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的故事,陈嘉庚的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36

陈嘉庚的故事

1、橡胶大王

当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陈嘉庚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

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陈嘉庚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

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2、归国服务

1949年,陈嘉庚应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嘉庚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3、反对卖国

陈嘉庚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电文提案经5次删改,原意被歪曲。

锋芒被砍掉,尽管如此,仍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振奋了全国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的人心,对于当时重庆的主战派亦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4、海外办学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

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

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5、支援抗战

1937年10月,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广泛响应。

1938年10月,在著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印尼的庄西言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

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

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

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

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

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的故事主要内容

17岁离开故乡,赴南洋经商,以其优秀的品德、坚毅的个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经过艰苦创业,从一个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华侨工商巨子。

陈嘉庚先生经营企业所赚得的钱数以亿计,但他说,“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他认为经商赚钱只是手段,赚钱的目的是要将赚得的钱拿出来为社会办好事、办大事,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以便能建设一个能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独立统一和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陈嘉庚指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从1894年在故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算起,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兴学历史长达67年之久,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按照当时黄金价格估算,超过一亿美元,在中国教育史上乃“千古一人”。

扩展资料: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嘉庚事业达致顶峰时,不过拥资一、二千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

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

第三、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嘉庚

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短文

陈 嘉 庚

陈嘉庚(公元1874年—1961年),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华侨杰出领袖。从青年时代起,他到新加坡经商办实业,取得成功,成为华侨巨富,并在家乡集美和厦门投资,大办教育,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华侨公认的领袖,他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打内战,支持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特别是在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抗日战争期间,他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但是,他对于抗日战争的贡献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对日作战的功勋卓著军事指挥家。解放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又贡献出晚年的全部精力。

立志办实业

陈嘉庚的家乡在现在福建省厦门市的集美镇。集美当时居住着四千多人,全都姓陈。因为人多土地少,大多数居民是靠出海捕鱼为生。还有些人就下南洋另谋活路。

陈嘉庚的曾祖父那一辈就有人下南洋。父辈兄弟五个有三人在南洋经商。父亲陈杞柏在新加坡开个米店,时常往家里寄点钱,家境并不富裕。陈嘉庚很小的时候,就帮家里干活,种地瓜,拔花生,到海边挖牡蛎,都干过。

九岁的时候,陈嘉庚进入私塾读书。可入学的都是农民子弟,大都是只求认个字就可以了,又要经常帮家里干活,所以私塾就经常放假停课,甚至一个月上课,一个月放假。老师教课也就很不认真。陈嘉庚在这种学校读书,书本知识学得不多,而家乡人文化落后的情形,给了他极深的印象。

后来长大了,他知道了更多的国家大事,了解了祖国受侵略的历史,懂得了人民所以受苦难的原因。爱国报国的心思从此扎了根。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

“我也要出外经商,赚了钱,回家乡为父老们办实事!”

有一次,父亲从新加坡回来,和儿子谈起今后的出路。陈嘉庚说: “中国历来轻视商业。可如果没有经商的人,吃穿用从哪来呢?我愿意和您一起到新加坡去做买卖。”

“经商风险太大,弄不好会赔钱的呀!”

“我不怕!”

1890年秋天,父亲带他到了新加坡(当时叫星洲),在自己开的米店里学习经商。那一年,他刚十六岁。

在挫折中奋起

一开始,陈嘉庚只是帮助记帐管钱。他办事认真,很快就熟悉了店里的各种业务。两年后,他接任经理,替父亲管起了这家米店。因为他肯钻研经商之道,很快把米店的买卖做得兴旺起来,赚了一大笔钱。

不料,由于家族里其他人经营不善,陈家的几个买卖后来又赔了钱。1903年,当陈嘉庚为亡母守孝后,再次来到新加坡时,看到一片破败景象,十分痛心。但是他没有灰心,决定改营菠萝罐头的买卖。菠萝是新加坡的特产,罐头每年销售量很大。陈嘉庚知道自己经验少,本钱又不多,所以就在精打细算上下功夫。他对大家说:

“菠萝的质量有高有低,买进时议价全凭眼力,我们这方面不如他人,就要加强核算才行。”

“你说怎么办好?”

“每天买的菠萝必须当天加工完,不能让它损耗太大。连夜结算,根据亏盈情况,再决定第二天的买价。再有,我们的罐头一定要以质量取胜!”

