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子的由来起源,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 历史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29

在我国有许多独特的文化产物,其中扇子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工具,那么它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中国扇子的由来起源。

扇子的历史很悠久。在中国,扇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的有点困难。

文献上来看,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上“五明扇”可能是关于“扇子”最早的记载。书上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

c2cec3fdfc0392458cc97599e035cfc77c1e254a.jpg

五明扇古称为“箑”,形状如“阖”。扇面像一扇门,需要由他人举着,围在身旁,表示广开求贤之门。我们都见过,古装剧中,精彩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帝王端坐中央,旁边有两个宫女拿着“扇子”在背后交叉。所以说,最开始的扇子不是扇风的,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障扇。到周王朝的时候,这种障扇的排场跟爵位联系起来,规定了尊卑等级:“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

从考古学上来看,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来源于沈从文先生的《扇子史话》一书。现存最早的完整扇子实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

那么,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制成的?

我们单从字形就可以看出来,“扇”字从羽,“箑”字从竹,很明显透露扇子有羽毛和竹子两种材质。实际上,最早的扇子确实是用这两种材料制成的。五明扇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雉鸡毛制成。

用禽兽的羽毛制成扇子主要是南方。在古代,南方湖泊众多,栖息着很多野禽,于是当地人就用这些禽鸟的翎羽制成的扇子,这样的扇子称之为“羽扇”。

羽扇流行还有一个说法,据说当年楚襄王与各路诸侯会面的时候,楚大夫宋玉手持一柄用白鹤羽毛制成的扇子。宋玉我们很熟悉,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帅哥,他人长得帅,而且才华横溢,在他的带领下,自然风靡一时。

三国的时候,羽扇更加流行了。苏轼那句“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对羽扇最大的推广。历史上使用羽毛扇最有名的人物大概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使用“羽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很难想象,在《空城计》等很多场景中,手里没有羽毛扇的诸葛亮会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头戴纶巾、手执羽扇是魏晋时期的流行装扮。《晋书·顾荣传》记载了顾荣平乱的故事,当时顾荣一挥羽扇,叛军随即溃败,“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可见羽扇在当时还是一种大将风度。

跟羽扇一样很早出现的是竹扇。竹扇主要流行于中部地区,中部盛产竹子,用作器物很正常。

纨扇也是一种使用较早的扇子。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里面的说的“小扇”就是纨扇。

纨扇,又称团扇,“宫扇”、“合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成种种形状,并用薄丝绸糊成。

唐宋时期,团扇十分流行,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功能丰富。一是可以遮面,“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这使得团扇深的闺房少女们的喜欢。其次,团扇可以题诗作画和刺绣。古人在团扇上面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精巧雅致,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绘画与刺绣,逐渐使团扇变得越来越丰富、唯美,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10dfa9ec8a1363270fbe1b96f62ecbe909fac76f.jpg

这当然流行了,陆游说:“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由此可见当年团扇的行销使用盛况。

除了羽扇、竹扇、纨扇之外,较早使用、范围较广的扇子还有“芭蕉扇”。

芭蕉扇即蒲葵扇,简称蒲扇、别称葵扇。芭蕉扇不是用芭蕉叶所制成的,而是用南方蒲葵叶所制,蒲葵叶同芭蕉树叶十分相似,被称为芭蕉扇也就可以理解了。

蒲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树冠伞形、叶大如扇,是热带、亚热带的常见绿化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一带。蒲扇特点是材料价廉,式样朴素,既可扇,又可垫坐或遮日挡雨。既便宜又使用,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魏晋时期已经成批生产。

芭蕉扇的流行跟谢安有关。《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有一个朋友告老还乡,为了筹措旅费而售卖蒲葵扇,生意惨淡。谢安知道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开始随身携带一把蒲葵扇,手谈清议间,风流自现。有了东晋一哥谢安的代言,芭蕉扇的扇价自然激增数倍,此人返乡路费便解决了。

唐宋时期,还有一种扇子很流行,那就是折扇。

折扇,即折叠扇,亦称聚头扇或聚骨扇。折扇的出现,推动了手摇扇的重大革新,促进了我国扇文化的发展。

首先,以前的羽扇、竹扇、纨扇,虽有方形、圆形、六角形以及梅花形、扁形等各种形状,但其扇面一般都是固定的,不能折叠。而折扇扇面可折叠,开合自如,需用时散开,不用时合拢。使用、携带十分方便,也便于收藏。

其次,折扇跟团扇一样,扇面也可以书画,雕花刻字,还可以挂吊坠,变成一件艺术品。

关于折扇的来源,有人说是我们中国自己发明的,也有人说是从高丽传入的,而高丽的折扇也可能是来自日本的,也就是说起源于日本。

起源于中国,是有史料支撑的,《与兄平原书》上说:“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有扇如吴扇、要扇亦在。”《东宫旧事》上说:“(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这两则史料显示汉末及魏晋时期腰扇已在使用了。“腰扇”即折叠扇。

