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短文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头条307

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部充满着民族复兴和屈辱的“变革大典”,无数历史人物用他们的毕生挽救了大厦将顷的中华民族,我们称之为“民族英雄”,对于一个种族来说这毫无争议是最高荣誉的称号。

启蒙

林则徐,在骂声一片的清庭和清末重臣中,这个官至一品的民族英雄,是少有能在民间和当朝同时具备重大声望的人。直至当代,他依旧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进程,亦有许多学者从更高更远处去评判这个民族英雄,褒贬不一。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福州市左营司巷,他的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虽然家庭清贫,但是在那个文盲遍地的时代里,严格的家教以及文化思想的启蒙,这一切都是日后林则徐成为一代名臣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入仕

到了1811年,两次会试失败的林则徐终于在第三次拨得殿试第二甲第四名的头衔,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自此踏上了官宦之路。但是此时的林则徐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京官,虽然为人矜矜业业,却并没有多少可以展露其拳脚的地方。

1837年,他升至湖广总督。林则徐前期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为官廉洁、为民请命;务实能干,修水利、推新技,皆是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的福利,这个时候他已是朝野上下都拥有重大声望的人。然而要成为一个民族英雄,仅仅如此,是万万不足够的。

禁烟

早在乾隆初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发现鸦片在华是上等的商品,这极有利于缓解两国的贸易逆差,并搜刮大量的真金白银。只是由于贪官污吏和查禁的困难,那个时候的清廷又完全不懂对外贸易以及国际法,虽然从乾隆到嘉庆,两任当庭掌权者都极力禁止内地商人的贩卖,甚至是下令禁止入口,但是鸦片的销售还是愈演愈烈。到了道光十五年,足足三万箱鸦片被输入内地,这使得全国上下义愤填膺,而道光对此更加是深痛恶绝。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短文

道光十八年,黄爵滋上了一封奏摺呼吁禁烟,道光大为看重,逐令各省督抚讨论。而林则徐作为黄爵滋的支持者,且身为湖广总督,办事能力又极强,而被道光委以重任,特派钦差大臣于广州禁烟。在当时,如若此事成,林则徐可名垂青史;不成,则身败名裂,所以对于林则徐来说,上有皇命,下有全国百姓的期待,此事,只许成。

展开全文

林则徐于1839年3月抵达广州。此时的外商所有货物都经由“十三行洋商”销往内地,而林则徐首先便传讯他们,要求所有在华鸦片尽数上缴并出具甘结,以后不再来华兜售鸦片。然则外国人肯定不答应,林则徐便将十三行的外国人尽数软禁,并封锁出海口,断绝了粮食供应。

经过艰苦的斗争,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最终交出了两万零二百八十箱鸦片,林则徐于6月3日在虎门尽数销毁。自从,林则徐成为了一个万人敬仰的民族英雄,道光亦在批林的奏摺说道,“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

然而,碍于那个时候清廷并没有人懂外交和对外经济,所以林则徐用了最暴力的方式解决鸦片问题,完全没有预料到此事可引发的后果。当然这里也有林则徐对当时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差距认识失误的原因。

这就让查理·义律有了可乘之机,他让英商把烟交给他,并由他以商务监督的身份给各英商开收据,英商的鸦片顿时变成大英帝国的鸦片,自此英国有了开战的理由。

被革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最悲惨的开端,但是在西方看来,却是英国站在道德制高点给予这个自命不凡的天朝上国强力的一击。然而,当时的道光,甚至亲身经历的林则徐,都远远低估了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的意义,也正是这点,让林则徐原本伟大的一生,给后世的历史研究者留下一个可以指责的借口。

在战争初始,林则徐不仅严重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甚至开始洋洋自满。他禁止茶叶、大黄的出口,以为这样就能让英国屈服;重修虎门炮台,又在与英军散股部队作战获胜后便上奏朝廷,认为中国大胜,这让全国都沉浸在一种自豪的喜悦之中。特别是当英国海军少将、侵华总司令懿律派兵北上占领定海以后,被当时的国人误读为是怕了林则徐,才不敢与其正面冲突。而此不论朝廷还是民间,林则徐的威望和名声达到了一生的巅峰。

定海失守以后,道光对其大失所望,在上喻中骂他道,““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而天津直隶总督琦善在偷偷调查大沽口的英军后得知当时的中国完全不是后者的对手,于是决定用抚夷之策。然而抚夷定要有个罪人出来顶替,自然风口浪尖上的林则徐被他搬了出来。他一面安抚英军,一面指责错全在林则徐,他们可返回广州待中国给他们一个交代。道光只看琦善三言两语便退了兵,自然大为欣赏,于是林则徐被降为四品卿衔,赴浙江镇海,后又被贬至新疆。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短文

但是英军坚决要求赔款和割香港或加通商口岸,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怎么可能接受。1841年1月7日,迟迟得不到回应的英军失去耐心,开始进攻虎门,大败的琦善被迫和英军拟定《穿鼻条约》割让香港。琦善被道光大骂,革职抄家。自从,清廷决定与英军全面开战,直到意识到完全不可能胜利之后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屈辱的《南京条约》。

去世

有时候,历史总是难以捉摸。此时的林则徐却恰被诬陷而躲过了与英军正面交锋的机会,避免了战败,否则他便是那个“琦善”。虽然道光依旧在气头上难免怪责林则徐,但是随后他重新被启用,并成为清廷屡次委以大任的重臣,则更好的说明了当时林则徐的威望和名气都是一时无两。也恰好是琦善的战败,被百姓解读为是因为道光昏庸,林公不在的原因。

1850年初,道光于圆明园去世。此时恰是太平天国作乱,清廷毫无办法可阻其锐气。五月,曹履泰上奏咸丰,建议让林则徐镇压太平军。咸丰应许,逐又任其为钦差大臣,只是此时的林则徐已是病入膏肓,严重下痢,在路上便与世长辞,时1850年11月22日辰时。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也是因为此时的去世,错过了与当时最强盛的太平军作战。否则,以情况而言,林则徐此行,依旧是个只许胜不许败的任务,但是若说胜负,林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不过林文忠任职几乎跨越当时半个中国,每及任处,不管是口碑还是办事能力,都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颇受百姓爱戴。在清末腐败的官宦系统中,更加显得其为人做事的能力极强。这是一个外界所看到的林则徐。

然则,在思想上,林则徐是剿夷派的领袖。到广州之后他便隐隐意识到了中英之间的军事差距,所以他加强武器装备、派人翻译国外刊物、让魏默深编制的《海国图制》甚至成了日后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被历史学家范文澜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直到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复任以后,他作为当时位高权重,朝野上下威望无两的领袖人物,却依旧不能起来振臂一呼,行改革之事,让我国错过了最为宝贵的二十年。若是以此对比,他便是连百日维新的康有为也比不上,这也是现在对其褒贬争议最大的部分。

但是林则徐作为士大夫的代表,所受的一切都是传统的教育和价值观。而他正处于当时中国内外的交点之中,纵观其后的奕訢、李鸿章、康有为,他们皆为了救国而奔走出策,但是他们所受的皆是旧思想,旧教育,旧观念。但是所幸的是我们看到了从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武器到学习西方的政治这样一个进步,已是实属不易,直到孙中山的出现,十四岁便随着母亲赴檀香山,并接受近代西式教育的人才终于醒悟,要想救中国,非推翻整个旧社会不可。

标签: 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