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头条304

本文选自全球创新论坛微信公众号,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中新网、央视新闻等

1月8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结果公布,王泽山和侯云德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火炸药王”王泽山

王泽山出生于1935年,如今已经82岁高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他被称作“火药王”,研究火炸药60余年,先后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3项世界性难题,把中国火炸药领域的整体实力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展开全文

王泽山院士在辽阳试验场。朱志飞 摄

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当时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生于战火年代,目睹家园沦陷,这样的经历告诉他,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个人的自由,于是他在心里埋下“救国图存”的种子。

195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王泽山,选择了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去的火炸药专业。他回忆报考原因时说:“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是国家需要的,都需要有人去做”。

王泽山介绍,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把火炮弹丸发射出去、把火箭发射出去完成爆炸毁伤,就是靠火炸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火炸药,坦克就不能发射坦克弹,轰炸机、战斗机就成为废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

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最后一项技术难题,王泽山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攻克,他开始这项研究时,已经61岁。

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王泽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把(火炸药)这件任务交给我,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给国家有所交代,如果国家给我的任务没有做好,我就会觉得耻辱。”

“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王泽山说。

如今,这位已培养出90多名弟子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他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正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

“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阻击传染病战场上的一线“老将军”侯云德

侯云德1929年在江苏常州出生,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职。

90年代,侯云德院士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留影

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

此外,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2009年,侯云德率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其中在疫苗方面“独具匠心”。

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

由侯老提出的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推翻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

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关于科学家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人民币。

在侯云德主导下,中国已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鉴定152种已知病毒、147种已知细菌以及新病原检测确认和筛查。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侯云德曾赋诗明志。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矗立在“病毒地狱”大门前,守护着万千黎民的安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多厉害?

国家科学技术奖设有五个奖项,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能摘取这项桂冠者称得上是“万里挑一”。按照惯例,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并为获奖人员颁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总数稳中有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二等奖146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自2000年奖项正式设立到现在,已经有29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每位获奖者的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

历年获奖者都有谁?

用人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外科技的历史,展示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深度思考,以及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本微信号转载的文章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号观点。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标注来源作者,倡导公益,只为分享价值,与商业利益无关,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科坛春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