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国国君,邾国的历代国君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76

求中国春秋各诸侯国君即位表(全)

春秋诸侯国国君齐国国君

齐晏孺子(姜荼)、齐庄公(姜光)、齐平公(姜骜)、齐昭公(姜潘)、齐桓公(姜小白)、齐简公、齐景公、齐僖公(姜禄父)、齐君(姜无亏)、齐太公(田和)、齐君(田剡)、齐顷公、齐灵公、齐闵王、齐襄王(田法章)、齐君(姜无知)、齐康公(姜贷)、齐君(姜舍)、齐威王、齐宣王、齐懿公、齐惠公(姜元)、齐桓公(田午)、齐宣公(姜积)、齐孝公、齐襄公、齐庄公、齐悼公

晋国国君

晋敬公(姬骄)、晋君(姬奚齐)、晋小子侯(姬小子)、晋悼公、晋定公、晋昭公、晋昭侯、晋怀公(姬圉)、晋出公(姬凿)、晋侯(姬缗)、晋景公、晋厉公、晋成公、晋献公、晋哀侯(姬光)、晋桓公(姬倾)、晋孝侯、晋灵公、晋烈公、晋惠公、晋顷公、晋鄂侯(姬郗)、晋武公(姬称)、晋襄公、晋文公、晋文侯、晋平公、晋幽公、晋君(姬奚齐)、晋武公(曲沃武公)

秦国国君

秦景公(嬴后伯车)、秦庄襄王(嬴楚)、秦共公(嬴稻)、秦悼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怀公、秦孝公(嬴渠梁)、秦厉公(嬴刺)、秦惠王、秦躁公、秦昭王、秦穆公、秦宁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桓公(嬴荣)、秦康公(嬴罃)、秦宪公、秦武公、秦武王、秦简公(嬴悼子)、秦灵公(嬴肃)、秦献公、秦襄公、秦出子、秦哀公、秦惠公、秦孝文王(嬴柱)、秦厉公(嬴刺)、秦成公

宋国国君

宋成公(子王臣)、宋襄公(子兹父)、宋休公(子田)、宋宣公(子力)、宋文公(子鲍)、宋共公(子固)、宋昭公、宋悼公(子购由)、宋武公(子司空)、宋元公(子佐)、宋平公(子成)、宋闵公(子捷)、宋君(子游)、文无畏、宋桓公(子御说)、宋穆公(子和)、宋昭公(子得)、宋康王(子偃)、宋公(子剔成)、宋闵公、宋景公、宋殇公(子与夷)、宋辟公(子兵)、宋庄公(子冯)

楚国国君

楚宣王(芈熊良夫)、楚哀王(芈郝)、楚初王(芈比)、楚共王(芈审)、楚悼王、楚成王、楚文王、楚威王(芈熊商)、楚幽王(芈悍)、楚康王(芈昭)、楚考烈王、马希崇、楚穆王、楚灵王、楚堵敖(芈熊艰)、楚郏敖(芈麏)、楚声王(芈当)、楚顷襄王、楚武王、楚平王、楚庄王、楚怀王(芈熊槐)、楚简王(芈中)、楚肃王(芈臧)、楚昭王、楚惠王

曹国国君

曹成公(曹负刍)、曹戴伯(曹鲜)、曹悼公(曹午)、曹宫伯(曹侯)、曹幽伯(曹强)、曹惠伯(曹雉)、曹太伯(姬脾)、曹庄公(曹射姑)、曹隐公(曹通)、曹君(曹石甫)、曹穆公(曹武)、曹平公(曹湏)、曹声公(曹野)、曹君(曹羁)、曹桓公(曹终生)、曹文公(曹寿)、曹武公(曹滕)、曹僖公(曹赤)、曹孝伯(曹云)、曹宣公(曹庐)、曹共公、曹昭公(曹班)、曹夷伯(曹喜)、曹仲君(曹平)

