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分别有哪些?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头条317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中国各民族分布图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展开全文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那么我们56个民族都有哪56个民族?各个民族又都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文化?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阿昌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佛教经典中,白象喻佛,象征吉祥。阿昌族民间流传白象诞生和白象归来给人们带来好运的传说,并流行“百象舞”,象征白象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白象驮亭以及飘洒的鲜花,象征阿昌族人们的生活吉祥、和平、繁荣兴旺。

中国民族-阿昌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普米族人的房屋为木结构,四周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屋内立方柱、设神龛。竹子是普米族的保护神,篾盒是普米族婚丧嫁娶、节日等诸多民俗活动的贵重馈赠礼品。由篾盒与木垛房墙壁花纹组成的图案,象征吉祥、友爱、神圣和幸福。

中国民族-普米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是较早使用驯鹿的民族,视驯鹿为吉祥的象征,常以驯鹿形象做装饰图案。环形的驯鹿角与斜仁柱(一种锥状原始住屋)、篝火、彩虹共同组成的象征性图案,表达了鄂温克民族古老的文化和对兴旺吉祥的向往。

中国民族-鄂温克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达比亚”是怒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怒族人的诗歌即兴编唱,以“达比亚”、口弦、笛子、葫芦笙伴奏。手工编织的民族挎包既是恋爱信物,也是优美的工艺品。以“达比亚”乐器和挎包书构成的图案象征乐观向上、吉祥、幸福。

中国民族-怒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京族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独弦琴是京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独弦琴只有一根弦,琴弦长80厘米。演奏时右手扶琴,左手以小竹片拨动琴弦,可以奏出四个音和装饰音,声音委婉动听。独弦琴音色纯美清雅,音域宽广,风格独特,一般用于唱哈时伴奏,有时也用于舞台演奏,是京族文化的象征

中国民族-京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大鼓是基诺族神圣的祭器和乐器。传说基诺族祖先阿麦腰白在远古洪水泛滥时造了一个大鼓,把男人梦黑、女人梦牛装在鼓里,漂流到一块叫做“司基作密”的地方繁衍后代。为纪念阿麦腰白,基诺族每年过节都要敲大鼓,跳大鼓舞。大鼓边沿的小木条象征太阳光芒,因此又称太阳鼓。“月亮花”纹样是成年男女衣背上的装饰,象征永恒爱情。

中国民族-基诺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德昂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德昂族有“太阳爸爸和青龙妈妈”的民间传说,传说他们是太阳“斯母达瓦啥那”和龙女“青龙”在岩洞中生活繁衍的后代,因此把太阳及青龙作为本民族的标志。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川县户弄乡建有龙阳塔。龙阳塔青龙腾升,艳阳高照,象征德昂族人民奋勇向上,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精神。

中国民族-德昂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馃、蜜圈圈和油香。

保安族制作腰刀的历史悠久,从元代开始制作木柄皮鞘刀发展到现在制作的金属工艺刀有近800年的历史。保安刀由细腻光滑的铜片、铜条以及牛角、有机玻璃、焊银、赛璐格等叠合铆成。经过精雕细刻、打磨抛光,显得五光十色。

中国民族-保安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俄罗斯人保留着精灵崇拜的传统。在新疆俄罗斯人心目中,白鸽是带来福音的使者,是和平、安定、恬静生活的象征和吉祥的标志

中国民族-俄罗斯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在裕固族中流传有民间故事《珍珠鹿》。故事讲述裕固族姑娘玛尔建违背了父母的意愿爱上了穷人家小伙子萨卡,不得不逃到另一部落。在一次打猎中,萨卡迷了路,后来在珍珠鹿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家。“神鹿”腾空跃起象征裕固族的腾飞发展。“神鹿”头顶珍珠,嘴衔雪莲花,寓意吉祥如意、坚忍不拔。祥云缭绕以及祁连山、红太阳象征富饶、光明与希望。

中国民族-裕固族

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分别有哪些?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巴尔匣”是西藏上门隅地区门巴族群众对自己所戴帽子的称呼。这种帽子用染有红黄两种颜色的当地氆氇和线毛绒缝制而成,是门巴族男女老少普遍喜爱的生活和装饰用品。

中国民族-门巴族

"鄂伦春"是鄂伦春族的自称,鄂伦春族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鄂伦春人过去以狩猎为生,吃兽肉,住“撮罗子”(一种锥状原始住屋)。“云卷纹”是鄂伦春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图案,经常出现在服饰、桦皮盒、兽皮口袋和“撮罗子”的装饰上。“云卷纹”、“撮罗子”和篝火,表现了鄂伦春族的传统生产和生活

中国民族-鄂伦春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独龙族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独龙族特别喜爱独龙毯。独龙人盛传,天上的彩虹是天神打开天门在织布,独龙毯是他们学习天神织出来的,天上的彩虹有几道颜色,独龙毯就有几条花纹。在过传统节日“卡雀哇”时,独龙人身披独龙毯“剽牛祭天”。独龙毯体现独龙人的智慧和美好心灵,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民族-独龙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塔塔尔族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在塔塔尔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公羊是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象征。塔塔尔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敬白额头公羊的习俗。将它视为幸福、吉祥、纯洁、博爱的标志,是力量的源泉。

中国民族-塔塔尔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赫哲族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赫哲族崇尚白天鹅,逢年过节,妇女都跳天鹅舞。传说天鹅姑娘爱上了一位英俊的青年猎手,但被坏人看上,要威逼成亲。姑娘坚贞不屈,投江自尽,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椭圆形神鼓是赫哲族的民间打击乐器。引颈高飞的白天鹅,凌空跳跃的鲟鱼以及三条江水,象征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繁衍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各项事业像振翅高飞的白天鹅一样腾飞向上。

中国民族-赫哲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珞巴族人口只有2300多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12] ),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珞巴族钢刀称之为“艾热阿”,约80厘米长,5厘米宽,是珞巴族男子随身必备的用具。它既是生产生活的工具,又有装饰作用。刀鞘和刀柄用檀香木制成,并用红钢丝有间隔地缠绕,既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

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分别有哪些?

中国民族-珞巴族

喜欢就关注我把!

标签: 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