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尸,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尸?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676

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尸?

因为他是清政府的替罪羊。 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

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冤的替罪羊当数李鸿章。大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大清实际权力的老太后,这是从所有权方面来讲的。当然,没有所有权的人,也不是没有卖国的念头,但那仅限于谋求执政的在野者。

作为洋务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在主持这项晚清自强自富云顶的过程中也是大发横财,有人估算,在他死后,所留下来的资产足有四千万两,家底丰厚。

他的墓穴中陪葬如何可想而知,所以对其打主意的人不在少数。再加上在清朝灭亡之后,这位忠于大清的已死之人,卖国贼的骂名全国皆知,其身后惨状也可见一斑了。

财富的诱惑、再加上泄愤,对李鸿章墓觊觎的人不在少数。

十九世纪50年代,当地有关部门就将他的墓挖开了。不过作为曾经显赫如斯的人,墓葬被打开自然是不容易的。坚固的墓室难以挖掘,他们用铁锤砸、用炸药炸,最终都没有效果。后来还是在远处挖地道才得以打开。

为了泄愤,李鸿章和同墓穴的夫人两人尸骨都被拖出,并且这位清朝重臣的尸骨还被拴在绳子上拖着游街示众,直至遗体散尽。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夫人的棺木旁边,他们发现了两块近三十斤重的“金砖”。大家都认为,李鸿章聚敛财富,这两块金砖价值不菲。谁知道经过进一步检测后,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原来这金灿灿的两块金属,实际上只是铜制的。

李鸿章怎么死的?

李鸿章(1823~1901),纵观其一生是得善终的,享年78岁。

李鸿章死时的情况: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毁者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誉者则曰他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梁启超在其皇皇大作《李鸿章传》中写道:“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军事上,由于任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力经营付诸东流;洋务上,因难以作出实质性改变,企业终未获得独立性而听命于官僚;外交上,由于昧于世界大势,频频被洋人所欺。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并未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临死时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梁启超对此做了精确的总结:“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曰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曰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固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

细细体味梁氏所说的李鸿章之不足,其实是当时的中国人普遍面临的困顿迷茫。李鸿章个人亦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诸种矛盾交织困扰,构成了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李氏一生莫不如此。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北上调停。李鸿章首先致电英、法、德、俄、日五国公使,提出“先靖内乱,再议善后”的解决方案。列强表示同意李鸿章北上。李鸿章离开广州时,曾对南海知县裴景福感叹:“内乱如何得止?我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也就死了。”

李鸿章于上海启程北上,由俄国军舰护送抵达天津。李鸿章垂暮之年,看到熟悉的天津城如今残破不堪,不禁放声痛哭。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

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匡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其实,奕匡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匡“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约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李鸿章为签订和约竭尽了全力,离死亡越来越近。

1900年12月底,李鸿章开始生病,一个月后高烧不退。1901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9月,又患上伤风,“鼻塞声重,精神困倦”。《辛丑条约》签字后,李鸿章的病情急转直下,饮食不进。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前来探望。李鸿章此时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

1901年11月7日中午,周馥哭号着说:“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须臾气绝。终年78岁。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是的,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这古老的中华帝国,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终于接近了她的终点。她是如此的疲惫、衰老,在英气勃勃的现代文明之前,这般的捉襟见肘,窘迫难堪。然而,她还不甘心就此退却,她还试图挣扎。但这挣扎愈是激烈,其结局愈是凸显出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无情。

在滔滔历史洪流前,人只是沧海之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李鸿章也是无力的,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临终前,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赏 陀罗经被,入祀贤良祠呢

李鸿章对近代中国有巨大贡献.

没有李鸿章,袁世凯就没有近代中国.

你说该不该赏!

