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赐绢惩顺德文言文翻译,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翻译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426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翻译

一、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察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怜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只是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如果)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二、原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三、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八》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二、作品赏析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三、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翻译_百度图片搜索
抱歉,在该筛选条件下,没有找到与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翻译相关的图片。


百度建议您:
  •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
  • 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
  • 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 加载更多图片
    找到相关图片0张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文言文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君主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长孙顺德感到羞耻,从而不再犯这种错误。体现了唐太宗政治手段的高明、圆润,和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

    求“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翻译

    古老的郑国渠和三白渠静静地流淌着。宛若长长的绸带,连结着遥相并列的径水和洛水,组成稠密的灌溉水网,滋润着京畿以北的大片土地。

    郑国渠是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开凿,三白渠即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统称白渠。郑、白二渠水量足,流域广,水可浇田,水中泥沙可作肥料,沿岸人民颇得好处。有一首歌谣唱道:“郑渠前,白渠后,三月无雨不须愁。水得粮一石,泥亦增数斗,且溉且粪长禾黍,衣食京师亿万口。”

    对于郑、白二渠,唐太宗是并不陌生的。当年,他随父皇李渊起兵太原,西下长安,曾在这郑、白二渠流经的关中地区度过了不少时日。他在郑国渠畔练过兵,在三白渠中饮过马,用那甘甜的渠水煮过香喷喷的米饭。这块丰饶的土地不仅给唐军以衣食之源,而且,凭着它充足的物产,在很短时间内扩充了三万精兵,积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力量,进而攻入长安,号令天下,开辟了大唐基业。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郑、白二渠颇有一番感情,那渠水,那游鱼,那岸畔的垂柳,那水上的小船常系心怀,常入梦中。

    可是,这份刚刚呈来的邸报却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郑白二渠的水量正在减少,灌溉量已由四万顷下降到一万顷。原因是许多富商大贾为谋私利,争相制造水磨,肆意开渠引水,致使大量渠水流失,农田用水受到影响,现在好多用来灌溉高岗地的筒车都因水量不足无法开动了。

    唐太宗很生气,他马上叫人把中书舍人唤来,喝令道:“记朕敕令!”

    中书舍人一见太宗发怒,大气都不敢出,预备好纸笔,恭首静听。

    唐太宗一字一句地说道:“郑、白二水,民利所系,泄水伤农,国法不容。着御史台速派员查实,分检渠上水磨,尽行毁掉,有违令者,械送京师严处……”

    中书舍人发现,唐太宗在口授完敕令之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前来审阅,而是缓缓地迈着步子,踱到窗前,双手倒背,不住地捻动着手指。中书舍人从唐太宗这个习惯动作中本能地意识到:皇上又费心计了。果然,只见唐太宗猛地掉转身来,一摆手道:“敕令停下!先让三省长官议一下,然后奏闻。”

    中书舍人立即应道:“领旨!”

    唐太宗素以处事果断、临变不惊而闻名朝野,一言既出,从不反悔。那么,今天的事情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自打太宗临朝以来,谏议大夫魏徽等人屡屡劝他兼听广纳,勿偏听偏信,不可独断专行。唐太宗采纳了这一正确意见,事无巨细,一般都不自作主张。方才因一时盛怒口授了敕令,但他很快又想到,现在情况才只见于一张邸报,事情原委并不甚明了。所以,他才决定停止下达敕令,先由三省长官议一下。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唐中央的决策机关。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都相当于宰相之职,这个宰相集团在处理国家政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三省长官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作了一番较为激烈的争论以后,中书令房玄龄来到了唐太宗的寝宫。

    时刚过午时、唐太宗刚刚用完午膳,正准备到宫前的草坪上舞剑,活动活动身子,一出门便见房玄龄急匆匆地走来。唐太宗兴奋地迎上前去,将房玄龄延入宫中。坐定之后,房玄龄奏道:“方才,臣等已遵旨反复议过。认为,农为邦之本,民以食为天。郑白二渠关系着关中几万顷良田的灌溉和京师的衣食供给,决不可等闲视之。而今,富商大贾开渠引水,伤农害民,实当立即制止。可先派员查访,将渠边小磨尽行拆去,以保

