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带着4个孩子净身出户,六年后名震上海,杜月笙都是座上宾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792

一句话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从古至今,母亲这个形象都伴随着孩子的教育事业出现。小时候,孩子需要母亲的哺育;中学时期,孩子需要母亲的辅导;到孩子结婚了,母亲还要帮孩子带娃。而这些事,如果角色换为了父亲,人们就会觉得很奇怪,这一切好像这么的理所当然。虽然“男尊女卑”的社会已经过去,但是改变不了的是“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在家抱娃”。


也不是说对于男女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的角色扮演有什么不满,只不过有的大男子主义,不仅不带娃,还时不时做点“妖”。民国有个奇女子叫做董竹君,大概知道上海“锦江饭店”的人都知道她,作为这个知名饭店的创始人,她的一生其实没有这么的顺风顺水,反而是充满波澜,让人叹惋。


1900年,董竹君诞生在上海的一个“平民窟”当中。虽然家庭贫困,老父亲仅仅靠着拉黄包车赚的薄薄收入维持着这个家,但是,他还是坚持的将董竹君送进了一所私塾进行学习。天公不作美,她的父亲在不久之后感染了风寒,于是不得不选择辍学。


父亲的状态每况日下,生活也过得越来越辛苦。无奈之下,她被父亲抵押给了青楼,做了三年的“清倌人”。12岁的年纪,涉身青楼之中,董竹君是多么的感到绝望。然而,也正是在这个灯红酒绿的风尘之地下,情窦初开的她遇到了自己似乎可以托付终身的爱人夏之时。


两年后,董竹君装病逃出青楼,与夏之时结了婚,并且两人远赴日本留学。这一切,多像童话故事那般的浪漫,而这一切,却也真的只是一个短暂的童话。1915年,夏之时回到国内,在四川创下了一些功绩,因而得到晋升成为一个都督。


成功的事业不能掩盖夏之时的大男子主义,1917年,完成学业的董竹君希望能够继续去巴黎留学,却被夏之时要求回国。看似美满的泡沫婚姻,在1919年被无情的搓破,这一年,夏之时因为派系斗争遭到排挤,被革了职。


本来这种打击对于一个革命党人来说,完全比不上敌人制造的痛苦,但是夏之时还是在这才的打击当中倒下了。被革职的他,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并且以吸食鸦片混混度日。一个有着大男子主义的“瘾君子”,眼里自然自由自己,对于妻儿根本不管不问,就算董竹君患病,也未曾看过一眼。


为了四个孩子,董竹君没有倒下,反而是想了一些自救的办法。她先后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后来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关门。并且,这个时候,夏之时还选择了和她分居,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人世间最绝望的事莫过于,当你学着面对社会受了伤,回家却没有了那个遮风避雨的港。


期望和失望的循环之中,1934年,两人终于选择了离婚。选择了离开的董竹君,没有要他的一分一毫,只是选择带走了四个孩子。刚开始,董竹君为了能够养活自己的孩子,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典当行,把自己一切能够典当的东西都当了,换孩子们能吃饱一餐饭。


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有过创业经验的董竹君选择再来一次,在朋友的帮助之下,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去到上海。1935年3月15日,她的锦江川菜馆正式在上海挂牌营业。没想到,第一天开业就座无虚席,杜月笙这样的帮派大哥,都是她的座上之宾,她的川菜馆也名震上海,红极一时。


1936年,董竹君又创建了一个锦江茶室,同样是生意火爆。后来,在政府的帮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董竹君将锦江两店并作一处,也就是今天上海赫赫有名的“锦江饭店”。


董竹君曾经在她的书中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她的随遇而安,确实为她的生活赢下了精彩,而她当初选择的四个孩子,也个个有了出息。或许,这就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伟大的付出,那份随遇而安,安的不就是那个有着四个孩子的小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