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故事概括,四面楚歌的故事概括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353

四面楚歌的故事概括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四面楚歌的故事简介30字数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

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扩展资料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军集团:刘邦(4万兵马)、韩信(30万兵马)、彭越(6万兵马)、英布(3万兵马)等各路汉军约计40余万人与项羽的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

汉军以韩信(10万兵马)率军居中,将军孔熙(10万兵马)为左翼、陈贺(10万兵马)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4万兵马)断后。楚军集团:龙且的3万前锋军,季布、召平、虞子期共计4万右路军,项羽带领的3万近卫骑兵迎战。

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后,立即率军东归。

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五年(前202),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

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

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

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

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

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发动九江兵力,随同刘贾、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

四面楚歌的故事

50字内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

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扩展资料

四面楚歌情节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人生历程上,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面楚歌

关于四面楚歌的概括

楚霸王项羽因为韩信的十面埋伏计而兵败垓下,但项羽手下有三千子弟兵。战斗力强悍,于是张良吹楚歌 就是霸王家乡的歌,一夜间兵都想家了,都没了斗气。

这个成语比喻陷入困境,非常不利。

简介四面楚歌的故事

就是刘邦和项羽大战,项羽却大败,最后被刘邦给围在垓下,但项羽是猛人啊!于是刘邦就想了一计,即四面楚歌,找了许多会江东的乐曲的人在垓下周围弹奏,歌唱,表现繁华的一面,这样,项羽的部队就军心不定了,许多兵听到家乡的曲便想家老,再也无心战斗,最后项羽的部队投降了一大半。

这是标准的: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 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

英文: be embattled on all sides

故事:

常用度: 高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334539.html

四面楚歌的故事二十字

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里听到四面是楚歌,项羽大惊,楚国完了。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四面楚歌》故事概括80字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这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 那年夏天五月,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并制作一面锦缎大旗。上面书写“奉天讨罪”,表示代替周天王讨伐许国。这面大旗长一张二尺,宽八尺,插在兵车上威风凛凛。郑庄公说谁能举起这面大旗,谁就能分到插旗这辆兵车,瑕叔盈首先下场,举旗子前后走动又插到车子上,而颖考叔比他力气还打,能把大旗当枪耍,郑庄公看了他俩的表现很高兴,就把战车赏赐给颖考叔,公孙子都不同意了,他也能把旗子当枪耍,因此和颖考叔发生争执,颍考叔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考叔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考叔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考叔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

感觉提问主意不是很清晰

这里的只能参考了

标签: 楚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