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子,历史上康熙十三子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209

历史上康熙十三子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历史上康熙十三子的结局是积劳而逝。

雍正七年(1729年)秋冬,胤祥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雍正令太医院使刘声芳任户部侍郎,就是让他在胤祥身边为其随时诊疗病情。可胤祥还是亲自和高其倬一起翻山越岭,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加重了他的病势。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初八,北运河青龙湾修筑减水坝,胤祥想要去现场勘察已不可能,只好奏请将此事交与侍郎何国宗(清朝数学家)督理监修,三个月后怡亲王就因病去世了。

同年二月,先农坛的亲耕礼胤祥没有参加(此前他每年都参加)。三月,雍正连下两道圣旨,让别人代理营田和传教士事务。胤祥病后,雍正对他十分好,他为了宽慰雍正,挺着病体觐见。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胤祥病故,年仅四十四岁。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风根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

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祥

康熙十三子胤祥.胤祥有几个老婆

胤祥一辈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亲王以后,封诰命的有嫡福晋一个,侧福晋三个,庶福晋两个。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侧福晋富察氏,佐领僧格之女;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格格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格格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

可是从他和嫡福晋生儿育女的数量来看,他和嫡福晋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经到了专宠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不论有没有成人,从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当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

胤祥子嗣: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即长子弘昌封贝子后晋贝勒。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阿哈占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津济里氏萨克信;郡主乾隆四十一年壬午正月初五日午时卒,年七十四岁。

第一子已革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四月二十一日戌时卒,年六十六岁。嫡妻纳喇氏,骑都尉色尔敏之女;继妻博尔济吉特氏,步军统译阿齐图之女;妾宋氏,三格之女;妾孙氏,桑格之女;妾李氏,李住之女。五子:长子永喧(出继),次子未有名,三子永昆,四子三等侍卫永崇,五子永良。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申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嫁舒穆禄氏富僧额;郡主雍正四年丙午三月三日寅时卒,年二十岁。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时生,母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时卒,年二岁。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富察氏僧格之女;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岁。

第三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暾,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时卒,年十九岁。嫡夫人富察氏,佐领福庆之女。三子:长子(承继子)永宣,次子(承继子)多罗贝勒永喜,三子(承继子)革退二等侍卫永蔓。

第四子多罗宁良郡王弘晈,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时薨,年五十二岁。嫡福晋西林觉罗氏,中书卓林泰之女;继福晋纳喇氏,大学士查郎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二子:长子多罗贝勒永喜(出继),次子追封和硕怡亲王永福。

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与第二女同母;雍正初,抚养宫中。七年己酉,年十六。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腾,封今位号。九年辛亥十月初三日戌刻卒,年十八岁,额附雍正十三年乙卯二月卒。

第五子弘[日兄],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正月初五日申时卒,年七岁。

第六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昑,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时生,母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一日未时卒,年十四岁。

第七子和硕怡亲王弘晓,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月十五日未时薨,年五十七岁。嫡福晋李佳氏,三等伯赫格之女;继福晋佟佳氏,都统长盛之女;侧福晋金氏,领侍卫内大臣常明之女;侧福晋石氏,石中玉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克星额之女;妾徐氏,典卫徐国秀之女;妾祥氏,九达色之女;妾马氏,马图赫之女;妾巴雅拉氏,笔帖式才保之女。九子:长子镇国将军永杭,次子和硕怡恭亲王永琅,三子未有名,四子永蔓,五子示有名,六子未有名,七子未有名,八子辅国将军永迈,九子永和。

第八子绶恩,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七月十一月寅时卒,年三岁。

第九子阿穆瑚琅,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申时生,母庶福晋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十五日午时卒,年二岁。

康熙十三子为何被幽禁

雍正的给十三的悼词中有提到,被太子牵连,被大阿哥陷害,因为康熙认为太子被人魇了,其中一个是大阿哥,另外一个猜测是十三

从十三前期来看,康熙每次出京都带着他,甚至让他代表自己去泰山祭天,当时普遍公认他是除太子外康熙最喜欢的儿子。

一废太子这段时间,十三基本上就没什么记录了,可见其在一废太子时做了康熙不能容忍的事骤然失宠.猜测为短暂圈禁,因为其后来还有随扈记录与上请安折,又在康熙60大寿时露了一小脸,可见即使被圈禁,时间也不会长