为什么又流传折扇起源于日本的说法呢?主要是因为日本、高丽精美的折扇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而中国折扇因为简陋,最后只好反而淹没无闻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折扇是舶来品的原因。

《宋史》记载,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日本僧侣嘉因觐见宋太宗时献上桧扇二十把、蝙蝠扇两把。而桧扇和蝙蝠扇都是折扇。我国宋代的匠师在学习日本、朝鲜折扇长处的同时,又结合我国盛产竹子、宣纸的特点以及雕刻、书画等传统艺术特色加以发展。

折扇虽然兴于宋代,但宋元这段时间并非折扇的鼎盛时期,折扇的鼎盛时期在明代,尤其是明朝永乐年间,“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明朝永乐帝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

明代官绅所用折扇用料考究,扇柄刻镂精致,除刻诗词字画外,有的甚至镂空填以异香,柄下饰以玉坠流苏。明代折扇不仅工艺水平高,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时已能大量出口日本,且传入欧洲。

清朝,折扇之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地步了。

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蕴藏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自扇子到了文人手里,一不留神便成了艺术, 因为文人们喜好舞笔弄墨。吴冠中先生说: “扇子送凉,不意成艺。”在扇上题诗作画,起于三国东晋,流行于明清。历史上有许多书画家都爱此好。因此,扇子成了一种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雅致的艺术品。好的诗、书、画一旦上了扇,能平添无限的风流雅韵。所以,成艺之扇其审美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因而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被历代藏家所看好。

u=125851814,917109733&fm=173&app=25&f=JPEG_副本.jpg

书法是音乐的。书法不单是写字, 他的目的不仅是易认、易写、正确,而如音乐,他需要书写者运用笔墨技巧来完美演示,弹奏乐章。所以,必须通过控制运笔的提按、转折、快慢,完成其线条的收放、长短、粗细、轻重等一系列的变化,使线条及整篇作品有节奏感, 只有当作品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时, 和谐而美好的韵律就有了。故我以为,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

书法是哲学的。书法不单是写字,他是最精深的哲学。沈浩先生说: “从书法的角度来讲,他是历史的一种投影,哲学思想的一种写照。”一幅书法,包涵着大自然的一切变化规律,字形的欹与正,线条的拙与巧,空白的大与小等在矛盾冲突中完成对立的统一。所以,好的作品,你能从其墨色变化、虚实对比、黑白空间交替、阴阳不断转换中悟出“道”,那就是“一阴一阳”,“技”必“进乎道”。

书法是文化的。书法不单是写字。法国汉学家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密码。中国人在抒写的过程中传递着精神,传递着思想,传递着修养。”所以书法家真的不是写字匠,他必须有历史、文学、哲学的支撑。它是一个大熔炉,其作品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甚至生活阅历。

文脉需要传承,扇子给我们的书画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书画又为扇子增色添彩。我们有责任书写古今经典文字,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并以传统笔墨融入现代构成元素,重新解构历史的空间,符合今人的审美情趣,努力使手掌大的扇面,展现无穷的大千世界。这也是我现今的书法观。

在国外,扇子也有很多趣话。古埃及人早会用棕榈叶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贵族和奴隶主使用,由身强力壮的奴隶打扇。以后,扇子被看成权贵的象征,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面的 人越是显赫。公元9世纪,日本人发明了小巧玲拢的折扇,他们把折扇看成能带来幸福的祥物。欧洲从16世纪中期开始,折扇 在宫廷和仕女界大受青睐。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不拿扇子的女士犹如不佩剑的男子。“可见扇子和剑在当时上流社会风行之盛。

a5c27d1ed21b0ef488fec362b5653adf81cb3e1a.jpg

1797年,英国人威廉·科克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扇学》,其中提 到对付一个突如其来的献媚者,小姐们用起“扇语“来简直就像水 兵们用旗语一样娴熟。右手使劲挥扇表示“我爱另一个人“,如果 来者不开窍,她再用左手照样来一遍,这叫做:你还是走开的 好!他就应该马上走开,这时,如果小姐突然让扇子坠地,聪明人就会顿时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动作意味着“让我们言归于好吧“!至于将扇子贴近脸颊,这是“我爱你“的意思。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扇子的功用正不断地由 电风扇和空调设备来完成,然而人们始终没有、也许永远不会丢 弃和忘却扇子。1981年,米兰和纽约的国际工艺美术设计小组 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的日用工艺品,从沙发到沙发枕、从花瓶到烟灰缸、从玻璃杯到耳环……全部做成扇形的,人们竞相争购,着实时髦了一阵。在收藏家的眼里,扇子的身价更高,目前世界上最贵的一把扇子是180年前在德国生产的,扇骨用精雕细琢的珠 母做成,装饰着纯金做的小鸟,镶着绿宝石和红宝石。该扇于1980年在瑞士苏黎世的一次拍卖中以2万瑞士法郎的高价更换了主人。

标签: [db: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