李鸿章为什么会死不瞑目

他一直就是个替罪羊,虽然比较精明但也无济于事,评价这个人只能从中性出发,因为在他那个位置所能做的所能想的除去时代的束缚,归根到底只是他的悲哀,晚清的悲哀。从年轻时三千里外觅封侯,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组建淮军,进驻上海,到人生辉煌,接下来的他必须承受他所在那个位置的不幸,是封建体制与儒家礼教给予的,他若不在其位,也会是其他的某人。社会舆论的向导有时偏向疯狂,浮于人世表面,要真正理解评价很花心思,给予一个中性的评价,就好像是为一场输掉的足球赛而做出过努力的球员最好的评价方式。

李鸿章是为什么而死

  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

  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

  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几种评论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只是,该怎样评价100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李鸿章的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什么却连连摇头?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表面上是人人唾弃的卖国贼,但是实际上,李鸿章是很爱国的,在清朝末期,由于国力太弱,难以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引得大家都很恨清廷和李鸿章等人。不过,在当时,李鸿章也是没有办法,被迫签订的,而且还为清廷争取回了很多利益。李鸿章的墓葬人们常常觉得肯定很奢华,可是只有在他老婆的墓里发现了两块金砖,而且还其实是铜的。

李鸿章是晚清的一个重臣,其实是很精明有能力的人,奈何生在乱世,不过也正因为生在乱世,使得他具备清醒的头脑和尽力争取进步的精神。李鸿章为晚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搞了洋务运动,组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代表中国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让他吐血,不过他也为中国争取回了很多利益。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极为受到慈禧的看重,被慈禧看作“再造玄黄之人”,这样的人物的生活肯定非常奢华,那么李鸿章死后,很多盗墓贼也会盯上他的墓的,不过当李鸿章的墓被挖后,却让人很吃惊,因为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陪葬品,更别说什么珍贵的宝贝了,只有他的老婆的墓那里发现了两块金砖。

在李鸿章的老婆墓里发现了两块金砖,每斤重30斤,虽然看上去金灿灿的,不过专家鉴定后发现只是两块黄铜的,并不是黄金。

李鸿章生前家产达1000万,死后为何要薄葬?

李鸿章薄葬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秘密。也许是出防盗墓的需要,也是许是生前尽是屈辱,并未对大清朝做过多少利在社稷的事,李鸿章死前立下遗诏,要求其墓中一切从简。因此,尽管慈禧一再提议厚葬,但李鸿章家属一再强调李生前遗嘱乃一切从简方才作罢。也正是因为这样,李鸿章的墓摆在那里50多年来从来没有盗墓贼光顾过。

其实,李鸿章生前的确留有大量的资产,据梁启超保守估计,李鸿章的家产不少于1000万两白银,其中还不包括田宅和地契。当然,李鸿章的巨额财产并没有被他带进坟墓,而是留给了他的子孙,因为他认为放进墓中难逃被盗的劫难。

而李鸿章一共有3个儿子,2个女儿,他的财产主要是分给了儿女们。据悉一代才女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曾长期在外流洋,后得已发迹,显然离不开李鸿章巨额财产的“庇佑”。

陈了张爱玲,据说在李鸿章的后代中还走出了3位亿万富翁,他们三人一直居住在海外,有着自己庞大的家族产业。当然,他们虽然是李鸿章的后代,但全部是靠白手起家,奋斗几十年才有了庞大的家族基业,跻身于富豪之列。

李鸿章墓被挖,发现2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为何看了连连摇头?

李鸿章的墓被挖发现两块金砖后,专家看了之所以连连摇头,是因为所谓的金砖其实是铜做的,是镀金铜砖,并不怎么值钱。

从我们学历史以来,就对耳熟能详,一般赋予给他的标签就是卖国贼三个字。其实,作为晚清的一个臣子,李鸿章的身份和所作所为是颇受争议的。李鸿章深受慈禧太后的喜爱,受到了重用。也正是因此,很多慈禧要求他去做的事情,他都不得不去做。

在史书上记载他最多的,就是他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他签订的条约,丧权辱国,让当时的国家失去国土,失去金钱,割地赔款等等,而这多数都和他有关。

既然他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他自己就必定不会穷困,毕竟割地赔款不是赔他个人的东西,不仅不穷,相传他还富可敌国。可这样说来,为什么他的墓中所放的金砖会是镀铜金砖呢。有人猜测是真正的金砖被墓贼走了,然后放了两块假的。可常人一看就知道,盗墓贼怎么可能还会放两块假的到里面。

更值得相信的说法就是,李鸿章自己并不希望自己的墓穴被盗被挖,于是就吩咐自己的家人,自己死后丧事一切从简。他的家人当然也是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并且还对外宣称李鸿章的棺材中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品。可是,为了符合从古至今棺材中含有陪葬品的风俗习惯,最终还是放了两块不值钱的镀金铜砖。

标签: 死后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