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曹丕如何称帝?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468

曹丕如何称帝?

汉朝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丞相,掌握汉末实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

为什么曹操一辈子也不称帝,而曹丕却称帝了?

按理说,曹操的实力要比曹丕强得多,手段也比曹丕要狠得多,那么为什么称帝的不是曹操而是曹丕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曹操的权利已经相当于皇帝的权利了,只是差了皇帝这个名号,曹操当时官至宰相,自古以来宰相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地位,可当这皇帝也管不住他了那他的权利就超过皇帝了,所以曹操当时也没有称帝的必要;

另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当时还是东汉朝廷的臣子,不管他的权利多大,官职多高,在名义上他还是朝堂的官员,如果要称帝的话就是谋反,这是大逆不道为人不齿的行为,所以曹操也就没了这个胆子;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之所以有这么强的军事实力和权利一部分还是得益于他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去平定叛乱的,一些能人将才愿意追随他也有部分皇帝的原因,假如他称帝,那身边还会有几个愿意追随的?

而曹丕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曹操是朝堂的宰相他又不是,所以曹操去世之后,他所能的到的就只有魏国那么一丁点大的分封地,有没有曹操的权力,不过好在曹操在世时已经储备了足够的军事实力让他称帝。

刘备、孙权、曹丕分别于哪年称帝?

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孙权229年。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1、刘备

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3、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曹丕称帝

首先了解一下曹丕称帝的历史,此时在曹丕老爹孟德兄的努力下,大魏兵强马壮,在三国中实力最强,而曹操长期“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汉献帝变为傀儡皇帝。曹丕在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中胜出,得到太子之位,在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迫不及待地代汉称帝。

称帝对应“志气功名”

而曹丕在曹操的功业的基础上称帝对应了“守”字,如果说曹操是开国建功立业者,那么曹丕就是守城者。

总体的意思就是抽中此签的人前路已经被铺垫好,只要能够做到“恢宏得度,不违子道”就可以功成名就。

曹丕称帝之后,为什么要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因为他自己想当文皇帝。

曹丕追尊曹操为皇帝,东汉政府追尊为“武王”。曹丕代汉自立,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就像周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也追封了他姬昌为周文王。毕竟皇帝比大王好听。曹操曾经自比周文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是向往文这个谥号。

在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成为“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孝王之后,方有“谥法”。

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 圣善闻周曰宣;圣闻周达曰昭; 行义悦民曰元;希纲治纪曰平; 辟土服远曰桓;温柔好乐曰康; 希义行刚曰景;柔质慈发曰惠; 安民立政曰成;照临四方曰明; 聪明睿智曰献;希德执义曰穆; 乱而不损曰灵;去礼远众曰炀; 杀害无辜曰厉;恭仁早夭曰哀。

在历史上文皇帝是要比武皇帝成就地位更高的。所以曹丕其实自己想当文皇帝。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成为“谥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孝王之后,方有“谥法”。

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世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经天纬地为文,成其道。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

参考资料:谥号-百度百科

为何曹操不称帝,让曹丕称帝?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代枭雄,因三国的原因,曹操的大名更是家喻户晓。曹操算是名门之后,虽然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但是曹腾深得皇帝的宠幸,威望颇高,曹操的父亲也是汉朝的大官,因此曹操也被举入朝为官。从祖父算,曹操算是汉朝刘氏家臣,可以说曹家三代深受皇恩,这也是从小就在曹操的心中埋下的种子。

东汉末年,汉朝的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叛乱四起,皇帝手中已经没有权力,先是宦官专权,随后何进、董卓等人先后把持朝政,皇帝沦为一个傀儡。朝廷外各地诸割据,相互吞并,想要壮大自己,朝中董卓专权,滥杀无辜,曹操看不惯董卓的行为,想要救出天子。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曹操在陈留,散尽家财,倡导天下英雄起兵讨伐董卓。