二月河小说里说圈禁十年绝对是胡扯

顺便纠正下lamphere的答案,您对十三真的不了解,十三的母亲章佳氏是正宗的满族人,不是蒙古人,另外十三怎么就嚣张跋扈了,您从哪里见到的

是让十三代表康熙去泰山祭天而不是”连去泰山祭天,都带着他”

康熙十三子,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康熙十三子胤祥,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病故,死后令享太庙,上谥号为“贤”

资料链接:

1、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死后令享太庙,上谥号为“贤”,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满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2、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胤祥病故,年仅四十四岁。雍正万分悲痛,在八年九月初六的上谕中曾说:“朕因忆吾弟怡贤亲王在日,八年以来诚心协赞,代朕处理之处不可悉数。从前与吾弟闲谈中,每常奏云,圣躬关系宗社至为重大,凡臣工可以办理者皆当竭诚宣力以代圣躬之劳,臣心实愿将己之年龄进献,以增圣寿。

彼时闻之,深为不悦,以此言为非。今日回思吾弟八年之中辅弼劻襄,夙夜匪懈,未必不因劳心殚力之故伤损精神以致享年不久。且即以人事论之,吾弟费八年之心血而朕得省八年之心血,此即默默中以弟之寿算增益于朕躬矣。”

康熙十三子到底是不是幽禁了十年

不是,康熙十三子胤详只幽禁了一年。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后,胤祥受到了第一次废太子事件的波及,被短暂的囚禁了一段时间(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八年),废掉太子胤礽后康熙帝对诸皇子信任大减,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这次随扈开始采用轮班制,每个人都要轮流陪伴康熙帝出巡,以免结党营私,许多皇子因此都陪同了康熙帝进行巡视,但是胤祥是特殊的。康熙帝的轮班制似乎并没有用到胤祥身上。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实行轮班制开始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每次依然作为皇子陪驾,但是在这一时期康熙帝却并不怎么喜欢胤祥。

从康熙五十年(1711 年)开始,根据能够找到的些许记载,胤祥至少在这一时期是身体出现了问题,胤祥腿部生了一种毒疮,并且“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 。康熙帝在回复胤祉奏折当中也问询到 “胤祥疮如何了?”“看起来并不好啊?” 等一系列关心慰问的语句。胤禛也曾为胤祥遍访名医,并交代总督鄂尔泰“若知有精于医理之人,可资送来京,以为调摄颐养之助”。

胤祥的病其实直到雍正二年(1737年)也没有完全好,雍正帝曾对年羹尧说:“王(胤祥)今春夏只觉瘦弱”。由此可见,胤祥的身体状况是极其糟糕的。所以直到康熙帝逝世,胤祥也没有得到什么机会的一种原因吧。胤祥在康熙一朝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过辉煌,更有过落寞。康熙前期胤祥得到了开阔眼界的机会,在康熙后期胤祥更是在长期的压抑当中磨砺了自己的性情,胤祥在康熙朝受到挫折抑制后,对政治权力的残酷有所认识。因此,胤祥在康熙朝虽然处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却为日后在雍正朝的有所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子嗣十三皇子的儿子

皇十三子允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730年),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二十二子),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胤禛继位,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1]

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死后令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福晋

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从一品文职京官)

侧福晋富察氏,佐领僧格之女(正四品武职外官)

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正三品武职京官)

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正五品文职京官)

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不入流武官)

庶福晋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从三品武职京官,其父官职为纳喇氏受封庶福晋之后得,无实权)

子女

儿子

第一子:已革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日子时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四月二十一日戌时卒,年66岁,母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嫡妻纳喇氏,骑都尉色尔敏之女;继妻博尔济吉特氏,步军统译阿齐图之女;妾宋氏,三格之女;妾孙氏,桑格之女;妾李氏,李住之女。共五子:长子永喧(出继),次子未有名,三子永昆,四子三等侍卫永崇,五子永良。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时生,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时卒,年2岁,母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

第三子:多罗贝勒弘暾,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二月二十日丑时生,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时卒,年19岁,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嫡妻富察氏,清朝重臣马齐孙女,马齐第三子福庆之女。(弘暾未与富察氏完婚便卒,后允祥去世时,雍正表彰富察氏守节,封弘暾为贝勒,封其为贝勒夫人,命兆佳氏收其为媳。《宗谱》记弘暾共三子,分别是从弘昌、弘晈、弘晓处承继来的。)

第四子:多罗宁良郡王弘晈,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乾隆七年(公元1745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时薨,年52岁,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嫡福晋西林觉罗氏,中书卓林泰之女;继福晋纳喇氏,大学士查郎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共二子:长子多罗贝勒永喜(出继),次子追封和硕怡亲王永福。

