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赎人,所谓“子贡赎人”的典故原文及寓意是怎样的?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574

所谓“子贡赎人”的典故原文及寓意是怎样的?

“子贡赎人”的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寓意: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却被夫子批评。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

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扩展资料

子贡的其他典故:

1、子贡尊师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

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2、子贡问道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来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长处,也必定会有短处。倘若用其长处去弥补短处,那么,天下将没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责人的短处而舍弃其长处,那么,天下人都将被弃而不用。

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爱憎,旨趣各有同异,即使是像伊尹、周公这样圣明的人和象墨翟、杨朱这样的贤能者,如果去征求众 人对他们的意见的话,谁能免去受讥刺和遭疑忌呢?

子贡向孔子问道:“乡里的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

这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 定相反,小人的憎恶君子也就象君子的憎恶小人 一样。要想究明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贡赎人

“子贡赎人”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讨论子贡有无过错没有任何意义,而其价值在于"子贡赎人"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对"子贡赎人"这件事的评价都可能褒贬不一。若强调无私奉献的时候,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若强调法律至高无上的时候,这种向法律挑战的事情是决不容许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和"礼仪之邦",有一整套道德体系和标准,强调"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和为贵、忍为高"、"存天理、灭人欲"等等。这些道德标准和理念,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其中的精华,我们正在大力弘扬,如"信"、"礼"、"廉"等;对于一些明显属于糟粕的,有不少已被人们抛弃,如"三纲五常"和片面强调"灭人欲"等;但还有一些很难对其一概而论。如,"忠"的对象应该是谁?怎样才算"孝"?用什么方式维系"和"?等等。

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传统道德、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对西方道德标准的排斥,对"一大二公"、"为富不仁"、"同甘同苦"等的过分强调,使人们形成了"平均主义"、"越穷越光荣"等落后观念。这些道德标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它违背人性,违背社会和经济规律,逐渐成为人们口头上的道德文章,而不能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道德规范,使人们言行不一、对人对己不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取精去糟、吸收扬弃,道德观念和标准不断进步。但一些与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相悖道德标准仍然存在,仍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下级反映了上级的违法行为,即使他完全是出于正义,人们也会谴责他"不忠";如果两个好邻居因为不大的事情打了官司,人们就会谴责他们不懂得"忍"与"和";如果在朋友向自己借钱时,让其打借条就会得罪他;如果朋友之间在生意上竞争,即使都是正当的,也被认为有伤和气;如果得了大额奖金不办些赞助失学儿童之类的善事就会感到问心有愧;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旧的道德标准在人们头脑中的作用。

须知,道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它必须与时俱进,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不断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才能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道德文章"失去约束作用,或是成为教训别人的"高调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的发展。举个实际例子来说,一座城市的郊区有一座水库,每年夏天都吸引一大批游泳爱好者前去游泳。而水库是城市自来水工厂的重要取水源,为了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自来水厂在库区竖了许多"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人们照游不误。后来自来水厂换了所有的禁止游泳的标语,公告牌上写着:"你家用的水来自这里,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保持清洁卫生。"结果,库区中的游泳者就鲜见了。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的今天,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做到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只强调"无私奉献"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子贡赎人 什么意思

子贡赎人释义: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子贡赎人

[拼音] [zǐ gòng shú rén]

[出处]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子贡赎人 什么意思啊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满意请采纳

子贡赎人一事,在当代有什么意义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阅读答案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这是佛家的悟道之言。因为无数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综上所述: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对你有用吗~~~~

标签: 是怎样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