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文化是什么,关中文化有什么特点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464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三秦地名大有来头华夏文明最早发祥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几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大荔猿人姑且不论,至迟在6000多年前,这里便有我国最早的原始农耕的村落——代表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村。半坡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和锄耕农业闻名于世,不仅在我国同时期文化中居领先地位,而且烧陶技术也居世界领先地位。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已发现的1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有400多处密布于关中。尤其在距半坡很近的淬水沿岸,仅40公里地段内,就发现了13处遗址。可见在母系氏族时代,关中确曾兴盛发达。周族是关中一个古老的姬姓部族,与半坡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古文献上看,传说周族始祖后稷,名弃,弃在部(陕西武功、扶风境内)安家立业。即位于泾渭二水下游,土地肥沃,利于农耕。弃擅长种植,“播前百谷”,古称为“后稷”,曾被夏任为“农师”后稷之后,周人因受“夏后氏政衰”影响,大约在太康失国以后,从部迁到孤(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古公直父时,周人迁歧,来到歧山之下的周原。考古发掘证明,今扶风县的法门镇和黄堆乡、歧山县的京当乡,便是当时的周原,至今仍称周原,是关中有名的富庶地区。《诗经大雅绵》有“周原航肮,莫茶如治”,歌颂周原肥沃而富饶。从此周族长久定居周原。在古公在父的领导下,周人“筑室于兹”,营建城邑,设官司,疆理田地,发展农耕。周原很快兴旺起来,粗具国家雏形,所以古公直父从“公”被追尊为“太王”。周人歌颂大王:“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歧之阳,实始锡商。”以后由于周人东向为商和黄河流域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形成,使我国形成了一个以今西安、洛阳为中心的周文化系统。然而真正使陕西关中文化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并对各地产生深刻影响的,却是秦人,及其以后的汉唐时代。关中其名这里的关一般指长城的各个关隘。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主要是东北三省。关西:1.指玉门关、嘉峪关以西地区,即甘肃一带;2.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关中:一般是指西安周边地区,这里的关是潼关。关内:指的是我国长城以南地区,这里的关是山海关。关外: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特指东北三省。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从地理概念讲,关中是指“居四关之中”而言。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关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p#分页标题#e#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