第五子:弘眖,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时生,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壬寅正月初五申时卒,年7岁,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

第六子:多罗贝勒弘昑,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时生,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一日未时卒,年14岁,母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

第七子:和硕怡僖亲王弘晓,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时生,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月十五日未时薨,年57岁,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嫡福晋李佳氏,三等伯赫格之女;继福晋佟佳氏,都统长盛之女;侧福晋金氏,领侍卫内大臣常明之女;侧福晋石氏,石中玉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克星额之女;妾徐氏,典卫徐国秀之女;妾祥氏,九达色之女;妾马氏,马图赫之女;妾巴雅拉氏,笔帖式才保之女。共九子:长子镇国将军永杭,次子和硕怡恭亲王永琅,三子未有名,四子永蔓,五子未有名,六子未有名,七子未有名,八子辅国将军永迈,九子永和。

第八子:绶恩,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时生,雍正五年丁未七月十一月寅时卒,年3岁,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

第九子:阿穆瑚琅,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生,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十五日午时卒,年2岁,母庶福晋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

女儿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精奇哩氏萨克慎;乾隆四十一年壬午正月初五日午时卒,年74岁。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申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嫁伊尔根觉罗氏福僧格;郡主雍正四年丙午三月三日寅时卒,年20岁。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酉时生,母侧福晋富察氏,佐领僧格之女;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2岁。

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与第二女同母;雍正初,抚养宫中。七年己酉,年十六。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腾,封今位号。九年辛亥十月初三日戌刻卒,年18岁,额附雍正十三年乙卯二月卒。生有一子桑斋多尔济。

爵位承袭

始封祖—爱新觉罗·胤祥:爱新觉罗·玄烨第十三子,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封为怡亲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薨,谥曰贤。

  第一代—爱新觉罗·弘晓:爱新觉罗·胤祥第七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袭怡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薨,谥曰僖。

  第二代—爱新觉罗·永杭:爱新觉罗·弘晓第一子,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封为三等镇国将军,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卒,无子嗣。

  第二代—爱新觉罗·永琅:爱新觉罗·弘晓第二子,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封为三等镇国将军,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袭怡亲王,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薨,谥曰恭。

  第二代—爱新觉罗·永迈:爱新觉罗·弘晓第八子,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卒,无子嗣。

  第三代—爱新觉罗·绵标:爱新觉罗·永琅第二子,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卒,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追封为怡亲王。

  第四代—爱新觉罗·奕勋:爱新觉罗·绵标第一子,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袭三等镇国将军,随后袭怡亲王,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薨,谥曰恪。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坊:爱新觉罗·奕勋第一子,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袭怡亲王,嘉庆二十 五年(公元1820年)薨。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奕勋第二子,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袭怡亲王,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因罪革爵,赐死。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坪:爱新觉罗·奕勋第三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封为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圻:爱新觉罗·奕勋第四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增:爱新觉罗·奕勋第五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堃:爱新觉罗·奕勋第六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卒,无子嗣。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堪:爱新觉罗·奕勋第七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泰:爱新觉罗·胤祥五世孙奕增子,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袭载垣所降之不入八分辅国公,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袭载敦所遗之辅国公,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帛:爱新觉罗·胤祥五世孙奕协子,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袭载泰所遗之辅国公,后事不详。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纶:爱新觉罗·载圻第二子,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袭奉国将军,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瑛:爱新觉罗·载增第一子,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袭三等奉国将军,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仪(非宣统帝):爱新觉罗·载堪第一子,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袭奉国将军,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卒。

  第七代—爱新觉罗·毓寯:爱新觉罗·溥瑛第二子,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袭奉恩将军,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卒,无子嗣。

  第七代—爱新觉罗·毓秀:爱新觉罗·溥仪第一子,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袭奉恩将军,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卒,无子嗣。

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为什么会被圈禁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他的外公是位参领。允祥14岁时,生母去世。康熙帝序齿诸子中,除去允礽外,允祥是惟一一位较早失去生母的皇子。章佳氏去世后,允祥由德妃代为照料,与德妃长子胤禛十分要好,这同自幼由惠妃抚养的允祀与惠妃之子允礻是之间的亲密关系,十分相似.