陈嘉庚把自己厂生产的菠萝罐头定名为“苏丹”(阿拉伯语“大王”的意思)。为了保证质量,他每天都亲自到加工厂视察,严把质量关。结果,他获得了成功,利润很快超过了同行。苏丹牌成了东南亚食品罐头的名牌。

百万富翁

有一次,陈嘉庚听到有人做橡胶生意发了大财,又当机立断,决定经营橡胶业。

那个时候,橡胶树刚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橡胶制品也还被殖民当局垄断着。他花了二千元买了橡胶树种子,播在自己的菠萝园中。接着又筹办橡胶制品厂。好心的朋友劝他说:

“橡胶业投资大,收益慢,你有那么多好生意做,何必担这个风险呢!”

陈嘉庚说:

“二十世纪是树胶(橡胶)的时代。日本现有胶厂四百多所。而我中华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竟没有一家像样的胶厂。新加坡的橡胶工人都是华侨。这里机器完备,产品种类繁多,可以训练职工。就像师范学校培训学生一样,我在这里办厂,可以为中国发展橡胶业提供经验和人才呀!”

“您想得真远啊!”大家称赞说。

经过十几年奋斗,陈嘉庚后来拥有橡胶园一万五千英亩,成为马来亚、新加坡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他的胶制品厂也颇具规模,生产胶鞋、轮胎和日用品。他还先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南洋和各国商埠设立分销店一百多处。钟牌商标的胶鞋走遍五大洲。

同时,他还开设了菠萝罐头厂、米厂、木材厂、饼干厂和冰糖厂等三十多处工厂。他的资产总计一千二百万元,约合黄金百万两。算得上“百万富翁”了。

倾资办学

陈嘉庚有了钱。钱用在什么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好事。

孙中山在策划反清革命的时候,来到了新加坡,陈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额资金,支援革命。他和广大华侨一起,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嘉庚的钱更多的是用在办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国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国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兴办起了学校。

“办教育,是收不回钱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这是长久之计!”陈嘉庚说,“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先从家乡这里开始,即使失败,也不后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进无退!”

从1913年开始,集美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此后幼儿园、男子小学、女子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和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兴办起来。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等在集美都出现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成了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圣地。陈嘉庚还在新加坡也兴办了各种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有名的厦门大学。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在全国也是质量很高的。在厦大开学典礼上,陈嘉庚发表讲话:

“办大学,一要有高深的学问,二要有雄厚的资财。我本人是两者都没有,但我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我希望经过三五十年奋斗,中国的教育得到普及!”

陈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钱,主要用来兴办教育。他为我们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受人尊敬的爱国华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陈嘉庚办的企业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义者的注意。新加坡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当局有意排挤华侨的资本,看到陈嘉庚的企业兴旺,就指使英国的一些大商人和银行家找陈嘉庚说:

“你们生产的胶鞋,今后要全部归我们包销,不得自销!”

“这办不到!”陈嘉庚一口拒绝。

“哼!我英国的权利不容他国人占有!”

“我不签约,你们就不能这样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会迫于压力,竟背着陈嘉庚签了约。陈嘉庚看透了英国人的目的,是要挤垮自己,他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即使收盘不干,也不能向他人低头!” 后来,他的企业果然受到挤压,年年亏损,办不下去了。于是有人劝他:

“你办的那么多学校,每年要花多少钱?赶快停办了,或是缩小规模,把钱省下来吧!”

陈嘉庚坚决不肯,说:

“学校一旦停办,恢复就难了。那样我自己误了青年学生不说,也是对社会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国集团找到他,出了个主意:

“你的企业不行了,不如归到我们这里,做为附属公司吧!”

“你们是有条件的吧?”

“是的。条件是停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不行!”陈嘉庚断然拒绝,“我宁肯收盘,绝不停办学校,即使因办校而使商业失败,我也不后悔。”

陈嘉庚不愧是爱国的实业家。他知道向外国势力低头可以避免破产,还可以发大财,可那就成了外国资本的附庸,没有独立性了。所以他坚决不屈服压力,而是在1934年,停办了自己的企业。他在一篇《畏惧失败才可耻》的文章里写道:

“自古英雄豪杰,都会遇到挫折和危险,何况我呢?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的失败而失去信心!”

