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中国古代权贵、商人兼并土地远胜过投资经商?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08

一、中国古代抑商重农是当权统治者的国策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口也不像现在那么多,统治阶级首要保证的就是人们的吃饭问题,毕竟老百姓吃不饱饭是要造反的,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到清朝都是以农业立国,农业为国之根本,当国家实行一种封闭和自给自足的政策时,农业的地位就尤为重要,直接就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国家通过发展农业征收土地赋税可以保证财政收支的平衡,百姓通过发展农业可以安居乐业吃穿不愁,所以重农这一政策也就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时代。


商品的本质是物品的交换,商业发展初期,统治者是看不到商业发展的好处的,相反,看到的是商人用最少的钱谋取最大的利益,可是在古代带有剥削性质的特权社会,是皇帝和贵族才能享用的,而大量的商业活动也会导致农业的人口的流失,这是统治者所不能绝对不能允许的。所以在宣传上一直抑商,从商者地位很低,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


二、兼并土地可以大量谋取利益


封建小农经济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对于参与耕种的农民而言,不仅要盼着洪水大旱战争蚂蚱蝗虫别来,还要应付苛捐杂税。遇上年景不好的年份,就可能破产,而为了讨口饭吃,不得不把土地卖给地主大户,自己就成了佃农。佃农的实质就是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奴隶,他们不仅要替大户们耕种,而且还要给他们纳税,佃农丧失了自己最后的生产资料。地主兼并土地并不会如实上报其田亩数,换今天的话说就是经常偷税漏税。


偷税漏税的地主至少还会交一部分,而一些大型,特大型有官方背景的地主则直接不交,兼并的土地全部中饱私囊。朝廷的税收每年可不能少,于是繁重的租税差科的负担全都落到土地并不多的中等民户身上了,当农民被压迫的饭都没的吃时就揭竿而起。所以说靠地收租,地主基本上是可以躺着数钱的。这也就是地主与权贵为什么热衷于兼并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