鲁国国君

鲁惠公(姬弗湟)、鲁考公(姬酋)、鲁共公(姬奋)、鲁康公(姬屯)、鲁君(姬伯御)、鲁隐公、鲁哀公、鲁闵公(姬启方)、鲁文公(姬贾)、鲁厉公(姬擢)、鲁君(姬子野)、鲁君(姬恶)、鲁成公、鲁定公、鲁景公(姬匽)、鲁献公(姬具)、鲁僖公(姬申)、鲁平公(姬叔)、鲁君(姬般)、鲁悼公、鲁穆公、鲁桓公(姬允)、鲁真公(姬濞)、鲁懿公(姬戏)、鲁文公(姬兴)、鲁昭公、鲁顷公、鲁孝公、鲁幽公(姬宰)、鲁元公(姬嘉)、鲁武公(姬敖)、鲁魏公(姬茀)、鲁庄公、鲁襄公、鲁宣公

毛国国君

毛君(姬叔郑)

杞国国君

杞哀公(姒阏路)、杞悼公(姒成)、杞出公(姒欶)、杞闵公(姒维)、杞武公、杞靖公、杞共公、杞桓公(姒姑容)、杞僖公(姒遂)、杞孝公(姒匄)、杞西楼公、杞成公、杞题公、杞德公、杞文公(姒益姑)、杞隐公(姒乞)、杞平公(姒郁)、杞谋娶公

沈国国君

沈子(姬揖初)、沈子(姬逞)、沈子(姬嘉)

蔡国国君

蔡悼侯(蔡东国)、蔡桓侯(蔡封人)、蔡伯(姬荒)、蔡成侯(蔡朔)、蔡君(蔡朱)、蔡宫侯、蔡元侯、蔡宣侯(蔡考父)、蔡共侯(蔡兴)、蔡景侯(蔡固)、蔡灵侯(蔡般)、蔡仲(姬胡)、蔡戴侯、蔡哀侯、蔡厘侯(蔡所事)、蔡穆侯(蔡肸)、蔡平侯(蔡庐)、蔡声侯(蔡产)、蔡厉侯、蔡武侯、蔡仲、蔡庄侯(蔡甲午)、蔡昭侯(蔡申)、蔡文侯(姬申)

腾国国君

滕宣公(姬婴齐)、滕悼公(姬宁)、滕昭公(姬元)、滕成公(姬原)、滕顷公(姬结)、滕文公、滕定公、滕隐公(姬虞毋)

卫国国君

卫庄公(卫蒯瞆)、卫桓公(卫完)、卫共伯(卫余)、卫定公(卫臧)、卫贞伯、卫悼公、卫捷伯、卫成侯(卫不逝)、卫敬公(卫弗)、卫君(卫州吁)、康伯(姬牟)、卫元君、卫怀君、卫灵公、卫出公(卫成公)、卫君(卫黔牟)、卫声公(卫训)、卫君(卫起)、卫宣公、卫厘侯、卫嗣君、卫穆公(卫速)、卫戴公(卫申)、卫慎公(卫颓)、卫君(卫瑕)、卫元君、卫惠公、卫献公、卫殇公(卫剽)、卫灵公(卫元)、卫君(卫斑师)、卫文公、卫怀公、卫宣公、卫顷侯、卫襄公(卫恶)、卫庄公(卫杨)、卫悼公(卫亹)、卫平侯、卫武公、卫靖伯、康叔

吴国国君

吴王(阖闾、姬光)、吴王(余祭)、吴王(诸樊)、吴屈羽、吴禽处、吴柯卢、吴转、吴王(夫差)、吴伯(吴周章)、吴王(僚)、吴去齐、吴太伯、吴夷吾、吴王(夷末)、吴王(寿梦)、吴周繇、吴颇高

薛国国君

薛献公(任谷)、薛襄公(任定)、薛惠公(任夷)

郑国国君

郑桓公、郑武公(姬掘突)、郑庄公、郑昭公、郑厉公、郑子(姬亹)、郑子、郑文公、郑穆公姬兰、郑灵公、郑襄公、郑悼公(姬费)、郑成公(姬睔)、郑厘公、郑简公(姬嘉)、郑定公(姬宁)、郑献公(姬虿)、郑声公(姬胜)、郑哀公(姬易)、郑共公(姬丑)、郑幽公(姬已)、郑繻公(姬骀)、郑康公

周国国君

西周武公(姬共之)、东周惠公(姬根)、西周惠公(姬朝)、西周威公

邾国国君

邾武公(曹夷)、邾子(曹夏父)、邾子(曹叔术)、邾子

谁知道春秋时各诸侯国君的姓氏?

