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如何掌握实权,怎么做皇帝才有实权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736

怎么做皇帝才有实权

这个问题过于复杂。试着简单分析一下。

皇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是到底能把多少权抓住抓牢,这个跟当时的历史形式,社会环境,甚至个人性格都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你要明白一天,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权利都抓在手里,那样的话下场只能是累死。象是明太祖那样,天天三更而起,夜半而息,事必躬亲,一般人没有那样的精力,也没有那样的体力。所以要明白哪些权要抓,哪些权要放。

既然要放权,就要明白离你最近的无非就是后宫、内廷、朝廷这三个方面。

我国历史早期,后宫派系的权力是很大的,这一点在汉代尤其明显,基本上汉代及汉代以前,后宫派系干政的事情就非常严重,汉代的灭亡与后宫派系的势力干涉关系就非常大。但是毕竟后宫派系的利益与当朝皇帝的利益捆绑的比较紧密,所以这一派系是可以适当扶植的,我觉得在核心部门(户部、兵部),安插个二把手,一则起到监控一把手的作用,二则随时掌握核心部门的动态。但是问题是后宫派系的人,是血亲的关系,往往能力较差,这方面主要还是从品德方面考虑,一定要道德过硬的人才能用,能力方面倒不用太看重。

内廷势力与皇帝的关系比较亲近,而且是皇帝直接掌握的权力部分,这部分要好好拿捏,用的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用的不好自己耳目塞绝,被人玩弄于掌心。我觉得要想掌控内廷,就一个字,一则分,二则换,分就是把重要的权力分到几个部门,相互制约,不允许一个部门凌驾于其它部门之上,一家独大,换的意思说是,不管内廷的主管你用的多么顺手,多么舒心,多么让你信任,也一定要定期更换主管,一则保持人员流动(大家的上升积极性高,内部斗争也大),二则保持不被个把人或者派系把控。

朝廷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部门,面向天下的治理都得从朝廷上产生与施行,朝廷最怕的是权臣与朋党,明朝的联合议事是个好办法,以内阁大学士为决策班底,多人议事,避免一人乾纲独断。为了避免朋党的问题,就一定要让官员有不同的选用与上升的渠道,传统的科举是个好办法,但是避免不了大臣朋比的问题,通过科举的方式,保持不断有清流(未结朋党)加入朝廷,另外通过监察与纠察的方式,及时选优汰劣。

另外,好的制度与优秀的执行是重点,再好的制度,在一定时期的稳定运行后,就很容易产生弊病,这些弊病不治理,就会养成大患,所以还要保证持续性的改良乃至于改革。

其实当个好皇帝不容易,但想当个舒服的皇帝就太容易了!

又不想被掌控,又不想太累,那就要记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遇事多找人聊天,多找人出主意,需要决策的时候勇于决策,不要推拖责任,让真心给你办事的人不伤心,就算是一个略为省心的方法了!

明朝是如何做到皇帝不被架空,掌握绝对实权的

明朝一开始就废除丞相,设置了特务组织,还有加强思想专制。这些都是保证帝王实权的措施

古代用亲信手段,怎么掌握实权?

比如:西汉末年外戚王莽 自己当了皇帝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也是夺了兵权,做了皇帝

唐朝:武则天夺了他儿子李显的皇帝位

主要看自己能力、手段、军权

皇帝是怎么掌控权力的

皇帝有拥护他的军队和臣民。

只所以听皇帝一人的,是因为,在各各官级里都各自约束着。 如果有一个大臣想造反,那么,其它的大臣就会群起而攻之,这跟军队也是一样。

除非在特殊条件下,象曹操一样。军队和大部份的大臣都是拥护曹操的。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

早年曾国藩如何掌握地方实权?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出身于地主家庭,祖辈世代务农。

曾家十分重视诗书,他的祖父没有文化,但他的父亲曾麟书却苦心攻读,中了秀才,在乡里教书、当了塾师。教蒙童,这是当中了秀才难以中举的才子们的较好出路。

曾家半耕半读,庭院的建设确有一派田园风光。曾国藩在一首诗中写到:

高眉山下是侬家,

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记我,

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

曾记西风浣碧沙,

最是故园难忘处,

待莺亭畔路三叉。

曾国藩6岁入私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读八股文。14岁赴长沙应试。

20岁到衡阳跟著名儒生汪觉庵学习一年,后回本县涟演书院就学。

道光十三牢(1832年),就学于长沙岳麓书院。当年应乡试中了举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京会试未中。

道光十八年(1838年)28岁,再进京会试,中了进士。

自道光十九年咸丰二年(1839年――1852年),10余年间,曾国藩在京任职,先后任过兵部、工部、刑部、吏部等待郎。

1852年,年已41岁的曾国藩被派往西主考乡试。他到太潮池驿时,得到母亲亡故的消息,就星夜回家守灵。

为什么在乱世之中,曾国藩能迅速崛起?为什么他能建立剿灭太平天国的湘军?

