦昭王的地位。由于这些缘故,另一方面也因为魏冉确有一套手腕,所以自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即位,到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秦国虽几易国相,但实际权力大部分时间都掌握在魏冉和宣太后手中。魏冉先后5次出任丞相,达25年之久,是秦国历史上任丞相时间最长的一个。

昭王即位时,年已20岁,但实际上由他的母亲宣太后代为掌权,魏冉负责执行。这样,一个以宣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便在秦国形成了。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除了宣太后、魏冉,还有被封为华阳君的宣太后的幼弟,和被封为高陵君与泾阳君的宣太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冉与其他三个人,时称“四贵”。

作为昭王前期向东扩展的决策人物,穰侯魏冉颇有一番建树。他起用武将白起,派他率领秦军不断进攻韩、魏、赵以及楚国,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比如,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打败了韩、魏联军,斩首24万,令山东各国闻风丧胆。以后,魏冉又派白起率军攻入魏国河内地区,取得大小城邑六十余座。再后,魏冉又遣白起南下伐楚,攻破楚国国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这些军事活动,削弱了山东国家的势力,对秦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秦国对外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宣太后这一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越来越大。他们生活骄奢淫靡,飞扬跋扈,每人各自都有一大片封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又嫉贤妒能,一反秦国一贯吸纳外来人才的做法,拒斥外来的政客、游士。他们欺下蔽上,不把秦王放在眼里。

政治的黑暗,必然影响到对外的斗争,从而导致一系列军事活动的失利。比如,魏冉后来又被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其地在齐国边境附近。为了扩大自己的这一方领地,他竟不顾横越韩、魏两国,让秦军长途跋涉去进攻齐国。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使秦国在战略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这,就引出了范雎“秦王之国危于累卵”的议论。

三、昭王说:“今日得见先生,有幸!”

再说那天范雎进宫正巧碰到秦昭王,他高声叫嚷秦国没有王。这话既道破了当时秦国的症结所在,又触及昭王心头的隐痛。昭王年少登基,无力左右政局,遂使母党势力日益膨胀,一切都把持在太后和魏冉的手中,自己形似傀儡。然而昭王对此并不甘心,他也绝非无能之辈,只是手下缺乏得力的亲信、干将。范雎的出现,令他眼前一亮,隐约感到某种时机的到来。

昭王屏退左右,恭敬地两腿跪在地上,挺着上身,请求范雎说:“先生怎么指教我?”范雎只是说:“是,是。”过了片刻,昭王又请求说:“先生怎么指教我?”昭王如此反复了三遍。最后,范雎讲:“不是臣不说。臣听说从前吕尚遇文王,文王待吕尚厚,吕尚也对文王谈得深,所以文王依靠吕尚的辅佐而征服天下。臣是秦国的一个过客,和王没有什么交情,而臣所要说的事,牵涉到王的骨肉之亲。臣愿效愚忠进谏,却不知王的心思究竟如何,这是王再三问臣,臣却不敢作答的原因。臣不是因害怕而不敢讲,如果臣今天讲了明日就被害,臣并不害怕,因为人免不了一死。如果需要臣死而又能对秦国有所好处,臣是心甘情愿的。然而,臣所害怕的,是臣死以后,天下的人如果都知道臣是为尽忠而身死,以后就没有人再敢对王进言了,也没有人敢入秦了。”

范雎如此一段话语,使昭王不由得心头一热。他说:“今日得见先生,有幸。先生有话尽管讲,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全部都说出来,以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

范雎连忙向昭王作拜,昭王也向范雎回拜。于是,范雎说:“秦国地势险要,军队强盛,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这是可以成就王业的地方。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这是有利于成就王业的人民。大王您有此二者,霸业可成啊!可是,秦国至今已闭关15年,不敢积极地向东方拓展,这是因为穰侯为秦国谋不忠,大王的计策有所失。”昭王忙讲:“寡人愿意听听计策失在什么地方。”

范雎害怕隔墙有耳,不敢说秦国内的事,就先讲对外的事,以此进一步了解、观察昭王。他说:“穰侯要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纲、寿,这是失计。出兵少了不足损伤齐国,出兵多了则对秦国有害。今天秦和邻国的关系并不亲善,跨越邻国去攻别国,行吗?这在策略构想上是有疏漏的。以前齐湣王南攻楚国,斩军杀将,辟地千里,可到最后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难道是不想得地吗?是因为形势不允许呀!后来各国看到齐国很疲惫,君臣又不和,就兴兵伐齐,大破齐国。齐国所以大败,就是因为伐楚而肥了韩、魏,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王不如远交近攻,那样,得一寸土地就是王的一寸土地,得一尺土地就是王的一尺土地。今天放弃这样的策略去远攻,不是太荒谬了吗?从前中山国方圆500里,赵国紧挨着它,将它吞并了,别的国家也不能对它怎样。韩国、魏国处在各国之中,是天下的枢纽。大王要想称霸诸侯,就一定要征服韩、魏。以便掌握天下的枢纽,并进而威慑楚、赵。如果楚、赵都依附秦国,齐国也必定依附秦国。”