姬姓:晋(唐叔虞,周武王之子)、卫(卫康叔,周文王之子)、鲁(周公旦,周文王之子)、郑(郑桓公友,周厉王之子)、北燕(召公,周文王的同宗)、吴(太伯、仲雍,王季的两个兄长)、曹(曹叔振铎,周文王之子)、滕(滕叔绣,周文王的同宗)、虞(太伯、仲雍,王季的两个兄长)、虢(虢叔,王季之子)、韩(韩叔,周武王之子)、毛(毛伯,周文王之子)、蒋(伯龄,周公旦之子)、邢(周公旦之子) 《荀子》中称凡立诸侯七十三家,姬姓占五十一位。 嬴姓:秦(秦襄公,非子之后)、梁(非子之后,陕西东部)、徐(若木,伯益之后,今江苏泗阳)、莒(今山东莒县)、黄(今湖北黄县)、江(位于湖北东部、奄(山东曲阜)、纪(山东中部) 姜姓:申(今河南南阳)、吕、齐(吕尚,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公)、许(今河南许昌)、郯(今山东郯城) 曹姓:邾(也称邹国,祝融八姓之一,位于山东邹城)、倪(小邾国,从邾国分离出的国家,子爵) 姒姓:杞、越、曾(夏帝少康之子曲烈的封国,位于山东苍山尚岩,春秋时莒国灭曾) 妫姓:陈、田齐 风姓:颛臾(太昊的后裔,位于现在山东蒙阴) 姬姓:祝(黄帝之后,今山东济南) 吉姓:南燕(黄帝之后,为郑国所灭) 子姓:宋(微子启,商王帝乙之子) 姬姓:潞(帝临鸿的后裔,黄帝死后,临鸿继位)

鲁国为侯爵鲁君为什么称公

诸侯国国君有两个通称,一个是“君”,所有诸侯国不论大下一律称其君主为“君”,这就是“君”的最初含义,一国之长。人们可以称齐国国君为齐君,管鲁国国君叫鲁君。

国君的第二个通称叫“公”。周朝时有爵位之分,共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各诸侯国按爵位分为五等。公爵国国君称公,侯爵国国君称候,以此类推。但一般情况下,不论是何等爵位国君一律尊称“公”,只有在正式场合如朝觐天子,诸侯盟会等场合才严格按其爵位相称。如齐国是候爵国,国君称齐侯,郑国为伯爵国,《左传》中常常称其为郑伯。

尽管生前有区别,然而死后一律称公。故有齐桓公,郑庄公之称。就连子爵国邾国其国君也被称为公,如邾文公等君。

国君自称为“寡人”。“寡人”是一种谦称,原意是寡德之人。

国君居丧及有难之时自称“孤”。《左传》庄公十一年宋遇水灾,鲁国派人去吊问,宋闵公自称孤,说:“孤实不敬…..,”又例,晋平公死,诸侯欲见新君,叔向说:“孤在衰?中…..,”

国君在天子面前自称某土守臣,天子称异姓诸侯伯舅,而管同姓诸侯叫叔父。如周王称呼晋文公为叔父,而对齐桓公则叫伯舅。晋国与周王室同姓,都姓姬,而齐国姓姜。

国君称公,国君的儿子们则称公子,孙子被称为公孙。

公子有嫡出庶出两种,国君正夫人所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而将成为国君继承人的那个公子则叫世子。世子有时也用于王位继承人称号,与太子混用。

邾庄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因为一泡尿而死是真的吗?

真实的历史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邾庄公是因为自己十分生气而打到了火盆,烧伤后感染而死的。

“颜”姓氏的由来

一、源于曹姓,陆终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第一个以颜为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邾国国君颜友。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氏,史称颜氏正宗。颜氏族人大多尊奉夷父为得姓始祖。

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颜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为鲁国国君,因在朝廷任职脱不开身,因而派长子伯禽到鲁国赴任。

三、源于北戎,东胡族,濊貊、肃慎,蒙古族、东胡族乞颜部,属于以历史事件仿生为氏。

四、源于回族,其它民族融入回族的也有,如回族的宛姓、颜姓,源出满族的完颜氏。

五、源于满族,出自辽国属蕃 女真巴颜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六、源于鲜卑族、党项族、鄂温克族等,金、元时期,多有党项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称乞颜氏,或称恰特氏、怯特氏,即乞颜氏的异读,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武威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颜氏,奇氏。

七、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巴颜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扩展资料:

颜姓名人: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2、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

3、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4、颜复(1034-1090),颜子后裔,颜太初之子。字长道,彭城(今江苏铜山)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试中书第一,赐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三),知永宁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延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真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复

楚国王族怎么会有“三大姓”?