陈嘉庚宁肯“牺牲”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赞扬。大家说:

“陈先生的财富,是完全献给大公的。陈嘉庚的名字代表着博爱和牺牲。”

爱国的明白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得寸进尺。陈嘉庚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作为南洋华侨的领袖,他带头并发动华侨捐款,支援抗战。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更是关心祖国的命运。当时国民党内部汪精卫等人散布投降言论,主张与日本和谈。陈嘉庚十分气愤,

给汪精卫连发五封电报,痛斥他是秦桧一类的人物。不久,国民党参政会在重庆召开,陈嘉庚提出一份提案,说:

“这次大会应该宣布:在敌人没退出我国之前,公务人员谈和平就是汉奸国贼!”

这份提案立即受到许多参议员的支持,纷纷签字。主持会议的汪精卫只好红着脸宣读了这份提案。大会通过了陈嘉庚的提案,给了投降派沉重打击。不久,汪精卫投敌当了大汉奸,受到举国一致的谴责。 抗战中,陈嘉庚为会长的“南侨总会”向国内捐献了大量款项和实物。1940年3月底,“南侨总会”组织了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达重庆。不久,陈嘉庚也来到重庆。蒋介石政府花了好多钱欢迎他。一次宴会后,陈嘉庚很不高兴地把慰劳团的一位秘书找去,说:

“今天的宴会太铺张了。现在是抗战期间,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每块钱都要用到抗日上啊!”

秘书告诉他:

“我们从月初到现在,每天都是这样吃法。蒋介石把您当成大财神,一心要讨您老人家的欢喜。这次光是重庆一地就准备了八万元的特别招待费!”

“啊?八万元?”陈嘉庚吃了一惊,“这不是要把一架战斗机吃掉了吗?一架飞机也不过十万元啊!重庆这样铺张,下边也照着葫芦画瓢,可怎么得了?”

“蒋介石哪会干赔本买卖?我们南侨总会从抗战以来,四年间光捐款就不下五万万元。在华侨中间劝募购买的‘救国公债’,又是几万万元。八万元,算不了什么!”

其实,陈嘉庚比他的秘书更清楚:仅1938、1939两年时间,南侨总会的捐款就达1.45亿元,占同期海外华侨捐款总数的70%。1939年国民政府的军费支出是18亿元。而这一年华侨的捐款和侨汇就达11亿元,其中捐款为1亿。陈嘉庚知道:根据世界银行的惯例,有一元的外汇基金,可发纸币4元。这11亿元外汇即可发行44亿元纸币,除发还侨眷10亿元外,还可有34亿元作为国家军政费用。这对于处于战乱时期的国民政府来说,是个不小的贡献。这是整个南亚地区华侨的一片爱国心呀。

陈嘉庚站起身来,说:

“华侨捐款是爱国,要抗日。怎么能把他们的血汗钱用在吃喝上?今晚我就写一个紧急启事,明天登在重庆各家报纸上!”

第二天,重庆各报都刊登了陈嘉庚谢绝铺张招待的紧急启事。老百姓看了,都说陈嘉庚先生是个爱国的明白人。

眼见为实

在重庆,陈嘉庚和许多国民党大员们见了面,给他的印象很差。国统区腐败的现象让他很不高兴。可他又听一些人说共产党的延安如何贫穷,如何不人道。

“延安究竟怎么样,我倒要去亲眼看一看!”陈嘉庚想。

蒋介石听说他要到延安去,就当面对他骂了一通共产党,说:

“你去了,可不要受欺骗呀!”

陈嘉庚心里有主意,他对慰劳团的代表们说:

“我们华侨无党派,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领袖,都要见一见,听听他们说什么,真话假话都要听听。如果将来谁不守信义,那我就有好说的了。”

这年5月底,陈嘉庚一行来到了延安,受到了热烈欢迎。

他看到延安的生活虽远不如重庆,可毛泽东等领导人与群众同甘共苦,上下团结一致,对抗日充满信心,根本不是国民党蒋介石宣传的那样。他心中更有数了。回到重庆后,他做了一次讲演,热情地赞扬了延安军民,说:

“在延安,一切抗日的人都很自由,民众生活、教育都很好。他们大规模开荒,一年就开垦了百万多亩。我没有想到毛泽东住处那么简朴。我们还是要举国一致,加紧团结好啊!”

国民党官员听他为共产党说话,派人来劝他改变态度。他说:

“我凭良心与人格发表意见,不能做指鹿为马的事!”