    障农田用水。”

    唐太宗点了点头,道:“有异议吗?”房玄龄禀道:“起初倒是各有见地,后来便渐趋一致了。”说着看了一下日影,“足足争论了两个时辰呢。”

    房玄龄是一位阅历丰富,胸有韬略的老臣,多年来一直在李世民身边奉事。他勤于职守,办事异常认真细心,唐太宗一直很器重他。此刻,唐太宗见他那副一丝不苟的神情,心中暗暗高兴,道:“爱卿辛苦了,还没用饭吧?”说着便要让人赐宴,犒赏房玄龄。房玄龄忙辞谢道:“万岁恩典,卑职不胜感激。只是卑职有件奏疏急待草成,还是回去吧。”唐太宗见他执意不肯,只好派人送他回府。

    房玄龄刚走,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来了。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隋时曾任右勋卫。那年隋炀帝出征辽东,顺德厌战逃匿,奔于太原。时逢李渊父子起兵灭隋,长孙顺德便欣然从之,并为李渊募兵。此后,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高祖即位,拜右骁卫大将军,官居三品,封薛国公。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又协助李世民消灭了政敌李建成的余党,再立功勋,于是尤被重用,食俸一千二百户,并赐宫女,常宿内省,位极人

    臣。

    唐太宗见是长孙顺德,问道:“听说爱卿偶感风寒,现在是否康复?”

    长孙顺德道:“谢陛下关照。这几日未上早朝,还望陛下赐谅。”

    平时,长孙顺德与太宗说话是比较随便的,可是今天却有些异样。他面色有些慌张,高高的嗓门也显得低沉了。

    唐太宗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在想着如何制止商贾开渠引水的问题。只听长孙顺德说道:“陛下,臣听说郑白渠水流失,农田灌溉受损,果有此事么?”唐太宗没想到长孙顺德也谈起了渠水问题,便问道:“爱卿近日未上早朝,怎么知道?”长孙顺德有些不好意思:“臣方才遇到中书令房大人,闲谈了几句……”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对此事爱卿有何高见?”长孙顺德道:“臣正为此事而来。臣以为,国家正当初建,商农都不可偏废。商贾用些渠水,我看与农田并无大妨。况且,振兴商业也是富国大计啊!”

    接着,长孙顺德讲,他统领的右骁卫有一个兵曹家就在白渠流经的栎阳附近,据他说,他并未见到渠边置有水磨,也并没发现渠水流失现象。还有一个兵曹,也是关中人,看到白渠边有水磨,但寥寥无几,根本无妨农田。他劝太宗不必小题大作,把问题看得太重。

    听了长孙顺德这番话,唐太宗一愣,心想:长孙顺德是一个武人,历来很少过问政事,今天怎么突然关心起郑白渠水问题来了?

    第二天早上,内侍呈来一纸劾奏,是一位御史所书。唐制:御史、监察史掌管弹劾之权,可以通过面劾、奏劾等手段弹劾朝臣,揭露他们的弊端。

    当唐太宗展开奏疏以后,脸色立时变了。原来,御史弹劾的是勋臣贵戚、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说他不顾皇上最近关于力戒贪赃、整饬吏治的诏令,私自接受了关中豪富郑名远的贿赂绢三百匹,支持和包庇郑名远开渠引水,设置水磨,与民争利。郑氏一开先例,商贾竞相效仿,而今,两渠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已近干涸,乡民怨声载道

    唐太宗拿奏疏的手颤抖了。昨日下午长孙顺德那番奇怪的举动又历历出现在眼前。唐太宗鄙夷地一笑,把奏疏扔在案上。

    唐太宗呆呆地坐着。他双眉紧锁,心绪很乱。他极力排除长孙顺德进入自己的脑海,可是,那熟悉的形象,那熟悉的嗓音反倒越来越清晰起来……

    在本朝的名将中,长孙顺德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了。他作战勇猛,颇善骑射。当年与刘文静出战隋将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时,先败屈突通于潼关,后又追至桃林,亲自抓获屈突通送往京师,首立战功。但是,长孙顺德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有些贪图小利。那次随太宗破薛举,珍宝如山积,顺德私取入囊,军中将士也争相捡取,军纪一时大坏。对此,太宗曾训戒过他,想不到如今却又旧病复发了。

