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描写_中国文化_历史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304

武侠小说,顾名思义,由“武”与“侠”两个元素构成。这两个元素原本是独立的,侠是侠,武是武,未必相干。《史记》把“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分开来叙述,最能表现这个意思。

《游侠列传》所记录的大侠,如战国四豪: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都不以武技见称;闾里之侠原宪等亦未闻其善武,就是汉代大侠朱家、郭解也不娴武术。娴武技的,乃是侠之门客中一部分具击刺能力者,此即为刺客。

古之侠者如此,宋元明依然没什么太大改变。像《水浒传》中担任水泊领袖的宋江,虽不能说没武艺,可是他武艺稀松平常,能成为领袖的条件不在其武而在其侠,也就是所谓的“及时雨”,能急人之急、纾人之难。

清朝侠义公案小说多写绿林故事,侠与其敌对势力才都拥有武艺,彼此以武争衡,如《三侠五义》之侠,即无不能武者。《三侠》或称《七侠五义》,其后又有《七剑十三侠》之类,但不管是三侠、七侠或十三侠,也都是具有武艺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传统。

再加上剑侠小说一派,至晚清而大盛,由《仙侠五花剑》下衍至后来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等,侠既皆是剑侠,焉能不长于武艺?于是侠与武又更为紧密地结合了。

民国期间,新开一派写江湖的,是从前写绿林故事之嗣响。由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以下,愈写愈具体,遂出现许多江湖门派,如少林、武当、崆峒,渐渐且形成五大、六大、八大、九大门派的名号,为古来小说所未有。

由于写江湖绿林之争斗搏杀,而要具体描述这些江湖豪士的武技,于是又衍生了一种技击小说,平江不肖生开其端,郑证因、朱贞木、白羽继其后,如《鹰爪王》《十二金钱镖>《偷拳》等均属此等。

《鹰爪王》故事假托于风尾幫十二连环坞,实际上以当时的鹰爪门等各派武术为蓝本。《偷拳》则是径以杨露蝉去陈家沟佣身为仆,偷学太极拳的故事为内容。此类写法均对后人有极大的启发。

武侠小说之真正成形,即在这个时期,凡侠皆武,无武不侠。武术成为小说中极主要的部分;练功、比武、争霸、复仇,成为它的基本内容。

这种小说类型吸引了许多作者投入,参与写作。但不是每个人都熟悉武术门派或技击方法,因此写法上各有巧妙。有真懂武术或对帮派社会有了解有接触的,倾向实写。不懂的,就虚写。

或利用剑侠小说,把侠客写得飞天遁地、出入三界,其武术神乎其神,反正非凡人所能知能见,故可肆其想象。或练剑成丸,飞出白光,杀人于千里之外;或驭剑飞行,上穷碧落下黄泉。要不则开发心理、气势、斗智的写法,一击必杀,迅雷不及掩耳,根本就不必再一招一式地去搏斗。

20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新派武侠作家中,实写者少、虚写者多。原因一是藏拙,二是讨巧。

如梁羽生、司马翎、古龙、诸葛青云、卧龙生等人对技击其实都不内行,对江湖帮会也很少具体参与经验,勉强去写武术、谈帮派掌故,既缚手脚又易出错,不如舍去,以想象挥洒之,或避而就搏击之气氛、心理状态去发挥,反而易见精彩,并为武侠写作开一新路。

因此,藏拙之同时也讨了巧。毕竟读者看武侠小说也未必想由其中获得武术技巧或真实的武术史帮会史知识,小说的故事、人物的恩怨情仇,才是主要吸引他们的部分。故武术部分写得简略,甚或离奇,读者常不以为意。读者中真懂武术者也毕竟是少数,所以小说就是写错了,大抵也没啥关系,很少人会留意到。

不过,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武术终究是它的类型元素之一,或者是它极重要的部分,武侠小说若无武,或武得不精彩,就如同它里面丧失了侠一样,还能称为武侠小说吗?

犹如侦探小说若不具体写探案,读者能承认它叫侦探小说吗?一名好侦探,探案的技术必然要甚好;一名大侠,武功也必然要高明,乃是这个文类之基本规定。因此对武术的描写,乃是武侠小说作者绕不开的领域,差别只在于作者如何去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