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地图,汉朝地图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218

汉朝地图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

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南方的扩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扩展资料:

汉朝疆域:

1、国土范围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

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

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

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2、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

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汉朝

汉朝的地图版图到底有多大?

中国在上古时期,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流域,就是后来说的“中国,中华”,分为“九州”。北到辽宁河北山西,南到长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 之后夏商周领土都有出入。也不是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

战国时期,各大国纷纷进行领土托张,北占了内蒙,南占了长江流域,西南占了云贵川,西占了青海甘肃。

秦朝在此基础上,北伐匈奴,南灭百越。把广东广西越南并入中国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东面吞并了朝鲜,西面吞并了西域(新疆)。南面占领了海南岛。把中国周围凡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占领了。汉朝没有占领的地区,都不适合农耕文明。例如黑龙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缅甸泰国台湾等

汉朝的领土构成了汉族人基本分布区域。也是中国古代扩张最大的时期。三国时期,中国人忙于内战,放松了对异族的警惕,因此导致了东晋的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国退守长江流域和岭南。

隋朝取代了异族政权,恢复了中国文化,统一了全国。但隋朝的疆域比汉朝小,东方不包括辽东,西方不包括新疆,西南不包括云南贵州,南方不包括越南南部和柬埔寨。

唐朝除早期领土广大外,前期和中期的领土和隋朝相似,仅仅因为灭了高句丽而多了东北和朝鲜北部。唐朝后期大片领土丧失或分裂。 由于唐朝没有“华夷之辨”。导致北方再一次北异族蹂躏。这次灾难使得北方丧失了中国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

宋朝没有能够收复大部分分裂的领土和被异族占领的领土。北方只到河北山西中部,西方只到甘肃东部,西南只到四川贵州,南方只到广东广西。而越南彻底独立。宋朝后来淮河以北的领土又被女真金国占领。称为了偏安政权。后来跟蒙古对抗了50年,最终全国沦陷。中国彻底成为蒙古人的殖民地。中国人彻底成为三等四等人。成为了可怜的亡国奴。赶走蒙古人后,明朝的领土再此反弹。明朝初期的领土东面到鸭绿江,东北到外兴安岭。北方控制整个蒙古高原,西部到达新疆东部,西南控制整个青藏高原以及云南缅甸老挝,南方甚至一度占领了越南。明朝末年,正式在台湾建立了东宁府和天兴万年两个县。特别需要说的是,明朝的领土虽然不如汉朝大,但明朝的属国是最多的。东亚东南亚的所有国家,以及南亚西亚东非的部分国家,都是中国的属国。中华民国和现在中国领土差不多。但多了外蒙古和云南野人山地区。

中国历代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

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4、秦(500万,战国时期,各大国纷纷进行领土托张,北占了内蒙,南占了长江流域,西南占了云贵川,西占了青海甘肃。秦朝在此基础上,北伐匈奴,南灭百越。把广东广西越南并入中国。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自秦朝一统天下以来,先是秦朝南开五岭,从匈奴手里夺取了河南地,第一次把岭南和河套地区置于中央统治之下,面积约有500万平方公里.

5、汉(1400万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东面吞并了朝鲜,西面吞并了西域(新疆)。南面占领了海南岛。把中国周围凡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占领了。汉朝没有占领的地区,都不适合农耕文明。例如黑龙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缅甸泰国台湾等。汉朝的领土构成了汉族人基本分布区域。也是中国古代扩张最大的时期。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实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1040万

(魏:59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少量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极少量土地)

(吴:26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9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三国时期,中国人忙于内战,放松了对异族的警惕,因此导致了东晋的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国退守长江流域和岭南。

7、晋(920万,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

8、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

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走向独立,丧失了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隋朝取代了异族政权,恢复了中国文化,统一了全国。但隋朝的疆域比汉朝小,东方不包括辽东,西方不包括新疆,西南不包括云南贵州,南方不包括越南南部和柬埔寨。