    唐太宗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但是,当他念及顺德的功绩时不免又犹豫起来。怎么办呢?他久久地思索着,思索着……

    这天下午,唐太宗特意叫人通知长孙顺德,明日早朝有要事待议,如病已见轻,务按时上朝。其实,长孙顺德并没什么大病,只不过是因功高位显,意志渐衰,想避开事务,轻闲一下而已。一听唐太宗特意传他上朝,不禁犯了狐疑,心中一阵慌张。事情并未超出长孙顺德的预料。两仪殿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刚刚分班立定,唐太宗便态度严肃地披露了长孙顺德在法受财的事:

    “郑白渠水,民利所系,商贾争置水磨,开渠引水,与民争利,必当严加制止。可是,朝中竟有人私受贿赂,恣意纵恶,实在是胆大妄为……”

    “谁?”“万岁说的是谁呢?”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窃窃私语,议论纷纷。长孙顺德面红耳赤,心在怦怦地跳。

    唐太宗又接着说道:“朕听说,贪人不知爱财,此话很有道理。现在内外官员五品以上俸禄优厚,一年所得,数目很大。如果受人财贿,不过数万,而且一旦暴露,官俸便会丧失,这难道是真爱财吗?国君贪婪,必丧其国,人臣贪婪,必亡其身。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古时秦惠王欲征伐蜀国,不知道路,便刻了五条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上金子。蜀人见到了,以为牛能便金,便派力士将石牛拖回蜀国,于是在荒原上留下

    一条印迹。秦国军队循着这条印迹前往蜀国,一举获胜。还有汉代大司农田延年,他掌管着国家的钱谷金帛,利用职权之便,贪赃受贿三千万钱,事败身死。明珠是贵重的,用明珠打鸟未免可惜;人之性命重于明珠,如若见金钱财物而不惧刑纲,径自受纳,这

    岂不是不珍惜自身性命吗?”

    唐太宗显然很激动。他的声调很高,不断地打着手势,脸也涨得通红。群臣屏息静听,殿堂上一片肃静。长孙顺德觉得,唐太宗的话每一句都像刺向他,他不敢正视太宗那威严的目光,默默地低下头去。

    唐太宗走下御座,继续激愤地说道:“贪赃受贿不仅害己,而且误国。受人之贿,必然受人驱使。或者为人疏通关节,或为人开脱罪责,或为人提供便利。食人口缄,拿人手短。受了别人的贿赂,拿了别人的东西,眼睛就会变瞎,耳朵就会变聋,就会看不

    到害国害民之事,听不到害国害民之声,就不能履行为官的职责,不能扬善抑恶,致使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恶人公行,坏事层出,这将毁我江山,坏我基业!”

    唐太宗越说越激愤,临近话尾,几乎近于怒吼了。

    长孙顺德热汗直流,浑身战栗,身不由己地“扑通”一声跪到太宗面前,嗫嚅着:“罪臣……罪臣死罪……”

    唐太宗扫了长孙顺德一眼,用讽刺的口吻说道:“你就是当年助太上皇募兵,共图大业的右骁卫大将军吗?”

    长孙顺德低声道:“卑职不敢当。”

    唐太宗正色道:“你身为将军,难道不明军纪国法?”

    长孙顺德不敢抬头:“卑职一时疏忽,铸成大错,甘愿伏罪。”

    唐太宗道:“长孙将军,我是为你惋惜。我不理解,为什么三百匹绢就能买通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就能使一个三品高官昧着良心,不顾国法,不顾民利,为坏人辩解?若是一千匹、一万匹呢,难道就把这大唐江山拱手送人不成?”

    长孙顺德羞愧难言,老泪纵横,沉痛地说道:“罪臣愧对陛下,望赐臣改过之机,臣决不再犯……”

    唐太宗语气稍稍有些缓和:“你如果真正能够益国利人,朕可以与你共有国家的府库,为何偏偏走上这个门径,贪冒如此呢?”

