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着民之原也,如何评价《荀子·君道》"君者,民之原也"的观点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82

如何评价《荀子·君道》"君者,民之原也"的观点

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1.“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2.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力回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3.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4.“尊重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民众一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的目的.

5.“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6.“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7.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食者民之本也的原文内容

[原文]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罘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故先王之政,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

食物是人民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因此君主,对上天要顺应它的四季变化,对大地要尽可能地发挥它的潜力,在国家中使用人的力量,因此万物得以顺利生长,粮食作物得以繁殖。教育人民饲养繁育六畜,按季节播种栽植,努力修整田地,培植栽种桑树线麻。肥沃贫瘠高爽低洼的土地,各自根据它们所适宜的种植。丘陵险坡不生五谷的地方,用来栽植竹子树木,春季采伐枯干的树木,夏季收取瓜果,秋季贮藏蔬菜粮食,冬季砍伐木柴,把它们作为人民的积蓄。因此活着不缺乏用的,死了不弃置尸体。

所以先代君王的法律,打猎不捕尽一群,不猎取小兽,不把湖泽的水弄干来捕鱼,不焚烧森林来狩猎。十月之前,捕兽网不准在野外设置。开春之前,渔网不准下水。鹞鹰还没凶猛,罗网不准在山谷张挂。草木没凋零,斧头不准带入山林。昆虫没冬眠,不准用火烧田。牲畜怀孕哺乳不准杀,雏鸟和鸟卵不准探取。鱼不到一尺长不准捞捕,猪不满一年不准吃。因此草木生长如同空气蒸腾,禽兽归来如同泉水奔流,飞鸟归来如同烟云汇聚,这是用来求得它们的办法。

所以先王施政,向上禀告苍天,对下把这些法令颁布给人民。先王的措施在于顺应时势做好事先的准备,使国家富强对人民有利,使空旷的土地充实让远方之人归来,他们的办法很完备了。

评点

《淮南子》一书总结了前代历史、学术等各方面的成就,对社会科学的观点和知识都有所涉及,保存了一些自然科学史料,以及古代的民风习俗和神话,在说理过程中还创作了不少寓言故事。内容博大精深,材料繁富丰赡。

本文以说明先王之政为基础,指出了君主应当积极发展生产的必要性,介绍了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对自然界动植物养护繁殖的方法,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关于保持生态平衡的记录,还叙述了古代人民按时进行生产活动的经验。

源截流清是什么意思

  中文名:源清流清

  拼 音:yuán qīng liú qīng

  【解释】: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或领导贤明,其下属也廉洁。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洁”、“源清流净”。

  【出处】:语出《荀子·君道》:“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各种有助于治理的器物与方法,只是政治的末流,并不是政治的源头;君主,才是政治的源头。官吏拘守具体的方法条例,君主则保养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

  《韩诗外传》卷五:“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是什么意思

经常在大自然中徜徉拍摄,它给了我很多感悟。人生就象风景,精彩往往需要耐心的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组合,才能在成就刹那间的精彩。没有朝霞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所以荀子强调的是重法治,更应重视人治的作用,选C。
点评: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屈原名平字原,但为什么在<离骚>中写到他"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名平,字原。

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分别是“正则”与“灵均”,含义是正直、正派,恪守做人的原则(正则);聪颖、智慧(灵)、公平、公正(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897860.html?si=2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他在其千古名篇《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大家都知道,“诗者,比兴也。”屈原在这里,用的就是艺术的比兴手法:“正则、灵均”的含义是正直、正派,恪守做人的原则(正则);聪颖、智慧(灵)、公平、公正(均)。屈原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为人处世的境界、理想和追求,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而不是真的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诗中了。

本原是什么意思啊

本原[běn yuán]

1

根源,根由。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宋 苏辙 《御试制策》:“臣请为陛下推其本原,而极言其故。”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说者谓 东汉 多名节之士,赖以久存。迹其本原,正在 子陵 钓竿上来。”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今日诗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

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

《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谓根本也。”《汉书·董仲舒传》:“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陆游 《自责》诗:“文章跌宕忘绳墨,学问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若夫 娄师德 都督 丰州 ,亲衣皮裤率士屯田,积谷百万,无转饷和籴之费,此又裕饷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还在 汉昭帝 时,有所谓贤良文学的儒生,代表下层豪强,力争盐铁私营权,以为这是致太平的本原。”

3

推究,推本溯源。

《墨子·兼爱下》:“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六圣之德泽,覆露生养,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实,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4

根底,基础。

宋 曾巩 《制诰拟词·相制二》:“某行无锱磷,学有本原。材諝智谋,淑问惟旧。”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清 顾炎武 《与周籀书书》:“为山覆篑,当加进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务本原之学。”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号为作新体诗者所敢重也。”

5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关于中国从古到今,官民对立为什么那么严重?当官的难道忘了自己是怎么上来的吗?当官的原本也是老百姓,

因为自己是溜须拍马捧圣得来的,需要经费和体魄消耗(⊙o⊙)哇,能忘初衷吗?那就是上了官位第一步就得修养调治了,需要经费呀!求求百姓给个谅解,等我养好了再答复你们的诉求吧!百姓表面称道,内心确说咋不得大病快死了,给好官腾个地儿,

标签: 荀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