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金国间谍有多猖狂?他们竟然打算:不费一兵一卒瓦解南宋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119

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国士兵俘虏徽、钦二宗北去后,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之后,定都南京应天府,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公元1138年,南宋朝廷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公元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国表示议和决心。不久,又与秦桧制造了岳飞父子的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杀害。之后,南宋与金国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不仅向金称臣纳贡,还放弃了淮河以北的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在十一月和议签定之后,按照金国的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然对他有所猜忌,但是,却依然纵容他专权跋扈,并对主张抗战的群臣,进行排斥和打压。此后,金国几次南下都没有消灭南宋,而南宋数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了一个对峙局面。


南宋时期,宋廷与金国之间的连年征战,成为了南宋减租运动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南宋与金国,因为不断的征战,导致两国人力财力都日渐虚空。当两国发现:战争对于国家的对外扩张,没有丝毫成效之时,两国都放弃了打硬仗的策略,不约而同地搞起了间谍战。


于是,两国纷纷派出间谍到对方的国家中,获取情报并散发谣言,企图以这样的方式,从对方国家的内部瓦解统治者的统治。


谍战,古已有之。在宋高宗继位的第三年,金国派出了大量间谍,潜伏到了南宋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比如:杭州、苏州、南京等等。


金国间谍在夜里的闹市街头,大肆地张贴大字报,极力抨击当时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南宋百姓生活的艰难等等,试图激发南宋百姓对统治者的不满。同时,金国间谍还在大字报上,大肆地宣扬金国统治者的开明治国,金国境内的国泰民安等等,这里,便与当时南宋的民不聊生,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金国间谍们企图用这样的方式,让南宋百姓对金国产生向往,试图不废一兵一卒,来瓦解南宋政权。金国间谍在大字报上,突出地指出了当时南宋社会房价过高、房租太贵的事实,就算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中产阶级的家庭,大都因为承担不起物价飞涨、房价超高的生活负担而对朝廷怨恨不已。


可以说,金国间谍们则是充分利用南宋当时越来越不堪的民情,不断地怂恿南宋百姓应该跟自己一道推翻南宋腐败的统治,并接受金国的统治。


虽然,大字报上的内容,有很多浮夸的地方,但是,与此同时也指明了南宋社会的太多矛盾。当时,百姓的生活确实令人堪忧:人满为患,不管是房价还是房租,都高得离谱,导致很多江南当地人都改行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并大发横财。


但是,当地穷苦的黎民百姓,却只能看着如此高昂的房价和房租怨恨不已,很多人因无力承担房租,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露宿街头。可想而知,房价过高导致的民怨民恨问题,在当时有多严重。当金国间谍贴出这样批判南宋政府不作为的大字报时,的确引起了很多民众的共鸣,江南地区更是呼声一片。


一时间,民心动摇,令当时的统治者宋高宗,惊悚不已。


好在,金国有间谍,南宋也有间谍,据史料证明,宋代的中央间谍情报机构是枢密院,主管全国军机情报。南宋年间的时候,增设战时情报机构“机速房”,并由宰相直接负责。


所以,对于金国间谍的目的,南宋间谍早已经摸透了。


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宋高宗立即诏告天下:“凡是江浙一带的城市百姓,在租房问题上,朝廷都会给到很大程度的减免,如果房客租用的是公房,那么,可以免交三个月的租金;如果房客租用的是民房,则只需要缴纳原来房租的一半即可;如果房东胆敢多收房租,房客可以立即去府衙状告房东,衙门会秉公处理,为房客做主。”


随着宋高宗一纸诏书的实施,江浙一带的民怨立即被平息了下来,从此,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尤其对很多刚刚移民到江浙一带的百姓,减租政策的实施让他们的生活压力瞬间得到减小。


宋高宗时期的减租政策,开启了南宋之后减租运动的先河。


此后,南宋的很多皇帝在位之时,都会进行减租运动,朝廷也会以各种各样的名目减免房租,比如:夏季遇见暴雨天气,冬天遇见暴雪灾情,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另外,皇室有任何值得的庆贺,比如:太上皇的生辰或是皇子的诞辰等等,都会成为朝廷减免房租惠及天下百姓的理由。


所以,在史料《武林旧事》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若住屋则动蠲公私房赁,或终岁不偿一鐶。”大体的意思是:“虽然,江浙一带的房租还是很贵,但是,朝廷还是会不定期的因为各种名目给到房客不同程度的减免。很多时候,房客一年到头,甚至,都不需要缴纳一分钱的房租。”


历朝历代,国与国之间都会为了领土的争夺,而实行一些危害对方国家的事,但是,想要破坏一个国家的统治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金国虽然对南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南宋对此也积极的做出了应对,最终,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南宋实施的减租运动,何尝不是为了得到百姓的拥护呢?


参考资料:


【《宋史·本纪》、《南宋史稿》、《南宋史研究丛书:南宋全史》、《武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