10、唐、(强盛时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唐朝除早期领土广大外,前期和中期的领土和隋朝相似,仅仅因为灭了高句丽而多了东北和朝鲜北部。

唐朝后期大片领土丧失或分裂。唐朝最大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今天中亚和阿富汗以及漠北东北广大地区都置于中央统治之下 由于唐朝没有“华夷之辨”。导致北方再一次北异族蹂躏。这次灾难使得北方丧失了中国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

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1680万平方公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视其是中国,忽必烈也自称是中国之主。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大片土地),但也有人认为元朝时中国亡国,国土面积为0

13、明(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350万平方公里。)

14、清、(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历代第二)

西汉最大的时候约有1400万平方公里,西汉政府第一次把新疆归于中央统治之下

东汉和西晋差不多,但也都朝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

隋朝和秦朝差不多短命,虽然末期都是暴政,但是比秦朝繁荣,面积大约在600万平方公里

元朝最大超过1800万平方公里,但是元的统治有没有到达北海至今还有争议,如果到达北海(即北冰洋)那就超过了2000万平方公里,第一次把西藏和台湾置于中央统治之下,但是没有统治新疆.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大部统治区,但只有1200万平方公里左右,北部边界大部分是以长城为界的,也未统治新疆地区.

清朝前期面积也超过了1400万平方公里,签定<尼布楚条约>就让给沙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康熙皇帝第一次把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及雅克萨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近代又被沙俄割占了160多万平方公里.

到了民国麦克马洪线问题和蒙古独立又分去了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

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大陆时就只剩957万平方公里了,加台湾的3.6万平方公里才勉强够了960万平方公里.(960万中不知是否还包括了被阿三占去的,中印战争中收而复丢的9.6万,新中国打了胜仗还丢国土!窝囊呀,实际有效控制恐已不足960万)

汉朝末年时期的世界地图

汉朝末年的世界地图就是东汉末年的世界地图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1、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 ,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

2、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

扩展资料: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扩土,史称汉武盛世,至昭宣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昭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3年新莽覆灭。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确立与民休息的国策,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

汉朝鼎盛时期版图 注意是图

汉朝版图:

汉朝国土范围: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扩展资料:

汉朝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为:

司隶(治洛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

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汉朝

汉代十三州地图

如图所示: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是:朔方 、兖州 、青州 、豫州、徐州 、冀州 、幽州 、并州、扬州 、荆州 、益州、凉州 、交趾。

东汉则是:司隶、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州。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的建议就是取得荆州和益州两地,因为这两个地方原理政治中央(中原),同时面积大,土地富庶,适合新兴势力当根据地,只不过后来这个规划没有实现,蜀汉集团只割据了益州一处。

三国的局势其实是这样的,北方的州基本是曹魏集团占据,孙吴的核心区是扬州同时控制了交州,蜀汉控制了益州,而荆州一开始被孙曹刘三家瓜分,后吕蒙突袭荆州,荆州大部归属了东吴。

扩展资料

东汉在全国设十三州 ,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州"是监察区的名,又称部。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十三州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地图)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也这么说吧: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丝绸之路(德语:die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经营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事业富有浓厚的"怀柔远国"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身也反映出强大的国力水平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动因。历史上所谓"大汉、盛唐"气象也就是指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带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飞跃发展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貌。伴随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的是欧亚大陆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宏伟过程。在这种壮观而动荡的背景下,中西交通、丝路贸易固然会在某一区域、某一时期或某一突变事件中遭受挫折,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自身迫切的交流和发展需要,以及欧亚贸易格局和巨大商贸利润的驱动,东西方各地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尝试新的贸易方式的热情和努力从未减少和中断,以至于不少富于冒险精神和渴望财富的民族甘愿弃别故乡,跋涉沙漠戈壁、高山草原、雪山绝域,成为丝绸之路上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商业民族。翻开本书您将看到悠远的丝路古道、沙埋的绿洲文明、失落的古城、最早的丝路路线、往来于丝路古道的行旅、物种的流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

标签: 汉朝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