昭王非常赞赏范雎这一“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欣然采纳,拜范雎为客卿,参与军事谋划。

四、贬逐“四贵”,范雎为相

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付诸实施后,秦国的军事行动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并逐步取得一些胜利。范雎也因此进一步受到昭王的信任。随着君臣关系的日益密切,范雎感到向昭王谈论国内事务的时候到了。

一天,范雎对昭王讲:“臣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听说有齐王。也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没听说有秦王。一国的王是一国的头脑,他要定夺国家大事,要有生杀予夺的权威。今天,太后能够擅自行事,穰侯可以出使不报,华阳、泾阳、高陵可以自行决断,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说秦国无王啊。‘四贵’的权势盛国家就危险,大王的权力就可能倾覆,命令也不能从王出。臣听说善于治国者,就要树立威望、握紧权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范雎又引证齐、赵两国权臣废君的教训,说道:“崔杼、淖齿是齐国的臣,齐王为他们所害。李兑是赵国的臣,他困主父于沙丘,百日饿死。现在太后和‘四贵’就好比崔杼、淖齿、李兑。秦国从有等级的官吏到诸大臣,以及大王左右的人,没有不是属于相国穰侯的,王在朝廷实际是孤家寡人。臣实在为王惶恐不安,以后拥有秦国的不会是王您的子孙了。”

昭王听范雎如此一说,万分惊惧,决心铲除祸害。在范雎的帮助下,昭王采取周密部署与果断措施,一举废掉宣太后,同时将穰侯魏冉与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外。秦王收回了魏冉的穰侯爵号和相印,让他去陶邑休养。当魏冉迁居时,满载珍宝的车辆有1000多乘。在离境出关检验时,有人发现,魏冉的宝器奇珍竟比王室还多。这一年是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四十一年。

紧接着,昭王拜范雎为相,并封他为应侯(应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从此,秦国内政和军事大权便为范雎所控制。对内,他对政权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废止了贵族擅政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积极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并节节取胜。

五、远交近攻:秦加紧进攻三晋

在范雎出任秦相以前,昭王即已开始按照范雎的主张,改变魏冉舍近求远攻打齐国的战略。范雎被拜为客卿的当年,秦国就派五大夫绾率兵伐魏,攻取怀(今河南武陟西南)。公元前266年,秦军占据魏的刑丘(今河南温县东)。范雎相秦后,将攻击的矛头又指向韩。

范雎去见昭王,主张先以武力相威胁,迫使韩国就范,如果不成再出兵。韩国虽已趋衰弱,却并不肯将国土拱手相让。于是,自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连续不断地向韩国发动军事进攻。

向韩发兵的当年,秦军即攻取少曲(今河南孟县境内)、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次年,秦将白起攻韩,又拔5城,斩首5万。公元前263年,白起又进兵太行山以南地区。韩国的疆土就这样一块块被秦蚕食掉。

随着对韩扩张的一步步得手,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就趋于激烈。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爆发了著名的长平大战,秦将白起坑杀40万降卒,惨绝人寰;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力量。

六、攻伐邯郸:范雎与白起的矛盾

长平一战,秦国威势大震,同时也让白起声名远扬。这引起了范雎的嫉妒。范雎辩士出身,靠游说起家,虽然干练、有谋略,却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与他争锋。白起在魏冉为相时就已功勋卓著,现在长平一战更使他如日中天。范雎惟恐在这个崇尚武功的国度,因白起的功高,使自己身价跌落,从而不能独揽大权。

长平大战后,形势对秦非常有利。白起准备一鼓作气,乘势灭赵攻韩。公元前259年10月,秦军再度攻占上党,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龅率领,攻下韩国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另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占领了赵国的太原。白起自己则统率主力留在上党,等待昭王发出向邯郸进攻的命令。可是,等了两个月,得到的却是“罢兵”的命令。

原来,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认为秦兵在外日久,应让士卒休息,并准允韩、赵割地求和。白起只好奉命,班师回国。乘胜灭赵的计划成了泡影,快到手的战功落了空,白起不免心生怨恨。从此,范雎与白起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赵国、韩国本来说好赔地,可秦兵退后,只有韩国献出了土地,而赵国却变了脸,拒不割地,并且派人去齐国,准备联合抗秦。昭王见赵国违约,还要联络别国一起反秦,就又命令白起率兵伐赵,这回轮到白起说:“不可。”

