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放屁又叫什么,临死前放屁叫什么

文史通2年前历史书籍312

《地雷战》电影中的民兵队长赵虎和雷连长等人总能有各种点子,发明了10余种土地雷。在观看影片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指出了该片的不足:“这个工兵专家的作用到哪里去了?几个老百姓怎么能搞出地雷战呢?”

我少年时代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只有《地雷战》《地道战》两部战火纷飞的黑白电影。

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抗日神剧”这个名词,一个少年也分不清政治与历史的因缘,我只是觉得日本军队凶残愚笨,中国抗日军民聪明勇敢。尤其是地雷,电影用人物和情节将它的威力放大到了原子弹的程度。

我对地雷的全部认识通过民兵游击队的智慧留在了脑海中。一个浅薄少年对杀敌武器的兴趣只在于娱乐,而与它本质上的科学技术远隔千里。

叶企孙和他的学生熊大缜,在我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之后,彻底颠覆了我对地雷的认识。

叶企孙的人生命运,注定与一颗地雷交集。

展开全文

“七七事变”前的那些晚上,叶企孙在校园里看他的学生熊大缜教吴宓教授骑自行车。叶企孙是一个旁观者,他不需要用自行车这种工具代步。他一个人生活,经济条件宽裕,是清华园里最早拥有私人汽车的名教授。

侵华日军的枪声,刹住了吴宓教授歪歪扭扭的自行车轮子;而清华大学,则成了一个战火中的难民,开始了曲折颠簸的逃难之路。

在清华南迁的线路图上,天津是首站,然后坐船南下,转往长沙。

叶企孙没有想到,到达天津之后,他遇到了一个同日军一样凶恶的敌人——伤寒。

病床上的他,高烧不退,腹泻不止。熊大缜无意中拍了一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叶企孙的病状:骨瘦如柴的叶企孙靠在圈椅上,头发蓬乱,神情憔悴,双目深陷,黯然无神。即使已经病笃,叶企孙仍然记挂着梅贻琦交给他的任务。许多次,他挣扎着坐起来,让熊大缜为那些滞留在北平和天津的学生安排行程和交通工具。

在天津,叶企孙和熊大缜迎来送往,吴宓、汤用彤、贺麟等教授和一批批学生在他们的安排下离开码头,只有熊大缜,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叶企孙身边。

这一年,叶企孙已接近40岁,却和爱情、婚姻无缘,他的独身主义,是延续终生的选择。一个没有儿女的知识分子,将对亲情的渴望,转移到了学生身上。熊大缜,正是叶企孙寄托亲情的一个学生。

每年暑假,叶企孙带着熊大缜游历山水。那些人和山河融为一体的历史镜头,被熊大缜装在相机里。80年后,我在民国的黑白照片上看到了熊大缜和叶企孙的笑容,看到了熊大缜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条件下,用自制的胶卷,拍下的北平西山清晰生动的夜景。在叶企孙的鼓励下,熊大缜的摄影爱好,转化成了《红外光照相技术》的毕业论文。

1935年夏天,熊大缜毕业了,叶企孙安排他留校以助教的身份教普通物理实验,继续研究红外光照相技术。由学生成为助教之后,熊大缜就住进了叶企孙的家中。

在天津清华同学会住所的病床上,叶企孙听到了侵华日军进攻冀中的枪炮声;而熊大缜,则在叶企孙的病房外面,直接听到了抗日的召唤声。

那一天,熊大缜参加了几个朋友的告别饯行,席上的话题,转到了“抗日”上。和熊大缜同住一个宿舍楼的同学孙鲁,更是慷慨激昂,恨不得立即开赴前线,上马击贼。

孙鲁的激情是一粒火种,瞬间就点燃了熊大缜的热血。但熊大缜想到恩师叶企孙,他面前还有去德国留学和在长沙任教等几条道路,他不知道如何选择,他要看见老师指路的手指。孙鲁说,最好的路,是直接上前线杀日本人。叶先生经常教导我们爱国救国,现在冀中正需要科技人才,去冀中参战,正是叶先生说的科技救国啊。

熊大缜怀着这样的心思,终于在春节之后到达了叶企孙的身边。看见老师沉默,熊大缜心中忐忑不安,他知道,叶企孙只需轻轻地说一个“不”字,就会阻住自己通往冀中的脚步。然而,老师没有反对。数十年后,熊大缜的白骨已化成了尘埃,冤屈中的叶企孙,在“专案组”的淫威下,仍然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刻的心情。