    说到这里,唐太宗看了看司掌国家刑法的大理少卿戴胄,问道:“大理少卿,你打算作何处置?”

    戴胃道:“恭遵圣意。”

    唐太宗于是喝令:“来人!”

    听到唐太宗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他似乎听到卫士的刀戟在碰响,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狠地向他走来。刀光在闪耀,鲜血在流淌,他神志混乱了。他有心请太宗念及旧情,饶恕此罪,但他不敢。他觉得没有脸面开口。他绝望了,

    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

    像是作梦,却分明是现实。

    长孙顺德睁眼一看,唐太宗那冷峻严肃的面容已换上关切的微笑,侍者已托着绢帛向他走近。

    长孙顺德慌忙起身,连连摆手道:“罪臣不敢受,罪臣不敢受。”

    唐太宗笑道:“收下吧。”

    长孙顺德更是迷惑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道:“朕已决定,调任你为泽州刺史。那将是一州的财富啊!”

    长孙顺德又跪到地上,叩头不止:“万岁请勿戏臣,臣决不敢再犯!”

    唐太宗哈哈大笑,道:“不要误会。我是说看你如何以这一州的财富造福于民。”说着,亲手搀起长孙顺德,道:“起来吧,准备赴任。”接着,唐太宗向众臣一挥手:“郑、白渠水问题依诏令办理。退朝!”大步走下殿去。

    长孙顺德望着唐太宗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听着那退朝的鼓声,僵立在空寂的殿堂之中……

    早朝散去之后,大理少卿戴胄并没回府。今天的事他越想越觉得奇怪。据他了解,唐太宗本人是力戒奢侈的,他也最恨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记得有一次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私取驿站的麦麸数石,唐太宗竟让他背着麦麸游街,以耻其心。那么今天太宗为何变得如此宽容?他想,长孙顺德是元勋贵戚,可能是有意偏袒他。想到这里,作为一个以犯颜执法著称的大理少卿心中很是不快。他认为,太宗袒护亲戚是不应

    当的,在国法面前不应分贵贱尊卑,因人设法将使国家大法失去效力。自己身为执法官,应挺身维护法的尊严。想到这里,他决定到太宗宫中,当面指出太宗的过错。

    当戴胄来到太宗寝官的时候,长孙皇后正在向太宗说着什么。原来,长孙皇后也听说了太宗对长孙顺德的处理。长孙皇后的贤慧是有名的,她生怕太宗不秉公执法,偏袒亲戚,让朝野议论,便诚挚地劝太宗道:“万岁,臣妾闻知,古来都是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现在顺德犯法,应秉公处理,若偏袒牵就,对国家、对顺德本人都是无益的。”

    唐太宗不慌不忙地品着茶,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道:“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这不过是一句空话。古往今来,哪有此事?还是法不阿贵,皇帝国戚理应优待。”

    长孙皇后急了:“陛下,这绝对使不得。顺德虽有微功,但决不能以功掩过;虽为国戚,不能特殊。如果万岁执意不肯,臣妾宁愿降为庶人,亲戚们也休想作威作福!”

    唐太宗只是笑:“大可不必,大可不必!区区小事,何必想得那么多?”

    “万岁,偏袒国戚,历来是致祸之源。汉代诸吕作乱的事不能不引以为鉴!”长孙皇后仍不罢休。

    唐太宗一摆手:“事情不会那样严重的。走,随朕去偏殿看看傀儡戏,那木制小人经人摆弄,栩栩如生,颇逗人喜欢。走吧!”说着,拉着长孙皇后就走。长孙皇后往后缩着身子,焦急地喊着:“万岁若不依臣妾,臣妾决不去看!”

    正当唐太宗拉着长孙皇后向外走时,内侍引着戴胄走来。戴胄一见太宗,便深施一礼,颇为郑重地说道:“陛下,国不可无法,法不可询私。长孙顺德枉法受贿,包庇恶人,罪不可赦,陛下怎又赐绢、赐官?”

