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魏的皇帝有哪几位?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41

曹魏的皇帝有哪几位?

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有25个儿子,按当时的传统制度,只有正室夫人所生的儿子才有资格世袭爵位,排序按嫡长子开始,因大哥曹昂已经牺牲在战场,曹丕就形同长子,而且他能文能武,虽然他的弟弟曹植是他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曹植就是行为不检点,结果让曹丕指定法定继承人,这一年曹植31岁,公元217年。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汉献帝封曹丕为丞相、魏王、领冀州牧,成了汉王朝的实际控制者。到了这个时期,要求改朝换代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当了几十年傀儡的汉献帝也不想再在宫里干了,所以在公元220年,在众官员的威逼利诱下,他就把东汉的帝位禅让给了曹丕,改国号为魏,年号为黄初。

当了皇帝的曹丕对治国之术还是非常精通的,而且非常能知人善任。他提升辽东郡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确保了辽东地区的稳定,他又命张既为凉州刺史,开通了与西域的联系,稳固了魏王朝的统治。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典论》等。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魏国的开国皇帝兼一代大文豪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嘉福殿不幸病逝,享年40岁。

第二任皇帝:魏明帝曹叡

曹叡,生于公元204年,他是曹丕与甄氏所生。甄氏原是袁绍儿子袁熙的老婆,因曹丕贪图甄氏的美貌便她为妃,纳妃不久便产下了曹叡,所以在当时就有人怀疑曹叡是袁熙的儿子,因而也导致了甄氏被曹丕赐死。由于曹叡聪明智慧,又善解人意,仍被立为太子。

公元226年,曹叡继位,是为明帝,改元年太和。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尽管曹叡在治理国家事务上颇多建树,但还是有帝王家的通病,就是大兴土木,广采众女。由于肆淫不已,以至于他一直未能得子,为了有人继续皇位,他便从宗亲中领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名芳,立为齐王,一个名询,立为秦王。

由于曹叡荒淫无度,人到壮年,身体却是骨瘦嶙峋,疾病缠身。公元239年初,知道自己快不行的曹叡便召来司马懿,把领养的儿子曹芳托付给了他,希望司马懿忠君爱国铺佐曹芳,之后,便一命呜呼了。时年,明帝曹叡仅35岁。

第三任皇帝:齐王曹芳

曹芳,字兰卿,生于公元232年,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生父是谁,无从得知。在位时间14年,公元274年去世,享年43岁。

公元239年初,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正始,朝政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由于这俩位铺政者都不是好对付的角,曹芳也基本属于傀儡皇帝。

长大后的曹芳一度想收回权力,但毕竟司马家庭厉害,斗不过他们。到公元254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文武百官集会,宣布:曹芳荒淫无道,没有资格再做皇帝,应打发回原来的封地齐国。

第四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

曹髦,字彦士,生于公元241年,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司马师废了曹芳后,改立曹髦为帝,改年号为正元。

曹髦才十四岁,却非常懂政治,他知道现在曹家已经开不过司马家了,一开想推辞掉,但太后不允,便只有继位。继位的曹髦,一心想要振兴曹室,但由于魏国的大权已经在司马集团的控制中,他也无力挽回。所以,他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时,对他们说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

公元260年,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死后被贬为庶人。曹髦在位时间为6年。

最后任皇帝:元帝曹奂

曹奂,字景明,生于公元246年,是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后,司马昭便立曹奂为帝。曹奂虽然是皇帝,但与前任皇帝曹髦一样,曹魏的大权仍归司马昭掌握。

这个时候的司马昭对曹家已经很不客气了,他让曹奂给予司马家特殊待遇,他的王妃也称后,世子也称太子,和皇族的待遇一样。但是司马昭也没有福分,公元265年夏突然中风,不久后便一命呜呼,终没有亲自登上皇位。司马昭死后,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相国、晋王。

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仿效曹丕代汉的手法,接受了曹奂的禅让,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让他安度天年。公元302年,这位曹魏的末代皇帝去世,享年56岁。

扩展资料: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曹魏(三国时期政权)

百度百科-西晋

三国时魏国的皇帝有几个?