这次回国,陈嘉庚通过对比,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国共两党的看法。他后来积极投入了民主运动,反对独裁和腐败,和蒋介石断绝了来往。

华侨旗帜

1941年12月,日军进攻新加坡。陈嘉庚又组织华侨抗敌,可不久,英国人放弃了新加坡,日本大肆搜捕华侨,尤其想要把陈嘉庚控制起来。陈嘉庚决定到印度尼西亚避难,他对大家说:

“万一我被捕,敌人一定要让我替他们说好话,当傀儡。我决不会服从,那时候只有一死报国了!”

在朋友们的保护下,陈嘉庚终于脱险。几年后,日本投降,他又回到了新加坡。消息传到国内,重庆人民召开了“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庆祝这位华侨领袖安全脱险。毛泽东送的条幅上写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用军舰飞机运送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到前线,还派了九万多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给蒋介石“壮胆”。陈嘉庚反对美蒋的倒行逆施,在1946年9月打了好几封电报给美国总统、国会和美国驻华大使等,要求他们立即撤退驻华美军;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援助。

电报一发表,轰动了全世界。数十万南洋华侨掀起了反对美军留华的签名运动。国民党政府又恼又恨,大骂陈嘉庚是共产党的“尾巴”。有位美国记者不明白为什么陈嘉庚这么大的资本家却拥护共产党。他问陈嘉庚:

“请问你信仰共产主义吗?”

这句话意思是:你是个大资本家,跟着共产党走,难道不怕“共产”吗?陈嘉庚听出了记者的话外音,风趣地回答说:

“我早就开始献出我的财产去办教育,让人们共我的产了。”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记者追问道。

“我在1919年曾在一篇文章中,回答过这个问题。就是:有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不能甘心被人欺侮。中国一定要站在世界强国的行列中。我们一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今天不成,明天也要达到。就是我们这辈子不成,还有我们的子孙,非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为救国、办教育,我爱国不怕共产!”

陈嘉庚坚决站在人民一边,运用自己在华侨中的影响,多次发表声明和谈话,指出蒋介石必败,人民解放战争必胜。他在海外开辟了一条新战线,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年近八旬的陈嘉庚作为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应邀回国参加了筹建工作。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副主席、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务。1950年,他回到家乡集美定居,对新中国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厦门本是个海岛,离大陆两千多米,交通不方便,经济也很难发展。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久,就向厦门市市长提出建议:

“应该在厦门岛与集美之间修一条石头海堤。这样,就改变了厦门孤岛的状况,对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有利。”

“这条建议太好了,我们一定尽快研究决定。”

不久,中央同意了陈嘉庚的建议。有关方面也设计了方案。陈嘉庚认真听了汇报,又看了图纸,提出了不同意见。

“一是设计的堤面太窄了,只有二十一米,应该为二十五米。二是厦门一侧,公路与铁路要是立交的,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可是由于当时的苏联专家反对,陈嘉庚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堤面反而改成了十九米。1955年,海堤建成了,它是一项造福子孙的杰出工程,陈嘉庚一方面感到高兴,一方面又为堤面太窄感到不满意。

“你们没有远见啊!”他批评说。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海堤为改变厦门的经济和交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后来又渐渐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了,人们这才感到陈嘉庚当初的意见多么正确。

陈嘉庚还提出建议,修建闽西南铁路。后来,有名的鹰厦铁路建成了。陈嘉庚很高兴。他为改变福建闭塞和落后的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花在何处

陈嘉庚回集美定居后,对集美学校进行了恢复和扩建。后来,集美出现了一座风景优美,设备先进的学村,厦门大学也成了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集美学村和厦大,凝结了陈嘉庚一生的心血。他由壮年到老年,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操劳。1961年,他在临终前嘱咐,把在国内的存款全部献给国家。其中主要是用于建造华侨博物馆和集美学校。他一生中,为办教育,花费了一亿多美元。

如果有人以为,陈嘉庚有那么多钱,一定是花钱如流水,家产丰厚,大吃大喝,那就想错了。陈嘉庚从不在自己身上花大钱,也不允许家里人乱花钱。他常说的一句话是:

“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有一次,他的儿子支借了公司五十元新加坡币(相当于人民币三十多元)没及时还上,他就冲儿子叫起来:

“你爸的钱是不能给你侵吞的!你支借公司的钱,为什么拖着不还?”