“1938年春节后,有一天,熊突然告吾,他已决定要到冀中去,帮助那里的人民武装抗日,那里需要科技人员帮助,是一位姓黄的(住北京西单附近某教会学校)介绍他去的;吾是不赞成他去的,但因事关抗日,吾无法极力阻止,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他。几天后,他动身了。”

这段在“文革”中的交代文字,深深隐藏了情同父子的师生感情。那段历史之外的人,感受不到叶企孙内心的疼痛。熊大缜走了,叶企孙的心突然空了。“熊到冀中去后,有十余天,我神思郁郁,心思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被一个叫刘维的人牵了回来。一个月后,一个陌生人来到了天津清华同学会,交给叶企孙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字迹,叶企孙就仿佛看到了熊大缜。

“兹是刘维先生,请接洽,详情容刘面叙。大正。”

这些简短的文字后面,展示了熊大缜来到冀中之后的一切。刘维告诉叶企孙,熊大缜工作能力很强,得到了吕正操司令员的信任,在担任印刷所所长不久,又被提拔为军区供给部部长。刘维转达了熊大缜的求援,请叶企孙为冀中军区筹集物资设备,物色一批科技人才。

叶企孙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知道自己的特长,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在叶企孙为抗日的冀中军区物色的科技人才名单上,我看到了熊大缜、阎裕昌、汪德熙、林风、葛庭燧、胡大佛、李广信、钱伟长、张瑞清、张方等一串名字,这些人大多出自清华,具有研制炸药、制造地雷以及无线通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熙,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第七届学生。他在《叶企孙先生支援冀中抗日》一文中回忆:“1938年5月,叶企孙先生专程从天津到北平找我,动员我去冀中参加抗日工作,协助当时在冀中八路军任供给部部长的熊大缜研制烈性炸药……叶先生对我说,八路军在河北坚持抗战,缴获了一批氯酸钾,用它代替土硝制黑火药,不料在屋顶翻晒时连人带屋子都炸飞了。叶先生知道清华大学化学系发生过氯酸钾爆炸事故,就想到我可能知道稳定氯酸钾的方法,因而找到了我。当时北京图书馆还开门,我去翻阅了有关文献,对这问题心里有了底就去了冀中。我是扮作传教士进入冀中的,为了顺利通过敌人的盘问,叶先生教我学说了一句日语‘我是基督徒’。叶先生还教我留下一些寄往北京的家信,由他按月给我双亲寄生活费,对他们说我是到天津去教书的。

“熊在我到冀中后成立了技术研究社,技术人员只有我和当地一位教师张奎元同志,另外有几位八路军战士。我用铁砧和锤子检测制成的炸药是否稳定,很快就找到了制备安全稳定的氯酸钾炸药的方法。但是,由于引爆炸药使用的是黑炸药所用的点火式的信管,氯酸钾炸药的威力未能充分发挥,我就想试制雷汞雷管。后来,又发现掺入少量硝基化合物,特别是TNT,能够大大提高炸药性能。为此,熊先后两次派我去天津找叶先生求援。叶先生不但先后给冀中输入制雷管用的药品、铜壳、铂丝和起爆器,还为冀中动员平津大学生张方、李广信等人到技研社工作,后来为了解决铂丝焊接问题,还找到清华物理系手艺超群的实验员去冀中。此外,由于运输制TNT的化学原料较困难,他又动员在燕大借读的清华研究生林风来天津,在租界中秘密制备TNT,并制成条块状与肥皂混在一起运至冀中。”

死前放屁又叫什么,临死前放屁叫什么

这一声巨响由汪德熙亲自导演。

那天晚上,汪德熙率领一队工兵,来到白天踩好了点的铁路边。大家将12只装了炸药的大铁桶埋在了铁轨下面,插好电雷管,将导线牵到了几百米远的隐蔽点。

日本人的火车在午夜时分开来了,雪亮的灯柱刺破了爆炸前的黑暗。汪德熙将电线的正负极对接在一起。在地动山摇的爆炸声中,火车头腾空飞起,粉身碎骨,车厢倾覆,连锁性的爆炸震动了冀中大地。

炸药的巨大威力传到了侵华日军的大本营,日军陆军部的一份通报描述说:“相信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爆炸。”在电影《地雷战》和所有的抗日影视作品中,“土八路”这个名词是侵华日军对八路军的蔑称,无论是人数、装备、武器还是战术,八路军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相比,都处于极端的劣势。冀中平原上的爆炸,颠覆了日军对八路军“土”的认识。在后来的一系列行动中,侵华日军终于明白,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和聪明智慧,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中。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一书中,描述了知识分子们的抗日贡献:

“熊大缜所领导的技术研究社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样式,那就是对敌军占领区的公路、铁路、桥梁、车站、港口等实施爆炸,能极大地削弱敌军的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使其恐惧不安,军心动摇。这种战法后来被晋察冀的抗日部队普遍接受,特别是‘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在其‘大本营陆军部’战史中谈起‘铁路破坏情况’时这样写道:……铁路破坏极为严重,规模之大无法形容,敌人采用爆炸、焚烧、破坏等方法,企图彻底摧毁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等重要技术性设施。在进行破坏时,隐蔽伪装极为巧妙。”

死前放屁又叫什么,临死前放屁叫什么

我在乡村的晒谷场上一遍遍看《地雷战》的时候,熊大缜已经在冀中平原上冤死了数十年。地雷的威风从清华大学的课堂上辗转来到抗日的最前线,它用日军死伤的战况让冀中军民欢欣鼓舞,最后又用娱乐的形式愚弄了后人的眼睛。我就是那个在生活的表相中手舞足蹈的无知少年。

能够表明历史真相的往往是历史本身。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节点上,我在庄严的党报上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它为冀中的地雷验明正身,也让后人看到了熊大缜沉冤的悲惨:

《地雷战》电影中的民兵队长赵虎和雷连长等人总能有各种点子,发明了10余种土地雷。在观看影片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指出了该片的不足:“这个工兵专家的作用到哪里去了?几个老百姓怎么能搞出地雷战呢?”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农民连字都不认识几个,造出如此精妙的地雷的可能性确实不大,甚至在八路军中也极其缺少制造地雷的专业人员。其实,在华北地区地雷战中,有着一批科学技术人员,他们为抗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

熊大缜是中国物理学事业铺路人叶企孙的得意门生。1938年春,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八路军急需枪支弹药。熊大缜得知八路军准备开展地雷战并且需要科技人员协助后,放弃了去德国深造的机会,推迟婚期来到冀中抗日。

奇死 陈修琪 《北京文学》2009年第1期

异样的闷热和压抑中,熊大缜挣扎着醒过来,在那很短的时间里,他习惯性地想翻身而起,但浑身的疼痛提醒他,自己已是失去自由的人了。他重又躺下,在一种近乎荒诞的沉寂与闷热中,他一动不动地死盯着椽木已经发黑的屋顶,沉没于难言的无奈里。

这是1939年7月25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窄小的窗户落在斑驳不堪的墙上,显出一种苍凉的意味。一种腐烂的霉味在闷热的蒸发下越来越浓。熊大缜有些渴,爬起来,却找不到一点水,舔舔干裂的嘴唇,坐下来,悲怆地埋下头去。

屋外传来嘈杂而忙乱的喧嚣声,熊大缜警觉地辨听着,门突然开了,一个背着步枪的战士站在门口,喝道:“熊大缜,出来!”

骤然涌进来的阳光刺得熊大缜的眼睛不自觉地眯了起来,等他适应了这满地的阳光,才发觉高大的战士背后,大队人马川流不息地向西涌去,久旱未雨的乡道上,尘土飞扬,迷蒙了半边天。熊大缜心头一紧:鬼子又要扫荡了。

知了在枝叶间烦躁不安地喧噪着难以忍受的酷热,有一只鸟不知受了什么惊吓,惊惶地叫着,划过天空,消失于明晃晃的天边。熊大缜被那个叫史建勋的战士押解着,裹挟在浩荡的队伍里向西涌去。

没走多久,伤痛让熊大缜无法跟上队伍的速度,慢慢落在了后面。“快走,磨蹭什么?想逃跑啊?”史建勋一声断喝。熊大缜却站住了,转过身,打量着史建勋:“你叫什么名字?”“问什么,你,走!”史建勋把枪从肩上拿下来,握在手里。熊大缜却没有动:“别那么凶,好不好?”“对你这种汉奸特务,还用得着客气?”史建勋满脸的横肉显出一种凶狠。“你说我是汉奸特务?”“就是!”“放屁!我是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你手里的枪和子弹都是我造的。”“我只知道你是汉奸特务!”“我不是!”熊大缜气得脸色苍白。“就是!,走,再不走,我毙了你!”史建勋一拉枪栓,发出一声清脆的撞击声。这响声在这酷热的田野上,显得异常的刺耳。熊大缜心头一动,这响声多么熟悉,他为了检验子弹的射程和效力,曾无数次地拉动枪栓,那枪栓撞击的声音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史建勋用枪杆顶着熊大缜:“走!”