三国时魏国的皇帝一共有5个,分别如下:

1、曹丕:于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2月10日)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

2、曹叡:于黄初七年(226年)在洛阳即位,景初二年(238年)年底,曹叡病危。

3、曹芳:239年—254年在位,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

4、曹髦: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上奏太后废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5、曹奂: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6、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曹奂禅让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 作为曹魏后续的陈留国(265年—479年)历经两晋、刘宋,传至南齐,享国214年。

扩展资料

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

三国时,曹丕之后是谁当皇上,一直到魏亡有几个皇上

三国时,曹丕之后是曹叡当皇上,一直到魏亡有5个皇上。但若是将曹丕即位后追封的魏太祖曹操计入,则共6帝。

1、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2、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

3、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4、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

5、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曹魏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扩展资料

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连郭太后也被他软禁;而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

之后,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毌丘俭(正元二年,255年)、诸葛诞(甘露二年,257年)的军事叛乱(“淮南三叛”),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曹芳和曹髦二帝曾先后计划铲除司马氏,但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曹奂禅让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作为曹魏后续的陈留国(265年—479年)历经两晋、刘宋,传至南齐,享国214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君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

曹魏里面最后哪一个皇帝还能镇住司马懿的

鄙人认为是曹睿,有书为证,只有在曹睿是想除掉就可除掉,曹爽与司马懿辅政之初,虽然曹爽的地位、权力高于司马懿,但因司马懿的资望高,曹爽并不敢独断专行。只是曹爽进用何晏、邓飏、丁谧、毕轨、夏侯玄等人后,渐渐形成了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可能对有利于世家大族的传统制度有所改变,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这是司马氏所不容许的。但最初双方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后来随着矛盾的发展,正始八年司马懿便托说不与政事,至正始十年遂发动政变消灭了曹爽集团

司马懿在曹操执政时期并来受到多大重用,及至曹丕为魏太子,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后,才与曹丕关系日渐密切。曹丕代汉后,他使列居要位。曹丕死时。他已和曹真曹休、陈群同为辅政大臣。但曾睿即位初期,由于“政由己出”,司马懿等人该派遣出镇,同时曾真、曹休的威望又比司马懿高,故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还不能居于首位。至太和二年曹休死,太和五年曾真死,司马懿遂独担伐蜀重任,掌握了魏国的主要兵力。至伐蜀战争胜利,以及平定辽东公孙渊,司马懿的声望已无人可及了。按照常规,如果曾睿此时去世,司马懿应是当然的辅政大臣。但事实却有曲折。因曹魏君臣对司马懿能否忠于魏王朝,有的人已产生了怀疑。早在对蜀战争胜利前,司马师妻夏侯徽就看出司马氏父子之野心。《晋书卷三一《景怀夏侯皇后传》云:

景怀夏侯皇后讳徽,母曹氏,魏德阳乡主。魏明帝世,宣帝后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茂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鸠崩,夏侯徽之被毒死,正说明了她对司马氏父子看法的正确。而又不止夏侯徽有这种看法,如光禄勋高堂隆临死时就上疏曹睿说:“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路,镇抚皇畿,翼亮帝室。”(31)高堂隆所说的鹰扬之臣”,就是司马懿。曾睿较早对司马懿也有疑心。他曾问尚书令陈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陈桥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32)君臣俩对司马懿能否忠于魏王朝都有了怀疑,因而曹睿对司马懿就有所戒备。在他病危时,出乎常情地排开了司马懿,并违背其父之成命,命燕王宇为大将军,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共同辅政(33)。后由于夏侯献、曹肇不满中书监、令刘放、孙资,刘孙二人俱有后患。而二人又党于司马氏,故曹宇为大将军仅四日,刘放、孙资便乘间搬出“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辅政”的金牌,阻上曾富的决断,并荐举太尉司马懿辅政(34)。由于司马懿翼已成,曹睿也无可奈何,但仍不放心让司马懿为辅政之首,欲以一宗室亲贵控制他。故曹睿问刘放、孙资:“谁可与太尉对者”刘放答;“曹爽。”曹睿疑惑说。“堪其事否?”因曹睿知道曹爽资望轻而能力弱,不是司马已之对手。而曹爽也自知责任重大,又非司马懿之匹敌,故”流汗不能对”(35)。但病危之曹睿又找不出更适当之人选,只有以曹爽为大将军,用老练之能臣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36),以弥补曹爽之不足。最后遂免除曹宇等人的宫职,以大将军曹爽为辅政之首,与司马以共辅幼主曹芳。

