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行烈士儿女回忆父亲——开“路条”帮同志转移,自己留下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83

【烈士小传】


丁行,1908年出生,山西夏县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底组织战地服务团。


1945年任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军法处副处长、河北省政府机要秘书。


1947年9月被捕,解来南京。1948年10月牺牲。


【口述人】


丁奂吾,74岁,丁行烈士之女;丁令吾,72岁,丁行烈士之子。


在南京市鼓楼区一栋简朴的居民住宅楼里,记者见到了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父亲牺牲时,丁奂吾3岁,丁令吾只有1岁。姐弟俩长大后一个考入北理工,一个考入南理工,毕业后从事军工科研工作,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两人表示“没有愧对父亲”。


成立“战地服务团”,暗中传播革命理论


“我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姐弟俩从一些照片和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英俊潇洒,写得一首好毛笔字,文章也写得好,还会下棋、游泳、拍照”。


1927年,教师出身的丁行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在这样血雨腥风的形势下,父亲毅然入党,革命意志非常坚定。”丁奂吾说。


后来,丁行潜入西北军池峰城部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从文书、书记、秘书,一路升任至军部秘书处处长。他准备等待时机成熟,策反池峰城起义。


“1937年底,父亲邀请了臧克家等30多名进步作家和文艺人士,来到池峰城部队,成立了战地服务团,以讲演、唱抗战歌曲、演短剧等形式宣传抗日。父亲兼任战地服务团领导,暗中传播革命理论。”丁令吾说,这个团还写了多篇通讯,及时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作战的英勇事迹和胜利消息向国内外报道。


开出“路条”帮同志转移,自己坚持留下


抗战胜利后,丁行奉命随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北上。孙连仲十分赏识丁行的才华,任其为十一战区长官部军法处少将副处长(后改任保定绥靖公署军法处少将副处长),兼任河北省政府机要秘书,还请他做了家庭教师。


“父亲能看到很多的机密文件,包括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的人员编制、兵力部署、作战计划等,还有经济、物价方面的情报。这些情报都是通过一个交通员发到中共中央去。”丁令吾说。


1947年9月,中共设在北平的地下情报组织被敌人破坏,导致西安情报系统负责人王石坚被捕。王石坚很快叛变,供出了手中掌握的地下工作人员名单,其中就有丁行。


“其实父亲完全可以免于这场劫难。”丁奂吾说,事情发生前局势已经比较紧张了,平时出城门都要看通行路条。而父亲所在的军法处,就掌管着开路条的职能。“我父亲帮一些同志开了路条,让他们顺利转移到了河北解放区。当时他完全可以和同志们一起走,但他为了获取更多情报,还是坚持留了下来。”


中秋节家中被捕,10天后儿子出生


名单泄露后,特务很快找上门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本来父亲要带我到公园去玩的,结果我睡觉了没去成。后来特务来了,父亲心知不好,但他还是安慰我妈妈,说去去就回。哪知道,一去就是永别。”丁奂吾说。


丁行被捕后10天,儿子呱呱坠地。“当时父亲还能和家里通电话,他非常高兴,就在电话里给我起了名字,叫丁令吾。就是把‘囹圄’的四个框给去掉,希望自己早日出狱,回来和家人团聚。”丁令吾说。


两个月后,丁行和其余被捕的同志们一起,被当作“要犯”,用美国的飞机从北平运送到南京。“在狱中,父亲受到严刑拷打。吃的饭里尽是沙子,牢里头也没有厕所,每天早晨需要倒粪桶。”丁令吾说。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丁行依然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父亲每天早晨都要攻读两个小时的英文,还自学了俄文。他给母亲写信,嘱咐她‘孩子保育问题须特为注意,务宜从小养成其独立奋斗之精神。’”


1948年10月,丁行和谢士炎、赵良璋、朱建国、孔繁蕤5人被枪杀于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被称为“北平五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