1、楚国的王族都姓“芈”,昭、屈、景三家也都姓“芈”。屈原、景差、昭阳都姓这个,屈、景、昭只是他们的氏,并不是他们的姓。

2、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姓多是从先秦时期的氏发展而来,而先秦时期的姓则绝大多数消亡了。

先秦时期的姓与氏,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姓的功能是“别婚姻”,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有姓,否则无法进行婚丧嫁娶。而氏的功能则是“明贵贱”,因此普通的平民就没有资格有氏了,只有贵族才会有氏。

3、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也就是说男子虽然有姓,但是在他的称谓中是不体现的。姓与名(或字)都不联称,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姓姜,吕氏,名小白。称他姜小白是不对的,他属于贵族,应该称氏,因此应吕小白。他的姐妹则要称姓,如文姜、宣姜。因为她们要嫁人,而周代的礼制是“同姓不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公族的姓是“芈”,国君的氏的为“熊”,当然只能是现任的国君才能以“熊”为氏,不是国君,就不可以。所谓公族就是与国君有共同祖先的所有人。楚国的公族主要有:屈、景、昭、斗、成、班、孙,战国时期屈、景、昭三家在公族最大,成为楚国的代表。

4、所以尽管三大姓称谓不同,但它们同宗同源,都是“芈”姓。

公元前633年,齐国应燕国的要求,文中的国君是谁

公元前633年是:周襄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十七年;秦穆公二十七年;陈穆公十五年;蔡庄侯十三年;郑文公四十年;宋成公四年;楚成王三十九年;齐孝公十年;晋文公三年;燕襄公二十五年;卫成公二年;曹共公二十年;杞桓公四年。

公元前633年,齐孝公姜昭逝世,在位十年,弟姜潘恃卫国势力,杀太子自立,是为齐昭公。齐昭公,原名姜潘,齐孝公死後,其子被卫开方杀死,公子潘夺位,是为齐昭公。与晋文公联师战楚于城濮,晋文公会齐,宋、鲁,蔡、郑、卫,莒八国之君盟于践土,结为同盟。齐昭公二十年,昭公卒,子姜舍立。

公元前633年春,杞桓公姒姑容到鲁朝见,鲁怒其不恭。秋,命公子姬遂攻杞,入其都缘陵(山东昌乐)。杞国是中

(图)鼠年剪纸纪念

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芈熊頵率陈、蔡、郑、许联军攻宋国,宋遣公孙子固赴晋告急。晋文公攻伐曹、卫以解宋围,楚兵去。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都城睢阳。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公元前317年,君偃自称为王,从此沉湎享乐,暴政不断。诸侯皆称“桀宋”。公元前286年,齐愍王发兵灭宋,君偃死在魏国。宋国忘。

公元前633年,晋设“执秩”之官。执秩是主管爵秩的官名。<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 杜预 注:“执秩,主爵秩之官。”<孔子家语·正论>:“ 文公 是以作执秩之官。” 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内之幅员万里,以执秩拱稽,时听教命。”

逝世

(图)东周时期文物(战国)

公元前633年,齐孝公亡。齐孝公(?——前633年),名姜昭,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之子。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早年齐桓公和管仲立其为太子,并嘱托宋襄公予以照应。前643年,桓公卒,另外五子争夺君位,原桓公宠臣易牙与竖貂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姜昭逃奔宋国。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邾国领兵攻齐,以助姜昭归国争位。三月,迫于诸侯军队的压力,齐众大夫在国氏、高氏两家的率领下诱杀竖貂、无亏,迎立太子昭。但其馀四公子的追随者兴兵攻打已入齐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国。五月,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众公子于甗(今山东济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即位。是为齐孝公。

标签: 国君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