在曹芳即位后的正始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无矛盾《三国志》卷九《真传附爽传》以下简称(《曹爽传》)云:“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但父事之,不敢专行”同传注引《魏略》(37)亦云: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这些记载当是事实。 《曹爽传》又说,至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进用后,丁谧遂为曹爽策划,“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尚书奏事先来由已,得制其轻重也”。于是“诸事希复由宣王。”这些说法就值得研究了。清人王懋竑对此已提出异议,认为“此特晋人之辞耳”(38)。其辨析之数点,皆有道理,不复赘述,仅补充王氏所未及者。按《曹爽传》云:(明)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大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明帝崩,齐天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万二千户,赐剑展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晋书》卷一《宣帝纪》又云: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及齐王即帝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据上所载,曹睿布置后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皆由曹爽总握。而司马懿仅以太尉身分参掌军权,并无录尚书事一职。这也可看出曹睿对司马懿之防范。至曹睿死,曹芳即位后,司马懿才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39)。这一安排,不知出于曹爽之胆怯,还是由于刘放、孙资之怂恿,详情巳不可得知。但是,司马懿虽有了“郭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之职,曹爽的地位权力,仍在司马懿之上。故不能说曹爽“内欲尚书奏事失来由巳,得制其轻重”,就排斥了司马懿,把他转为太傅司马懿之由太尉转为太傅,并非曹爽有意排斥他。从曹爽的上表看(40),曹爽提出以司马懿为太傅、大司马,实出于对司马懿之尊崇。因太傅、大司马位皆高于大将军(41),至于最后只以司马懿为太傅,实由朝廷考虑到司马氏加“大”字,有逼上之嫌(42),故去其大司马之职。但“诏书却明言:“其以太尉为太博、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43)则司马懿掌军之权并未变动。至于参与朝政方面,司马懿录尚书事一职,“诏书”中虽未明言,史籍中也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某些事实来看,司马懿仍是执政者之一。例如《三国志》卷九《夏侯尚传附玄传》有一段司马懿向夏侯玄征求时政意见的记载。其开头即谓“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云云。其后则载:

宣王报书曰;“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皆大善。恐此三事,当待贤能然后了耳。” 又书曰:“今公侯命世作宰,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犹垂谦谦日待贤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窃未喻焉。”司马懿与夏侯玄论政事的这段话,未能确知议于何时。但当在司马懿为太傅之后,夏侯玄为征西将军之前,即景初三年二月至正始五年之间(44)。如果说司马懿为太傅后就被排斥不过问政事了,他何必向夏侯玄访问时政,并以执政者的口吻答复呢?夏侯玄为何在复书中说司马懿“今世作宰”,“令发之时,下之应也犹响寻声”呢?再如《三国志》卷二八《邓艾传》云。“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之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邓艾乃著《济河论》,情在淮南北广行屯田。“宣王善 ,事皆施行”。这里说的“时欲广田畜谷”,概念不够清楚。但当时邓艾为尚书郎,能派他到陈、项、寿春等地勘测的,当然是魏朝廷。资治通鉴》卷七四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即书作:“朝廷欲广田畜谷于扬、豫之间,使尚书郎汝南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朝廷派遣邓艾外出勘测,邓艾勘测提出方来后,司马懿善之,就能“事皆施行”,可见司马懿是魏朝廷执政者之一。而此时司马懿为太傅已近三年,故说司马懿为太傅后就被曹爽排斥不与政事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这里还要附带说一点,有著作根据(《晋书·食货志》),将邓艾在淮南北之屯田,全归功于司马懿(45)。这是不大公平的。司马懿固然是邓艾屯田的支持者,但朝廷的其他主政者,如曹爽等,也不能说完全与此无关,至少他们是“欲广田畜各”者。

曹爽与司马懿辅政之初,虽然曹爽的地位、权力高于司马懿,但因司马懿的资望高,曹爽并不敢独断专行。只是曹爽进用何晏、邓飏、丁谧、毕轨、夏侯玄等人后,渐渐形成了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可能对有利于世家大族的传统制度有所改变,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这是司马氏所不容许的。但最初双方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后来随着矛盾的发展,正始八年司马懿便托说不与政事,至正始十年遂发动政变消灭了曹爽集团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396624930/blog/item/ef9a45fb7a2ed5166c22ebaa.html

三国中最后是谁当上了皇帝

三国最后司马炎当上了皇帝。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

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扩展资料:

三国历史进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官渡之战中任用谋士许攸火烧袁绍势力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张辽率领先锋大破乌桓,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攻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围,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222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魏国的所有皇帝叫什么

三国时期魏国有5个皇帝

(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扩展资料: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三国时期曹魏第五代皇帝是谁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第五代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曹魏有几代皇帝

魏武帝曹操太祖(高祖追封)武皇帝(高祖追封)

魏文帝曹丕高祖文皇帝220-226,在位7年

魏明帝曹睿烈祖明皇帝226-239,在位13年

魏齐王曹芳239-254,在位15年

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在位6年

魏元帝曹奂元皇帝(西晋追封)260-265,在位6年

标签: 几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