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

曾国藩虽出身儒生,但却精通谋略,特别是对政治斗争的艺术深有研究,这正是他任途升迁的根本原因。

咸丰四年(18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破武汉时,咸丰帝大为高兴,对群臣说:“想不到曾国藩一个书生,还能建立此功大勋。”

汉军机祁俊藻献媚道:曾国藩一个在乡恃郎,只是一个独夫,一个独夫在乡里居然一呼而从者万人,恐不是国家的福份。咸丰帝被他提醒,脸色突变。从此不敢给曾国藩实权,因此,曾国藩带湘军,只能用兵部侍郎的虚衔,并无地方行政权,管不了州县官,各省的督抚都比他官大,常常窘谑他,使他难堪。

无权则难以筹钱粮,无钱粮则难以征兵丁,曾国落深入考虑了这个问题,无权是难以办成大事的,他当时己看到清朝的八旗兵已经腐化,难以与太平军抵抗,唯有他的湘军可以与太平军相匹敌,因此,朝廷离不开他,但怎样让咸丰帝认识到这一点呢?怎样向皇帝要权呢?公开要权是绝对不行的。

机会终于来了。

曾国藩父亲之死,给他带来生机。

咸丰七年(1857年)春,曾国藩父亲辞世,他立即带了国华,国荃奔丧回籍,急流勇退。这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使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如果自己没有实力,就令永远退下去,难以达到进到的目的。

曾国藩自信是有实力的。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攻浙江,东南告急,浙江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所在。清政府十分恐慌,他们忙令曾国藩复出督军。

这中间还有一番曾国藩与咸丰帝的一次较量。

曾国藩回家不久,就收到了湖南巡抚衙门转来的上谕:赏假三个月,假满后仍回江西督办军务。曾国藩估计江西军务,无人可以代替自己,遂授大学士贾桢的先例,请皇上同意他在籍终制。

咸丰帝明白,他这样上奏,目的是要实权,当时不允许他在籍终制。但不久,何桂请任两江总督,他利用两江的富庶,竭尽全力支持江南大营,江南大营在源源不断的银子的鼓励下,打了几场胜仗,形势对清廷有利。咸丰帝顺水推舟,开了曾国藩兵部侍郎的缺,命他在籍守制。

曾国藩得到这道上谕,冷得心里打颤,真是万念俱灭,他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还必须终身守制,难以出山,否则就是违抗圣旨。

曾国藩考虑,是自己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了吗?

曾国藩对自己实力估计的没有错,当太平军攻打浙江,清军连吃败仗的时候,咸丰帝终于认识到离开曾国藩不行。

咸丰帝仍然是死要面子,他再次赏给曾国藩一顶兵部侍郎的空衔,命他火速奔赴前线,这道上谕在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初三到达曾国藩老家荷叶塘,曾国藩心中一热,初七日就整装离开了荷叶塘。

虽然仍是兵部侍郎的空衔,曾国藩明白,不久,皇帝就会授他实权,只需耐心等待一下。

到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清廷果然命曾国藩暑两江部督加兵部尚书衔,从此,曾国藩有了地方行政权。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他是如何做到三十年后仍掌握着实权,不被架空的?

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他在这30年仍掌握政权,因为他有很多内幕自己的人。明朝当时主要是文官掌握很多权利。他把主要的东西握在手里。然后让大臣去互相监督自然就很安稳了万历皇帝只是不上朝而已,奏折照样批改,国家大事照样关心,而不见大多数大臣的皇帝。

历代帝王对权力充满了极大的欲望,我国历史上一生都没有实权的帝王有哪些?

在我国五千年历史中,有很多皇帝其实都是傀儡皇帝,受人操纵,表面光鲜亮丽,内心痛苦不堪,而历史上一生都未曾掌握实权的有:汉惠帝刘盈、汉平帝刘衎、汉献帝刘协、隋恭帝刘侑、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汉惠帝是汉高祖刘邦与吕雉太后的儿子。16岁的时候就继承皇位了。然而刘盈为人太过柔弱,他曾亲眼看到自己的弟弟被母亲毒死,而且目睹了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扔在厕所,但他都对此没有任何作为,虽然心中无比怨恨吕后心狠手辣的行为,但由于挚爱的人都已死去,也就日日只顾得游玩作乐,当时汉惠帝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吕雉的手中,直至二十三岁死去都未曾掌握实权。其早逝的原因与吕太后有很大的关系。

汉平帝是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的汉成帝的侄孙,因为汉成帝死后,就由他的侄子汉哀帝刘欣即位。但汉哀帝只当了七年皇帝便病死了。因此,当时朝中权臣就想掌握大权,但是若让年纪过大的皇子等上帝位,可能不好掌控,所以扶持年幼的刘衎上位,也就是后来的汉平帝。汉平帝即位时,年仅9岁,但是他才14岁就去世了。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那个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后来,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想继承皇位,他被迫传位给曹丕,最终53岁时去世。

隋恭帝刘侑,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后来,刘侑病死了,年仅15岁。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被两宫太后扶持成为皇帝,他登基时年纪只有三岁半。但是最后直到成年,也是表面光鲜,但实际上由慈禧太后掌控所有的权利。

其实很多皇帝都是一辈子当别人的傀儡,受人操纵不得自由,所以往往心中抑郁难平,很多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皇帝往往都是英年早逝。很难活得长久。

标签: 实权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