熊大缜眼里骤然亮起的一丝光芒又黯然下去,转达过身,艰难地移动着脚步,望着尘土飞扬的田野,重又感觉到那种难以言喻的悲怆。

其实这种情绪在他被关押的那天夜里,就一直藏在心里。

1939年的春天,国共合作急剧恶化,各根据地都成立了锄奸部,发起了一场旨在清洗汉奸特务的锄奸运动。一次,熊大缜批评一个下属,而这位下属偏又是他中学同学,由于言辞有些过分,这位同学气急得乱骂,甚至是骂他是汉奸特务,被人听见,很快报告给军区锄奸部。锄奸部怀疑军区内有一个特务组织,军需供给部是它的大本营,而熊大缜无疑是首要分子。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深夜,熊大缜等一百多人被抓紧了起来。这么多知识分子被抓,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派彭真等人去复查。复查的结论是:逼供证据不足为凭,锄奸扩大化应予以纠正。结果是:熊大缜尚需进一步审查外,其余人员全部释放。

阳光越来越毒了,汗水湿透了熊大缜有些肮脏的衣衫,伤口被汗水一浸,揪心的痛。他虚弱得有些走不动了,但面对满脸凶气的战士和他的枪口,熊大缜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突然,他的眼前闪过一道亮光,一眨眼又不见了。奇怪,熊大缜心里叫一声站住了,不断地变换着视角,终于看到了一颗金黄黄的子弹躺在尘土里,被阳光一照,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似乎忘记了疼痛,冲动地扑过去,捡起那颗子弹,捧在手里,用衣衫擦拭着子弹上的尘土。多好的一颗子弹啊!熊大缜禁不住感叹一声。

“干什么?”史建喝一声。“子弹,看看,多好的子弹!一看就知道是我们的兵工厂造的。”熊大缜孩子似的絮叨着,脸上竟有一丝沉迷。

史建勋一把夺过子弹,看了看,然后把子弹放进口袋里:“走,快点!”熊大缜一下子茫然了,有些无措地站在那里,看着史建勋竟说不出话来。“走啊!”“你得答应我,用它消灭一个鬼子。”“这是我的事。”“不,你得答应我!”“用不着你指使我,再哆嗦,别怪我不客气。”史建勋猛地用枪一顶熊大缜的身子。熊大缜一个趔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尘土,在毒得有些难以忍受的阳光里飞扬开去……

太阳开始偏西了,可酷热一点未退,又没风,天地间像个蒸笼。熊大缜实在迈不动步子,走到树荫下,一屁股坐在地上:“歇歇吧。”史建勋抬头看看太阳,又看了看熊大缜:“起来,走!”“走不动了。”“走不动也得走,你想让鬼子撵上是吧?”熊大缜没有作声,把目光移向远方,空茫茫的,战争中的田野什么也没有。

“起来,你这个汉奸特务,你想逃跑吗?”史建勋抓住熊大缜的手臂,想把他拉起来。熊大缜一甩手:“我说过我不是汉奸,更不是特务!”“你不是汉奸特务是什么?”史建勋突然冷笑起来,阳光在空旷的田野上震颤起来。“起来,再不起来,我一枪毙了你!”“你敢!”“我就敢!”熊大缜气得一下站起来:“你没有这个权利!”“我就有这个权利!”史建成拉开枪膛,从口袋里拿出那颗子弹,放进去,又一拉枪栓,顶上子弹,把枪口对准了熊大缜。

天地间一下子哑然了,空气中突然有了一种死亡的气息。“你不能这样!”熊大缜大叫一声。满脸怒火的史建勋端起了枪。“等等。”熊大缜又叫一声。史建勋没有应声,黑黝黝的枪口依然在熊大缜的眼前晃动。“死,我不怕,但我无法死在自己制造的枪弹之下。这颗子弹,你还是用它去消灭一个鬼子吧。”熊大缜一脸诚恳地说。“不,你这汉奸特务,我就是要让你死!你知道吗?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兄妹都有是死在鬼子的手里。”史建勋的手指扣在枪机上。

熊大缜突然“扑”的一声跪在地上:“我从来不求别人,就求你一次,别浪费子弹,你就用石头砸死我吧!”

史建勋的目光离开了枪星,落在熊大缜的脸上,静静地看了一会,然后慢慢地放下枪,转身从附近找来一块石头,对着熊大缜的头猛然砸了下去……天空中溅起一片血色的霞光。

附记:

熊大缜生于1913年,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与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是同班同学。1937年考取赴德留学名额,“七七事变”爆发,他毅然放弃留学,投身到吕正操领导下的冀中根据地,负责枪弹的研制,后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八十岁的吕正操将军犹且念念不忘熊大缜的冤死,致信中共河北省委,说明当时情况,要求为熊大缜昭雪。1986年10月,河北省委终于作出《关于熊大缜特务问题的决定》。