“噢,不就是五十元吗?”儿子嘟囔着,“您不是常说,金钱如肥料,只有花出去才有用吗?”

“那是办学校。可我自己从不乱花钱。每月除吃穿住必花费用外,零花钱不到两元,为什么这么节俭呢?就是因为我少花一文,就为家,也为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

他见儿子想通了,又说:

“回去把这五十元钱立即还给公司。今后绝对不许在公司借支。你要记住,我是不给子孙留下资财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当马牛。你们的幸福要靠你们的双手,自己去创造。”

的确,陈嘉庚一生十分简朴。他的居室里,只有一张旧床,一张旧写字桌,一对旧沙发,还形状不一样,都很旧。刷牙杯是掉了瓷的,皮箱是裂了皮断了带的……

解放后,有一次,陈毅来看望陈嘉庚,炊事员特意买来一斤水果糖招待。陈嘉庚批评说:

“买这么多干什么?首长最多尝一两块糖,买两角钱也就够了。”

把陈嘉庚支援国家,慷慨办学和他生活上的节俭对照起来,不难看出他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诚。

陈嘉庚的诚信故事100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陈嘉庚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诚信经营一个跨国企业、倾资兴办教育和公益、支持祖国革命和民族独立自强……陈嘉庚所做的一切,每一项都堪称艰难而伟大,普通人难以企及。然而,普通人首先可以做到的,是学习陈嘉庚的精神。

  一个人,应该做一个勤奋的人。“智识生于勤奋,昏愚出于懒惰。”陈嘉庚的一生,无论经商、兴学,还是支持革命与抗战、参政议政,他都克勤克俭、兢兢业业。他的救国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不断学习、研究得来的,并落实到实践当中。他的金钱用在为国服务上,他的时间和精力也都奉献于此。

  一个人,应该做一个生活简单的人。陈嘉庚不可谓不富,可他没有把钱和时间用在个人享受上,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粗茶淡饭,地瓜稀饭配青菜、豆类、鱼干是他的家常饭,尤厌恶奢侈的宴请,常常要求以茶点代宴。

  一个人,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讲真话的人。陈嘉庚的企业能够成功,与他诚实守信密切相关。他独立经营后,父亲的企业亏损,欠了别人的借款还不上,他数年都牢记在心,通过辛苦经营赚了钱,替父亲还了欠款。陈嘉庚讲真话也是出了名的,任何时代都不能没有这种精神。

  “欲成大事,先做小事。”“不以小事而生忽心,不以大事而生畏念。”陈嘉庚做事极认真细致,凭着这样的信念和精神,他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兴办的各校管理得实实在在,南侨总会的事情也是清清楚楚。小事做好了,大事也做成了。我们不缺少聪明人,缺少认真做小事、把小事做好的人。学习陈嘉庚,不妨先从做小事学起,从能做到的学起。

陈嘉庚代父还债的感人故事

陈嘉庚知道父亲的米行倒闭了,为了替父还债,陈嘉庚买下一块地,建起了工厂。路上遇到父亲的债主,遭到嘲讽的陈嘉庚并不气馁,决心做出好的成绩。面对洋人要求更多的订单,陈嘉庚十分开心。陈嘉庚终于能还上父亲欠下的债。

《陈嘉庚的故事》是目前我国首部以爱国侨领陈嘉庚生平事迹为题材的影视动漫类作品。全剧共13集,每集14分钟,以“南洋创业”、“兴办教育”、“投身政治”三大重要节点为叙事线索。

生动讲述了陈嘉庚先生艰苦创业、诚信经营,从一个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华侨巨子,爱乡报国,倾资兴学,创建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支持教育事业,并积极投身政治、救国图存的光辉一生。

扩展资料:

1904年,陈嘉庚集资7000多元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后接管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之后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其南洋华商的领袖地位由此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嘉庚的故事

陈嘉庚一些感人的故事就是40字左右的

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在陈嘉庚故居,从陈列的蚊帐、被褥、衣服、礼帽、皮鞋等物来看,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一只翻过来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蜡烛,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烛盘了。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飞机的轰炸而炸毁。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间,他却坚持先修校舍,并说:“第念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他逝世后国内存款尚有300余万元,可是按照他的遗嘱,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子孙。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300字

陈嘉庚倾资办学的故事

陈嘉庚有了钱。钱用在什么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好事。

孙中山在策划反清革命的时候,来到了新加坡,陈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额资金,支援革命。他和广大华侨一起,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嘉庚的钱更多的是用在办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国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国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兴办起了学校。

“办教育,是收不回钱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这是长久之计!”陈嘉庚说,“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先从家乡这里开始,即使失败,也不后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进无退!”