白起之所以反对伐赵,既有对范雎不满的因素在内,也是出于对形势的分析、考虑。他指出:“赵国自长平之战以后,君臣发愤图强,努力耕作,对外又与燕、魏结亲,与齐、楚连好,处心积虑,备战抗秦。所以,赵国现在是国内实、交外成,秦国不可以攻伐啊。”白起的话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昭王和范雎主意已定,就另派王陵率兵攻赵。

公元前258年,王陵在进攻邯郸时受挫,秦军伤亡不少。昭王又想起了白起,想请他出马。白起称病不出。

然而,前线不断失利,消息传来,令昭王十分焦急,就令范雎亲自去劝说白起。范雎无奈,就装模作样地去请白起就职。白起依然推托有病,不肯出战,并进一步分析形势,指出此次出兵,不可能得胜。他说:“现在赵国军民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国家。山东各国也都对秦国怀有怨恨,秦若攻赵,它们必然相救。秦国远离自己的国土攻打邯郸,赵国坚守,诸侯外援,秦军必受夹攻。”

范雎早就有意让自己的亲信郑安平替代白起,所以白起的拒绝,正合他意。范雎回到朝廷,向昭王禀报,同时也免不了对白起数落一番。昭王听了,大发雷霆:“不要你白起,我也能灭赵。”于是昭王让王龅代替王陵,并增加军队,继续围攻邯郸。

不幸的是,事态的发展恰如白起所预言的。赵国军民拼死抵抗,秦军久攻不下。同时魏国、楚国的援军又赶来攻击秦军,秦军大批逃亡,处境危险。

昭王不得不再去求助于白起。这次,昭王本人亲抵白起府邸,命令白起带兵伐赵,但白起还是以生病为由予以拒绝。昭王火冒三丈,对白起说:“你虽有病,但还是要为寡人出征。哪怕你是躺在床上指挥。”生性孤傲的白起,心里有气,拒不从命,并继续向昭王陈述不可出兵的理由。他对昭王说:“愿大王接受臣之见,这回就放了赵国,让他们休养生息,同时伺机等待东方国家的变故。这样可以安抚东方国家的恐惧,攻伐、诛灭其中骄横和无道的。用道义的力量来命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定矣。何必一定要先对赵国开刀呢?”

昭王根本听不进去,谈话彻底崩裂。昭王当即削去封予白起的武安君爵位,并将他逐出咸阳,迁至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有病,白起没有马上动身。

3个月后,秦军在前线失败的消息传来,昭王又迁怒于白起,令他立即起行,不得滞留咸阳。白起只得起程。

这时,范雎又在昭王面前煽动对白起的不满情绪,说白起心中不服,“其意怏快”,恐怕日后有变。昭王听范雎这么一说,也感到留着这位能攻善战又生性刻薄的人,很可能是一个祸根,就立即派出使者追赶白起。在距咸阳以西10公里一个叫杜邮的地方,使者拦住了白起。使者按照昭王的吩咐,令白起自杀。白起引剑自刭而死。

七、“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在《史记》中为范雎作传的司马迁,曾详细地记述了范雎与须贾、魏齐之间因私人怨恨而引出的一段故事。俗话说得好,“于细微处见精神”,《史记》中的这些貌似平常琐碎的事情,其实为人们深入了解范雎的为人以及为政,提供了绝好的资料。

范雎早年投在须贾的门下,却不幸受其污辱,幸亏得到王稽和郑安平的帮助,才得以逃到秦国。这事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对此,范雎一直耿耿于怀。后来范雎为相后,恰巧有一次须贾被派到秦国求和。范雎闻知,就特意微服出行,并装模作样地在路上“巧遇”须贾。

须贾只知道秦相叫张禄——这是当年范雎接受郑安平建议而更换的姓名,入秦后一直沿用——却浑然不晓张禄就是范雎。须贾路遇范雎,两人难免一番寒叙。言谈中范雎故意作出不得意状,弄得须贾颇哀怜他。须贾此次身负重任,出使秦国,正需要人帮助,也就想与范雎拉拉关系,帮着走走门路。于是便留范雎吃饭,还送给他一件袍子。席间,须贾提起他那4匹马拉的大车坏了,不能去见秦相。范雎赶紧表示,愿为须贾去借,并陪同前往,代为通报。

范雎为须贾驾着马车来到相府门口,对须贾说:“你等着我,我为君先入内通报。”然后就独自一个人进去了。须贾在门口等啊等,却不见范雎出来,就问看门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看门的回答:“没有范叔这个人。”须贾说:“就是刚才给我驾车的那位。”看门的一本正经地对须贾讲:“那可是我们的秦相张君。”