后来董卓被吕布所杀,天下更是大乱,这给了曹操很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曹操先是收编了战败的黄巾军,广发英雄贴,邀请各路英雄前来相助,收拢了一帮文臣武将。势力得到扩大之后,曹操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把小皇帝从洛阳接到许昌,借助天子之名讨伐其他的诸侯,进一步的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此后,曹操一直供养着小皇帝,逐渐消灭了袁绍,袁术等各方诸侯,统一了北方,成为天下间势力最大的诸侯。此后和孙权、刘备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时曹操担任丞相,以汉臣自居,但是其实此时的汉朝已经名存实亡,满朝大臣没有一个效忠皇帝,曹操掌握生杀大权。曹操本可以直接废除皇帝,自己登基,但是他没有这么做。首先是因为天下局势混乱,曹操需要借助汉献帝的天之之名,出师讨伐。倘若曹操废除了汉献帝,那么天下诸侯将会群起而攻之,会落得董卓的下场,这是曹操不愿见到的局面,也正体现了曹操聪明的地方。那么当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曹操为什么不废掉皇帝自己登基呢?

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做的都是皇帝的事,称不称帝本质上没有差别。更重要的是,曹操虽然架空了皇帝,把握了大权,但是曹操毕竟是汉臣,祖孙三代深受皇恩,也许是念及这一点点恩情,更想给自己死后留下一个好名声,不愿意后世之人说他是乱臣贼子,谋权篡位,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曹操自己曾说过,他不要当皇帝,他要当周文王,周文王雄才大略,打败了残暴的商纣,但却没有称帝,而让周武王去做天子,建立了周朝。可见曹操想像周文王一样,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让自己的儿子去称帝。因此曹操一去世,曹丕继位之后,就逼迫汉献帝让位,建立了魏国。

曹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到死也没有称帝,想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在百年之后的清朝,一个叫罗贯中的人写了一部《三国》,还是让自己声名狼藉,背上汉贼这样的骂名。

曹丕即位魏王后几年称帝的?

曹丕即位魏王后于当年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曹丕嗣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改元延康。

同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号的汉献帝刘协被迫宣布退位,将象征皇位的变经诏册奉交曹丕。曹丕按例三让之后于同月二十九日升坛受禅,正式成为天子,改国号为魏,建元黄初。

十一月一日,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并且给万户,允许其使用汉朝年号和天子礼乐。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十二月,曹丕定都洛阳。

曹丕才气不及曹植,为何还能称帝?

曹丕才气不及曹植,还能称帝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也更有政治头脑;博得父亲曹操的信任,逐步掌握军权;善于运用谋略,为其出谋划策的众多。

历来,才气和能否夺得政权是两回事。就比如当年的南朝末代皇帝李煜,写得一手好词,也难逃被灭的命运。

历史上,有才气,却未夺得王位的还有曹植。他本来深得父亲曹操的喜欢,但是最终仍是将江山被哥哥曹丕夺了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

曹丕是嫡长子,更有政治头脑

古代在相同水平情况下,帝王一般不会废嫡立庶的,除非有很大的过失,或者中途发生了什么变故。这使得曹丕自生下来开始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有就是曹丕更有城府,而曹植更偏于意气用事。

这可以从当年俘获了美人甄宓说起,见到美人,谁都想要,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曹丕更胜一筹,将他纳给父亲曹操。

博得父亲曹操的信任,逐步掌握军权

曹操对于曹植的好感源于他的才气,的确,他少年聪慧,论文章无人能比。曹丕认识到了自身与弟弟差距,反而用提高情商方法获得了曹操信任,并且这份信任随着曹操的老去进一步加深,最终将兵权交给曹丕手中。

善于运用谋略,为其出谋划策的众多

曹丕能够取得成功的另一秘诀还在于众多谋士的辅佐。当年曹植只有一个杨修,等到杨修死后,曹植身边逐渐凋零,成了孤家寡人,而曹丕善于拉帮结派、左右逢源,这为他赢得帝位增加了更多胜算。

标签: 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