允祥精于骑射,诗文翰墨亦佳[注:参见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卷134,《宗室王公列传》6,《怡亲王胤祥》]。他同比其小两岁的皇十四子允礻题,是八阿哥允祀以下皇子中最出色的两位,而允祥又相对更偏重于文[注:震钧《天咫偶闻》卷3载,“怡亲王(允祥)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建庵、季沧苇。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后者则侧重于武。

允祥与允礻题两人共同的启蒙老师,是康熙帝的舅舅佟国纲之子法海。24岁考中进士的法海被选为皇子师时,只有27岁,允祥当时13岁,允禵11岁。“法海侍皇子讲诵十年,直词正色,蒙圣祖喜与,谓独不能欺。”[注: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2,《法海》]允祥与允禵才学俱佳,当有法海教诲之功。

雍正年间所修《八旗通志初集》中,称允祥为“圣祖钟爱甚笃,省方巡幸,恒命扈从,恩宠优渥。”这实际上是指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前的情况。自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13岁的允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允祥带往。如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除去皇太子允礽外,随行皇子只有允祥。换言之,这10年中,康熙帝外出时,允祥是所有皇子(包括皇太子允礻乃)内惟一必定随往者。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允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第,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允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

康熙四十三年节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称“十三殿下(指皇十三子允祥)”乃康熙帝所“钟爱者”。不足20岁的允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

诸皇子内,允祥与四兄胤禛一向要好。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去世后,雍正帝在祭文中写道:“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雍正帝继位后将允祥倚为心腹,是以他们青年时代结下的情谊为基础,如果他们对皇太子允礻乃的看法与立场相左,或在康熙朝晚年的储位之争中未曾达成默契,这一基础势必发生动摇,情况就是两样了。

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帝对允祥的看法发生很大变化,允祥的地位一落千丈。

《八旗通志初集》中说允祥“谨度遁礼,恪慎有加。不立党援,不邀名誉,……公私政事,一无扰累。”允禩“数以诈术诱惑诸王,王(指允祥)独不为所动。”据《清世宗实录》载,雍正帝曾称赞允祥“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未尝图利干预一事,纠党邀结一人,……其安分自守,家计空乏,举国共知。”然而,《雍正起居注册》中记载上述同一段话的前面,还有很关键的数句,为实录所删除:“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数年以来,王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注:《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第139页]

足见,允祥谨言慎行的处事作风,是他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事件中,受到重大挫折和打击,心情压抑的情况下,逐步形成,如果此前即是如此,也不会深深卷入反太子事件并受到牵连。

下述两种私家著述中,都透露出允祥与一废太子事件的密切关系。

据《永宪录》载,“胤祥戊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以旧东宫事波及,亦削贝子。后再复。”前已述及,康熙朝曾于三十七年、四十八年两次分封皇子,第一次止于皇八子允禩,允祥自然不在其内。第二次分封,是在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后不久,此次止于皇十四子允禵,而皇十三子允祥仍未受封[注:按,雍正帝也承认这一点,参见《清世宗实录》卷13,雍正元年十一月辛丑]。康熙帝的年长皇子中,允祥是惟一一位在皇父生前没有受封之人。这与他曾深受皇父器重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若非犯有重过,不会至此。雍正帝说他“于皇考时……家计空乏”,这同他始终不曾封爵,因而既无其他皇子封爵时所受大量钱财,俸禄所得也相对较少,密切相关

另据《永宪录》载,四十七年九月,允祥事发后,其老师法海因之被牵连,受到降职处分,并被调离此任。法海的同僚徐元梦,称法海是“以侍皇子得过”。从法海一贯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处事风格,以及同坚决反太子的允禵等人关系很好等情况看[注:按,康熙五十七年允礻题率师西征后,法海奉旨“赴西宁军前效力”。雍正继位后,称法海“至西宁,遂与允礻题私相交结。允礻题为大将军时,时,种种贪纵不法之事,法海并不劝阻。及朕即位后,令允礻题来京,法海乃军前效力废员,未奉朕旨,即潜至京师。”参见《上谕内阁》,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对皇太子允礻乃不会有好感,或者曾为允祥在倒太子的行为出谋画策。

《皇清通志纲要》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开释。”该书作者系允祀之子弘旺,他将允祥同废太子及皇长子允礻是并列,与其他皇子相区别,从而透露出允祥在一废太子事件中过愆甚重。但后人也因此而产生误解,认为皇十三子允祥从此被长期监禁,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才放出。事实上,允祥不久就被释放,翌年(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巡塞外,他在在随行皇子之列。但此次康熙帝将他带在身边,绝非示以宠爱,而是具有防范之意。