从1913年开始,集美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此后幼儿园、男子小学、女子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和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兴办起来。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等在集美都出现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成了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圣地。陈嘉庚还在新加坡也兴办了各种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有名的厦门大学。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在全国也是质量很高的。在厦大开学典礼上,陈嘉庚发表讲话:

“办大学,一要有高深的学问,二要有雄厚的资财。我本人是两者都没有,但我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我希望经过三五十年奋斗,中国的教育得到普及!”

陈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钱,主要用来兴办教育。他为我们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受人尊敬的爱国华侨。

陈嘉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陈嘉庚办的企业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义者的注意。新加坡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当局有意排挤华侨的资本,看到陈嘉庚的企业兴旺,就指使英国的一些大商人和银行家找陈嘉庚说:

“你们生产的胶鞋,今后要全部归我们包销,不得自销!”

“这办不到!”陈嘉庚一口拒绝。

“哼!我英国的权利不容他国人占有!”

“我不签约,你们就不能这样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会迫于压力,竟背着陈嘉庚签了约。陈嘉庚看透了英国人的目的,是要挤垮自己,他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即使收盘不干,也不能向他人低头!” 后来,他的企业果然受到挤压,年年亏损,办不下去了。于是有人劝他:

“你办的那么多学校,每年要花多少钱?赶快停办了,或是缩小规模,把钱省下来吧!”

陈嘉庚坚决不肯,说:

“学校一旦停办,恢复就难了。那样我自己误了青年学生不说,也是对社会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国集团找到他,出了个主意:

“你的企业不行了,不如归到我们这里,做为附属公司吧!”

“你们是有条件的吧?”

“是的。条件是停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不行!”陈嘉庚断然拒绝,“我宁肯收盘,绝不停办学校,即使因办校而使商业失败,我也不后悔。”

陈嘉庚不愧是爱国的实业家。他知道向外国势力低头可以避免破产,还可以发大财,可那就成了外国资本的附庸,没有独立性了。所以他坚决不屈服压力,而是在1934年,停办了自己的企业。他在一篇《畏惧失败才可耻》的文章里写道:

“自古英雄豪杰,都会遇到挫折和危险,何况我呢?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的失败而失去信心!”

陈嘉庚宁肯“牺牲”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赞扬。大家说:

“陈先生的财富,是完全献给大公的。陈嘉庚的名字代表着博爱和牺牲。”

小学4年级语文陈嘉庚的故事陈嘉庚的生平事迹

陈嘉庚17岁(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下同)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

  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他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

  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

 在集美中学 更多>>

道南楼里,几名初中女生正在出一期关于纪念嘉庚诞辰130周年的黑板报。“知道陈嘉庚是什么人吗?”记者问道。“知道,老师上课说过。”女孩们回答。“知道他的哪些故事?”记者又问。一名女孩歪着头想了想,回答说:“我记得他替自己的爸爸把欠人的钱还了。”小女孩们或许还不能理解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嘉庚先生的故事给她们留下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做人要诚实,要信守诺言。 1904年,陈嘉庚父亲所营企业破产,欠印度债主哈利20多万元巨款。按照新加坡的法律“父债子免还“,况且陈父当年便因破产而抑郁成疾不幸去世,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白手创业的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当时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并且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亿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46年3月,尼赫鲁访问新加坡,陈嘉庚在欢迎会上致词,题为《领袖与诚信》,指出无论商界政界,“诚信”都是无价之宝,是成功的保证。

  先生回国定居后,也常常教诲身旁的人要诚实守信。采访中,嘉庚先生生前秘书张其华先生对两件小事印象深刻。一件发生在1958年,当时集美各校要筹办农场,但校区土地有限,学校有人建议,把几年前赠给农业厅的天马农场的大片土地收回一部分。张其华认为有道理,便请示先生,结果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先生说,已经赠送给别人的东西又要讨回,出尔反尔,是不诚实之举,并责怪张其华没有当场批评学校的这种错误主张,还要照搬来提什么建议。

标签: 故事陈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