    不等戴胄说完,唐太宗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得那样舒心,那样得意。

    长孙皇后和戴胄都愣住了。

    唐太宗接着说道:“方才不过是开个玩笑。我何曾是要奖赏罪臣?顺德在法受财,理应严处。可他既已知错认错,这就难得。顺德乃国之元勋,不能随意谴斥。纵有小过,亦应爱护,人才难得啊。这样讲,决非姑息养奸,而是为了教育本人,使其真正认识自己的罪过。赠绢便出自此意。”

    戴胄大为不解:“明明是赐绢,怎么倒成了处罚?”

    唐太宗点点头:“正是。得绢之辱甚于受刑。这五百匹绢不是对他的奖赏,而是对他的惩罚。人是有自尊心的。顺德果有人性,必然耻于受绢,得绢之后一定羞愧自省,思改前非。

    简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译文

    32.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34.陶母责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

    35.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3.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44.钱大昕观弈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45.王荆公旁听文史

    【原文】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日:“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渐俯而去。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的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46.大树将军冯异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没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47.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要有文言文翻译

    31.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参考译文】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32.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34.陶母责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

    35.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参考译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课外精短文言文翻译

    31.王安石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参考译文】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32.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34.陶母责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

    35.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36.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7.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8.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39.子路受教

    子路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40.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 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 以我让他谦退。”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3.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44.钱大昕观弈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45.王荆公旁听文史

    【原文】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日:“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渐俯而去。

    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慢慢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的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的低着头离开。

    46.大树将军冯异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没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47.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48.曾参不受鲁君邑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善,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49.贤妻桓少君

    【原文】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50.魏徵论自制

    【原文】 (唐)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51.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52.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芳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3.韩信袴下受辱

    【原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企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大了,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4.世评华歆王朝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讬,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5.周处改过自新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56.宣王好射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3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拿给左右的大臣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便故作惊讶地说:“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九石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石,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九石。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只图虚名却不顾实际。

    57.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原文】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着打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中与其他古文有关系的地方

    此文讲述的是太宗惩治贪污的皇亲国戚的故事。与《旧唐书》中的《旧唐书·长孙顺德列传》有关,也可以与《 旧唐书·李道宗列传》对照学习。

    《旧唐书·长孙顺德列传》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祖澄,周秦州刺史。父恺,隋开府。顺德仕隋右勋卫,避辽东之役,逃匿于太原,深为高祖、太宗所亲委。时群盗并起,郡县各募兵为备。太宗外以讨贼为名,因令顺德与刘弘基等召募,旬月之间,众至万余人,结营于郭下,遂诛王威、高君雅等。义兵起,拜统军。从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俱有战功。寻与刘文静击屈突通于潼关,每战摧锋。及通将奔洛阳,顺德追及于桃林,执通归京师,仍略定陕县。高祖即位,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太宗践祚,真食千二百户,特赐以宫女,每宿内省。

    后,顺德监奴,受人馈绢事发,太宗谓近臣曰:“顺德地居外戚,功即元勋,位高爵厚,足称富贵。若能勤览古今,以自鉴诫,弘益我国家者,朕当与之同有府库耳。何乃不遵名节,而贪冒发闻乎!”然惜其功,不忍加罪,遂于殿庭赐绢数十匹,以愧其心。大理少卿胡演进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恕,奈何又赐之绢?”太宗曰:“人生性灵,得绢甚于刑戮;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旧唐书·李道宗列传》:

    十二年,迁礼部尚书,改封江夏王。寻坐赃下狱。太宗谓侍臣曰:“朕富有四海,士马如林,欲使辙迹周宇内,游观无休息,绝域采奇玩,海外访珍羞,岂不得耶?劳万姓而乐一人,朕所不取也。人心无厌,唯当以理制之。道宗俸料甚高,宴赐不少,足有余财,而贪婪如此,使人嗟惋,岂不鄙乎!”遂免官,削封邑。

    从唐太宗赐绢惩顺德可看出来唐太宗是怎样的皇帝

    唐太宗非但没惩治贪官,反而以贪多少奖多少,让那个贪官受尽羞辱。

    说明了唐太宗洞悉人性,利用人的荣辱观,羞耻心来反腐败倡廉政,体现了唐太宗的城府,聪明,睿智,手段高明。

    标签: 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