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相册,跟拍26年的民间记忆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79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2月3日早晨,南京已经颇有些寒风刺骨。92岁的刘健芝与84岁的老伴祁恩芝天不亮就起床了,由东向西奔波2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南京城,赶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拍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今年首次“家祭”活动。


“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来铭记历史,维护和平。”刘健芝夫妇执着于拍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有关活动,储存一份独特的民间记忆,至今已有26个年头。


跟记者抢机位的离退休老人


刘健芝曾是一名抗战老兵。1943年,年仅16岁的他在山东老家招远参加八路军,亲历过胶东半岛的艰苦抗战,后来转战到华东,上世纪80年代从正师职岗位上离休。祁恩芝1951年入伍,曾就读于南京工兵学校,1954年与刘健芝喜结连理。离退休后,他们住在南京城东的部队干休所,玩起了摄影。


1994年12月13日,南京首次公开集会悼念30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老两口一早赶去拍照。“那天天气不太好,刚下过雨,很冷,但参加悼念的人很多。大家的心情很沉重,也很欣慰,因为这是对遇难同胞及其家人的告慰。”从这一刻起,老两口意识到,拍摄悼念活动,传承历史记忆,意义非同寻常。 从那一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以及“8·15”“9·18”“12·13”等特殊日子,纪念馆都会举行各种活动,缅怀遇难同胞,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日本日中协会、日本铭心会等民间友好团体也一次次到纪念馆进行和平之旅、道歉之旅。每次活动的“长枪短炮”中,总少不了刘健芝夫妇的身影。他们不顾年迈身躯,像摄影记者那样调镜头、抢机位、按快门。


“拍摄的时候,情感倾注在镜头上。回家整理照片时,常常泪满衣襟……这股动力促使我们一直坚持下来。”祁恩芝动情地说。看到自己的照片越来越多地被下载、刊发,老两口受到莫大鼓舞:“我们总要为记录这段历史做点什么!”


泛黄老照片定格宝贵瞬间


刘健芝夫妇家中有个约10平方米的摄影工作间,靠门位置有张桌子,上面放着四本厚厚的本子,这是刘健芝夫妇把他们刊发在报纸上的照片做成剪报合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既定格珍贵的历史瞬间,也记录普通市民的和平愿望。


2004年12月13日,两位老人用镜头记录下“最坚强幸存者”李秀英的家人手捧其遗像的画面。李秀英没等来日本右翼分子的道歉,带着遗憾撒手人寰……


2000年2月27日,南京举行声势浩大的“声援东史郎座谈会”,白发苍苍的东史郎到南京出席座谈会。面对南京人民的正义之举,东史郎感激万分,多次鞠躬致谢。这些历史场景,都在刘健芝的快门下一一定格。“东史郎是个斗士,敢于反省,值得尊敬,正是有这样的人挺身而出,谬论得以扼制,和平得以维护。”刘健芝说。 “2000年8月19日上午9点左右,我忽然接到时任馆长朱成山的电话,说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来了,请我们去拍照留作纪念。”刘健芝老人回忆,朱馆长在电话里语气非常急,正好老伴在市中心,我给她打电话,她立马打车去了。


那天下着雨,60多岁的祁恩芝全然不顾,一丝不苟地拍下海部俊树参观纪念馆、向遇难者纪念碑敬献花圈、写下“希望二十一世纪是和平的世纪”留言等珍贵镜头,并被有关媒体刊用。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维护和平


这对耄耋老人胸怀和平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极大认可。2017年,刘健芝夫妇从历年来拍摄的两万多张照片中精心挑出593张,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之际做成《坚守24年的悼念》图册。2018年12月,他们将2.3万余张数码照片、1000余张胶片以及该图册,捐给纪念馆。“这些照片对我们来说确实珍贵,但捐给纪念馆更能发挥作用,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刘健芝说。


在纪念馆馆长张建军看来,老人们的努力与付出也是传承历史记忆、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力量。据张建军介绍,2014年举行第一次国家公祭仪式时,该馆接待的海内外观众首次突破800万人次。开馆30多年来,纪念馆接待的海内外观众累计超过9000万人次。 为了表示感谢,纪念馆向刘健芝夫妇发了3.5万元奖励金。今年清明,老两口把这笔钱悉数捐给了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 “不管严寒酷暑,他们每次都背着沉重的相机,像年轻人那样投入,真的令人钦佩。”纪念馆副馆长凌曦说,两位老人不仅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也用独特的方式坚守着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 经历过苦难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珍爱和平。82年前发生在南京的这段悲惨历史,通过从南京“城祭”到国家公祭,成为了一个民族乃至世界的共同记忆,并凝聚成一个共同心愿——和平。 “我们的拍摄,就是为了和平。只要还能动,就会坚持拍下去!” 刘健芝老人说。


延伸阅读——


和平促进发展 数说南京巨变


1952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不到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55元。到2018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2820亿元,增长了3000多倍。《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显示,南京经济竞争力在293个中国城市中进入前10强。 2017年8月31日,南京成为全球第169座、中国唯一一座国际和平城市。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庄传伟 监制: 任松筠 田梅 统筹:戴军农 包闻军 高伟 文字:吕鑫 于英杰 摄像、剪辑:韩军 赵宇 包装:郑诚 陶蓉 检校:金勇 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