须贾大惊,随即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被已经飞黄腾达的范雎故意耍弄了。须贾赤膊跪行,要向范雎谢罪。

于是,范雎摆起架势,召见须贾。须贾连连叩头,声言自己该死。范雎当众历数须贾的3条罪状:1.当年从齐国归来,你向魏齐诬告我暗通齐国;2.魏齐令人打我,又将我扔在厕所间,你不制止;3.你还向我身上撒尿。接着,范雎又说,考虑到今日你对我尚有故人之意,还以袍子相赠,所以也就把你释放算了。但是,你要传话给魏王,迅即拿着魏齐的头来,不然的话,马上踏平大梁(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市)。

须贾回到魏国,并带回范雎的口信。魏齐知道后,慌忙逃到赵国,藏匿在平原君的家里。这事后来传到了昭王的耳朵里,昭王深谙范雎的脾气、性格,知道他必定要找魏齐报仇的,就写信给平原君,要与平原君结“布衣之友”,并作“十日之饮”。

平原君怕秦,就入秦见昭王。昭王逼迫平原君交出魏齐,却遭到拒绝。昭王就将平原君软禁,并致信赵王,进行恐吓。最后,魏齐知道自己因得罪范雎而与秦国交恶,终将一死,就自刭而绝。赵王马上让人提着魏齐的首级,送到秦国,这才暂时免去一场劫难。

范雎在“以怨报怨”的同时,也不忘“以德报德”。对于救过他命的王稽、郑安平,范雎都予以提拔重用。还有那些曾在范雎倒霉的时候给予过帮助的,范雎也竭力加以报答。司马迁对此概括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睚眦,音牙自,指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八、辩士与政客:范雎的长与短

昭王长期以来一直信任和重用范雎。白起之死,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昭王偏向范雎: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范雎争宠又获得了一次胜利。昭王曾将范雎尊为“叔父”,把他得到范雎比作周文王得到吕尚、齐桓公得到管仲。范雎相秦也确有显著功绩,并为日后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除了表现于倡议驱逐“四贵”,结束外戚专权,加强中央集权和明确地树立“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正确的治国政策上。比如在他当权期间,秦廷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联系和控制。

自秦惠王降服巴蜀以后,蜀守张若及其继任者李冰,迁移民、筑城市、修水利、治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很大的改观。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于是,范雎决定在由秦入蜀的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千里栈道的开通,便利了秦、蜀间的往来交通,也使秦国的用兵更加灵活,可以由蜀地出击东方国家。此后,秦国不断地恫吓楚国,扬言由蜀地而下,秦军不消几日就可踏平楚国。

在范雎为相期间,当时的大学者、著名思想家荀况曾入秦考察。范雎以礼相待,并询问荀况到秦国后有何观感。荀况说了这样一段话:“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既有关隘要塞的险峻,又有山林川谷的富饶。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朴实,不尚浮华。他们对官府都很害怕,服服帖帖地听从官吏的摆布,遵守法令。而衙门里的官吏,则奉公守法,认真为朝廷办事,不偷懒,不营私舞弊。贵国的士大夫也都守法奉公,出家门进官府,出官府就回家。不结党营私,识大体,顾大局。再看朝廷,处理政务简捷明快,不为烦琐细务纠纷扯皮,真像古代恬然无治的样子。”末了,荀子感慨地说:“怪不得秦国自孝公、惠文王、武王以至昭公,不断取得胜利。这不是侥幸,是必然的结果啊!”这些话,当然也包括了对范雎治国有方的一种肯定。

但是,范雎相秦也有不当之处。这主要是他心胸狭窄,又过分看重个人的恩怨。范雎与白起的矛盾,就是一个例证。还有,“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与作风,使他全无政治家的风度,变成了一个市侩式的报复泄愤者,而且在用人方面也产生问题。像他为感恩而委以重任的郑安平、王稽,后来都给秦国造成损害。郑安平在邯郸之役中被赵国、魏国、楚国的军队内外夹击打得大败,后又被围,突围不出,就带着2万秦军投降了。王稽在任河东太守时,与东方诸国暗地沟通,结果被诛杀。按照秦国的法律,任人不善者,要受到同样的处罚。所以,范雎也险些因王稽通敌而被诛。

太史公司马迁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范雎与须贾、魏齐、郑安平、王稽之间的恩怨、曲折,并借此告诉人们:先秦的游士,如范雎之辈,奔走于各国,虽不同程度地存有利国利民的志向,但主要还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辩才取得荣宠,也能提出一些有益的主张,推行一些有益的措施,但称不上是有远见、有气度的政治家,只能是一些政客而已。

标签: 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