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帝在允祉、允祥和允禵3人的请安折上朱批:“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可见,允祥虽被开释,但康熙帝对他已失去信任,故令允祉、允礻题等皇子加以管束。允祥与其他皇子一起恭阅上述朱批,所受刺激之大,尴尬羞愧之状,皆不言而喻。他之所以自此谨言慎行,敬恪有加,以终其生,可以从这里找到部分答案。这便是雍正帝所言康熙帝对允祥的“随即鉴宥”。

由于心情郁闷,允祥终于患病,“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此症时好时坏,经御医反复医治,很长时期未愈。康熙帝是位慈父,尽管对允祥十分不满,但对儿子的病痛仍记挂在心。他支塞外时,经常在给皇子们的朱批中问询此事,并亲阅御医奏折,对治疗做出具体指示[注:满文朱批奏折4件,胤祉等奏,康熙五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六日初六四日、六月初六日、康熙五十一年(无月、日)。按,由于种种原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后皇子们的奏折保存下来的极少,故允祥此症于何年痊愈不详]。自四十九年直至六十年(1710—1721年)期间,允祥始终未曾随皇父外出,因腿足疾患行走不便,当是主要原因

根据有关情况判断,允祥曾是皇子中反太子派成员之一,并在一废太子事件中遭受挫败。胤礻真继位后,允祥虽然备受倚重,但却谨恪有加,竭心辅佐,与年羹尧、隆科多两人恃宠妄为的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因此,胤禛对允祥评价极高。允祥之所以对于新帝的宠任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是由于他自幼对胤禛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深知这是其得以自保的惟一良法,同时也表明,康熙四十七年的重大挫败,对允祥的作风与性格影响之大,直至终生。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雍正帝在斥责曾跟随允礻题出征,并被保举为将军的宗札布时说:“如今尔言怡王(指允祥)为平常之人,无所知识,却将国事交付伊办理,何能治理好?尔之此言,是否言及于今?是否诅咒国家?若言怡王,自幼强健聪慧,人才优良,皇父优加恩宠,此事举国皆知。怡王并非胆大妄为之人,从无非分之念。怡王对皇父尽以子道,对二阿哥尽以臣道。由于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连于二阿哥。自被株连后,多年来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对允就题等人胡闹之事,从不过问,亦不敢越雷池一步。怡王从不使皇父担忧,此事众人亦皆知。”按照雍正帝的上述说法,允祥是因“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之妒忌、陷害”,而开罪于康熙帝。对此须做分析

首先,允祥如果真是与皇太子允礽关系亲密,同反太子派成员之一胤禛站在相反立场上,那么他们两人绝不会自幼如此要好,平日居京“晨夕聚处”,扈从塞外“形影相依”。

第二,据《清圣祖实录》载,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的10年内,康熙每年夏秋去塞外行围、巡视所带皇子中,都有皇太子允礽及皇长子允褆、皇十三子允祥等3人,而其他皇子却是间在其中,并非每次必往。这是皇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矜持日趋尖锐的10年,而巡视塞外,则是康熙帝每年外出活动中历时相对最长者,显然,他携太子同行,是因不放心让太子独自留在京师,至于固定地选带两位皇子,令其随扈前往,长侍身边,不仅只是示以器重,还有以之暗中监视、牵制皇太子,加强对自己的护卫之意。当三十六年(1697年)后皇储矜持日渐公开化,特别是三十九年(1700年)索额图家人密报他有不轨之心后,康熙帝对此戒备,是完全必要的。之所以在诸子中挑选允褆与允祥,一是他们两人都精于骑射,武功出众;二是康熙帝深知他们与皇太子不合,因而不会予以庇护或与之同谋;三是允祥十分精细,作风较为踏实,允褆勇悍有余而乏沉稳,两人恰成互补之势。如果允祥同允礽关系密切,岂能为康熙帝选中,而且历10年不变?

第三,如果确如雍正帝所言,那么,当大阿哥允褆被圈楚,允礽复立为皇太子后,因太子而受委屈的允祥也会得到相应的嘉奖,封以爵位,而不会反被康熙帝打入另册,与其他皇子区别对待,甚至在一废太子事件早已完结后,仍不为康熙帝所原谅,被斥之为“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封建时代,如果皇帝认为某位臣子不忠不孝,其贬责之重,非同一般,仅此一语,即可致后者于死地。倘若允祥只是犯有一般过错,爱子如命的康熙帝,绝不会出此恶言。

因此,雍正帝所说允祥开罪于康熙帝的缘故,无法令人相信,但允祥从此退出反太子派,谨言慎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则确乎如此。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594930.html

标签: 康熙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